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糖尿病最常见的死因)

仁心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一般都有5个症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让糖尿病患者走到生命尽头的,往往不是血糖本身,而是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并发症”。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不疼不痒不致命。但你知道吗?

中国每年因糖尿病造成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人,其中多数都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死于它带来的“连锁反应”。糖尿病不是慢性病的“终点”,它是很多严重疾病的“起点”。

它像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一步步摧毁你的血管、神经、器官,直到把人逼上绝路。

到底糖尿病晚期是怎么走到生命终点的?

不是一下子血糖飙高“爆表”,也不是哪顿饭吃多了甜食,而是身体一个个系统悄悄崩塌。

第一步肾先“罢工”了。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死亡诱因之一。早期没啥感觉,顶多尿蛋白阳性,等你察觉时,肾功能已经掉到只剩三分之一。到最后只能靠透析或换肾维持生命。

第二步心脏是最先“扛不住”的器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到3倍。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约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心梗、脑梗、猝死,来的突然,走得无声。

第三步眼睛失明、脚烂掉,这些不是吓人,是常见结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会让你眼前一片模糊,严重时永久失明。而糖尿病足更是恐怖,一旦感染坏死,很多人最后只能截肢。

糖尿病晚期去世前,常见的5个“信号”

不是突然就倒下,而是一天天在变差。

一夜尿十几次,肾已经撑不住了。晚上频繁起夜,不是年纪大了的问题,而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肾小球受损,身体无法正常回收水分,尿越来越多,人越来越虚。

走几步就气喘,胸闷,心累不是装的。糖尿病让血管变脆、变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接踵而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哪怕只是走几步,也感觉像跑了马拉松。

脚趾发黑、伤口不愈合,是截肢前的警报。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觉得脚麻,后来一破皮就烂,烂了就不长好。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足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50%。

视力模糊,看人像隔着玻璃,可能永远看不清了高血糖毁掉视网膜微血管,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落,失明可能在几个月内发生。

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是糖尿病脑病的表现。长期血糖波动会影响大脑代谢功能,出现认知下降、抑郁、甚至痴呆症状。很多家属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是糖尿病在侵蚀大脑。

这些症状不是吓唬人,而是很多患者在去世前的真实轨迹。只要任由血糖失控,身体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倒全倒。

控糖≠靠药,关键是“稳”

很多人觉得,吃药降糖就没事了。但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稳住”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控制血糖的目标是长期稳定在合理范围,不是一味追求低血糖。

血糖波动大、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更危险低血糖尤其致命,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糖尿病不只是控血糖,还得控血压、控血脂、控体重。只盯着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只吃降糖药,不管血压血脂,也不管饮食运动,那就是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不想走到生命终点,这3件事每天都要做

第一监测血糖是底线,不是可选项。血糖仪不是摆设,每天测,才能知道自己吃得对不对、药吃得准不准。不测血糖的人,等于闭着眼开车。

第二饮食控制不是节食,而是“吃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推荐糖友饮食结构以“低GI、高纤维、控总热量”为主。主食换成粗粮杂粮,限制精制糖和反式脂肪,是最基础的控糖方式。

第三运动不是剧烈地跑,是规律地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久坐不动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人。只靠药,不改变生活方式,控糖就是空谈。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一般都有5个症状

上周,我在重症监护室送走了一位糖尿病患者老李,享年仅56岁。病床前,他儿子拉着我的手哽咽道:"医生,爸爸明明血糖控制得不错,怎么突然就这样了?"看着他困惑的眼神,我心中五味杂陈。

20年临床经验告诉我,糖尿病患者的离世,几乎都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在生命终点前,大多会出现五个典型症状。这些信号如同暗夜警钟,若能及早识别,或许能为患者争取更多宝贵时光。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确实名不虚传。这种疾病本身并不直接夺命,而是通过其并发症,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体各个系统。

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而约有35%的患者最终死于各种并发症。令人心痛的是,这些并发症往往在发展到不可逆转时才被察觉。

记得五年前接诊的张阿姨,糖尿病史15年,平日血糖控制还算不错。一天清晨,家人发现她呼吸急促、意识模糊,送医时已是严重酮症酸中毒。

抢救过程中,张阿姨曾短暂清醒,虚弱地说:"前两天就觉得呼吸越来越困难,以为是天气闷热导致的..."这正是糖尿病患者生命终末期的第一个警示信号。由于代谢紊乱,体内酸性物质积累,呼吸系统试图通过加快呼吸排出更多二氧化碳来平衡酸碱度,表现为"呼吸困难"。

第二个信号是难以控制的血糖波动。王大爷患糖尿病20余年,生前最后两个月,血糖忽高忽低,像过山车般难以掌控。家人增加监测频次,调整胰岛素剂量,甚至请营养师定制饮食,却仍难以稳定。

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脆性糖尿病",往往预示着胰岛功能严重衰竭,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犹如一台老旧机器,即使不断调整参数,也难以正常运转。

李奶奶是我追踪了10年的糖尿病患者,离世前三个月突然出现严重水肿,双腿肿胀得像两根柱子,按压后凹陷不回弹。这是糖尿病终末期的第三个信号,反映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排出体内多余水分。

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犹如水库决堤,液体漫溢至全身组织。李奶奶的肌酐从正常值飙升至650μmol/L,蛋白尿呈"满管红",医学上称为"肾功能衰竭"。

第四个信号最为触目惊心:组织坏死。钱先生是位退休教师,糖尿病史18年,因小腿皮肤发黑就诊。检查发现,他的右腿已出现严重缺血性坏死,血管造影显示下肢血管几乎全部堵塞。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环境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犹如往水管中不断注入沙子,最终导致血流中断。组织失去血液供应,就像断水的花朵,迅速枯萎坏死。钱先生最终不得不截肢,术后并发感染,一个月内离世。

第五个信号往往被忽视,却最具欺骗性:反常的"好转"感。陈先生糖尿病20年,并发严重肾病。生命最后两周,他突然胃口大开,精神奕奕,甚至提出要出院。家人欣喜若狂,认为他奇迹般好转。

作为主治医师,我却看到了他体内惊人的尿素氮和肌酐水平——肾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假性好转",实际是尿毒症毒素麻痹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如同风雨前的宁静,往往预示着生命即将走向终点。

糖尿病的终末之路,大多通过三条主要通道:心脑血管事件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统计数据显示,约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30%死于肾功能衰竭;15%死于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其余5%则因其他原因离世。

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就像细沙长期摩擦水管内壁,不知不觉中造成伤害。一位患者形象地描述:"糖尿病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间,全身血管都'糖化'了。"血糖每升高1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就增加约25%。

我曾接诊一位61岁患者,糖尿病控制尚可,却在毫无征兆下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世。他的冠状动脉几乎全部堵塞,医学上称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

肾脏作为人体过滤系统,承受着高血糖的持续冲击。就像过滤网被反复冲洗,最终会破损变形。我的患者群中,约有35%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胡大爷糖尿病史22年,最后两年肾功能直线下降,透析治疗也难以逆转病情,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离世。他的肾脏活检标本显示,肾小球几乎全部硬化,如同枯萎的花朵,失去了生机。

感染是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陷阱"。高血糖环境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犹如削弱了体内的"防卫军"。林阿姨因足部小伤口延误治疗,最终发展为严重坏疽,截肢后仍因败血症离世。医学统计显示,糖尿病患者感染的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认识这五大警示信号,对患者及家属至关重要。糖尿病虽不可治愈,却可防控并发症发展。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筛查并发症,早期干预,完全可能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三管齐下,才是抗击糖尿病的制胜法宝。

糖尿病不是死刑判决书,而是生活方式的警示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了解糖尿病终末期的表现,患者及家属能更早识别危险信号,争取宝贵的干预时机。生命质量比寿命长度更为重要,理解这一点,才能与糖尿病和平共处,活出精彩人生。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3年

3. 《糖尿病患者终末期照护指南》中华医学会姑息医学分会,2022年

4. 《糖尿病相关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3年第4期

糖尿病人为啥会过早死亡?除了血糖没管好,3个原因没重视

前几天,我在医院遇到一位老熟人张大爷,他一脸愁容地告诉我:"隔壁李大爷才65岁,就因为糖尿病走了。"我不禁陷入沉思,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确实比普通人短5-10年

很多人认为只要控制好血糖就万事大吉,殊不知除了血糖这个"明面上的敌人",还有三个"隐形杀手"正在偷偷夺走糖友们宝贵的生命。

你可能会问,这三个"隐形杀手"到底是什么?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第一个"隐形杀手"是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就像是给血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内皮受损,血液变得粘稠。长此以往,血管如同被糖浆浸泡的水管,逐渐失去弹性,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记得有位王奶奶,血糖控制得不错,但忽视了血压管理。某天早晨,她突然头痛欲裂,被紧急送医,确诊为脑出血。

医生告诉我们,糖友的血管比普通人更加脆弱,犹如"纸糊的管道",稍有不慎就会破裂。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死因,占死亡原因的50%以上。

血糖只是冰山一角,血管健康才是根本。许多糖友对血糖斤斤计较,却对血压、血脂视而不见。这就像只关心房子的门锁,却忽视了墙体是否牢固。糖尿病人不仅要管好血糖,更要管好"三高",形成全方位的健康防线。

第二个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是感染问题。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如同一把"钝剑",难以抵挡细菌、病毒的入侵。

普通人感冒几天就好,糖友可能会拖成肺炎;普通人脚部小伤口很快愈合,糖友可能会发展为溃疡甚至坏疽。李叔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因为糖尿病足住院时,我去探望他。

他懊悔地说:"就是脚趾间擦破了点皮,我也没当回事,谁知道一周后就红肿发臭,现在医生说可能要截肢。"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感染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而感染引起的并发症更是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就像是一座缺乏维护的古城墙,看似完好,实则漏洞百出。对于糖友来说,预防感染绝非小事。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破损;一旦出现感染征兆,务必及时就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第三个"隐形杀手"是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友过早离世的重要原因。高血糖犹如无形的"沙尘暴",日复一日地侵蚀着肾脏的"过滤网",使其功能逐渐衰退。

我的一位患者赵先生,患糖尿病20年,一直认为自己血糖控制得不错。某天体检发现蛋白尿,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肾病三期。

他难以置信:"我没感觉有任何不适啊!"这正是肾脏疾病的可怕之处——无声无息地发展,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为时已晚

据统计,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进入终末期肾病后,5年生存率不足50%。肾脏是我们体内的"净水器",一旦损坏,毒素积累,全身受害

对糖友而言,定期检查肾功能和尿蛋白,比单纯看血糖数值更为重要。糖友该如何避开这三大"隐形杀手",延长寿命呢?要建立"全面健康"的理念。

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管血糖,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战役。血压、血脂、肾功能、心脏功能,缺一不可。就像打仗不能只顾一个战场,必须全局布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不仅能改善血糖,还能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免疫力。我有位患者坚持每天步行一小时,五年来血糖稳定,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精神状态比同龄人好得多。

定期全面体检。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终身管理的"马拉松",而不是短期的"百米冲刺"。除了监测血糖,还要关注血压、血脂、眼底、足部、肾功能等多个指标。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灾难。

我曾问一位80多岁的老糖友,他患糖尿病已40余年,依然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笑着说:"把糖尿病当成朋友,而不是敌人。了解它,尊重它,与它和平共处。"

这种豁达的心态,或许是对抗疾病的最好武器。糖尿病确实可能缩短寿命,但这并非不可避免。通过全面管理血糖、血压、血脂,预防感染,保护肾脏,糖友完全可以享受与常人无异的高质量生活。

生命的长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同样值得珍视。记得一位诗人曾说:"生命不在于活得长,而在于活得好。"对糖友而言,与其担忧寿命长短,不如专注于每一天的健康管理。

就像园丁照料花园,日复一日的精心呵护,才能换来繁花似锦。我有一位糖友,退休后学习书法,参加社区活动,生活丰富多彩。

他告诉我:"得了糖尿病反而让我更珍惜生命,更注重健康。"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恰恰是战胜疾病的法宝。糖尿病患者过早死亡的三大原因:血管并发症、感染问题和肾脏损害,都需要我们给予充分重视。

通过全面管理,保持积极心态,糖友完全可以拥有健康长寿的人生。病魔虽强,但人的意志更强。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掌握科学知识,正确认识疾病,与糖尿病和平共处,活出精彩人生!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贾伟平.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中华内科杂志,2022,61(2):94-98.

3. 杨文英,朱大龙.糖尿病肾病早期筛查与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54-58.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9-202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