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学习(我想学糖尿病的知识)
哈工大研究: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7种情况,可以松口气,问题不大
►
本文17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查出2型糖尿病已经8年了。每天吃药,控制饮食,定期复查,从不敢放松。前几天看到网上说“糖尿病是慢性死亡”,吓得他晚上都睡不好觉。他来医院复查时小心翼翼地问我:“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像王大爷一样,明明控制得不错,但总觉得糖尿病是个“定时炸弹”。确实,这个病不能大意,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如果你没有以下这7种情况,那问题往往没那么严重。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不稳。很多人早上空腹血糖还行,中午一吃饭就飙到15,晚上又掉到3。这种反复大起大落,对血管、神经的伤害比单纯高血糖更大。
长期血糖波动会增加视网膜病变、心肌梗死的风险。如果你每天血糖都像坐过山车,那就得警惕了。
如果你的血糖基本稳定,餐后不上14,空腹不超7,偶尔超点也能回落,那说明控制得还不错。
2. HbA1c总是超过8%很多人只盯着每天的血糖,却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控制好不好的“金标准”。
如果HbA1c稳定在6.5%~7.0%,那基本说明血糖控制得合格。但如果长期高于8%,甚至超过9%,那就要警惕并发症了。
所以别光看一两次血糖,每3个月查一次HbA1c很关键。
3. 尿蛋白阳性,肾功能下降糖尿病最怕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肾病,初期没症状,但发展得快。一开始只是尿蛋白阳性,接着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最后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如果你查尿常规没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稳定在90以上,那说明肾功能还好。
但如果尿蛋白持续阳性,肌酐升高,那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影响到肾脏了。这种情况不容忽视,需要配合肾病科一起管理。
4. 眼睛模糊、看东西变形糖尿病最容易伤的另一个部位是眼底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没有症状,但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眼底检查也正常,那就是好消息。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早发现早干预。
5. 手脚麻木、刺痛,甚至灼烧感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影响四肢末梢,初期表现为脚底发麻、像蚂蚁爬、针扎一样的感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感觉丧失,容易烫伤、摔伤却浑然不觉。
神经病变一旦出现,很难逆转。但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说明神经系统还没出问题。
平时注意控制血糖,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保护神经。
6. 总是口渴、多尿、体重下降这几个症状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标志。血糖太高会让身体脱水,肾脏被迫“冲糖”,于是尿多、渴得厉害,还可能因为营养流失导致体重下降。
如果你最近体重稳定、精力充沛、没有异常口渴或尿频,那说明血糖控制还不错。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血糖持续升高,甚至进入酮症状态,建议及时就医。
7. 血脂、血压都不达标糖尿病不是“血糖的事”,更是全身代谢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压往往一起出问题,这才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如果你的总胆固醇低于5.2 mmol/L,甘油三酯低于1.7 mmol/L,血压长期在130/80以内,那就是好信号。
别等到动脉硬化、脑梗才重视血脂血压,糖尿病人必须“多线作战”。
王大爷听完这7条,松了口气。他的血糖稳定、HbA1c在6.8%,肾功能正常,眼底没问题,也没有手脚麻木,血脂血压控制得也好。我们告诉他:“继续这样管住嘴、迈开腿,坚持吃药就行。”
他笑着说:“那我这病,不是快不行了,是还能过好日子?”
确实,糖尿病不是绝症,怕的是忽视管理。
总结一下:糖尿病真正危险的,不是数字,而是你忽视了它带来的变化。
如果你没有这7种情况:
血糖波动不大
糖化血红蛋白合格
肾功能良好
眼底无病变
没有神经病变表现
没有典型高血糖症状
血压血脂控制得当
那你确实可以松口气。
但别忘了,糖尿病是“懒不得”的病,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必须持续管理。控制好三高、规律运动、合理饮食,这才是稳稳的“安全感”。
参考资料:
①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 1-74.
③ 张颖.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筛查及干预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2): 123-127.
④ 吴志刚.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6): 89-92.
国际公认的6条预防糖尿病措施,第5条得到权威认证,越早知道越好
只有找到糖尿病预防措施,才能积极控制或消除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权威科普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1·理想地控制高血糖
消除或减轻慢性高血糖毒性作用:可利用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空腹血糖6.0moL/L,餐后2h血糖8.0mol/L),这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
在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中,不仅要良好地控制血糖,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血糖的明显波动,血糖的明显波动不仅有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2.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
理想控制血压: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合并存在,并加速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理想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6大类一线降血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
后两种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药物。尤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到广泛重视,其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对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可提供相对更加有效的防治作用。对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争取使血压控制在130/80mng左右,甚至更低,有蛋白尿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g以下。
3·纠正代谢紊乱:
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LDL-胆固醇血症及HDL-胆固醇降低和氧化LDL及糖化LD水平增加等),会促进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高脂血症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5大类:胆汁酸隔离剂、烟酸类、纤维酸衍生物和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和饮食治疗,促进血脂控制正常。来自国外的多中心协作研究报告:H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显著
降低糖尿病患者血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HDL,明显降低冠心病和死亡的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和肾功能的下降速度,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渗出,延缓其进展,减小其视力的降低和丧失的危险。
4.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患者常因存在胰岛素抵抗及不适当的治疗而致高胰岛素血症,持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及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肝脏ⅥLDL产生,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着,损害机体内源性纤溶系统如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1-1),促进血栓形成长期高胰岛素血症还通过多种机制升高血压及导致体重增加等。
上述作用均可加速糖尿病大小血管硬化的发生和进程。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有助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5·.改善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功能亢进、红细胞黏附性增强及变形能力降低、凝血功能増强及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导致血液呈现高黏、高聚及高凝状态,促进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6.补充抗氧化剂:
糖尿病患者一方面由于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另一方面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减弱,致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亦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因此可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B胡萝卜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以减轻体内增加的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人做好这7点,可降低死亡风险
日前,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宗耕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表在糖尿病领域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糖尿病护理)。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这7点(包括: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食、睡眠时长、久坐、社会联系),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8%、癌症死亡风险降低4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65%、肺部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4%、消化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2%有关。
看来,保持以上7点健康生活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是的,大家行动起来,看看具体如何做吧!
一
吸烟
及早戒烟、百害无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近年来不少人选择电子烟,但电子烟可能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同样带来健康风险。
因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及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及电子烟,并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
二
饮酒
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中,明确不推荐饮酒。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只要喝酒,就不健康。
三
体力活动
每周150分钟运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行、跳绳等,持续时间≥45分钟,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主要帮助降低血糖,还能起到减重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
同时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比如可以借助哑铃、弹力带、瑜伽球等进行负重抗阻运动,增加肌肉质量,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的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运动可以循序渐进,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至少达到150分钟,每周至少5天,每次运动30~60分钟。
四
饮食
注意控制热量、饮食多样
201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给出饮食建议,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很多患者确诊糖尿病之后便长期以杂粮为主食,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克~200克左右,甚至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每日蔬菜摄入量300克~500克,深色蔬菜占1/2以上,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克。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保证每日300g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适当摄入豆类及豆制品,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五
睡眠时长
11点前入睡,8小时睡眠
睡眠不足也会带来血糖问题。长期睡眠不足可引发一系列生理改变,如交感神经兴奋、应激系统启动,体内皮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而胰岛素抵抗使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稳定。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睡个好觉,建议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并保证8小时睡眠,休息后要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四
久坐
久坐会加重血管功能障碍
长时间静坐会导致代谢需求和血流量下降,使得血压急性升高;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急性升高,加重血管功能障碍,继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大家,每坐着工作或学习1小时,就起身活动一下,最好到室外活动手脚与躯干,舒活一下筋骨,以加强血液循环。如无条件,也可以离开座位3~5分钟,做几个蹲下起立的动作,健身效果会很好。
七
社会联系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好心情
除了生活规律,按时休息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实生活内容;做好情绪管理,保持开朗、乐观、积极态度,保持心情舒畅。
综合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