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糖尿病(26岁糖尿病是一型还是二型)
26岁糖尿病女子患上“糖网病”要做手术,竟是因这个“大意”
湘潭市的陈小姐虽然只有26岁,却是一名拥有多年糖尿病病史的“老糖人”,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陈小姐有一定了解,也知道眼底病是糖尿病首要并发症,因此早些年,她会有意识去做眼底检查。
“这名患者后来觉得检查不出问题,应该也不会有问题了,所以就没有再去检查。”湘潭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刘凯说,直到近段时间,陈小姐感觉视力明显下降,她才来医院就诊。一检查,陈小姐左眼视力仅剩0.1,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刘凯说,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会对自己的血糖十分关注,但不少患者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只要血糖控制好了,其他都不是问题。“控制血糖的确非常重要,并不意味着患者只要控制好了血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刘凯说,尤其随着糖尿病患病时间的推移,糖尿病患者出现眼部并发症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刘凯强调,患有糖尿病10年以上的患者,有50%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概率也是正常人的25倍,对糖网病患者来说,定期为眼睛做“体检”和控制血糖尤为重要。一旦发现视力下降,看东西变形,眼前有黑影或漂浮物等,应马上到专业的眼科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从糖尿病被确诊的那一天起,患者就应尽早进行眼健康检查。”刘凯提醒道,有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因眼部不适或视力严重衰退就诊时,有超过70%的已因严重的眼部病变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患者去眼科医院就诊,通常都是因为发生了明显的眼部症状或视觉障碍,但这时就诊往往为时已晚。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往往病程发展较为缓慢,早期一般没有症状也没有异样感,往往容易被忽略。然而糖尿病眼病一旦发展到晚期,治疗难度将成倍增加,而且患者已经损失的视力很难挽回。及时并按照眼科医生的医嘱定期检查眼健康,要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固定动作”,“拿到糖尿病的确诊报告后,从糖尿病科出来,就应该考虑去眼科医生那里去看看了。”
通讯员吴雅妮
来源: 潇湘晨报
26岁女孩患上糖尿病?听听北大深圳医院医生怎么说
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数据显示,全球每5秒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2020年公布的第六次针对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为1.298亿。同时,约5亿人处在糖尿病前期,换句话说,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在大多数人以往的印象里,老年人是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的群体,但现在身边不少年轻人也被糖尿病“盯”上了。
二十六岁患上糖尿病
当时感觉人生都灰暗了
陈程是一位毕业三四年的年轻女孩,去年11月份被确诊糖尿病,那时她26岁。
一开始,她是为了调理生理期才去医院看医生,之后医生发现她的血糖偏高,通过进一步的检测,告诉她患上了2型糖尿病。
陈程说自己那个时候懵了,跟医生反复确认了两次。“二十多岁患了一个七八十岁老年人的病,我当时觉得整个人生都是灰暗的,我才26岁,就一辈子这样吗?”
陈程记得,2020年10月份的时候,她感觉到自己身体有变化,比如经常口渴以及想上厕所,但她觉得可能是天气原因,从来没有想过会是这个病。
陈程的母亲告诉她不要跟身边人讲,怕女儿被歧视,但是她觉得没关系,而且聚餐时总是说自己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别人也难理解。陈程说:“我先跟四位好朋友说了,他们都很惊讶,说我才二十几岁,怎么可能有糖尿病。而且他们觉得我也不胖,饮食也没有不规律。”
患病后,陈程的心态受到了一些影响。她说自己以前的视力特别好,是五点几的视力,有一次过马路,对面有人走过来,她却看不清对方的脸,她想到这个病可能最快坏掉的就是眼睛,所以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开始坏掉了。
还有一次工作的时候,客户需要把一个图案放置在左边,陈程在电脑中找到了图案,但是突然想不起左边是哪边,最后在网上搜索左边是哪一边,她当时觉得自己的认知也出现障碍了。
后来,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给她留言并邀请她进了一个糖尿病病友群,群成员们主要是分享控糖日常或者交流心得。
陈程与病友的聊天记录/受访者供图
陈程表示,糖尿病比较复杂,不同的患者情况也很不一样,有的人只能吃两口米饭,有的却能承受一碗。夏天的时候,她想吃西瓜又不敢吃,看到病友群里有人晒了半个西瓜,自己也试着吃了一小块,但是血糖很明显地升高了,就再也不敢了。
陈程告诉记者,有一部分人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能够逆转糖尿病,甚至可以摆脱药物。很幸运的是,通过一年多的控制,她的病情恢复得差不多,日常注意饮食就好。
陈程的控糖餐食/受访者供图
“我希望大家能少一点刻板印象,不要觉得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暴饮暴食才患上的,像我之前饮食正常,还喜欢汤汤水水,周末经常健身和泡养生馆,听到别人问是不是吃太多,有点无辜的感觉。”陈程最后这样说道。
年轻人患糖尿病增速明显
早期干预很重要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帆从事内分泌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有深入研究。
张帆表示,糖尿病是常见病、高发病,根据流行病调查数据,中国成年人的发病率是11.7%,不过在实际情况中,这个数字可能也被低估了。动态来看,年轻人患病率增速的确比较明显,这与青少年肥胖也有较大的相关性。
“患上糖尿病就像一个人泡在‘蜜罐’里,在高糖环境中,人的血管、神经、细胞、组织会受到影响,并发症发生在一些重要的脏器组织,比如心、脑、肾、眼、肢体、神经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不足以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反过来说,糖尿病的危害就是高血糖引起的血管并发症。”
在治疗方式上,张帆说行内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具体指的是教育、饮食、运动、药物以及血糖监测。
“首先,教育很重要,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疾病重要且高发,提高应对糖尿病的能力,然后是饮食和运动,其他病可能吃药就会好,但糖尿病患者还需要严格注意饮食和运动,没有这些基础,单纯靠药物可能不足以抵消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血糖控制。另外,糖尿病患者可能有高血糖或低血糖,单凭感觉无法判断高低,因此做好血糖监测也很重要。除了‘五驾马车’之外,还要关注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以及团队对并发症的管理,比如营养师、运动师、健康管理师、医生、护士等共同组成的团队。”
张帆也表示,在糖尿病患者中,有1/4的人知道自己患病,3/4的人不知道,知道自己患病的人中只有1/3就诊,不少人知道自己患病但不治疗。张帆告诉记者,一部分人觉得血糖高无所谓,另外很多情况下,患者不愿意面对自己有糖尿病,也存在没有条件医治的情况,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放弃之前的生活习惯,没有进行严格治疗。
最后,张帆跟记者分享了两个案例,他们都是在高中时期(十几年前)过来就诊。她介绍,其中一位患者患上1型糖尿病,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能够保存一定的胰岛功能,减少了并发症以及改善了生活质量。所以说,1型糖尿病也不要放弃,要积极诊断和治疗。另一位则是患上了2型糖尿病,由于积极的管理,他的糖尿病实现了逆转,逆转糖尿病关键就在于——年轻、病程短、胰岛功能好,并且早期发现,及时严格管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位患者后来说很感谢糖尿病,因为他觉得糖尿病是一个提醒信号,告诉自己必须要调整作息和饮食习惯了。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詹越慧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文中陈程为受访者化名)
警惕!26岁程序员查出糖尿病:一日三餐是外卖,还酷爱甜饮料
每经编辑:李泽东
据广州日报微博12月24日消息,26岁的小林是深圳的一名资深程序员,工作6年来,除了和同事聚餐外,一日三餐便是外卖,他还酷爱喝各种甜饮料。
两年间,小林体重从160斤涨到了180斤。有一次在老家外面小便后,他的尿迹周围竟然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蚂蚁!小林用手沾了点尿液舔了一下,发现果然是甜的,“比绿茶的甜度还甜一点。”
回深圳一查,竟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后由于不规律服药,小林还发生了一次酮症酸中毒,险些危及生命。上个月,小林前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杨景哥主任医师为小林进行减重手术减肥。术后,小林恢复正常饮食,一个月后成功瘦了26斤,血糖恢复正常。
那么,是不是无糖食品就能避免糖尿病呢?
据央视网12月24日报道,长期食用无糖食品同样可引发糖尿病,甚至,无糖饮料可能比含糖饮料危害更大。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接受采访表示:“代糖食品尤其是很多的无糖饮料,所谓的零糖、零脂、零卡、零卡路里的饮料,其实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
“最近有很多的研究发现,长期喝这个无糖饮料,比如说像含有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等这些含代糖的饮料。最近的研究发现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现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相反这些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可能比我们喝这个甜的含糖的饮料危害会更大。”
专家表示,糖尿病的病因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有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糖分的摄入并不会直接导致胰岛的功能紊乱,即便偶尔摄入过量,通过身体的调节也能稳定血糖的浓度。 专家提醒,已经得了糖尿病的患者,就要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不要加重病情。而防控糖尿病,关键在于早防早治,平时要合理膳食,按时作息,多参加户外运动。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广州日报、央视网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