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怎么来的(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原因)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常见诱发因素有哪些?一起来了解

吉林长春,一男子长期大量饮酒体重暴减诱发糖尿病,引发关注。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病风险。戳图了解糖尿病常识为了自己和亲人的健康收藏。(人民日报)

来源: 封面新闻

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是如何引起的

糖对于糖尿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很高,同时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大多数是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除了这一点外,那么又有些什么原因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的病因

1、心理压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严重扰乱机体的内分泌功能,由此,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2、饮食不合理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粮和副食品都很丰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人们机体营养过剩,内分泌功能失调,严重诱发了糖尿病。

3、运动量减少

大多数人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条件,运动量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运动量不足不仅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还会减慢细胞内葡萄糖的转运,降低肌肉葡萄糖的氧化和利用率,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4、 遗传引起

根据医学学者们在临床上的实验证明发现,大部分糖尿病病人都是由遗传引起的。一般直系亲属内有糖尿病患者的话,该家庭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会比一般人高出很多。

5、 过于肥胖

很多糖尿病病人在发病之前,一大多都都是过度肥胖的人,所以在吃饭后的两到三个小时之后就会感觉到心慌、易出汗、手抖、饥饿等症状。

糖尿病的饮食

1、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2、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3、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4、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5、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6、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7、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8、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9、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10、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养生)

糖尿病的保健

一、学知识、防未然

一旦诊断糖尿病,将是一个终身控制和预防并发症的长期过程。糖尿病患者自我学习一些糖尿病知识,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调节好自己的血糖,避免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能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晨起早,莫睡迟

建议春夏早上5点半到6点之间起床。中午午饭后半小时开始午睡,午睡在1个小时左右最好,晚上最晚不要超过11点入睡。一天总的睡眠时间保持在6—8小时即可,睡眠过长过短对血糖的调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定量吃,花样繁

糖尿病人在饮食方面须少食多餐,吃得过少容易诱发低血糖,过多则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最重要的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忽高忽低的血糖对身体伤害最大。糖尿病患者每天可以吃5—6顿,少而精,种类多,使营养均衡,保持血糖稳定。

四、勤动腿,多喝水

糖尿病人运动非常重要,尤其是超重的2型糖友。应当选择散步、游泳、登山等温和的有氧运动,在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进行。

五、平常心,莫生气

很多糖友都有这样的感受,情绪不好,血糖也跟着就上来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并且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非常重要。

六、勿吸烟,不贪杯

糖尿病患者吸烟和饮酒都会加速末梢神经病变的发生,使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等糖尿病并发症提前出现,所以,糖友一定要忌烟酒。无副作用,适合患者长期使用。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大家应该都有了一定的知识了解了。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多注意来自生活的一些问题。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分析上百名患者后,医生总结了这几点关键因素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糖尿病这病,听得多,看得多,得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真问起来,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其实说不上来。

医生分析了上百份病例,发现一个共同点:不少人都是忽略了生活中的“细节”,才一步步走向了糖尿病。这6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说说。

吃得太好,反而出问题

糖尿病,和咱们吃的东西关系非常大。不少人年轻时能吃能喝,工作忙应酬多,三高食物不忌口,等到年纪一大,问题就来了。

白米饭、馒头、甜点、红烧肉、糖水水果吃得多,身体的胰岛素就跟不上,血糖自然越飙越高。

血糖升高,其实是身体在“求救”。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像钥匙一样,把血糖送进细胞里用掉。但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吃得太多,时间一长,细胞不“听话”了,门关上了,胰岛素就白忙活。

这就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用不上的时候,血糖只能堆在血液里,糖尿病也就慢慢出现了。

不爱动,身体越来越“懒”

不少人生活节奏快,下了班只想躺着,退休了也懒得动。可身体这东西就是“用进废退”,越不动,越容易出毛病。活动少,代谢慢,肌肉不工作,血糖也就用不掉了。

医生发现,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明显更高。每天哪怕散散步、伸伸腿,肌肉动起来,血糖自然会跟着降下来。

特别是餐后30分钟的轻运动,对控制血糖效果特别好。

中医有句话叫“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长时间不动,阳气就不生,脾气也就运化不动。人老腿先老,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要血糖稳,咱们得多动动,让身体“活起来”。

心里憋着火,身体也跟着出问题

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很多人都低估了。生活中,总有人什么事都爱往心里搁,操心、烦闷、郁结,天天一肚子气。

医生分析发现,不少糖尿病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抑状态,这些情绪会让身体的激素系统乱套,让胰岛素功能变差。

有时候,不是药不管用,而是心没放松。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情绪平和,是控糖的重要一步。听听音乐、种种花草、约朋友聊聊天,心宽了,气顺了,血糖也能跟着稳下来。

老觉得“我还年轻”,体检查得太晚

糖尿病前期,其实没有太明显的症状。有人觉得口渴、尿多是天气热,有人觉得累是睡不好。等到开始掉体重、眼花、脚麻,已经是糖耐量出问题了。

医生在门诊看到太多病人,发现时已经发展成糖尿病,有的甚至合并了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也受影响。

早发现,早干预,病情就轻,花钱也少。可偏偏有很多人,觉得体检是“浪费钱”,等有症状才检查。

其实每年抽一次血、测个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就几分钟的事儿。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特别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更要早预防、早筛查。

体重上去了,血糖跟着飙

胖,不只是外形问题,更是代谢问题。脂肪太多会让身体变得“抗拒”胰岛素,血糖自然就升了上去。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最容易影响胰岛素的工作。

医生发现,很多糖尿病人都属于“腹型肥胖”,人不一定很胖,但肚子大。腰围超标,基本就是糖尿病的“高风险”信号。

控制体重不是为了瘦,而是为了让身体运作更轻松。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动,脂肪下去了,血糖也会跟着好转。

以为吃点药就万事大吉,不愿调生活

不少人一确诊糖尿病,就只想着吃药,吃完就不管不顾。生活方式还是老样子,饭照吃,酒照喝,活动还是没有。结果血糖怎么也降不下来,药越吃越多。

光靠药,控制不了糖尿病;药加上生活管理,效果才更长久。吃药是控制,调养才是根本。

饮食控制、运动坚持、情绪平衡、规律作息,哪一样都不能少。

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药只是“帮忙”,真正让身体恢复平衡的,是气血通畅、脾胃运化顺利。日子过得清淡一点,身体才能清爽一点。

血糖的稳定,靠的是一整套养法

要想血糖稳住,日常得下一点“细功夫”。不是一顿饭吃得好,而是天天吃得对;不是一次走一小时,而是天天能动起来。

吃饭讲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三餐定时,主食别太精细,可以加点糙米、燕麦、红豆这类粗粮,升糖慢、饱腹感强。少吃甜食、少喝饮料,不是不吃,而是得会吃。

每天动一动,不必追求剧烈。饭后散步20分钟、早晚做点舒展动作、练练太极或八段锦,都是对身体有益的方式。活动了,气血才能通,糖分才能代谢掉。

情绪也得调。不钻牛角尖,不跟自己较劲。气顺了,肝脾才能配合,身体的运作才能流畅。

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得的,也不是一招两式能治好的。它考验的是咱们对身体的用心。生活习惯一旦养成,血糖就能稳住,身体也就轻松了。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立群.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生活方式因素相关性研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3, 31(4): 266-270.

【2】王艳. 糖尿病防治中的中医调养实践探讨.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 38(10): 1203-1206.

【3】李建宏.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与早期干预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 2023, 21(6): 4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