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最新成果(糖尿病最新治疗进展2021)

健康导报 0
文章目录:

中国创纪录!央视点赞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14天愈合率超96%

截肢还是保命?——这是全球5.89亿糖尿病患者可能面临的残酷选择。

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足患者因伤口溃烂不得不截肢,而被截肢的患者,5年内死亡率高达70%。

转机来自中国,6月24日,央视重点报道我国一项重大突破:广州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通过干细胞疗法,实现14天内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率超96%,创世界纪录!

01、超级干细胞出马,糖尿病足治愈率达96%

糖尿病足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因长期高血糖而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进而引发足部感染、溃疡和组织坏死。在传统手段下,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率不足60%,发展到后期,患者只能选择截肢保命。

干细胞为其带来新的希望。据《科技日报》报道,6月24日,广州医科大学与中科院联合。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改造成“MSCs-3IL超级干细胞”,数据显示,注入过“超级干细胞”的患病小鼠,仅3天炎症细胞就减少了一半,7天后新血管密度翻倍,当14天时,96%的伤口完全闭合,甚至实现毛囊等皮肤附件再生长!

据悉,这种干细胞可以一次性超量分泌三种抗炎因子(IL-4、IL-10、IL-13),实现“抗炎 血管再生”双重功效。不止在关节炎、肺炎等多种炎症中也表现卓越,还能从根源快速修复、甚至逆转组织损伤。

事实上,这并非干细胞第一次施展魔法。据《Cell》报道,2024年9月25日,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利用干细胞首次实现“胰岛功能性治愈”。在临床试验中,一名25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术后75天完全摆脱胰岛素,血糖稳定1年以上。

在大众更关心的止衰领域,干细胞同样表现出不凡的潜力,2018年,日本研发出全球首个口服干细胞抑衰成果“赛.乐.锐stemax”,因能从细胞层面延缓老化,被称为“缓老密钥”。2020年,京JD东将其引入后,我国百万高净值中年群体蜂拥体验。

回到糖尿病足领域,尽管我国科学家实现了96%的愈合率,但仅是基于动物实验,而干细胞技术一向发达的日本则更进一步……

02、日本先行一步,干细胞落地开花

据悉,早在2021年,东京大学便已完成糖尿病足干细胞疗法的Ⅱ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85%的患者在短短4周内溃疡面积明显缩小甚至完全愈合。

事实上,不止糖尿病足,日本干细胞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据《Cell》2024年统计,日本拥有3948项临床研究项目和3639项相关专利,且多项世界级成果已走出实验室,例如一贴即可治愈心衰的“心肌片”、口服即可延缓衰老的“赛.乐.锐stemax”等。

《Nature》曾指出:人体本身含有大量干细胞,只是随着年龄老化,干细胞逐渐“休眠”,人也因此变老。上述抑衰成果首席科学家Yoshiki Sawa,正是基于此独创出Revistem专利因子,被《Cell》证实:“可激发人体自身干细胞活力、从根源延缓机体老化。”

前述糖尿病足,日本同样已实现成果落地。据悉,日本多家机构已经开放糖尿病足干细胞疗法,例如在日本广受关注的元麻布医院,该症单次治疗费用约为4-7万,接受2至3次即可见效。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赛.乐.锐进一步研制出口服抑衰成果的“入门级”pro版,翻看京JD东页面,其门槛已下探至5400元。一位上海45岁外企中层管理坦言:“出差应酬多,以前总靠咖啡提神,现在精神状态提升了不少。”

尽管与日本相比,我国干细胞发展起步晚,但势头却丝毫不弱,业内表示,我国糖尿病足96%的愈合率更胜于日本,如果能早日落地,有望“弯道超车”。

03、天价干细胞,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相对于以往动辄百万的“天价”,干细胞目前在“普惠化”的道路上已初见成效——

上述日本元麻布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价格在8-21万;我国首款干细胞药物“艾米迈托赛”今年上市,用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费用在15.8万。但对大众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价格不该成为科技普惠的绊脚石,干细胞应尽快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所强调的那样:“推动前沿生物技术转化应用,既要追求创新高度,也要拓展惠及广度。”

院士呼吁:每天散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有几个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个静静躺着的词,可它偏偏是个悄无声息、却能翻江倒海的病。

贾伟平院士曾多次强调:糖尿病患者每天坚持散步,长期下来,身体会出现几个明显的转变。可这“散步”到底值几个钱?它能改善什么?是不是走得多了,就能“走掉”血糖?

话说回来,很多人心里都打鼓:我每天走来走去的,还不够多吗?上班赶地铁、下班遛狗、周末逛超市,这些算不算散步?算的话,怎么还控制不住血糖?不算的话,那到底什么样的散步才有用?是不是非得穿上运动鞋、一身汗才算数?

还有人更关心这个问题:散步真的能让糖尿病“好转”吗?是不是只是心理安慰?糖尿病是个全身性代谢病,不是简简单单靠走几步路就能解决的。

糖代谢紊乱、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听起来就不是散散步能搞定的事儿。可偏偏,就有研究说散步能让这些指标“缓一缓”,甚至让身体“修补”一部分损伤——这又是怎么回事?

咱们先说结论:规律的日常散步,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神经系统都有实打实的好处

不是靠嘴说的,是靠研究撑腰的。比如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上有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每天散步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天的糖尿病患者,在半年随访中,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0.6%,而且体重、腰围、血压、血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

0.6%听着不多,但在糖尿病管理里,这已经是“可喜可贺”的成果了。

咱们把这个“散步的魔法”拆开讲讲。

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的利用效率出了问题,不是没胰岛素,是有,却用得不顺溜。就像家里有煤气,却点不着灶。

散步这个事,看起来温吞,实际上是个“燃气灶启动器”。它能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让胰岛素“更听话”。

简单说,散步能帮你把血糖搬进细胞,而不是让它赖在血液里“作妖”。

散步这个动作,虽然慢,但它调动的是全身大肌群的温和参与。肌肉一动,就等于开了个“糖仓库”,把血糖慢慢吸过去。

这比吃药可温和多了,而且“副作用”是正向的——改善心肺功能、稳定血压、减轻体重,甚至有研究指出,规律散步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视网膜病变、神经的病变和肾病。

你以为散步只是脚在走,其实你的血管、神经、甚至大脑都在“偷偷受益”。

糖尿病患者常有睡不好、记性差、情绪烦的毛病,这些都跟血糖波动、微血管受损有关。散步不仅能促进脑内血流,还会提高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情绪自然就稳定了。

别小看这个变化,情绪稳定对控制血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了,咱不能把散步神化。

它不是灵丹妙药,不走极端。你要是饭不忌口、熬夜刷剧、日夜颠倒,那就别怪散步“救不了你”。

它不是替你还债的工具,而是你主动积攒健康资产的一种方式。散步的效果,还真有点“讲究”:饭后散步比饭前更有效,间歇式快走比漫无目的地溜达更靠谱。

最好在饭后30分钟内动起来,走20到30分钟的中等强度,别走太快,也别像逛公园一样拖着脚走。

说到这儿,有人就得问了:什么叫“中等强度”?其实很简单——你走路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稍微有点喘,但不至于气喘吁吁。这样才说明你的心肺系统有参与,血糖的调节机制才会“上线”。

别总想着走得越慢越养生,糖尿病人不是泡脚养生,是要动起来,才能让血糖听话。

还有个冷知识:散步对下肢血管的好处,比你想象得要多。糖尿病人常有下肢血供不足、走几步就酸的毛病,这就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惹的祸。

散步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慢慢缓解腿部供血不足。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拖慢“恶化”的速度。就像一辆旧车,虽然换不了发动机,但你至少可以勤加润滑,让它跑得顺点。

说到这儿,咱得承认个现实:很多糖尿病人不是不知道走路好,而是根本坚持不下来。你让他吃药,他能天天记得;让他走路,他总能找出借口。

天太热、腿太酸、没时间、太无聊——这些理由听着像借口,实则是人性。那怎么办?别想得太复杂,散步这事,就是要“糊里糊涂地坚持”,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每天同一时间出门,走一走,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日拱一卒”。还有一点必须提醒:散步不能取代其他生活方式干预

你再会走,如果一顿火锅下肚、甜饮料不停,那可就是“走一步退三步”。控糖这事,是个系统工程: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四个轮子一个都不能少。散步,只是让你别在这个系统里“短路”。

所以说,贾伟平院士那句“每天散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几个改善”,不是空口说白话,是有科学、有数据、有依据的总结。它像一杯温水,不烫也不凉,但你每天喝,身体就慢慢“润”了。

糖尿病管理没有捷径,但有“路径”。散步,就是这条路径上最不起眼、但最稳定的台阶。

如果你也是糖尿病患者,或者家里有亲人正经历这个过程,不妨从今天开始,饭后散个步。别想着改变世界,就先改变血糖。别小看散步,它是最温柔、最安静、但也最顽强的斗争方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评论、分享出去。也欢迎你留言,说说你是怎么坚持散步的,或者你遇到的难题。关注我,我们一起走在这条“控糖”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自由。

参考文献:

[1]贾伟平,陶红,黄建始,等.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6):337-346.

[2]朱大为,陈卓伟.散步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4,51(9):1654-1658.

[3]张文新,胡晓辉.规律运动干预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5,33(2):123-127.

糖尿病患者新希望:新型3D打印植入芯片问世,调控释放升糖素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科技媒体 Tom's Hardware 昨日(7 月 1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团队成功研发 3D 打印芯片,可以植入到皮肤下方,针对糖尿病患者情况动态调控关键药物剂量。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项目由 Siddharth Krishnan 负责,主要针对 1 型糖尿病患者研发,相关成果于 7 月 9 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是一个潜在威胁,在血糖水平极低,甚至引发生命危险,而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胰高血糖素(Glucagon)。它又称升糖素,可以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浓度,被认为是身体的主要分解代谢激素。

这种 3D 打印的芯片可以植入到皮肤下方,作为应急方案,在身体在他们需要时自动释放关键的药物剂量,也可以在患者睡眠时为他们输送药物。

患者的血糖可以独立且远程监测,如果血糖过低,芯片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触发,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释放胰高血糖素。

3D 打印储存器使用镍钛合金封闭,芯片通过无线触发后,可以编程使这种合金加热,导致合金弯曲成 U 形,从而释放药物进入患者体内。目前,这种芯片仍在研发中,但已经足够先进,能够支持多次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