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眼压高(糖尿病眼压高多久会失明)
糖友更易眼压高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宁蔚夏
近期,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可引起眼压升高。
研究人员以居住在日本茨城县筑西市的6786无眼科手术史、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为对象,通过眼科检查和问诊答卷的形式,对其进行了为期4年的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值与高眼压之间关系的讨论。
结果表明,6786人中有10.8%患有糖尿病,这些人与无糖尿病组相比,眼压明显升高,两眼平均眼压各自为14.4 毫米汞柱和13.9 毫米汞柱,高眼压症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1.75倍),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数值高的组,与数值偏低的组相比,高眼压症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前者为1.47倍,后者为1.80倍)。即使在统计学上调整了角膜厚度的影响,这种关系依然存在。
研究人员认为,之所以糖尿病和高眼压有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血糖升高后,造成房水循环障碍,特别是出口阻塞,渐渐导致眼压升高。由于青光眼的高致盲性和不可逆性,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除定期检查眼底之外,还应测量眼压,以有效预防。▲
糖友看东西发红 当心青光眼
古稀之年且患糖尿病20余年的老唐,两周前开始看东西发红,之后开车右眼突然看不清仪表盘了,特来医院看病。经检查老唐被诊断为糖尿病性青光眼。
糖尿病性青光眼是糖尿病导致眼睛失明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理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础上产生新生血管,虹膜与新生血管黏连,新生血管不断向前房角延伸,导致虹膜根部和房角紧紧黏连,逐渐使房角闭锁,致使眼压高而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青光眼发展快,因为新生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很容易破裂引起前房积血,而且时出时止,又很难吸收,故能致人失明。当然,也有个别人的出血自行吸收消失。
糖尿病性青光眼的主要特点是,早期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当病情逐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消失,故易误认为视力疲劳。病情加重,眼压升高,会头痛剧烈,甚至恶心呕吐,止痛和降眼压药可缓解;如果止痛和降眼压都不能解决,只能手术治疗。开始对视力影响小,但视野可出现缺损或缩小,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最后视野消失致盲。
糖尿病性青光眼治疗主要有药物、激光、手术治疗等,但控制血糖、血压是贯彻始终的。糖尿病患一定要进行糖尿病相关性眼病筛查,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检查(视力、散瞳查眼底、眼科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糖控制不佳者应当每季度检查一次;平时注意用眼卫生,避免光线黑暗下长时间看手机;防紫外线。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下面情况一定要及时去眼科就诊: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眼胀、眼部疼痛、畏光流泪、复视、重影,特别是看东西有缺损等;戴眼镜后视力无提高;看书或看电视时眼睛容易疲劳。(罗建国)
青光眼竟是沉默的“视力小偷”
■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眼部OCT检查。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惺
近年来,人们对智能手机、电脑等过度依赖,手机和电脑中的高频蓝光将大大增加眼疾的风险,使视力下降,导致高度近视,从而发生视神经疾病,甚至青光眼。每年3月的第三周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视神经一张照 青光眼早知道”。河北省胸科医院眼科主任张彦坤提醒,健康用眼,合理作息,高危人群要去眼科定期检查,视神经一张照,青光眼早知道,莫让沉默的青光眼“偷走”您的视力。
不良的用眼习惯容易诱发青光眼
退休在家的苏女士每天失眠,关灯后睡不着时,玩手机刷微信成了她的睡前习惯,有时转发养生帖心灵鸡汤,有时看到一些视频还激动地流泪。
不久前的一天,苏女士像往常一样又失眠了,于是拿起手机刷起了朋友圈,正看得起劲,突然感觉右眼看东西发雾、胀疼、头疼,还恶心,而且把晚上吃的饭全吐了出来。苏女士闭眼休息了一会儿,也没有缓解,于是连夜去了医院急诊。
经过检查,医护人员发现苏女士右眼结膜充血,角膜雾状混浊,眼压升高,房角关闭,医生诊断她为右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经过输液、点眼药、口服药等一系列治疗后,苏女士慢慢好转。第二天医生又给苏女士做了眼部OCT、视野等检查,了解她的视神经受损情况后,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在黑暗的房间使用手机强光直射眼睛,容易诱发青光眼,导致眼压升高。”河北省胸科医院眼科主任张彦坤说,这样就像眼科医生对疑似青光眼患者做的青光眼激发试验,在暗室静坐1小时,测量眼压升高8mmhg为阳性。
激素引发青光眼白内障 差点失明
刘女士2年前患上了皮肌炎,这一疾病不仅影响了肌肉功能,还造成了呼吸、心血管、消化等多系统损害,一直使用家用呼吸机维持呼吸。为了治疗疾病,刘女士一直长期使用激素。
最近,刘女士突然感觉视物不清,有时候还有眼胀、头疼等症状,于是就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发现,刘女士因为长期使用激素,她又患上了激素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右眼看不到视力表上最大的字母,只能模糊地看到手在她右眼前晃动,而左眼视力0.04,几乎失明,生活完全靠家人照顾。
“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作用,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还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如青光眼、白内障。”河北省胸科医院眼科张彦坤介绍,医护人员为刘女士进行了全面评估,计划用手术使其重见光明。术后第二天,刘女士双眼视力就分别达到了0.6,以后会恢复得更好。张彦坤指出,如果必须长期使用激素,要多了解和关注它的副作用,密切注意视力变化,一旦患上激素并发性青光眼、白内障,应及早干预,以免造成不可逆视神经损伤。
患上青光眼 知晓率只有50%
河北省胸科医院眼科主任张彦坤介绍,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全球将有6000万人患有青光眼,可是知晓率却只有50%,约60%青光眼患者分布在亚洲,我国约有2200万青光眼患者。青光眼已成为人类致盲的第一杀手,青光眼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青光眼在整体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占失明总人数的8.8%,40岁以上增加1倍,约有920万人患青光眼,55%单眼失明,18.1%双眼失明,65岁以上为4%—7%;致盲率高达22.7%。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患者知晓率却如此低。”张彦坤说,所以在每年3月的第3周,设立了世界青光眼周,旨在通过多种宣传途径,让公众多了解青光眼知识,提高对青光眼的认识,达到防治青光眼的目的。“青光眼是世界第一大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占致盲原因的12.3%,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
相关数据显示,青光眼患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大多是智能型手机重度使用者。然而熄灯后,不管是看手机,还是使用平板电脑,都容易引起眼睛房角关闭,诱发青光眼,长期眼压波动,渐渐视野缺损不自知,发现时为时已晚。
吸烟者患青光眼的风险增加10.78倍
那么,哪些人群和行为容易导致青光眼的患病率增加呢?“直系亲属中如果有患有青光眼者,阳性率为21.5%,第一代亲属患病的风险增加8倍。”张彦坤说,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者,近视眼患病率高达5%以上,高度近视患病率7.1%。眼压高者,眼压每升高1mmHg,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危险性就增加12.5%—52.9%,9.5%会最终发生青光眼视神经损害。
同时,之前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患青光眼的几率也会增加:高血压患者,患病风险增加2.05—3.58倍;糖尿病患者,青光眼的发病率为12.6%,比非糖尿病人群高3倍;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激素药物),患病率高达40%;心血管疾病患者,患病率比非心血管疾病人群高2.8倍;视杯大者、做过近视眼手术及角膜薄者都可能增加患青光眼的几率。
“研究人员发现,长期使用电脑、手机与青光眼的发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张彦坤说,长期使用电脑不仅会增加眼睛的负担,还会引起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如血压升高、情绪波动,这些都被认为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张彦坤提醒,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青光眼的患病几率,如吸烟者患病风险增加10.78倍,工作压力大、易发脾气等。
青光眼就是沉默的视力小偷
大多在发现时视功能损伤严重
“青光眼不容易被发现,被称为视力的小偷,大多在发现时视功能损伤严重,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进行检查无法知晓,在意识到青光眼之前,视神经纤维层变薄,视野受损达40%,而视神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张彦坤说。青光眼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它就在人们身边,离人们并不遥远,为此,张彦坤建议:
首先,人们必须要对青光眼引起足够重视。青光眼是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眼病,相较于可以手术复明的第一位致盲眼病白内障而言,却是致盲第一杀手,因为青光眼导致的视力丧失是不可逆的。我国青光眼患者中,绝大多数不了解青光眼,甚至未曾听闻青光眼,因此对青光眼需要提高重视。
其次,青光眼得不到治疗会失明,加重心理负担、出现焦虑、神经过敏、压力大甚至忧郁症。影响生活质量,50%青光眼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所以需要早发现早治疗。疑似青光眼需要进行眼压、眼底、房角镜、视野、OCT等检查,建议体检时定期检查眼压和OCT,OCT检查是光学检查仪器,没有辐射、无创,10微米的分辨率极高,可以清晰地测出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以及眼底各层细胞的结构,相当于活体病理检查。
再次,青光眼治疗的关键是降低眼压和减少眼压波动,选择正确的滴眼液和适合的手术方式,按时随诊。
最后,就是做好自我管理,包括情绪管理和日常作息管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心态平和,科学作息,合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