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饮酒(糖尿病喝白酒的好处和坏处)
白酒又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建议:糖尿病喝白酒时,这6点要记牢
一直以来,关于“适量喝酒对身体到底好不好”的争论就没停过。但今天咱们不聊普通人,专门说说糖尿病人喝白酒的事儿。
中国人对白酒的感情不一般,尤其是不少男性糖友,饭桌上总少不了几盅,有的甚至喝出了酒瘾,一天不喝就浑身不得劲。
但必须严肃提醒:糖尿病人喝酒可不是小事,今天就来好好说说糖友喝白酒常踩的误区,以及必须牢记的注意事项。
误区一:自酿酒不含糖,喝一点没关系
很多糖友觉得“自家酿的白酒没加蔗糖,肯定适合糖尿病人”,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
自酿酒最大的问题不是糖,而是酒精度数不稳定和杂质过多。2022年《食品科学》杂志的研究就指出,家庭自酿酒的甲醇含量常超标,而甲醇对胰岛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
而且无论哪种白酒,主要成分都是酒精(乙醇),长期喝会导致热量超标,加重胰岛素抵抗。
误区二:喝酒能开胃,对身体有好处
有些糖友说“喝点白酒吃饭香,胃口好了身体才能棒”,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酒精确实能暂时刺激食欲,但长期饮用会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 咱们糖友本来血糖就不稳定,用损伤胃肠功能的方式“开胃”,简直是得不偿失。
误区三:喝酒后血糖下降,便觉得不用少喝
这是最危险的误区!不少糖友发现,喝完白酒后测血糖反而低了,就觉得“喝酒能降血糖,多喝点也没事”。
其实这是酒精在“搞鬼”,它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功能,阻止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这种“降糖”是暂时的,而且暗藏风险,酒后4-6小时容易出现低血糖反跳,尤其是夜间熟睡时,低血糖可能直接导致昏迷。
误区四:偶尔喝一次,对血糖影响不大
有些糖友平时不喝,逢年过节觉得“少喝两口没事”。但实际上,酒精对血糖的影响能持续24-48小时。
对于需要严格控糖的糖友来说,这种“偶尔一次”可能让一周的控糖努力前功尽弃。
但又有些糖友说,自己就是戒不了酒,那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喝白酒,这6点一定要注意1.警惕低血糖风险,随身携带糖果
酒精最可怕的危害就是诱发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或注射胰岛素的糖友。低血糖的症状(心慌、手抖、出汗)容易被醉酒状态掩盖,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很严重了。
建议喝酒当天及次日,每2小时测一次血糖,一旦低于3.9mmol/L,立即吃15克碳水化合物(约3块方糖或半杯果汁)。
2.喝酒与吃药间隔4小时以上
酒精会和多种降糖药发生相互作用,和磺脲类同服可能引发剧烈低血糖,和二甲双胍同服会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和SGLT-2抑制剂同服可能加重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喝酒前4小时不吃降糖药,酒后4小时再恢复用药。如果当天喝了超过2两白酒,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当天的药量。
3.严格控制总量,男性一天不超2两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明确建议:糖尿病人若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相当于52度白酒1两,或38度白酒1.5两),女性不超过15克(约相当于52度白酒0.6两),而且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千万别信“酒桌上的度量衡”,最好自己用小酒杯定量,超过这个量坚决不喝。
4.千万别空腹喝,先吃点主食垫肚子
空腹喝酒时,酒精在胃里吸收速度快,不仅容易醉,更会加速低血糖的发生。
喝酒前一定要吃点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1小碗米饭、2片全麦面包,或者1个馒头,这些食物能延缓酒精吸收,给肝脏代谢酒精争取时间。
5.坚决不碰自酿酒、药酒
自酿酒没有工业生产的质量控制,甲醇、杂醇油等有害物质超标风险极高。
202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显示,不合格自酿酒中甲醇超标率达37%,而甲醇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药酒更要警惕,很多药酒添加了人参、鹿茸等成分,可能和降糖药产生冲突,比如人参会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容易导致低血糖。
6.有这些并发症,一滴都不能沾
如果已经出现肝功能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等并发症,哪怕是一口白酒都必须杜绝。
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让转氨酶进一步升高;会加重眼底血管的渗漏和出血,加速视力下降;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让蛋白尿更严重;还会诱发血管痉挛,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最安全的选择其实是“滴酒不沾”,如果实在做不到,一定要把这些注意事项刻在心里!
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白酒时,多留意6点!
►
本文19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先生今年52岁,是一名有着10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但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喝了几杯白酒,第二天血糖飙升,被家人紧急送医。医生检查发现,除了高血糖急症,他的肝功能也出现明显异常。
这让他意识到,糖尿病患者在喝酒这件事上,确实不能大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就要滴酒不沾,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适量饮酒在某些前提下是可以的,但关键是——喝什么、怎么喝、喝多少。
白酒的度数高,诱发高血糖、低血糖的风险都存在,所以糖尿病人喝白酒这件事,必须慎之又慎。
喝酒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象的更复杂酒精本身不含碳水,不会直接升高血糖。但它会干扰肝脏的糖异生功能,也就是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对于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的人来说,一旦血糖下降,身体想靠肝脏调节,就会变得困难,低血糖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而另一方面,和白酒配套的食物往往是高油、高盐、高糖的重口味菜肴,这些才是真正把血糖推向高位的“幕后黑手”。
第一,控制量,不能贪杯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每天摄入酒精不得超过25克,女性不得超过15克。按这个标准,52度白酒,男性每日最多约50毫升,女性更少。超过这个量,血糖波动不可控,肝脏负担也会大幅增加。
第二,切忌空腹喝酒
空腹状态下,酒精吸收更快,肝脏来不及处理,低血糖突发的概率会成倍上升。一定要先吃饭,再饮酒。主食要有,蛋白质要够,不能光吃菜。
第三,避免与降糖药同服时间过近
特别是使用磺脲类、胰岛素等容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饮酒后与这些药物叠加,极易发生低血糖昏迷。建议饮酒前后至少间隔4小时,并提前监测血糖。
第四,喝酒后血糖要持续监测
很多人饮酒后放松警惕,不测血糖、不吃宵夜,第二天早上低血糖直接晕倒。酒精影响血糖可能持续10小时以上,夜里低血糖尤其危险。喝酒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清晨都应测血糖。
第五,饮酒频率要严格限制
即使每次都少量,也不能天天喝。每周不超过1~2次是底线。长期饮酒会加速脂肪肝、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使糖尿病更难控制。
第六,有这些情况的糖尿病人,绝对不能喝
如果你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或者已经存在脂肪肝、胰腺炎、肝功能异常,那白酒就是“毒药”。再小的量,也可能让病情迅速恶化。
糖尿病人喝白酒,除了血糖,还要担心这些问题一是高血压风险上升。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糖尿病人本身就易合并高血压,酒精只会火上浇油。
二是肝脏损伤风险翻倍。糖尿病会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若再加上酒精,就容易发展成酒精性脂肪肝或肝硬化。
三是胰岛功能进一步受损。研究发现,长期饮酒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更快。也就是说,喝酒会让你更早进入胰岛素依赖阶段。
这是个严重的误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病,不仅仅是血糖的问题。酒精对身体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不是靠几次血糖监测能看出来的。
比如,酒精还会影响脂代谢,使甘油三酯升高,诱发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是糖尿病人的高危并发症。
白酒中的甲醇和杂醇油,也不容忽视很多人以为白酒只是乙醇,其实里面还含有微量的甲醇、醛类、杂醇油等杂质。这些物质对神经、肝脏都有潜在毒性,糖尿病人解毒能力本就较弱,承受这些负担更困难。
挑选正规纯粮酿造、杂质低的白酒品牌,避免劣质散酒。尽量选择度数低、酒精含量少的白酒,比如38度以下的。
每次饮酒前必须吃主食,搭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鸡胸肉、豆腐、蛋类,避免高糖、高盐下酒菜。
喝酒前后要测血糖,出现头晕、心慌、出汗、乏力等低血糖先兆要立即就医。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无任何益处。即便短期内没有异常,潜在的代谢负担和并发症风险仍在积累。
如果你控制不了饮酒频率和量,那就应尽早戒酒。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有戒酒门诊,可以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逐步脱离酒精依赖。
很多糖尿病患者担心,不喝酒就没朋友、不合群。这种心理负担,其实比酒精本身更有害。可以通过无酒精啤酒、苏打水、柠檬气泡水等替代饮品,既有氛围,也不伤身体。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不喝酒就疏远你。真正的健康,也不是靠强撑出来的。
参考资料:
①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③ 王利明, 孙丽君. 酒精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6): 423-427.
④ 刘金伟.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饮食干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 2023, 43(2): 110-112.
⑤ 张建新. 白酒杂醇油成分及其健康风险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43(9): 220-223.
确诊糖尿病,还能喝酒?告诫糖友:再不戒酒,当心5大危害找上门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古人有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在现代,更多时候,酒入肠胃,化作血糖飙升与病痛折磨。确诊糖尿病后,仍然贪杯,是在拿生命做赌注。
但奇怪的是,门诊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医生,我就喝一口,应该没事吧?”“红酒不是还能软化血管吗?”似乎在很多人心中,酒是一种可以讨价还价的存在。
真相到底如何?确诊糖尿病后,喝酒,到底是小事一桩,还是隐形杀手?今天,我们就来把这杯“迷魂汤”彻底澄清。
在1970年代的美国,一位年仅45岁的糖尿病患者,因为坚持“每天小酌”,五年后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最终不得不接受双下肢截肢手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无数糖友悲剧的缩影。
糖尿病不是单纯的血糖问题,而是一场“全身性代谢灾难”。而酒精,就像是在这场灾难中推波助澜的黑手。
确诊糖尿病后继续喝酒,无异于火上浇油。
先说大众认知中的几个典型误区。
第一种流行说法是:“我喝的是低度酒,没关系。”——错,酒精伤害与酒精度无关,关键是摄入的总量。即使是啤酒、米酒,喝多了,同样损害血糖控制和器官功能。
第二种说法:“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脏好。”——错,适量红酒对普通人群部分有益,但对糖尿病人,风险远远大于可能的微小益处。
第三种心态:“我血糖控制得不错,偶尔喝点没事。”——错,糖尿病控制良好不代表可以放松警惕,酒后血糖波动大,低血糖、高血糖交替出现,反而更危险。
这些所谓的“喝酒有理”,其实是病态纵容,是给身体挖坑。
那具体来说,糖尿病患者喝酒,会引发哪些严重后果呢?
第一大危害:引发低血糖,甚至休克。
酒精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导致血糖骤降。尤其在空腹饮酒时,低血糖来得又急又凶,轻则头晕出汗,重则昏迷休克。中医讲“虚则神昏”,正是这种危象的写照。
第二大危害:血糖波动剧烈,加速并发症。
酒精摄入后,体内代谢紊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忽高忽低,如坐过山车,极易加速眼底病变、肾脏损害、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发展。
第三大危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糖尿病本就大幅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概率,酒精进一步刺激血管收缩、提高血压、促进血脂异常,无异于在脆弱的血管上撒盐撒刀。
第四大危害:加剧肝脏负担,易致脂肪肝、肝硬化。
糖尿病患者本就容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而饮酒更会雪上加霜。肝脏作为糖代谢的枢纽,一旦受损,血糖调控更加失控,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大危害:心理依赖与生活习惯失控。
长期饮酒者更难遵循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按时服药等糖尿病管理要求,导致整体生活方式崩盘。酒精本身具有成瘾性,
从病理机制上讲,酒精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直接影响葡萄糖代谢,损害胰岛细胞,还通过诱发炎症反应、促进氧化应激,加速血管老化和器官退行性变。
心理学角度也有解释。很多糖尿病患者饮酒,背后是情绪压力、社交焦虑作祟。在一杯杯酒中,他们暂时逃避了病痛的焦虑,却在无声无息中加重了自身的病情。
社会学研究也指出,在一些地区,饮酒已成为重要的社交礼仪。糖尿病患者若无正确认知,极易在“劝酒文化”中沦陷,甚至自欺欺人地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果真想喝酒,是否有安全的“底线”?
理论上,最安全的饮酒量是零。
但如果实在难以避免,以下原则必须牢记:
· 饮酒前必须进食,绝不可空腹饮酒;
· 每次饮酒量应严格控制,远低于普通人推荐量;
· 选择低糖、低度、少量的酒类;
· 饮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 饮酒期间避免驾驶、剧烈运动、独自外出;
· 饮酒后如出现头晕、心悸、出汗、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测血糖并就医。
当然,最好的选择,始终是戒酒。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酒为“上焦之邪”,易伤肝胆脾胃,耗气耗血,损伤正气。糖尿病患者本属阴虚内热、气血两亏之体,再受酒邪侵扰,病情雪上加霜。
中医养生讲究“节欲守中”,饮食有节,情志有度,方能保全正气,延年益寿。
回顾那些因酒误身的糖友故事,无不令人痛心。
一时的痛快,换来的,往往是一生的苦果。
真正的成熟,不是能喝多少酒,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酒杯,拥抱清醒与健康。
未来,随着糖尿病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生活方式干预将越来越被重视,戒酒、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必将成为糖友自我救赎的重要路径。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守护好自己的正气,才能抵御外邪侵袭,远离病痛的困扰。
中文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健康时报》 - 人民日报社主管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 中国营养学会
4. 《中医内科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