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合并感染(糖尿病合并感染护理查房)

中医男科谭育红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总是引发尿路感染怎么办?医生推荐3款药物使用指南

今年62岁的李阿姨最近心情低落,她患糖尿病已有10多年,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最近一年,她发现自己经常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小便时疼痛刺痒,多次检查都是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虽然每次都吃抗生素好得快,可停药后并不久,又会陷入感染困扰。

几个月前的一次门诊上,她向我抱怨道:“以前血糖高,咳嗽感冒多一点,现在怎么老是尿路感染,太烦人了。”事实上,像李阿姨这样的患者并不鲜见: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又经常出现尿糖过高,尿路环境改变,很容易感染产生反复发作。因此,日常生活中,有经验的医生通常会推荐患者服用一些安全、有效的药物,帮助预防和治疗尿路感染。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临床比较推荐的3款有效药物,尤其是最后一种,相对安全、长期可用,能明显减少细菌耐药风险,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款药物:呋喃妥因

这类药物主要适合于无明显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它作用于泌尿道,可有效对付多种细菌。但缺点是长期使用容易引起消化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有部分患者会觉得难以接受。

第二款药物:头孢类抗菌药

每次李阿姨出现急性尿路感染时,我也会开一些头孢药短期使用。头孢类药物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容易造成抗药性,反反复复之后效果往往不如前,让李阿姨很是头疼:“我这样频繁用药,细菌是不是都‘认识’我了,再以后还能用吗?”

第三款药物:马尿酸乌洛托品片

后来,我向李阿姨推荐了一种药物——马尿酸乌洛托品片。这种药未必人人熟悉,却在减少感染复发上很值得信赖。它的核心成分乌洛托品能够在酸性尿液环境中释放少量甲醛,抑制细菌繁殖。配合的马尿酸则能维持尿液酸性且自身具有一定抗菌活性。这种双管齐下的组合,既可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也能预防复发,颇适合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反复的人群。

更重要的是,长期服用它并不会提高细菌耐药风险,因此特别适用于频繁复发的人。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已经出现严重肾功能损伤或对药物过敏,此药应避免服用。

从李阿姨自身的体验来看,长期小剂量使用马尿酸乌洛托品片后,她尿路感染的频率显著减少,生活舒心了不少。这种药当然不能神化,它并非可以完全杜绝尿路感染,但长期合理使用的确能帮糖尿病患者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烦恼。

最后,还想再提醒各位患者朋友:药物是疾病治疗的重要部分,但控制血糖、提高免疫力、强化个人卫生习惯同样重要。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远离糖尿病并发的尿路感染问题,让你生活轻松一些,心情好起来。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要命的?多半是“卡”在这4个并发症上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是慢性病,不致命。”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话时会松一口气,仿佛拿到了一张通行证,以为控制好饮食、按时吃药、定期测血糖就万事大吉了。

可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真正让人丧命的,从来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牵连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悄无声息地潜伏在身体深处,等到有了实质性表现时,大多已经来不及了。

这类并发症并不是“额外发生的意外”,它们几乎是糖尿病的“标配延伸”,看起来好像是血糖出了问题,但在身体内部发生的,是系统性的连锁反应。

如果只把注意力盯在血糖值本身,就像一个人修补漏水屋顶,却不看整个房屋的结构是否已经腐朽。

最常见也最致命的一种后果,是心血管系统出的问题,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长期受到损伤,使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加快,斑块形成提前,血流变慢,血液黏稠度上升。

血糖波动幅度越大,血管壁的反应越激烈,冠状动脉越容易堵塞,看起来像是突发的心梗,其实是十几年血糖损伤的积累结果。

而脑梗也是类似的机制,血管长时间承受高糖毒性,管腔狭窄变形,再叠加血脂、血压异常,最终某个清晨或者深夜突然“断流”,留下的不是偏瘫就是无法言语,这种变化不会预告,也无法回头。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觉得只要心电图没问题、心超没提示病变就没事,但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损伤,早期基本不会被这些检查手段捕捉到,它藏在微循环里,藏在血管内膜层下,一点点蚕食。

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是肾,肾功能衰竭从来不吵不闹,但一旦临近终点站,就是透析台,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是国内尿毒症的两个最大来源,占比超过八成。

前期完全没症状,最多只是尿检里偶尔蛋白轻微升高,大多数人根本不当回事,而一旦进入中晚期,肾单位受损不可逆,功能逐步下降,身体开始水肿、贫血、乏力,毒素蓄积、血压失控,最后只能依靠透析维持生命。

真正危险的不是血糖高,而是高血糖在血液里“泡”着肾,年复一年,破坏肾小球的滤过系统,当肾脏的代偿能力用尽,才发现早该戒掉的咸菜、早该避免的高蛋白饮食,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人死于尿毒症前,其实还在纠结降糖药要不要换牌子,这种错误的关注重心,让许多原本可以延缓进展的机会被白白浪费。

而被忽略得最惨的,还是感染,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并不“完整”,高糖环境会削弱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连最基本的伤口愈合都成问题。

感冒会迁延,肺炎容易复发,小小的脚趾溃疡都可能演变成截肢,在很多医院的急诊里,糖尿病合并感染是重症科的常客,尤其在换季、术后、住院期间。

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菌感染能迅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败血症、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感染后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6倍。

这个时候,如果再合并神经系统的问题,那基本上是进入了最危险的阶段,糖尿病神经病变大致可以分为周围神经损伤和自主神经受损,前者会让人出现麻木、刺痛、烧灼感,尤其是从脚开始。

后者则更隐蔽,比如胃轻瘫导致慢性胃胀、排便障碍,或更致命的心率失调、无痛性心肌缺血,最难受的是,很多人直到跌倒、心跳停止才知道神经已经坏到这种程度了。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把糖尿病和“管住嘴、迈开腿”画等号,好像只要吃得健康、动得够多,就能躲过一切问题,可很多控制良好的患者,依然会在不经意间走到这些并发症的陷阱里。

关键在于思维方式出了问题,糖尿病不是“行为”病,而是“系统调控”病,光改饮食,光运动,顶多调整输入与输出,改变不了细胞层级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代谢的处理方式。

真正的危险,在于大多数人忽略了“身体调控系统”的渐进失衡,这种失衡不是用几个健康食谱、几次运动计划就能校正的。

它需要全面评估:看内分泌轴的协调能力,看细胞内炎症水平,看血管张力与心率变异性,看睡眠质量与晨起血压的反应。

甚至需要关注心理状态,因为长期压力、慢性焦虑对内分泌系统的扰动远远超出许多人想象。

既然每个人的代谢能力不同,有没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自己是哪种类型?有没有一种无需依赖血糖仪、也无需做复杂检查的方法,能帮我们提早预警自己是否更容易走上并发症之路?

答案藏在生活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疲劳恢复速度,研究表明,胰岛素敏感性较差的人,在剧烈运动后、长时间工作后、应激事件后,需要更久才能恢复到原始状态。

他们在清晨醒来时血压更高、心率变异性更小、白天注意力更易涣散,这种恢复慢的表现,其实就是调控系统被糖代谢负担“压垮”的前兆。

如果早期能识别这一类人群,哪怕血糖暂时不高,也要高度警惕,提前介入生活节律、饮食结构、心理调节,才有可能真正绕过糖尿病带来的沉默杀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赵荣瑶.糖尿病病人用药依从性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循证护理 ,2024-06-25

一种药,轻松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尿路感染,错过可就亏大了

糖尿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血糖控制成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但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影响血糖,还会悄悄地损伤泌尿系统,导致反复的尿路感染。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感染往往久治不愈,甚至发展成肾盂肾炎,严重者还可能诱发败血症。就在许多人为此苦恼不已时,一种“老药新用”的方案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困局。

这是一种原本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却意外地展现出改善尿路感染的潜力。它不是抗生素,却能通过一种“间接方式”,帮身体恢复天然的防御能力,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的发生。

这种药,叫做SGLT2抑制剂。或许你听说过它的另一个名字: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这些名字在医院的处方中越来越常见。

这种药究竟是如何“意外”地改善了尿路感染?又是否真的安全?它是不是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背后的医学逻辑与真实效应。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总是容易“尿路感染”?

血糖高,不只是口渴多尿这么简单。长期高血糖会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白细胞的功能下降,使得身体对病菌的抵抗力变弱。尤其是泌尿系统——一个本就容易被细菌“趁虚而入”的区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更是容易“失守”。

除此之外,高血糖还会让尿液中出现更多的葡萄糖,为细菌提供了“天然养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细菌在糖尿病患者的尿道中繁殖得更快、更凶猛。

很多人即使使用抗生素,也常常“今天好了,明天又复发”,进入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抗生素-感染-再抗生素”的恶性循环。

一种“糖尿病药”,为何意外改善了尿路感染?

这就要提到近年来风头正劲的SGLT2抑制剂。它们的原理其实很简单: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SGLT2蛋白,减少葡萄糖重吸收,让多余的糖从尿液中排出体外。换句话说,这种药把体内多余的糖“冲进马桶”。

乍一看这似乎增加了尿中糖分,岂不是“喂养”了更多细菌?事实却正好相反。

长期使用SGLT2抑制剂后,尿液流量增加,尿液更频繁地冲洗尿道,这种物理排菌的过程成为一种天然“自净”机制。

有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还能改善膀胱壁的血流与神经功能,从而增强局部免疫力。

更重要的是,SGLT2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从根本上减少细菌赖以生存的“糖源”,恢复尿液环境的清洁与稳定。这就像从泥潭中拔出一棵植物,不给它生长的土壤,它自然也不会再疯长。

科学研究怎么说?

一项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1期的临床研究指出,在使用恩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升高,反而在长期使用后呈下降趋势。

研究者分析,这是因为血糖长期控制得更稳定,免疫系统逐渐恢复所致。

另一项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刊发的多中心队列研究也发现,在合并慢性尿路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中,联合使用SGLT2抑制剂后,复发率降低了约30%

这不是抗生素的直接杀菌,而是通过改善代谢环境,让身体重新掌握了“主导权”。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并非所有改善感染的手段都来自抗生素,调节体内环境同样重要,甚至更加持久。

使用这类药物,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再好的药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SGLT2抑制剂虽然在改善尿路感染方面展现出潜力,但它并不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时需要特别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肾功能要达标。因为该类药物依赖肾脏排糖,如果肾功能已严重受损,效果打折,还可能增加副作用。

第二,注意个人卫生。排糖虽有利于冲洗尿道,但如果个人卫生不到位,仍可能因外源性细菌侵入导致感染。

第三,女性患者需格外留意。部分女性在刚开始使用SGLT2抑制剂时,可能出现会阴部不适或轻微真菌感染,但大多为一过性。

临床经验也提示,老年人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配合血糖监测与水分管理,避免脱水与低血糖的风险。任何药物的使用,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加减。

中老年人:在“糖尿病 尿路感染”中如何自救?

很多中老年朋友习惯“能忍就忍”,对尿频、尿急、尿痛这些症状常常不以为意。但这些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糖尿病患者若频繁出现尿路感染,千万不要仅仅依赖抗生素,应考虑是否血糖控制不佳,或是否存在基础免疫力下降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配合改善:

关注饮水:保持适度饮水量,有助于稀释尿液、促进排出细菌。

注意排尿习惯:不要憋尿,及时排空膀胱,减少细菌滋生。

重视血糖管理: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尤其是像SGLT2抑制剂这样的新型药物方案,值得在医生指导下尝试。

改善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油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蔬果摄入,有助于整体代谢环境的改善。

错过这类药物,可能真的“亏大了”

在过去,许多人将尿路感染视为“老毛病”“小毛病”,一再忽视。却不知,它可能是糖尿病代谢失衡的“报警器”。而SGLT2抑制剂的出现,为这一类患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不只是降糖,更是从根源上改善感染风险。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治疗,而是一种“代谢-免疫-泌尿系统”三重联动的综合干预。在医学的发展史上,每一次跨学科的突破都意味着临床治疗的新方向。今天,我们或许正站在这样一个交汇点上。

写在最后:别让“尿路感染”成为你的“糖尿病提醒器”

很多中老年人常说:“我这把年纪了,哪段不出点毛病?”但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一种无奈与妥协。

医学的进步,就是要帮人们摆脱这种“被动接受”的命运。如果一种药,能从根本上打破反复感染的循环,让生活回归宁静与正常,那为何不主动了解、尝试?

SGLT2抑制剂,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钥匙”。不是神药,也不是万能,但它或许就是那个最适合你,最容易被忽视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赵映雪,孙思敏,刘建新.SGLT2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1):823-828.

[2]王俊宏,李卓然,邱庆伟,等.SGLT2抑制剂联合治疗对糖尿病合并慢性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9):754-758.

[3]陈怡文,徐慧芳.糖尿病相关尿路感染的机制与防治策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17):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