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自查(糖尿病的自查方法)
医生提醒:糖尿病的6个征兆,吃饭时间也很重要,这10点要记牢
糖尿病作为现代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隐蔽,若忽视可能引发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并掌握科学的生活管理方式(包括吃饭时间的把控),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当身体出现了以下6个表现时,警惕一下是不是你的血糖异常了,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1.“3多1少”典型症状
多饮:每天饮水量超2000毫升,仍频繁口渴(血糖升高导致细胞脱水);
多食:明明刚吃完饭,很快又感到饥饿(胰岛素抵抗使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
多尿:每日排尿次数超8次,夜间起夜2次以上(血糖过高导致肾脏排泄糖分);
体重减少:未刻意减肥,1-3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供能)。
2.视线突然模糊
血糖波动会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尤其在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后加重(如果及时控糖,视力可能恢复,反之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胃口异常变大
胰岛素分泌紊乱会让大脑产生“饥饿错觉”,即使刚吃了足量食物,仍想吃甜食或主食(需与甲亢等疾病区分,可通过测餐后血糖排查)。
4.伤口难愈合
皮肤划伤、烫伤后,超过2周仍未结痂,甚至出现红肿、感染(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缓组织修复速度)。
5.持续性疲惫
白天经常感到乏力、嗜睡,即使睡够7-8小时也无改善(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供能不足)。
6.手脚麻木或疼痛
双侧脚趾、手指出现对称性麻木、刺痛,或走路时有“踩棉花感”(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血糖波动与进餐时间、间隔密切相关,这3个时间原则需牢记:
1.固定进餐时间,避免昼夜颠倒
建议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进食,前后误差不超过30分钟(规律进餐可维持胰岛素分泌节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睡前3小时不进食(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低,过量进食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2.每餐间隔4-6小时,避免暴饮暴食
两餐间隔过短(如2-3小时)会导致前一餐血糖未回落、下一餐又叠加升高;
间隔过长(超过6小时)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心慌、手抖),反而刺激后续过量进食。
3.晚餐别吃太晚,七分饱最关键
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吃完(如21点睡觉,18点前结束晚餐),给肠胃留出消化时间,减少夜间肝脏糖原合成负担;
晚餐以“清淡、少主食”为原则(如杂粮粥 蔬菜 清蒸鱼),避免过量摄入精米白面(夜间活动量低,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预防糖尿病,这10点生活习惯要坚持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防可控,从以下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1.拒绝久坐,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久坐1小时后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代谢速度下降)。
2.控制体重,避免腹型肥胖
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会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
3.饮食遵循“低GI、高纤维”原则
减少精米白面,用杂粮(燕麦、玉米、糙米)替代1/3主食;
每天摄入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适量吃低GI水果(如草莓、柚子,每日200克以内)。
4.保证睡眠,避免熬夜
每天睡够7-8小时,23点前入睡(熬夜会导致皮质醇升高,干扰血糖调节)。
5.学会释放压力
通过冥想、深呼吸、培养爱好等方式缓解焦虑(长期精神紧张会促使血糖波动)。
6.定期监测血糖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正常应<6.1mmol/L);
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建议每半年加测1次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应<7.8mmol/L)。
7.关注血脂与血压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高血压(>140/90mmHg)会加速糖尿病进展,需同步管理。
8.少添加糖摄入
少喝甜饮料、少吃糕点,每天添加糖摄入量<25克(约6茶匙)。
9.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克(约1瓶啤酒),女性不超15克。
10.主动学习医学知识
定期参加医院或社区的糖尿病防治讲座,和医生保持沟通(尤其高危人群需个性化预防方案)。
若出现上述6个征兆,不要自己判断或用药,需通过“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检查确诊;
已患糖尿病者,除控制饮食时间外,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血糖反弹;
糖尿病预防没有“特效药”,长期坚持健康习惯才是关键。
糖尿病的防治核心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记住身体的6个预警信号,管好吃饭时间,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
警惕!身体出现这8种信号,可能有了糖尿病并发症,建议大家自查
1. 频繁小便
如果你发现自己频繁地去小便,尤其是夜间多次起床排尿,这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信号。高血糖水平会导致肾脏过滤更多的液体,使得尿液增多。
2. 口渴感加重
持续的口渴感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常见信号。高血糖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加剧,从而引发口渴感。
3. 持续乏力
糖尿病并发症会导致能量供应异常,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转化为能量。因此,如果你感到持续乏力、精神不振,这可能是一个警示信号。
4. 视力模糊
高血糖水平会影响眼部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视网膜受损,进而引发视力模糊。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的视力变得模糊,那么请及时进行检查。
5. 外伤愈合缓慢
糖尿病并发症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伤口愈合速度变慢。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伤口疗效迟迟不见好转,或者出现频繁感染的情况,要引起警惕。
6. 持续麻木和刺痛感
当高血糖持续存在时,它会损害神经系统,进而导致四肢麻木和刺痛感。如果你经常感到手脚发麻,特别是在晚上入睡时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7. 体重明显下降
虽然糖尿病常伴随着体重增加,但在一些情况下,高血糖也会导致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血糖,从而引发体重明显下降。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体重不断减少,而没有明显的原因,需要引起重视。
8. 心脏问题
长期高血糖可能对心脏造成损害,导致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如果你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建议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1.血糖水平
在糖尿病晚期,由于胰岛功能受损,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下降,血糖往往难以控制。
过高的血糖不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加重,还会引起疲劳、口渴、多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控制血糖水平成为糖尿病晚期患者的首要任务。
2.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而且两者相互影响。
高血压不仅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反过来,糖尿病也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而升高血压。因此,控制血压对于维持糖尿病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血脂水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高血脂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导致血管硬化、肝功能异常等问题。
血脂异常会进一步削弱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侵袭。因此,控制血脂水平对于改善糖尿病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4.体重控制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而且与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指标紧密相关。
通过合理控制体重、减轻身体负担,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运动对于体重控制至关重要。
糖尿病8个早期信号,此类人群高危!速自查
早上奶茶、中午火锅、晚上宵夜
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多重社会因素带来“甜蜜负担”
慢性疾病“盯”上年轻人!
目前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
患病总人数超过1.41亿人
患病率高达10.6%
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糖尿病发病正年轻化!
糖尿病年轻化加剧,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
30至39岁为6.5%
40至49岁则高达11.1%
我国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
2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增高26.6%
没有患上糖尿病
并不意味着就绝对安全
更多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小医提示
糖尿病不仅引发血糖升高,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损害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导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并可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规律进食。
2
积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3
规律作息
戒烟限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按时吃早餐,多喝水,劳逸结合等。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要小于85厘米。
5
定期检查
早期筛查,提前预防。每年体检,就像是定期排雷,能尽早发现异常,积极应对。
03
警惕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一旦确诊糖尿病后
人生是否就是灰色?
其实,不需要过度恐慌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必要的药物以及持续的血糖监测
你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它和谐共处!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