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 是什么颜色(糖尿病是哪方面的疾病)

环球时报 0
文章目录: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专家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 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 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专家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 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 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 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 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 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 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 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 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 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作“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 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专家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专家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

医生提醒:糖尿病的6个征兆,吃饭时间也很重要,这10点要记牢

糖尿病作为现代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隐蔽,若忽视可能引发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并掌握科学的生活管理方式(包括吃饭时间的把控),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糖尿病来临前,身体可能出现这6个征兆

当身体出现了以下6个表现时,警惕一下是不是你的血糖异常了,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1.“3多1少”典型症状

多饮:每天饮水量超2000毫升,仍频繁口渴(血糖升高导致细胞脱水);

多食:明明刚吃完饭,很快又感到饥饿(胰岛素抵抗使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

多尿:每日排尿次数超8次,夜间起夜2次以上(血糖过高导致肾脏排泄糖分);

体重减少:未刻意减肥,1-3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供能)。

2.视线突然模糊

血糖波动会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尤其在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后加重(如果及时控糖,视力可能恢复,反之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胃口异常变大

胰岛素分泌紊乱会让大脑产生“饥饿错觉”,即使刚吃了足量食物,仍想吃甜食或主食(需与甲亢等疾病区分,可通过测餐后血糖排查)。

4.伤口难愈合

皮肤划伤、烫伤后,超过2周仍未结痂,甚至出现红肿、感染(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缓组织修复速度)。

5.持续性疲惫

白天经常感到乏力、嗜睡,即使睡够7-8小时也无改善(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供能不足)。

6.手脚麻木或疼痛

双侧脚趾、手指出现对称性麻木、刺痛,或走路时有“踩棉花感”(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吃饭时间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的更重要

血糖波动与进餐时间、间隔密切相关,这3个时间原则需牢记:

1.固定进餐时间,避免昼夜颠倒

建议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进食,前后误差不超过30分钟(规律进餐可维持胰岛素分泌节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睡前3小时不进食(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低,过量进食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2.每餐间隔4-6小时,避免暴饮暴食

两餐间隔过(如2-3小时)会导致前一餐血糖未回落、下一餐又叠加升高;

间隔过(超过6小时)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心慌、手抖),反而刺激后续过量进食。

3.晚餐别吃太晚,七分饱最关键

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吃完(如21点睡觉,18点前结束晚餐),给肠胃留出消化时间,减少夜间肝脏糖原合成负担;

晚餐以“清淡少主食”为原则(如杂粮粥 蔬菜 清蒸鱼),避免过量摄入精米白面(夜间活动量低,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预防糖尿病,这10点生活习惯要坚持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防可控,从以下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1.拒绝久坐,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久坐1小时后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代谢速度下降)。

2.控制体重,避免腹型肥胖

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会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

3.饮食遵循“低GI、高纤维”原则

减少精米白面,用杂粮(燕麦、玉米、糙米)替代1/3主食;

每天摄入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适量吃低GI水果(如草莓、柚子,每日200克以内)。

4.保证睡眠,避免熬夜

每天睡够7-8小时,23点前入睡(熬夜会导致皮质醇升高,干扰血糖调节)。

5.学会释放压力

通过冥想深呼吸、培养爱好等方式缓解焦虑(长期精神紧张会促使血糖波动)。

6.定期监测血糖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正常应<6.1mmol/L);

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建议每半年加测1次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应<7.8mmol/L)。

7.关注血脂与血压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高血压(>140/90mmHg)会加速糖尿病进展,需同步管理。

8.少添加糖摄入

少喝甜饮料、少吃糕点,每天添加糖摄入量<25克(约6茶匙)。

9.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克(约1瓶啤酒),女性不超15克。

10.主动学习医学知识

定期参加医院或社区的糖尿病防治讲座,和医生保持沟通(尤其高危人群需个性化预防方案)。

若出现上述6个征兆,不要自己判断或用药,需通过“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检查确诊;

已患糖尿病者,除控制饮食时间外,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血糖反弹;

糖尿病预防没有“特效药”,长期坚持健康习惯才是关键。

糖尿病的防治核心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记住身体的6个预警信号,管好吃饭时间,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

血糖太高皮肤早有预警?皮肤出现这3种变化,或暗示糖尿病在恶化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位50岁的糖尿病患者,已经患病多年,近期,她注意到自己的皮肤变得越来越干燥,尤其是在脖部和手臂内侧,出现了明显的色素沉着,皮肤看起来有些暗沉。

起初,她以为这只是年纪增长带来的正常变化,但随后,她还发现皮肤开始出现奇痒无比的症状,晚上尤其严重,难以忍受的瘙痒让她几乎无法入睡。

与此同时,她的双脚在些许小伤口后竟然愈合极其缓慢,几乎无视免疫系统的帮助。

这一系列的皮肤变化引起了她的警觉,最终,她去医院就诊,才意识到这些皮肤症状可能是她的糖尿病正在恶化的信号。

像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皮肤的表现往往能给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提示。

高血糖的危害不仅局限于内脏器官的慢性损伤,其引发的代谢紊乱还会通过微血管病变、神经损伤等机制,在皮肤组织中引发一系列特异性病理改变,使皮肤成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靶器官。

皮肤的异常变化,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困扰,它们可能是糖尿病恶化的早期警示,尤其是皮肤颜色的改变、顽固性的皮肤瘙痒以及反复、难愈的皮肤感染,都是高血糖的典型表现。

高血糖不仅会影响血液中的糖分浓度,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对皮肤产生负面影响。

皮肤颜色的变化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高血糖警示,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皮肤可能会出现发暗、泛黄或呈现黑色素沉着的现象,尤其是在肘部、膝盖、脖部等部位。

原因就在于,长期的高血糖会使体内的糖分与蛋白质反应,生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这种物质会加速皮肤的老化,导致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变得不均匀和暗沉。

很多患者可能会误以为这只是正常的衰老现象,然而,如果伴随有其他高血糖的表现,这种变化很可能意味着病情在加重。

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常常会经历顽固性皮肤瘙痒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糖尿病对身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高血糖状态下,血液循环变差,皮肤的自我修复和保湿能力减弱,导致皮肤表面水分流失、干燥。

更糟的是,糖尿病还会引发一种名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它可以直接影响皮肤的感觉,导致持续的瘙痒。

这种瘙痒有时可能会出现在腿部、脚部等部位,甚至是夜间睡觉时也无法得到缓解,常常让患者感到十分痛苦。

第三种皮肤变化是反复且难以愈合的皮肤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容易受到细菌和真菌的侵袭。

高血糖环境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温床,皮肤表面的微小伤口可能因此变得难以愈合。

更糟的是,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不良,导致抗体和白血球难以有效地到达感染区域,进一步延缓了伤口的愈合过程。

这些皮肤问题并非单纯的美容困扰,它们实际上反映了糖尿病患者体内更深层次的健康问题。

因此,发现皮肤的异常变化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症状处理,而应从根本上重视血糖的控制,积极应对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

高血糖对皮肤的影响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改变,背后更深层的健康风险也在悄然增加。

糖尿病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像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甚至心血管疾病等,都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面对皮肤的这些异常信号,患者应更加警觉,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严格管理血糖水平。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糖尿病的皮肤症状并不严重,认为只要血糖控制得当,皮肤问题自然会得到缓解,实际上,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看法。

皮肤的变化往往是糖尿病恶化的“前兆”,如果忽视这些信号,可能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患者不仅需要控制血糖,更应关注这些细节,才能全面管理自己的健康。

高血糖的影响远不止于血糖本身的升高,皮肤的异常变化往往是糖尿病病情的早期信号。

血糖过高时,皮肤表现出的三种变化——颜色异常、顽固性瘙痒、以及反复难愈的皮肤感染——均提示患者,糖尿病可能已经在恶化。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的波动,更要密切留意皮肤的变化,通过早期干预,尽量避免病情的加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高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