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19(糖尿病19.5需求马上住院吗)
2型糖尿病19年,一直没并发症,我是这样做的,专家说我做得对
“糖尿病拖了19年,竟然没并发症?你这是开挂了吧!”这话可不是吹牛。一位二型糖尿病患者,诊断19年了,愣是没被并发症找上门。
糖尿病这毛病,别看它名头大,听起来像个慢性病,实则是个“温柔的杀手”。可这位患者不仅活得自在,还让医生竖起大拇指,说他做得对。到底是啥秘诀?别急,咱慢慢聊。
你知道吗?中国有超过1.4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九成以上都是2型糖尿病。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一查出来糖尿病,心态就崩了,觉得肯定活不长了,甚至有人干脆破罐子破摔,结果并发症一大堆,瘫的瘫,盲的盲。
可这位19年的“老糖友”,却像个例外。咱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糖尿病没并发症,真的是运气好吗?
有人说:“19年没并发症,运气真好!”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啊,这背后藏着门道。
糖尿病搞不好,确实容易出事儿,像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肾衰竭这些听起来就吓人的病,全是它的“死党”。可这位患者能稳稳当当走过19年,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对生活的把控。
要知道,糖尿病的核心问题不是血糖高,而是高血糖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中医说“久病入络”,意思是病拖久了,损伤就会深入到血管、经络,甚至脏腑。所以西医关注如何降糖,中医更讲究如何“养络”。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对付糖尿病的王道。
细说糖尿病,这病到底啥来头?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脑子里冒出一个词:吃糖多。其实,这真是个误会。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失效,导致身体没法正常利用血糖。
血糖在血管里“流浪”,时间一长,就会“啃”血管,搞坏心、眼、肾这些重要器官。
医学研究早就表明,长期的高血糖会引发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问题。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数据,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年都有无数人因为糖尿病失明。
可中医怎么看?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上消”主肺热,“中消”责脾胃虚,“下消”归肾阴亏损。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糖尿病患者如果只盯着降血糖,而忽略了调养脾胃、保护肾阴,那就容易出问题。
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位“老糖友”说,自己刚查出糖尿病时,也慌得不行,天天嚷嚷着完了完了。但后来,他慢慢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既有中医智慧,也有现代医学的指导。下面,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把糖尿病“驯服”的。
1. 饮食:吃得对,活得久
他说,最重要的就是管住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是少吃,而是吃对。医生跟他说过一句话:“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而是吃错了吃出来的。”
他每天都严格控制主食的量,多吃粗粮、少吃精制糖分高的食物,比如白米饭、糕点这类能量“炸弹”他早就戒了。
中医里讲“饮食有节,脾胃乃强”。他不仅吃得清淡,还注重搭配,比如早餐喝杂粮粥,配些清炒蔬菜;午餐就吃点小米饭配鱼肉,晚上则以蔬菜为主,偶尔加点豆腐。
他还特别重视“药食同源”,比如苦瓜、山药、薏米这些既是食物又是药的东西,经常出现在他的餐桌上。
2. 运动:动得巧,血糖稳
很多糖尿病患者听医生说运动好,就开始猛跑步、猛健身,结果血糖反而飙升。这位患者却说:“运动得讲究‘动静结合’,不能乱来。”
他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另外还练习太极拳。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而有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气息,帮助脾胃运化。
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他每天定时定量运动,既不过劳,也不过于懒散,身体自然“气血调和”。
3. 药物:中西结合,标本兼治
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乱吃药。有人嫌西药副作用大,就干脆不吃;有人迷信中药,结果吃出肾衰。他却说:“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才是正道。”
他每天坚持吃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同时配合中药调理。医生根据他的体质,给他开了生地、山药、天花粉这类滋阴清热的中药,帮他调理脾胃、补益肾阴。
他说:“西药降糖,中药养络,两手抓才能稳得住。”
4. 心态:别慌,别气,别拖
他说,刚查出糖尿病时,他经常心情烦躁,血糖也控制不好。后来医生告诉他,情绪对糖尿病的影响很大,心情不好会导致血糖波动。
他开始学着放松心情,听听音乐、养养花草,还参加了一个糖尿病患者的互助群,聊聊天,心里也舒坦了。
从19年的经验,咱能学到啥?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需要长期的管理。从饮食、运动、药物到心态,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中医强调“治未病”,而糖尿病的防治正是如此。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不妨向这位“19年的老糖友”学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稳稳当当把糖尿病“管住”。
这位“老糖友”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怎么对付它。饮食有节、运动有方、用药合理、心态平和,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是“糖尿病管理”的精髓。
别让糖尿病拖垮你的生活,只要用对方法,它也不过是你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李赛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2):2152-2158.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8个早期信号,此类人群高危!速自查
早上奶茶、中午火锅、晚上宵夜
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多重社会因素带来“甜蜜负担”
慢性疾病“盯”上年轻人!
目前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
患病总人数超过1.41亿人
患病率高达10.6%
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糖尿病发病正年轻化!
糖尿病年轻化加剧,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
30至39岁为6.5%
40至49岁则高达11.1%
我国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
2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增高26.6%
没有患上糖尿病
并不意味着就绝对安全
更多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小医提示
糖尿病不仅引发血糖升高,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损害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导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并可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规律进食。
2
积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3
规律作息
戒烟限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按时吃早餐,多喝水,劳逸结合等。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要小于85厘米。
5
定期检查
早期筛查,提前预防。每年体检,就像是定期排雷,能尽早发现异常,积极应对。
03
警惕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一旦确诊糖尿病后
人生是否就是灰色?
其实,不需要过度恐慌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必要的药物以及持续的血糖监测
你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它和谐共处!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19岁“糖友”突昏迷 列车急停周村站
“叮铃铃——”6月17日傍晚6点54分,国铁济南局周村站值班室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平静。枣庄西至威海的K8283次列车调度员传来紧急消息:车上一名19岁男旅客突然昏迷,列车需临时停靠周村站,争分夺秒送医救治。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不仅展现了铁路与医疗系统的高效联动,更敲响了“三高”疾病年轻化的警钟。
接到通知的瞬间,周村站立即进入“急救模式”。车站值班员火速汇报,值班干部同步拨打120急救电话,站内各岗位迅速响应。7点04分,闪烁着红蓝灯光的救护车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精准抵达站台,急救人员严阵以待;7点25分,K8283次列车稳稳停靠5道,众人小心翼翼将昏迷旅客抬下车送上救护车;7点30分,救护车风驰电掣驶向医院。周村站副站长张斌更是全程陪同,途中及时联系上旅客家人,并持续关注着急救进展。
经医院初步诊断,这名年轻旅客因糖尿病引发1型糖尿病酮症陷入昏迷。幸运的是,得益于各方无缝衔接的救援,他已脱离生命危险,将接受进一步治疗。然而,19岁便遭遇如此危急状况,令人揪心的同时,也折射出“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疾病年轻化的严峻现实。
据医生介绍,近年来,“三高”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标签。熬夜追剧、外卖快餐、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正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向健康悬崖。而1型糖尿病酮症作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极易引发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三高”侵袭年轻人,避免类似险情发生?医生建议从生活习惯入手: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至少7小时睡眠;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多吃粗粮、蔬菜;坚持每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必须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血糖。
对于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科学管理尤为关键。除了严格遵医嘱服药、注射胰岛素外,日常需随身携带含糖食品,防止低血糖;密切监测血糖变化,特别是在饮食、运动或情绪波动后;学习糖尿病酮症的早期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就医。
这场列车上的紧急救援,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健康的警示。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与“三高”博弈,我们每个人都该敲响健康警钟,用科学的生活方式筑牢防线,守护生命的每一趟“安全旅程”。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张培 通讯员梁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