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糖尿病(肝癌糖尿病能吃什么水果)
提醒: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胰腺癌!3类人群及早到医院筛查
57岁的老李不抽烟不喝酒,唯独有个爱吃肉的喜好,几乎顿顿都要吃肉,连早餐也得吃点猪肉才满足,简直是无肉不欢。
因为爱吃肉,特别是烤肉、腌肉,老李的体型自然偏胖,也有“三高”问题,但平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所以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的时候,老李也只当自己是得了胃病,到医院检查。
结果这一查,却查出轻度糖尿病和胰腺导管腺癌!查出胰腺癌,老李十分讶异,连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自己并没有感觉特别不舒服,也没有一般癌症患者有的坏习惯,怎么癌症就突然找上门来了?
胰腺在人体内是第二大消化腺,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实并非所有长在胰腺的癌症都叫胰腺癌,我们一般所说的胰腺癌是指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上发生的癌变,也就是胰腺导管腺癌,几乎占了全部胰腺癌类型的95%。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平均达到7/10万人,在上海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10万。根据河南省肿瘤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男性的胰腺癌发病率以平均每年1.1%的增幅上升。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特点:
1、早期难诊治
胰腺癌在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导致大多数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这主要是因为胰腺的位置比较特殊,深藏在左上腹最深处,和肝脏、肠胃、胆等器官相邻,位于腹腔深处。
当患者出现上腹疼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很容易误诊为慢性胃病而错失早发现的机会。再加上胰腺癌的发生并没有确切的病因,导致发现困难。
2、发展速度快、易转移
根据统计,一个大约2厘米的胰腺癌病灶,就有40%的可能性已经出现淋巴转移,一旦确诊胰腺癌,70%~80%的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肺转移、腹膜转移等,发展十分迅速,而2厘米肿瘤对肝癌来说还只是亚临床。所以,一旦确诊胰腺癌往往就已经到了中晚期。
癌症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很多癌症都是因为坏习惯而导致的。
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胰腺的负担,比如吸烟、暴饮暴食、酗酒、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喝咖啡等,在临床上发现,喜欢高脂肪饮食的人血脂水平更高,容易对胰腺的微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更容易出现胰腺疾病。
1、一个坏习惯必须改掉
开头案例中的老李虽然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最终还是发现患了胰腺癌,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坏习惯,想要预防胰腺癌,这个坏习惯一定要改,那就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如果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多余的脂肪就容易堵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而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则会增加癌变风险。
加工肉类也属于高脂肪饮食的一种。英国癌症杂志曾刊登发表瑞典的一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每天吃2片咸肉或1根香肠会使胰腺癌的风险增加20%。而就算摄入较少的加工肉食,也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每天摄入100克的加工肉食就会增加38%的胰腺癌风险,如果每天摄入150克的加工肉食,会增加57%的胰腺癌风险。
2、三类高危人群需及时筛查
除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之外,想要预防胰腺癌还要注意筛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洪德飞特别强调,以下3类胰腺癌高危人群需要马上或定期到医院检查或筛查:
- 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和普通人群相比,这类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明显上升,所以需要做好基因筛查,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
- ②原本没有无糖尿病史的人却突然检查出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这时候就要警惕有胰腺癌的风险;
- ③慢性胰腺炎人群以及有胰腺癌病变可能的囊实性肿瘤等患者。
胰腺癌的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因此,学会辨别胰腺癌的症状,注意与普通疾病区分,才能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做到早诊早治。
1、中上腹饱胀不适、疼痛
这是胰腺癌比较常见的症状,但却极其容易跟“胃病”混淆。胰腺癌通常会导致胆管或胰管梗阻,影响了胆汁排泄,从而会导致胆囊和胆管的压力过大,患者就容易出现腹部饱胀不适和疼痛的症状。不过,胰腺癌导致的这种疼痛和普通的胃病不同,一般是隐痛,而且在饭后疼痛的范围扩大、加剧。
2、腰疼
当胰腺癌影响到腹腔的神经丛时,患者就会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而由于胰腺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患者一般会出现腰疼的症状,通常会在夜间出现疼痛,平躺、仰卧姿势会加重腰疼症状,而侧卧或弯腰又能减轻疼痛,这也是胰腺癌的典型症状。
3、黄疸
6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因为胰腺癌会影响胆汁的排泄,所以当出现黄疸的时候,除了要怀疑肝脏疾病外,还要警惕是胰腺癌的可能。
4、体重减轻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会有明显的体重减轻症状,而且和胃病导致的体重减轻不一样,胰腺癌患者通常是出现进行性的消瘦。
5、突发糖尿病
由于胰腺癌变会影响血糖的调节功能,因此,如果是突发的糖尿病,应该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大大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靠上腹部增强CT来帮助诊断胰腺癌,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做好胰腺增强CT。
四、提醒:30%~50%的胰腺癌患者伴随糖尿病有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大约有30%~50%的胰腺癌患者都伴有糖尿病,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几年后被发现患有胰腺癌,由此可见胰腺癌与糖尿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过,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无法确定究竟是糖尿病导致了胰腺癌,还是胰腺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5类情况,要做好筛查:无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50岁;突然检查出糖尿病而且血糖很高;没有肥胖症状;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不好。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夺走了无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想预防胰腺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外,还应该注重体检,发现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查。##谣零零计划##2021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患有胰腺癌》.大河健康报.2019-12-24
[2]《面对“癌王”,只能举手投降?| 世界胰腺癌日》.健康中国.2021-11-18
[3]《吸烟、酗酒、肥胖、熬夜……胰腺癌与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人民网.2021-08-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听到肝癌才如临大敌?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合并脂肪肝
据报道,昨日凌晨,著名歌手臧天朔因肝癌在北京逝世。提起肝癌,很多人都如临大敌,但是如果得知自己患上了脂肪肝,很多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脂肪肝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实际性伤害。其实,脂肪肝会引发肿瘤等疾病,另外还有一类人也更容易有脂肪肝,那就是糖尿病患者。那么,脂肪肝是什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易得脂肪肝?糖尿病人得了脂肪肝又应该怎么做呢?
3月16日,医护人员通过肝脏解剖图为居民讲解爱肝护肝知识。
(石玉成/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据华龙网报道,正常人的肝组织中含有少量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生命时报》介绍,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主要指因肥胖、糖尿病和酒精等因素所致的慢性脂肪肝。脂肪肝不但会对肝脏产生影响,还会引发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50%~80%的患者合并肥胖,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
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关系实际是个恶性循环。据华龙网报道,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产生糖代谢障碍,脂肪动员增加,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高胰岛素血症会促进肝脏对脂肪酸的合成,使大量的脂肪酸蓄积在肝脏,转化成脂肪沉积在肝中。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脂肪化后,降糖药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将减弱,使血糖水平波动,容易出现脂代谢异常而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又反过来影响血糖控制,造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人患者如果出现了脂肪肝,应该在饮食方式上多加注意。《中国医药报》建议,首要原则是控制总热量,通俗讲就是少吃。合理安排每日三餐,定时适量,每餐都应含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避免血糖升高。糖类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60%左右;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10%~20%;控制脂肪的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能够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每日脂肪摄入量应减少至占总热量的25%~30%,甚至更低;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另外,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盐量要在6克以下,不宜饮酒。
本文由北京佑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鹏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申佳平、姚欣雨)
别把肝炎拖成肝癌(健康直通车(第31站))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每年的“世界肝炎日”都在提醒人们多关注这个勤劳的器官,今年的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大家积极主动接种疫苗,主动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感染者及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那么,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应如何正确认识它?如何做好应对?
所有适龄儿童均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肝炎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酒精、自身免疫病等因素引起的肝脏的炎症。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
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文君介绍,肝炎病毒是肝炎主要的致病因子,其中乙肝、丙肝、丁肝可以通过血液、唾液、乳液等途径传播,乙肝和丙肝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需要重点防控。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面向公众开展了一项肝病筛查检测,前来检测的人们戴着口罩,依次有序地进行免费肝病筛查。
《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中国为全国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为所有发现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近年来,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率稳定在99%以上,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到99.7%,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婴儿新发感染。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近年来,我国在病毒性肝炎防控,特别是乙肝疫苗整体接种、新生儿接种、先进丙肝治疗新药引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所有适龄儿童均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为了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儿童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自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我国作为曾经的‘乙肝大国’,病患发病率逐步下降,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控制在1%以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艳说。
专家表示,近年来,强效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使肝炎病毒得到有效抑制,对肝炎的控制起到了良好作用。
丙肝的治疗已进入“全治愈时代”
有数据统计,全球2.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有1/3在中国,丙肝患者也有760万。乙型和丙型肝炎加在一起是肝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每年有14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报告发病数第一的乙类传染病,其中2019年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发病数累计约122万例,占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数的95%以上。
丙肝与乙肝一样,都是“沉默杀手”,病情进展缓慢,患者早期几乎没有任何不适。等到出现症状再就诊时,很多患者已是肝硬化甚至肝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我国大约仅有18%的丙肝感染者得到及时诊断,约25%的丙肝患者需要治疗,但实际只有约1.3%的患者接受了治疗。”文君说。
“随着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丙肝的治疗已进入‘全治愈时代’。”专家表示,现在针对丙肝的药物治疗疗效很好,以前治疗丙肝的药物一个疗程要数十万元,现在一个疗程只需不到5万元,而且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大大提升了药物可及性。尽管丙肝还没有疫苗,但只要正规用药治疗,约98%以上的患者可以治愈。
然而,公众对丙肝的知晓率远低于乙肝,缺乏自主筛查意识。丙肝起病隐匿,很多患者觉得不痛不痒,认为可以先不治疗,往往导致疾病延误到难以逆转的阶段。
专家建议加强丙肝筛查,同时将肝炎筛查纳入常规体检。肝炎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界持续不断地努力。
并非注射疫苗后就能“一劳永逸”
丙肝的感染途径除了输血,还有很多其他的感染方式,如文身、文眉,不卫生的洁牙、打耳洞等。
因此,专家建议以下高危人群要有主动筛查的意识,尽早到医院接受丙肝抗体及病毒核酸检查:做过手术或输过血的病人,扎过耳洞或做过文眉、文身的人,感染丙肝病毒母亲所生的婴儿,做过胃肠镜等有创检查的病人。
切断传播途径是应对肝炎的有效方法。专家提醒,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这3种传播途径是乙肝和丙肝病毒共同的传播方式,日常一定要注意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预防。
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肝脏外科主任葛勇胜说,9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患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患有肝病及40岁以上的人要定期体检,发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早诊早治。
专家表示,要重视肝癌的早期筛查,早期肝癌治愈率可达80%以上。
同时,乙肝疫苗并非注射后就能“一劳永逸”。成年人注射乙肝疫苗后,由于每个人抗体持续的时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免疫功能存在差异很大。对于可能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建议每三五年要再检测抗体是否衰减。
这些行为很伤肝(链接)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肝炎的重要原因。常见的酒精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与酗酒、饮食不合理、运动不足、肥胖症、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预防肝炎要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调节饮食,荤素搭配,控制脂肪摄入,少抽烟喝酒,少熬夜、规律作息。预防脂肪性肝炎还要科学运动,这样可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另外,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肝脏的检查,早发现问题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