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预后(2型糖尿病预后)

岳医生健康路 0
文章目录:

一万糖尿病,多少能活到八九十岁?医生提醒:想长寿,做好7件事

糖尿病,这个看似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甜蜜负担",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国人健康。许多患者常常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我得了糖尿病,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

当我们谈论糖尿病与寿命,就如同在讨论一场没有确定剧本的人生大戏——主角是你,但配角众多,剧情走向取决于无数选择的叠加效应。真相是,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难以长寿,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顺利迈入耄耋之年。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能够活到80岁以上,而这部分人群有着共同特点:他们不仅仅"与糖共舞",更是"驾驭糖尿病"的高手。相较之下,未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平均寿命可能缩短10-15年之多。这个差距,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疾病。

周教授曾在门诊遇到一位特殊的患者老王,今年已88岁高龄,他35岁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至今已与糖尿病相伴半个多世纪。不同于大多数患者,老王的血糖控制始终处于理想范围,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现在仍能独立生活,每日晨练两小时,堪称"糖尿病优质生存"的典范。

为何有人能将糖尿病驯服得如此温顺,而有人却深受其害?答案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血糖平稳如平湖,是长寿的基石。许多患者认为血糖只要不超标太多就行,实则大错特错。糖尿病最可怕之处不在于高血糖本身,而在于血糖的波动幅度。如果你的血管是一条小船,血糖的剧烈波动就如同大浪,长期颠簸,船身自然受损。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远超血糖平稳者,即使平均血糖值相同。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主要通过并发症实现——视网膜病变让我们逐渐失去光明,肾病让体内废物无法排出,病变让我们失去知觉,心脑血管疾病直接威胁生命。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与血糖控制水平息息相关。

饮食的智慧,远比想象的深奥。"少吃糖"这三个字人人都懂,但真正的饮食管理复杂得多。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人要"管住嘴",却忽略了食物搭配的精妙之处。同样是吃一个苹果,空腹食用与餐后食用,对血糖的影响天差地别;先吃蔬菜再吃主食,比先吃主食再吃蔬菜,血糖反应要平缓得多。

运动是血糖调控的天然良药,但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糖尿病患者。轻度至中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配合适量的抗阻运动,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过度剧烈的运动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急剧波动,得不偿失。运动的时间节点也很关键,研究显示,餐后1-2小时进行短时运动,控糖效果最佳,这个小窍门很少有人知晓。

心理状态对糖尿病的影响,常被严重低估。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其血糖控制往往更加困难。这是因为应激反应会促使体内释放大量激素,这些激素恰恰是血糖上升的推手。古人云"怒伤肝",现代医学则告诉我们,情绪波动确实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

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往往被大多数患者忽视。糖尿病足是导致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而每一次截肢都大幅增加死亡风险。

令人唏嘘的是,许多截肢源于一个微小的伤口,因感觉迟钝而未被及时发现。每日检查足部,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能挽救一条腿,甚至一条命。

药物依从性是决定糖尿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近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服药物现象。有些患者感觉症状改善就自行减药停药,有些则担心西药副作用而完全依赖所谓"降糖神方",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风险大增。

定期检查是发现问题的"早期预警系统"。糖尿病并发症往往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仅通过常规检查才能发现。视网膜照相、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检查,能帮助我们发现尚未显现症状的并发症,为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环境因素也在悄然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我国北方地区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南方,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甚至气候因素有关。城市患者获得规范治疗的机会多于农村患者,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血糖控制却未必更好。

最让人心痛的是,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完全可以预防的并发症。数据显示,约70%的糖尿病足截肢是可以避免的,50%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是可以延缓的,90%以上的失明是可以预防的。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本可以更长寿的生命。

七个长寿关键,值得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铭记:

一是精准控制血糖,不仅仅追求平均血糖达标,更要减少血糖波动,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二是科学饮食规划,低糖低脂高纤维,定时定量,合理搭配,餐后适度活动。

三是规律运动锻炼,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适量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四是积极心理调适,学会减压放松,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五是全面足部保护,每日检查,保持清洁干燥,穿着舒适鞋袜,避免创伤。

六是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剂量,不轻信偏方,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七是定期系统筛查,关注眼底、肾脏、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早期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生活质量与寿命长短同等重要。许多糖尿病患者过度恐惧疾病,反而使生活质量下降。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与其整日惶恐不安,不如学会与之和平共处,享受有质量的生活。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短期的血糖达标固然重要,但长期的坚持才是决胜因素。那些能活到八九十岁的糖尿病患者,无一例外都是长期自我管理的佼佼者。他们证明了,糖尿病虽不可逆,但绝非不可战胜。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糖尿病与寿命相关性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3.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降糖护心:创新药物让糖尿病患者“安心”

日前,阿斯利康公布了达格列净III期 DECLARE-TIMI 58试验首个预设亚组分析的阳性结果。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达格列净使得既往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相对风险下降16%。

这些数据于昨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第68届科学会议上对外发布,并同时发表于《Circulation》期刊上。

DECLARE(达格列净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是一项由阿斯利康申办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达格列净与安慰剂相比,对具有心血管事件风险(包括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确诊的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T2D)成年患者的疗效。DECLARE纳入了来自33个国家、882个中心的17,000多例患者,由TIMI研究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独立运行,并与哈达萨希伯来大学医学中心(以色列,耶路撒冷)合作。

阿斯利康全球药物研发部副总裁,

心血管、肾脏和代谢业务负责人

Elisabeth Björk

阿斯利康全球药物研发部副总裁,心血管、肾脏和代谢业务负责人Elisabeth Björk表示:

“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这些新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达格列净的心肾疗效,提供了与心衰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相关的重要新证据。”

作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研究组的资深研究者,本试验的共同主要研究者,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Stephen Wiviott博士表示:“这些预设亚组分析数据为心内科医师及他们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洞见。DECLARE-TIMI 58试验带来了全新的证据,显示达格列净能够一致地减少各类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衰住院风险,无论他们是否拥有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或心衰病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霍勇教授

DECLARE研究中国区主要研究者,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的霍勇教授谈到:

由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未来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的重点将更多转向心肌梗死事件发作的早期预防和事后干预。合并糖尿病可使心梗患者死亡风险增加72%,传统降糖药虽然能有效降糖,但未能有效降低这类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DECLARE研究心梗合并糖尿病人群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口服降糖药物达格列净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心血管预后,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中国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终于迎来了具有额外心脏保护作用的降糖药。

达格列净是一种选择性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用于单药和联合疗法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格列净尚未获批用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心衰或死亡风险。

文/韩青

糖尿病自我监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一步!建议收藏

本文全长1700字,花3-5钟耐心看完,可以让你受益终生!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的管理的改善慢性疾病人、活治疗的关键一步,对于糖尿病人群而言自我监测不仅仅只是包括血糖方面的监测,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监测也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血糖监测、尿糖 监测、尿蛋白监测、眼底监测、血脂监测、膀胱功能监测、糖尿病足监测及血压、体重的监测等方面简述糖尿病自我监测的重要意义以及该如何监测!

一、糖尿病人群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必须做的一件事,它可以评价糖代谢紊乱程度,有助于糖尿病人群降糖方案的制定及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天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测定。

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推荐的时间点有: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 ~3时)。

意义:反映血糖实时水平、评估餐前及餐后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有利于个性化降糖方案的制定以及提高糖尿病人群参与血糖管理的积极性。三折建议: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人群应每日监测。

{!-- PGC_COLUMN --}

HbAlc:反映2-3月平均血糖水平,是一个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对于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三折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1次。

CGM和GA:则是自我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CCM利用葡萄糖感受器持续监测皮下血糖,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曲线。而GA则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人群尿糖监测

尿糖监测具有简便易行、无创费用低等优点,晨间第一次尿,反映的是夜间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尿,反映的是餐后血糖水平。尿糖监测目标是保持尿糖阴性,阴性反映血糖控制较为满意。

糖尿病血糖监测固然重要,但相关并发症监测也至关重要,糖尿病人群相关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常常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晚期一般不可逆,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监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糖尿病人群尿蛋白监测

有无尿蛋白是了解糖尿病肾病的依据,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欧美及我国慢性肾衰竭(包括尿毒症)的主要病因,也是导致糖尿病人群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折建议:推荐监测微量白蛋白尿,推荐指标为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即UACR):正常人比值小于30,糖尿病肾病人群比值常>300。

四、糖尿病人群眼底监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20 ~74岁成人不可逆失明的首要原因。三折建议:对于确诊的糖尿病人群每1-2年行眼底检查。

五、糖尿病人群血脂监测

糖尿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异常,其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要比一般人高 3倍以上,易导致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三折建议:一般应每3〜6 个月测定一次血脂,控制目标为:LDL-C<2. 6mmol/L,HDL-C>1.1mmol/L。

六、糖尿病人群膀胱功能监测

糖尿病人群常见并发症之一即为:糖尿病神经性膀胱,本病早期无症状到晚期出现尿潴留,反复尿路感染不愈 甚至于肾衰,严重危害糖友生活质量。三折建议:定期监测尿常规、膀胱及肾脏超声等。

七、糖尿病人群足部的监测和护理

糖尿病病足是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主要原因为糖尿病引起大小血管病变所致缺血、 神经病变、感染等三个主要因素协同作用所致,预防糖足从以下方面入手:积极控制糖尿病 及高血压、高血脂,避免烫伤、小外伤、鞋挤压及足癣感染等各种诱因,保持局部干燥洁,早期治疗脚的胼眠、鸡眼等。

三折建议:每天检查足和下肢、足 趾间和足底部是否有创伤、发红、感染、磨损、流 液、肿胀和擦伤。每天用肥皂水和温水洗脚,注意足部保湿,鞋及袜子应该合脚为宜,避免过紧。

八、糖尿病人群血压和体重的监测

糖尿病患者髙血压的患病率为非糖尿病患 者2〜4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加重心血管、肾脏等重要靶器官损害。三折建议:对于无高血压的糖尿病人群应每月定期检测血压一次。

理想体重 (kg)=身高(cm)-105,成人体重应不超过也不低 于理想体重的10%为好。三折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每月测量体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