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心跳快(糖尿病心跳快是什么原因)

肖医生健康讲坛 0
文章目录:

42岁男子家中突发心脏停跳,医生:罪魁祸首是糖尿病的这个并发症

42岁的年纪,说年轻也不算太年轻了,但离“老年”还远着。这时候的身体,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有些人外表看着硬朗,血压血糖也没高得离谱,却可能在某个清晨,突然倒在家中,心脏停跳,来不及抢救。

我们科室最近接诊的一位患者正是如此,而追根溯源,罪魁祸首其实是糖尿病引发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脑子里马上浮现的是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肾衰竭这些熟悉的字眼。

可偏偏有一种并发症,症状不典型、不容易被早期识别,却可能悄无声息地“掐断”心跳,那就是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这个词听着拗口,说白了,就是调控心脏节律的神经被高血糖慢慢“电死了”。

正常人的心脏,就像一辆精密调速的电动车,遇到上坡会自动加速,休息时会自行减速。而当自主神经被损伤后,心脏的“油门”和“刹车”系统全线失控,心率不再灵敏应变,有时快得莫名其妙,有时慢得出奇危险。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这类病人往往没有胸痛、没有预兆,甚至在睡梦中就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2024年一项发表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多中心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比例高达30%,而其中40岁以下男性的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

这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病”,也不是只有重度糖尿病才会遇到的事情。哪怕是血糖控制尚可的人群,只要病程长、波动大,也可能中招

这个并发症还有一个“阴险”的特点:初期几乎没有不适。患者可能只是偶尔觉得心跳紊乱、容易疲劳、运动耐受差,但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或年龄增长的自然反应。

有些人会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就是说即便已经出现了心肌供血不足,胸口也不疼,因为传导痛觉的神经也“坏死”了。这类人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直到心脏骤停才被发现。

别小看这个“心率变异性”的概念。正常人静息时心率是时快时慢的,这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在“抢方向盘”。而当这种变异性降低,心率变得机械、单调、僵硬,就意味着自主神经出了问题。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在男性中更为典型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糖尿病会攻击神经呢?说到底,还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毒性反应。血糖高的时候,身体里的葡萄糖就像沙子一样卡在毛细血管里,慢慢把供养神经的血流“堵死”。

一旦神经被饿坏了、氧气不够了,就失去传导功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神经病变常从足底开始——因为那是最远、最脆弱的末梢。而自主神经病变则是“核心地带”沦陷,直接影响心脏、胃肠、膀胱等重要器官。

很多人以为,血糖控制住了就没事了。但即便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内,也不代表没有并发症风险更重要的是血糖波动的幅度

一项2024年中国台湾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显示,血糖波动大于3毫摩尔每升的人群,其发生自主神经病变的风险是稳定血糖人群的1.6倍

在我们临床上,判断一个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自主神经病变,除了心率变异性检测,还会做站立试验、深呼吸心率反应测试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

有时候,患者在夜间会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或者短暂暂停,这些在白天体检时根本看不出来一些研究甚至建议,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尤其是有心悸、头晕或运动耐受下降的患者。

治疗方面,并没有特效药能逆转神经病变,但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延缓进展。米曲肼、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缓症状关键还是稳定血糖,减少波动,同时监测心电图,必要时使用起搏器或者防颤装置来预防猝死

我印象很深的一名患者,42岁,公司高管,平日应酬多,饭局后常靠胰岛素应急控制血糖,自认为控制得还可以。一次午睡后突然昏迷,送来医院时心跳已经停止。

抢救回来后装了起搏器,检查发现是典型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心脏停搏。他事后感慨,从没想过糖尿病还能“直接杀人”,而且杀得悄无声息。

如果把糖尿病比作一把锯子,那自主神经病变就是它最锋利的那一齿,专挑最脆弱的地方下手。

它不像糖尿病足那样明显,也不像肾病那样容易检测,却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命运轨迹。而男性、长期高糖波动、吸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更是高危中的高危。

我们总说糖尿病是“沉默杀手”,但其实它从不沉默,只是你没听懂它的语言。当你开始发现自己运动时心跳没跟上节奏,休息时心跳反而莫名加快,或者夜间频繁出汗、头晕、低血压时,就要警惕心脏神经的异常

有些危险,不是等到体检报告上出现红字才算“开始”,它早就藏在你每一个不以为意的感觉里。每一次心跳,其实都是神经在与心脏沟通的结果,一旦这条线路断了,最先停下的,往往是生命本身

人这一生,最容易被忽略的,不是疼痛,而是安静。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杀手”,它不吼不叫,却可能在你以为一切都还稳定的时候,突然引爆。

健康从来不是直线,它总在你放松警惕时拐个弯。我们不是要活得紧张,而是要活得有底气。底气,来自于对身体的了解和敬畏,而不是数字上的“及格”。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李红.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3):201-205.

[2]王志刚,陈永良.糖尿病心率变异性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9):887-891.

[3]李佳,林丽芬.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4):256-26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为什么患糖尿病半夜老醒,经常失眠?如何针对性改善?

老王今年56岁,患糖尿病已经七八年了。因为退休了,整天在家看电视、刷手机,看上去生活自在,其实心里有说不出的烦恼:“每晚入睡倒还容易,就是半夜三更老醒,醒了还得跑厕所,才睡十来分钟又醒了,一晚上反反复复四五回,真的太崩溃了!第二天精神一点不好,血糖测出来也越来越飘忽不定。”睡个安稳觉,成了老王最大的愿望。其实,这绝不是老王一个人的烦恼,有不少糖友对此都有吐不完的槽。

生活条件日益变好,人们吃东西更加讲究和丰富,长期的高热量、高脂饮食,加上远比过去更少的运动量,让糖尿病这种大家口中的“富贵病”变得越来越普遍。而睡眠问题也成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痛点。

糖尿病与睡眠有什么关系?

研究发现,糖尿病与睡眠之间有着密切的“双向关系”:

一方面,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可导致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促使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的释放增加,更容易诱发糖尿病或血糖难以稳定;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本身又会进一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糖尿病人半夜老醒、失眠的原因?

1、高血糖的干扰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夜间频繁地起床小便,这很容易导致反复醒来,干扰睡眠。

2、低血糖的困扰

药物使用不当或进餐不足时,夜间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此时糖友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出汗、噩梦连连等情况,有的人甚至被强烈的饥饿感惊醒。

3、糖尿病并发症引起

长期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会引起手脚疼痛、麻木、皮肤瘙痒,极易影响入睡与深睡眠阶段。此外,有些患者已经出现胃轻瘫、神经性膀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这些都会让睡眠状况雪上加霜。

4、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视

长期患糖尿病,心理负担往往不容忽视。久病之下的焦虑、担忧、抑郁情绪,也会对睡眠形成极大影响,导致夜间失眠或睡眠片段化。

如何针对性解决失眠问题?

一、针对具体病因,对症处理是关键

对高血糖引起的烦躁、多尿失眠者,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饮食控制,加强规律运动,争取让血糖平稳,夜尿减少。

夜间低血糖引起的睡眠障碍,要注意药物服用的剂量精准、规律进餐、睡前少量加餐(如牛奶或苏打饼干),防范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神经痛或肢体麻木者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或镇痛药,例如甲钴胺类或镇静镇痛类药物缓解症状。如失眠顽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服用盐酸罗通定片,这是一种兼具镇痛和镇静作用的药物,能够有效帮助改善睡眠。盐酸罗通定副作用相对较小,尤其适合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病患者,但需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帕金森病患者不适用。

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需要耳鼻喉科或呼吸科综合诊治,配合呼吸机治疗等手段。

胃轻瘫及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睡眠时,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调整日常生活习惯,改善长期睡眠质量

1、饮食调理:适量食用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银耳、莲子、百合、酸枣仁等。晚餐不过饱、不吃过咸或油腻的食物,睡前3小时尽可能不再进食。

2、避免咖啡因影响:对咖啡、浓茶、奶茶敏感的糖友,最好从午后就避免摄入。

3、保持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每天形成规律的睡眠习惯,日间进行适当运动,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4、营造良好休息环境:睡前不玩手机、电脑,卧室装修简洁,光线柔和,更换避光窗帘,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5、情绪放松:培养睡前放松习惯,比如睡前泡脚、舒缓的冥想和呼吸操,形成入睡的良好心理暗示和情绪缓解。

6、白天多晒太阳:每天适当晒太阳帮助自身分泌褪黑素和维生素D3,支持情绪和睡眠稳定。

总而言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总是半夜醒和失眠,大都与上述疾病本身的特征、并发症与情绪因素息息相关。要解决睡眠问题,需要找到具体病因并针对性采取处理和日常生活调节,这样才能走出糖友失眠的恶性循环,让睡眠与血糖都获得双重改善。

医生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4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事儿,说到底,就是身体对“糖”处理得不太行。但要说最便宜、最简单、效果还不赖的“帮手”?跑步绝对榜上有名。

别急着皱眉头,跑步不是马拉松,也不是硬撑三圈的课间操。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糖尿病人的身体,也会悄悄地发生不少“好转”。

跑步,不只是走路快一点

提到跑步,很多糖友第一反应可能是:“膝盖不行”、“血糖会不会低?”、“医生不是说别剧烈运动吗?”

其实,合理运动早就是糖尿病管理的“主力军”之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指出:运动疗法是糖尿病五大核心治疗手段之一。

而跑步,或者更准确地说——有氧运动中的低强度慢跑或快走,在稳定血糖、改善代谢、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作用不小。

血糖像开车,跑步是方向盘

很多人以为,降血糖的事就该交给药。但实际上,肌肉运动是消耗血糖的天然通道

人在跑步时,肌肉需要能量,身体自然会调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一开始,血糖可能短暂升高,但中后期会逐渐下降,并维持一段时间的低水平。

更妙的是,跑步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什么意思?就是以前需要很多胰岛素才能“开门”让葡萄糖进细胞,现在轻松一敲门,细胞就开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坚持规律运动几周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数据明显更稳

脂肪藏不住,跑一跑就现原形

糖尿病和肥胖,关系就像“双胞胎”。尤其是腹部肥胖,几乎和胰岛素抵抗挂钩。

跑步虽不是燃脂最快的方式,但胜在持续性强、门槛低、稳定性好。规律跑步的人,内脏脂肪下降得更明显,这类脂肪才是胰岛素抵抗的“幕后黑手”。

而脂肪一旦减少,不只血糖好控制,血脂、血压也会跟着下台阶。更重要的是,体重减轻2%~5%,就能让血糖管理效率提升不少

当然,前提是:别跑完就大吃一顿……

血管这条老路,需要人常走

糖尿病人最怕啥?不是一两次血糖高,而是血管“慢性受伤”

高血糖像砂纸,一点点磨损血管内壁,引发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而跑步,是维护血管健康的“润滑剂”。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弹性,降低炎症反应。长期坚持跑步的糖尿病人,心率更平稳,血压更稳定,心脏负担也更小

有研究发现,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哪怕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大脑没闲着,情绪也"回血"了

糖尿病并不只是身体上的事,它也常常带来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问题

这时候,跑步就像心理“按摩师”。运动时,人体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能让人心情更好、思路更清晰。

更别提,跑步还能改善睡眠质量。糖友常因为夜间低血糖、尿频、焦虑等问题睡不好,而规律运动可以帮助入睡、延长深睡眠时间

长期来说,心理状态的改善对糖尿病控制也有正向影响。情绪稳定的人,更容易坚持好饮食、服药和运动计划。

谨记四件事,跑得再欢也别忘了“刹车”

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马上“冲出跑道”。有几个小提醒,得放在心上。

第一,别空腹跑。早上起床,血糖偏低,空腹跑步可能诱发低血糖。建议吃点易消化、低GI的食物后再动身。

第二,带点甜。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跑步时一定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防突发低血糖。

第三,看脚。糖友常出现神经病变,脚部感觉下降,容易磨伤、感染。穿合适的鞋、运动后检查脚部,是必须的。

第四,量力而行。跑步不是拼命,是长期合作。建议从快走、慢跑开始,逐步增加时间与强度。

总结

糖尿病管理,从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搞定的事。但在所有“工具”中,跑步是最经济、最可持续、最容易坚持的那一个

不是每个人都要跑马拉松,也不是每个人都合适跑步,但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让身体动起来,是每个糖友都值得尝试的选择。

身体会慢慢告诉你:它喜欢你动起来的样子。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30-0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