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糖尿病(糖尿病人可以吃花甲吗?)
人过花甲,药食保健有两忌
本头条号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订阅“云南中医”头条号。
老年人在饮食和用药方面有两个禁忌:一是偏食五味,二是过食参茸。
一忌偏食五味
中医非常重视饮食五味的调节,认为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五味入五脏,过多摄入则损伤脏腑发生疾病,甚至因此而夭亡。如偏食甘味,特别是蔗糖,易使人发胖,导致衰老加快,并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偏食咸味,易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发生。偏食肥甘厚味,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口味重”,则滞腻生痰,会使衰老加快,也同样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老年人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加速机体的衰老。偏食辛辣则动火耗血,则易发生口干、口苦、大便不畅等。所以,日常生活中要不贪肥甘,少吃盐,避免辛辣,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
二忌过食参茸
通常人们总认为老年人多虚,最好用补药。人参大补元气,鹿茸大补肾阳,为补药之上品,用之适当则得益,用之太过则酿成无穷的后患。
如现代研究揭示黃芪、人参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于是不少医生及患者就用人参、黃芪治疗糖尿病。初服则觉得精神体力改善,血糖有所下降;久服后则精神体力较差,血糖反而升高,并且出现口干、咽喉疼痛、大便秘结之症。
鹿茸用之过度也会造成上火伤阴之害。临床上常遇到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年老肾虚,就去买些鹿茸或鹿茸制品服用。初服则精神体力较好,久服则大便秘结,咽喉肿痛,口鼻干燥,口臭,鼻、牙齿出血。这道理很简单,中医认为人体脏腑阴阳维持相对平衡,则能保持身体健康。如补之太过,气必然增加,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中医学称之为偏盛之气久增不已,必然导致脏腑阴阳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甚至由此而危及生命。所以过食参茸也是老年人保健中的一个禁忌。
作者简介
刘正求:大理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疾病,并致力于中医文化的宣传工作。
更多精彩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敬请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当心糖尿病、结核病“狼狈为奸”!
年逾花甲的蒋大爷有10多年的糖尿病史,平时血糖控制一般。近日,他因低热、盗汗、痰中带血丝前来急诊就诊。经全面检查,多科会诊,最后确诊为糖尿病并发肺结核。蒋大爷有些疑惑,我过去没有肺结核,难道糖友容易患肺结核吗?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并发多种疾病,而结核病是最容易并发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含量高,代谢紊乱,可为结核菌快速生长、大量繁殖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等,可削弱机体消灭结核菌的能力。有研究表明,血糖控制越差的患者越容易患上肺结核。糖尿病患者肺结核患病率比正常人高3~10倍。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增加胰岛素的需求量,同时又会降低胰岛素受体功能,以致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再者,结核菌毒素可侵犯胰腺,使其分泌功能降低,这都可引起血糖升高。而某些抗结核的药如异烟肼可干扰血糖代谢,使血糖升高。肺结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病,而且是其重要的死亡原因。所以说,糖尿病与结核病,是一对狼狈为奸的坏“兄弟”。
目前,我国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所以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也必然“水涨船高”。两病并发相互影响,使得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后果不可小觑。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并肺结核呢?一、凡糖尿病患者有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发热及咳嗽、咯痰、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需每半年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二、凡起病较急、肺部病变以干酪渗出为主、伴有空洞、痰菌阳性且病情发展迅速,类似急性肺化脓症、急性肺炎者,应考虑并发结核的可能。三、已进行积极抗结核治疗,病情仍不能控制,又可排除耐药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进一步检查血糖、尿糖。四、因30%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慢性病程中可出现或伴发皮肤病变,故当肺结核病人有不能用药物过敏解释的皮肤损害者,应考虑并发糖尿病的可能。
对于明确诊断为两病并存的患者,应突出强调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控制血糖首选胰岛素,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1/L以下,否则将影响抗结核治疗的效果。对于肺结核的治疗应采取早期、联合、连续用药的原则,且抗结核的治疗时间必须长于单纯肺结核的治疗,宜1年半以上。由于降糖药和抗结核药物长期联合使用,易引起肝损害,故要重视肝功能的监测,保护好肝功能。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慎用或不用氨基糖甙类药物,以免听力和肾功能损害。
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年过花甲的老人,无论有钱没钱,都不适宜再继续工作了
年过花甲的老人,无论有钱没钱,都不适宜再继续工作了
——岁月不饶人,适时退场才是智慧
引言:人生下半场,该为自己而活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过花甲,本应是享受人生、颐养天年的黄金时期,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老人迫于生计或习惯使然,依然奔波于职场或体力劳动中。
但事实上,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年过花甲的老人都不适宜再继续工作了。这不是对老年人的歧视,而是基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现实的理性考量。今天,我们就从科学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为什么花甲之年该停下脚步,学会“退场”。
一、身体衰老是不可抗拒的现实
人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随着年龄增长,各个“零件”都会逐渐老化。医学研究表明,60岁后,人体的肌肉量每年减少1%-2%,心肺功能下降,免疫力减弱,慢性病风险增加。
即便有些老人看起来精神矍铄,但身体的衰老是不可逆的。强行透支体力,只会加速身体损耗,甚至诱发严重疾病。就像一辆行驶了几十年的老车,再怎么保养,也无法恢复新车的性能。
案例: 某小区一位65岁的保安,因长期熬夜值班,突发脑梗,虽抢救及时,但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家人后悔莫及:“早该劝他退休的……”
二、劳动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
职场是讲究效率和竞争力的地方,而老年人的反应速度、记忆力、学习能力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即便经验丰富,但在快节奏的现代工作中,难免力不从心。
数据支撑:
- 根据《老年心理学》研究,60岁以上人群的信息处理速度比年轻人慢20%-30%。
- 在体力劳动中,老年人的耐力、力量、灵活性均大幅下降,难以胜任高强度工作。
现实困境: 许多老人因不愿“闲下来”,仍坚持做繁重工作,但效率低下,甚至成为团队的负担。与其硬撑,不如优雅退场,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三、健康状况差,工作风险高
年过花甲后,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若仍从事体力劳动或高压工作,极易诱发健康危机。
常见风险:
1. 心血管疾病——过度劳累易导致心梗、脑梗。
2. 骨质疏松——轻微摔倒就可能骨折,恢复缓慢。
3. 慢性疲劳——长期透支体力,加速器官衰竭。
案例:某建筑工地一名62岁的工人,因长期弯腰搬运重物,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最终瘫痪在床,医疗费远超他多年攒下的积蓄。
四、反应能力下降,工作不安全
老年人的神经传导速度变慢,反应时间延长,在需要快速判断的工作中(如驾驶、操作机械等),安全隐患极大。
数据:
- 60岁以上司机的事故率比中年司机高40%。
- 工厂中,老年工人因反应慢导致的操作失误率更高。
现实启示:安全无小事,一旦因反应迟缓酿成事故,不仅害己,还可能连累他人。
五、骨质疏松,摔倒风险高
60岁后,骨量流失加快,稍有不慎就可能骨折。而老年人恢复能力差,一次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甚至引发肺炎、血栓等并发症。
医学建议:
- 避免高强度或高风险劳动。
-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但不宜过度劳累。
六、为什么有些老人仍坚持工作?
1. 经济压力——养老金不足,不得不继续谋生。
2. 心理依赖——害怕“无用”,用工作证明价值。
3. 习惯使然——忙碌一辈子,突然停下不适应。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强行工作都不是最佳选择。社会应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子女也应多关心父母,让他们安心享受晚年。
七、花甲之年,该如何规划生活?
1. 健康第一——定期体检,适度锻炼,保持良好作息。
2. 培养兴趣——书法、园艺、旅游,让生活有滋有味。
3. 家庭陪伴——多与子女、孙辈互动,享受天伦之乐。
4. 适度社交——参加老年社团,避免孤独抑郁。
结语:退场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始
年过花甲,奋斗了大半辈子,是时候为自己而活了。工作固然重要,但健康与幸福更珍贵。无论是经济宽裕还是普通家庭,老年人都该学会“放下”,把余生过成诗。
记住: 真正的智慧,不是拼命坚持,而是在合适的时机,优雅退场。
#bZ5水陆空极限试炼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