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咸菜(糖尿病吃咸菜几天排便)
糖尿病,少碰这4种升糖早餐,不吃药,血糖也能下降5-6点
我们一直被教育,糖尿病人早餐吃的合理均衡,有助于控制血糖。但是,你的早餐吃的对吗?营养摄入均衡吗?其实,我们日常熟悉的早餐,虽然美味,并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错误早餐一:馒头 咸菜 白粥
馒头就咸菜配碗粥,是大部分中国家庭喜欢的早餐模式,吃的饱还省事儿。殊不知,这种饮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很大。因为白粥和馒头都属于主食,都属于碳水化合物,严重缺乏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且粥升糖速度很快。而咸菜属于腌制品,盐分含量超标,同样缺少维生素,盐分摄入过量容易诱发高血压、水肿等,增加糖尿病人的并发症几率。
所以,这种早餐不适合糖尿病人。
错误早餐二:豆浆 油条
豆浆油条,无数人的早餐最爱,豆浆香甜可口、油条酥脆软糯。有些人问:豆浆热量低,营养价值高,适合糖尿病人吧?豆浆属于大豆制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适合糖尿病人饮用。但是豆浆不能加糖哦,否则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油条、油饼之类的食物高热量、高脂肪,烹调方式不健康,即便是身体健康的人都不宜长期食用,更何况是糖尿病人,所以,这个早餐组合也建议糖尿病人放弃。
错误早餐三:小笼包 馄饨
小笼包和馄饨都是由面粉和肉馅做成的,都属于主食,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脂肪高,这一顿早饭吃下来,血糖必然会飙升。更有人喜欢蘸着辣椒油吃,无意中又增加了油脂的摄入,所以,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错误早餐四:汉堡 炸鸡
汉堡炸鸡属于西式早餐,里面肉都是经过炸制的,热量非常高,一不小心就摄入过量了。你知道吗?一个正常大小的汉堡,能量大概在500Kcal,相当于3碗米饭的热量。且这个早餐组合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长期食用,容易让人肥胖且营养不良。
另外,炸鸡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会造成高血脂,诱发动脉硬化,对血糖没有半点好处。
推荐糖尿病人食用的两款经典早餐
2片全麦面包 1个水煮蛋 蔬菜沙拉
(苦菊、圆生菜、紫甘蓝、青椒、小番茄、黄瓜)
推荐理由: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蛋白质以及膳食纤维都包括了,营养均衡,饱腹感强,不利于血糖升高。
250ML脱脂牛奶 虾仁蒸鸡蛋 1个菠菜玉米菜团子
推荐理由:脱脂牛奶可以帮助减少脂肪的摄入,虾仁也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但是不要用炸、炒的方式烹饪。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给糖友提个醒:吃咸菜不亚于喝糖水,血糖失控难避免!
王阿姨最近发现,自己明明戒掉了甜食,主食也没多吃,餐后血糖却总是居高不下。在医生对她的饮食习惯做了详细了解后,告诉她说:这与她顿顿饭离不了咸菜有直接关系,吃得过咸不亚于喝糖水!对此她很是不解,咸菜与血糖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们都知道血糖主要由食物中的淀粉也就是常说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米饭、馒头等富含的淀粉就像一串串珍珠项链连在一起,要分解它们,必须先把珍珠项链剪断分成一颗颗的珍珠,这就需要消化酶比如淀粉酶来完成。
淀粉酶就像是专门剪断项链的"小剪刀",剪的越快,淀粉被分解的越快,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越快,血糖也就升高的越高。之所以糖尿病饮食要求多吃蔬菜,就是因为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抑制淀粉酶的分解作用,从而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避免血糖快速大幅升高。
研究显示:当从饮食中摄入过量盐分时,就像给这些"小剪刀"涂上了润滑油,每增加1克盐的摄入,淀粉酶活性就会提升6%-8%,意味着淀粉酶原本需要2小时完成的"剪切"工作,可能在1.5小时内就超额完成,血糖当然就会快速升高了。
此外,吃得过咸还会使血液的渗透压升高,血管周围组织中的水分被大量吸进血管中导致血液量增多,对血管的压力增大致使血压升高,长此以往,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受到高血压的损伤,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血糖将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因此,少吃盐在健康饮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每天摄盐量不应超过6克,大约一啤酒瓶盖的量,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还应当进一步减少摄盐量,每天不应当超过5克。
而咸菜含盐量非常高,吃一两块就会超过全天的摄盐量,顿顿饭吃咸菜不亚于是在喝糖水。所以糖尿病人最好不要吃咸菜,实在要吃也要把握好量,浅尝辄止为好。
顺便给糖友普及一点科普知识,与吃盐过多会进一步激活淀粉酶一样,淀粉酶在高温下的活性也会增强,比如米饭放凉一点再吃,消化吸收会减慢;红薯土豆放凉后再加热到适口的温度吃,其中的淀粉会大大减慢分解速度,血糖波动幅度可下降30%-50%。
总之,糖尿病控制饮食是一门学问,掌握好"温度"和"咸度",才能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达到饮食控糖的目的。你明白了吗?点个赞转发给更多糖友吧,关注天天听健康,方便每天学防病养生知识!
天气渐热,糖尿病患者注意:早上宁可吃咸菜,也别轻易吃3种食物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早上吃点稀饭、白馒头,不油腻、不刺激,应该最养胃了吧?”一位六十出头的老年人边说边从早餐摊挑走了一碗白粥和一块白面包。站在他身后的年轻人没说话,但皱了一下眉。
天一热,身体的负担确实不小,尤其对血糖控制不好的人来说,更要格外当心。问题是,很多人还在用错的方法照顾自己,尤其是一日三餐的第一顿。
有人以为清淡就是健康,以为“少油少盐”的就是合适的早餐,这种想法在夏季尤其普遍,但越是这样越容易出问题。
就拿早上的那碗白粥来说,很多人吃了一辈子,也没觉得哪里不妥,其实里面隐藏着不少看不见的麻烦。
白粥几乎是纯淀粉,经过长时间熬煮,米粒中的淀粉糊化得更彻底,进入身体后被迅速消化吸收,血糖抬升极快。
这种食物的升糖指数在所有早餐食品中排名靠前,不仅对血糖波动毫无缓冲,还会带来明显的饥饿感反弹。这种快速消化和吸收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常常会让人一个小时后再次感到饥饿,导致过量摄入其他食物。
而一旦反复出现这种模式,血糖的波动幅度就会拉大,长期下来,胰岛功能受损的速度会加快。
有人会说,那吃点面包应该没问题吧?其实白面包的问题并不比白粥轻。很多市面上的白面包使用的是高度精炼的小麦粉,去除了大部分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几乎成了“空热量”的代表。
它的升糖速度同样极快,还容易在加工过程中加入糖分和油脂以改善口感。更别提有些面包上还会撒上糖粉或者抹上一层果酱,无形中又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吃了这类早餐,不仅血糖一下子上去了,连接下来几个小时的胰岛素都要加班工作。长期看,这样的饮食习惯比甜点还糟。
风味酸奶看上去就更“健康”一点,包装上写满了“低脂”“高钙”“益生菌”等词语,很容易让人忽略它的本质。很多风味酸奶为了口感好、延长保质期,会额外添加大量糖分,有的每100毫升就含有10克以上的糖,相当于两块方糖。
每天一杯这样的酸奶,糖分的摄入量就已经超过了推荐的一半。如果本身对乳糖不耐,喝完后还容易导致腹胀甚至腹泻。
长期摄入这样的饮品,不光血糖波动更频繁,还可能打乱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对情绪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三种食物常被认为是“轻食”,但实则对血糖非常不友好。关键就在于它们都是高升糖指数、低纤维、低蛋白的组合。
这样一来,摄入后无法延缓血糖上升,也不能提供足够的饱腹感,很快就陷入反复摄食、能量过剩的循环里。
更重要的是,在天气渐热、代谢本就紊乱的时候,这种饮食模式会进一步放大体内炎症反应。高温本身就容易诱发低度慢性炎症,错误的饮食再一叠加,身体就像一台老旧的空调,被强行逼近极限运行。
那早上吃点什么更合适?一些咸味食物其实更值得考虑。像传统的咸菜,虽然钠含量高,但如果搭配合理,反而能起到很好的食欲调节作用。
尤其在高温天,适当的咸味能减少出汗带来的电解质流失,还能刺激胃液分泌,帮助唤醒早上的食欲。
不需要吃太多,一小碟就足够。搭配些粗粮、蛋白质来源的食物,比如鸡蛋、豆腐干、拌黄瓜,远比一碗白粥健康。
人的饮食行为有惯性,一旦习惯了某种食物,会下意识地认为那是“安全”的选择。这种认知才是最该警惕的地方。因为它不容置疑、不易被挑战,就像是心里偷偷筑起的一道墙。
但正是这道墙挡住了真正有益健康的信息。健康不只是控制数字,更是一个结构的调整。
选择食物,不能只看热量、油盐、是否“清淡”,而应该回到结构本身。高碳水、低纤维、低蛋白的组合就是不合理的结构,它再“清淡”也不会带来好结果。
身体不是一个只靠热量维持的系统,而是一个依赖稳定信号调控的复杂网络。血糖的稳定,不只是为了控制某个数值,而是整个代谢、激素、神经系统协作的前提。
每一次错误的食物选择,都会扰乱这个系统,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出问题,但久而久之,身体会越来越难以维持平衡。就像一个不断被打乱节奏的乐队,哪怕每个乐手都尽力演奏,听起来还是杂乱无章。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不提倡吃一些所谓的功能性食品或者保健品来辅助控制?因为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日常饮食没问题。
可如果连早餐都没吃对,再贵的保健品也没法挽回失衡的代谢。健康是细节的叠加,而不是一次性的纠正。
更重要的是,很多被认为“安全”的食物,其实是导致问题的源头。这种源头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比如那一碗看似朴素的白粥。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更健康的自己,但却没有停下来审视每天入口的东西。天气变化,带来的不仅是气温的升高,还有身体节奏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饮食不再只是营养问题,而是身体和环境之间的调节器。
选择早餐,就像是在调节一天的基调,如果这第一步错了,后面很难跟得上节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天气渐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什么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