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恐怖(糖尿病恐怖图片)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一般都有5个症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让糖尿病患者走到生命尽头的,往往不是血糖本身,而是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并发症”。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不疼不痒不致命。但你知道吗?
中国每年因糖尿病造成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人,其中多数都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死于它带来的“连锁反应”。糖尿病不是慢性病的“终点”,它是很多严重疾病的“起点”。
它像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一步步摧毁你的血管、神经、器官,直到把人逼上绝路。
不是一下子血糖飙高“爆表”,也不是哪顿饭吃多了甜食,而是身体一个个系统悄悄崩塌。
第一步肾先“罢工”了。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死亡诱因之一。早期没啥感觉,顶多尿蛋白阳性,等你察觉时,肾功能已经掉到只剩三分之一。到最后只能靠透析或换肾维持生命。
第二步心脏是最先“扛不住”的器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到3倍。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约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心梗、脑梗、猝死,来的突然,走得无声。
第三步眼睛失明、脚烂掉,这些不是吓人,是常见结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会让你眼前一片模糊,严重时永久失明。而糖尿病足更是恐怖,一旦感染坏死,很多人最后只能截肢。
糖尿病晚期去世前,常见的5个“信号”不是突然就倒下,而是一天天在变差。
一夜尿十几次,肾已经撑不住了。晚上频繁起夜,不是年纪大了的问题,而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肾小球受损,身体无法正常回收水分,尿越来越多,人越来越虚。
走几步就气喘,胸闷,心累不是装的。糖尿病让血管变脆、变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接踵而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哪怕只是走几步,也感觉像跑了马拉松。
脚趾发黑、伤口不愈合,是截肢前的警报。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觉得脚麻,后来一破皮就烂,烂了就不长好。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足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50%。
视力模糊,看人像隔着玻璃,可能永远看不清了高血糖毁掉视网膜微血管,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落,失明可能在几个月内发生。
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是糖尿病脑病的表现。长期血糖波动会影响大脑代谢功能,出现认知下降、抑郁、甚至痴呆症状。很多家属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是糖尿病在侵蚀大脑。
这些症状不是吓唬人,而是很多患者在去世前的真实轨迹。只要任由血糖失控,身体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倒全倒。
很多人觉得,吃药降糖就没事了。但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稳住”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控制血糖的目标是长期稳定在合理范围,不是一味追求低血糖。
血糖波动大、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更危险。低血糖尤其致命,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糖尿病不只是控血糖,还得控血压、控血脂、控体重。只盯着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只吃降糖药,不管血压血脂,也不管饮食运动,那就是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第一监测血糖是底线,不是可选项。血糖仪不是摆设,每天测,才能知道自己吃得对不对、药吃得准不准。不测血糖的人,等于闭着眼开车。
第二饮食控制不是节食,而是“吃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推荐糖友饮食结构以“低GI、高纤维、控总热量”为主。主食换成粗粮杂粮,限制精制糖和反式脂肪,是最基础的控糖方式。
第三运动不是剧烈地跑,是规律地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久坐不动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人。只靠药,不改变生活方式,控糖就是空谈。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糖尿病患者注意:出现这3种表现,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
健康人的血液就像清澈的溪流,带着营养顺畅地滋养全身器官;
可对长期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液更像浑浊的污水。
就像泡在浓盐水里的蔬菜会脱水变质,我们的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也会悄悄受损。
临床上,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正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早逝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来聊聊,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可能是严重并发症在“报警”。
身体出现这3种表现,警惕严重并发症1.腿部问题
遇到过一位58岁的糖友,说自己最近走路总觉得腿酸,走500米就得停下来歇会儿,脚还总发凉。
检查后发现,他的下肢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属于糖尿病足早期。
糖尿病患者的腿部问题,大多和“血管 神经”双重损伤有关:高血糖会让下肢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腿部供血不足,出现发凉、间歇性跛行;
同时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温度不敏感——哪怕扎了钉子、烫了水泡也没感觉,很容易发展成溃疡。
如果发现脚麻、皮肤颜色变紫、伤口老不愈合,一定要马上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2.视力问题
“医生,我最近看东西像蒙了层雾,是不是老花眼了?”62岁的糖友张阿姨来就诊时,已经有3年视物模糊的情况。
检查发现,她的眼底血管已经出现渗漏和出血,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
眼睛里的视网膜血管非常纤细,最经不起高血糖的“浸泡”。
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变形、有黑影,但若不干预,血管会逐渐闭塞、新生血管乱长,最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失明。
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病10年以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过50%;而我国数据显示,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已有眼底病变。
记住,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有闪光感,一定要在2周内做眼底检查。
3.神经问题
不少糖友会说“手脚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发麻”,这其实是周围神经受损的典型表现。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纤维,导致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尤其晚上更明显。
但更危险的是自主神经受损,有的人吃完就吐、腹胀便秘交替,是胃肠神经出了问题;有的人一活动就心慌、血压忽高忽低,可能是心血管神经受损;
还有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也可能和神经病变相关。
如果手脚麻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胃肠、心脏不适,要及时做神经传导检查。
糖尿病人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不一定!并发症的发生,和血糖控制好坏、患病时间长短、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只要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并发症风险能降低50%-70%;
而那些坚持规范治疗、血糖长期达标的患者,甚至能终身不出现明显并发症。
但如果放任不管,血糖忽高忽低,那么患病5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会直线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控糖不是为了一时舒服,是为了十年后还能正常走路、看清东西”。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预防并发症?1.严格监测血糖
每天至少测2次血糖(空腹 餐后2小时),每周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7%)。
家里备个血糖仪,就像备体温计一样,发现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2.坚持健康饮食
不是“少吃糖”这么简单,重点是控制总热量,比如每天主食(米饭、馒头)不超过5两,多吃绿叶菜、杂豆,肉选鱼、鸡等白肉,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
记住,粥、汤面升糖快,尽量换成杂粮饭;水果选苹果、梨,每次不超过200克,放在两餐之间吃。
3.科学规律运动
每天走走路就有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或跳广场舞、骑自行车。
运动时别空腹,避免血糖过低;如果脚有麻木感,选游泳、坐式健身器,减少腿部压力。
4.规范合理用药
有的糖友觉得“没症状就不用吃药”,这是大错特错。
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稳定,擅自停药会让血糖剧烈波动,对器官的伤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有肝肾功能问题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让医生调整用药。
5.定期全面体检
糖友每年必须做这5项检查:眼底检查(看视网膜)、尿微量白蛋白(查肾脏)、下肢血管超声(防糖尿病足)、血脂四项、血压监测。
尤其是患病超过5年的患者,每半年加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血管斑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并发症的忽视。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出现6种情况要警惕,必须马上住院!
有人觉得“不就是血糖高点吗”,结果在家硬扛,等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还有人把腿肿当成“老毛病”,最后查出心衰合并肾衰竭,抢救了3天才脱离危险。
糖尿病确实是个“慢刀子”,平时血糖高点可能就多尿、口渴,可一旦它发起威来,那速度比刀子还快。
很多糖友总觉得“自己调养就行”,疼了忍忍,烧了扛扛,其实这时候身体早就发出求救信号了。
尤其是下面这6种情况,出现任何一种都别犹豫,立刻去急诊。
高烧不退且乏力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就像“生锈的盾牌”,高血糖环境更是细菌的“培养基”。
《美国糖尿病学会杂志》2023年研究显示,糖友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3.2倍,且感染后容易扩散,尤其是肺炎、尿路感染、皮肤脓肿这三类。
如果出现体温超过38.5℃且持续24小时不退,同时伴有浑身没劲、吃不下东西,哪怕没有咳嗽尿痛,也可能是严重感染的信号。
这时候别想着“先观察”,赶紧去医院查血常规、血糖和感染指标,必要时马上用抗生素。
呼吸带烂苹果味正常情况下,身体靠葡萄糖供能,可当胰岛素严重不足时,身体会开始“燃烧”脂肪,产生大量酮体——这是一种酸性物质,积累多了就会导致酮症酸中毒。
烂苹果味就是丙酮(酮体的一种)的气味,出现这种味道时,说明酮体浓度已经很高,血液pH值可能已经低于7.2。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数据显示,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虽然不到5%,但如果延误治疗超过6小时,昏迷风险会增加8倍。
所以只要闻到这种特殊气味,哪怕患者意识还清楚,也要立即去急诊,静脉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刻不容缓。
尿少、皮肤干、眼窝凹陷糖友们如果发现最近尿量突然变少,每天少于500毫升(大概一瓶矿泉水的量),同时皮肤摸起来干巴巴的,捏起来不容易回弹,眼窝也陷下去了,这时候必须警惕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糖友,往往没有明显的恶心呕吐,但血糖可能飙到33.3mmol/L以上,血液像“浓糖浆”一样黏稠。
身体为了排糖会拼命排尿,结果导致严重脱水,就像一块被晒干的海绵。日本糖尿病学会2023年指南指出,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20%,远高于酮症酸中毒。
这类患者初期可能只是口渴、乏力,很容易被忽视,等出现意识问题时往往已经脱水超过体重的10%,这时候必须快速静脉补液,否则肾脏和大脑都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犯困、意识模糊当血糖超过30mmol/L时,血液渗透压会急剧升高,脑细胞会像腌咸菜一样脱水,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更危险的是,有些患者初期只是“觉得累”“想睡觉”,家属还以为是没休息好,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1年研究证实,血糖超过33.3mmol/L时,每升高5mmol/L,脑损伤风险就增加35%。
所以只要发现糖友突然犯困、说话颠三倒四、反应变慢,哪怕没有其他症状,也要立刻测血糖,超过16.7mmol/L就必须去医院,别等发展到昏迷再送医。
腿肿伴呼吸急促有位56岁的糖友,发现脚肿了半个月,以为是走路多了,直到某天晚上躺不下、喘气费劲才来医院。检查结果是糖尿病肾病合并心力衰竭,当时心脏射血分数已经降到30%(正常应该在50%以上)。
长期高血糖会像“砂纸”一样磨损血管,肾脏和心脏是最容易受伤的“重灾区”。肾脏受损后会漏蛋白,导致腿肿;心脏受累后泵血无力,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尤其平躺时更明显。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出现腿肿后6个月内,心衰发生率高达28%。如果发现双脚或双腿对称性水肿,一按一个坑,同时伴有晚上躺不平、需要垫高枕头,或者稍微活动就喘气,这时候别在家吃利尿剂,必须马上查肾功能、心功能和电解质,这些症状背后可能是心肾联合衰竭,越拖越难救。
糖尿病足伤口恶化糖尿病足是“小伤口惹大祸”的典型。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不敏感,哪怕被钉子扎了可能都没感觉;同时还会堵塞下肢血管,导致伤口缺血缺氧,很难愈合。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患者中,约15%会发展为严重溃疡,其中20%最终需要截肢。
如果发现脚上有伤口超过3天没愈合,或者出现红肿、流脓、发黑,哪怕只是个小水泡,也要第一时间去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千万别自己处理,更不能用偏方敷药,这些行为可能加速组织坏死。记住,糖尿病足的黄金治疗期是发病72小时内,错过这个时间,截肢风险会增加5倍。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急症信号的忽视。控制糖尿病是场持久战,咱们既要打稳基础,更要警惕急症,才能活得长久、活得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