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血酮(糖尿病血酮正常标准)

西电集团医院 0
文章目录:

血酮多少算异常?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需要测血酮?

血糖监测对很多糖友来说并不陌生,有一部分糖友在测血糖的同时医师会安排血酮监测,很多糖友会有疑问,血酮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测血酮,今天小编给大家一一解答。

什么是血酮

血酮一般是指血液中的酮体,它是脂肪酸在肝脏内正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当某种生理状态(如饥饿、禁食、严重的妊娠反应)导致体内糖供应障碍,或病理状态(如糖尿病)胰岛素急剧缺乏而使体内糖利用障碍时,脂肪酸就成为主要供能物质,可在肝脏内大量氧化生成大量酮体。

当肝内酮体生成的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血酮体浓度就会过高,导致酮血症和酮尿症。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在体内大量堆积时会引起酸中毒。妊娠期妇女可因为严重的妊娠反应产生酮症。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酮症状态。

监测血酮有何意义

当酮体在血液中堆积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于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差的患者,当胰岛素剂量不足或中断治疗时,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监测血酮,对糖尿病酮症(DK)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诊断和预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还有一种情况,可以引起血酮体增高,叫饥饿性血酮症。由于长期饥饿的病人,肝糖原的分解代谢消耗,脂肪分解,蛋白质的水解,而产生丙酮类的物质,叫做饥饿性血酮症。

英国成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指南和《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将血酮体≥3 mmol/L或尿酮体阳性(即尿酮体检测 以上)作为DKA诊断的三大重要标准之一,后者还建议随机血糖反复高于13.9 mmol/L的患者进行床旁血酮检测,以筛查DK及DKA的状态。

血酮升高的表现有哪些

  • 多饮、多尿及乏力等症状加重。
  • 胃肠道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有的可表现为腹痛,酷似急腹症,避免误诊与漏诊。
  • 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
  • 严重脱水、尿量减少、脉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晚期可出现昏迷。

血酮升高的诱因

  1. 急性感染。
  2. 胃肠疾病(呕吐,腹泻等)。
  3. 胰岛素不适当的减量或者突然中断治疗。
  4. 过多进食含脂肪多的食物、饮酒过度或过度限制进食糖类食物(每天小于100克)。
  5. 精神应激。
  6. 创伤、手术等。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糖尿病饮食,饮食定时定量,可多吃绿叶蔬菜。

2.按医嘱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密切监测血糖,严防低血糖的发生。

3.预防感冒,注意饮食卫生,平时进行活动锻炼,增强体质。

4.平时注意多饮水,尤其夏季,不可人为限制饮水量。

5.随身携带糖尿病病人随访卡及糖果,以防止外出时发生意外。

6.保持良好情绪,指导家属配合患者调节情绪,防止精神刺激及情绪剧烈波动。

7.遵医嘱按时复诊,若有特殊情况,及时复诊,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

8.如感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携带血糖监测卡,不可随便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西电集团医院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以内分泌代谢疾病及老年病诊治为主,是国家糖尿病教育管理认证单位和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培训实践基地科室设置床位50张,开放床位62张。现有医护技人员31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7人。年住院患者2000多人次,年门诊量2万人次。

科室具有信息化血糖监测管理系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双下肢多普勒检查仪、糖尿病周围神经检查仪、糖尿病胃肠病变检查仪、免散瞳眼底照相仪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红光/红外线治疗仪等设备,以上设备能实现糖尿病患者一站式诊疗服务。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提高,科室在糖尿病诊治及急慢性并发症诊治技术上不断提升,尤其在糖尿病足管理开启内分泌科、血管外科、骨科、临床药学室多学科MDT诊疗模式,大大提升诊治率。开设糖尿病专病门诊、设立糖尿病专病护士实现糖尿病慢病闭环管理,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天天喝饮料解渴,血糖是这样子的

夏天口干,一口气1瓶饮料下肚,

非但不解渴,反而突感浑身乏力,

几分钟后,就昏倒在座位上……

近日,程序员小张(化名)遭遇惊险一幕,

送医后,他被查出糖尿病血酮中毒症。

近一个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已接诊数10位由于喝饮料,导致血糖升高引发不适的病人。医生提醒,高温天气,解渴首选凉白开,而不是用饮料代替。

每天2~3瓶饮料

30岁小伙喝出糖尿病血酮中毒症

近日,福州气温日日突破40°C,30岁的小张懒得烧水,就买饮料解渴,每天都要喝2~3瓶,但始终不解渴,且感乏力。某日,小张吃完午饭回办公室,实在口渴,就一口气灌了一瓶饮料。没过多久,他感觉头晕,乏力,甚至昏过去了。同事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急诊科。

小张的末梢血糖达HIGH值,后续检查后被诊断为糖尿病血酮中毒症。急诊科请内分泌科会诊后,予以补液、胰岛素降糖治疗,在ICU里待了4天,转入普通病房。

小张入院查随机血浆血糖达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13.3%,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这把小张吓坏了:“之前从没测过血糖,也没有特别不适,这次竟然就被查出糖尿病。”

参与会诊的医生,福建附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沈喜妹分析,小张连日加班,常年久坐,饮食过油过甜,喝大量碳酸饮料,这些生活习惯都容易引起他肥胖、血糖升高。

此外,高温天气中,人体出汗较多,体液丢失严重,血液呈浓缩状态。一下子摄入过多含糖量高的饮料或水果,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则会加重体液进一步丢失,在短时间诱发糖尿病血酮中毒症或高渗昏迷。

高温天,血糖飙升病人激增

沈喜妹介绍,近1个月,每天都能接诊1-2个因喝饮料导致血糖飙升的病人。这类病人有一个共同点:大部分是年轻人,没测过血糖的占九成以上。她提醒,夏季高温,如果口渴,建议喝凉白开,不要依赖饮料、水果解渴。如果出现明显口干,短期内体重下降等情况,建议先测个血糖,或来内分泌科咨询。

转自:福建卫生报

来源: 福建日报

抽的血里竟有一半是“油”2型糖尿病不再是老人病

28岁的广州小伙小强,是个经常加班的IT码农,生活习惯很不健康:工作日熬夜加班、夜宵不断,周末就葛优瘫、从不运动,日常还靠奶茶可乐续命……怎么看都是要长胖的节奏,可他却三个月暴瘦了20多斤,比天天吃沙拉跑健身房的人减肥还“成功”。小强吃得越来越多,经常加餐,但身体还是无缘无故地消瘦。在家人的催促下,小强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而检查结果惊呆了小强一家人!

抽的血里竟有一半是“油”

小强告诉医生,近三个月以来自己不仅突然消瘦,还感觉口干、多饮、多尿,容易饥饿,经常加餐,但一直没当回事,直到近期开始看不清东西了,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生病了。

入院检查,发现小强早已多病缠身,不仅早有三年痛风,还得了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度脂肪肝等,属于有多个代谢问题的代谢综合征。最让小强和家人惊讶不已的是,从他身体抽出来的一管血里,有一半都是“油脂”一样的液体。

广医三院内分泌科张莹主任表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是明显的高糖毒性和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这也是小强目前最迫切需处理的病情。

2型糖尿病不再是老人病

小强入院后,医生马上对他进行了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并予积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同时予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经过一轮积极治疗之后,小强的血糖逐渐稳定,血酮体转阴,酸中毒纠正,血脂较前降低。住院期间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说:小强得了2型糖尿病。

听到这一结论时,小强及其家人表示无法理解:传统观念里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中老年人才会发生的疾病,而他为何30岁不到就发生2型糖尿病?

张莹主任表示,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竟然已经高达12.8%。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也可以明显观察到肥胖化、年轻化的趋势。这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系。

“暴瘦”需警惕,可能酮酸症中毒!

张莹主任表示,小强就诊初期的“暴瘦”,不是所谓的“减肥成功”,而是在高糖毒性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不能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因葡萄糖利用受阻,引起脂肪大量分解供能,导致体重过快下降,同时代谢产物堆积,引发酮症酸中毒和明显的代谢失衡。

目前,小强经过积极治疗,血糖已达标。张莹建议,日常生活方式干预还须贯穿治疗全程,即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才能促进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全面缓解。

为此,小强戒掉了夜宵、高糖饮料;从以前的昼夜颠倒,变成了早睡早起;从不吃早餐,变成饮食上“早餐吃好、三餐有序、晚餐简约”……懂得如何进行糖尿病饮食与运动管理等知识。

张莹主任提醒,糖尿病发病的流行状况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大力普及糖尿病防治的科普知识,合理的膳食、健身的生活方式干预,维持健康体重,能让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超重/肥胖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记者余燕红 通讯员 张小瑞 李泽)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