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
治疗糖尿病,降糖只是第1步,80%患者没走到第2步,难怪越来越重
多数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把血糖降下来。确实,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这只是长跑的起点。
大量真实临床数据表明,超过80%的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后就“原地不动”了,忽视了更关键的后续管理,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
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习惯用降糖药或“控糖饮食”应对诊断结果,却忽略了糖尿病背后的系统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不是一种只靠降糖就能解决的“血糖病”,而是一种全身慢性疾病。如果仅靠控制血糖,却不处理根本问题,等于只是掩盖了火苗,火种还在继续蔓延。
不少中老年人每天早晚测血糖、按时吃药,看到数字稳定就安心了。可一年后复查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轻度肾功能异常甚至下肢血管狭窄悄然出现。
这不是药物无效,而是治疗只做了一半。糖尿病的第二步——代谢综合管理,才是真正决定患者远期健康的关键。
很多患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糖尿病的“第二步”。他们习惯性地将“血糖低一点”视为终极目标,却忽视了糖尿病最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心血管病变。
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死于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是常人的2到4倍。也就是说,真正要命的,不是高糖,而是它引发的连锁反应。
忽视第二步的结果,不只是病情恶化。还有一种非常普遍却被低估的现象:胰岛功能持续衰竭。
长期只靠药物压低血糖,却不改善胰岛负担、饮食结构、运动方式,反而让身体对药物越来越依赖,最后演变成难以控制的“药物依赖型糖尿病”。
许多看似“控糖良好”的患者,其实体内胰岛素抵抗逐年加重。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围每增加1厘米,代谢风险就显著上升。
但这类变化不会体现在血糖数字上,它们藏在血脂、尿蛋白、肝功能这些“被忽视的指标”中。第二步的关键,就是全面评估这些“非糖因素”。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部分是生活方式的长期干预。很多患者吃得比谁都清淡,却每天久坐、缺乏运动,血糖虽稳,体重却不降。
没有肌肉参与的降糖,是没有未来的降糖。中老年人如果不主动增加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不仅胰岛素敏感性无法提升,肌肉流失还会加速并发症发生。
值得警惕的是,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糖尿病管理。临床观察发现,长期焦虑、抑郁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更大、并发症更早出现。
压力激素升高,会直接干扰胰岛素分泌与作用。但很多人却把“心情好”当作奢侈品,认为只要血糖好就行,这是严重的误区。
真正全面的糖尿病治疗,从来不只是吃药。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代谢健康生态,包括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体重、血压、血脂等多环节的协同管理。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血糖控制很好的患者,如果高血压未控,依然会增加视网膜病变与肾病风险。血脂异常者,即便空腹血糖正常,也会面临动脉粥样硬化的隐形威胁。这些“非糖指标”才是第二步的主战场。
很多人以为“吃药就是治疗”,而忽视了生活结构的重建。比如晚饭后散步20分钟,就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看似简单的习惯,却比药物更能保护血管内皮。但现实中,能坚持下来的人极少,大多数人更愿意依赖药物的“即刻反馈”。
第二步的意义,还在于预防疾病进展的不可逆阶段。糖尿病分五期,从代谢异常到多器官损伤,早期干预效果最好。
但如果只等到并发症出现再处理,治疗难度和成本将成倍上升。这就是很多患者越治越重、药越吃越多的根源。
不少人觉得“我现在血糖正常了,没事了”。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C肽值这些指标,才是判断病情趋势的真正信号。而这些恰恰是第二步要监测和干预的核心指标。忽视它们,就等于关掉了疾病的预警系统。
在现实中,第二步的缺失,往往源自患者教育的不足。很多人从未被告知血糖之外还需要管理什么。医生短时间内难以传递全部信息,患者又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最终形成“血糖好就行”的误区闭环。
另一种常见的误解是“只要不是胰岛素,就还没严重”。但是否使用胰岛素并不等于病情轻重,而是治疗策略的选择。有些早期使用胰岛素反而能保护胰岛功能,延缓进展。盲目抗拒只会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要真正走完第二步,首先需要改变观念。糖尿病不只是一个数字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管理工程。它需要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项目经理”,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药物或医生身上。
要建立系统化的自我监测机制。除了血糖,还要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肝肾功能、体重、腰围、眼底检查等。只有多维度动态掌握身体状态,才能制定有效的调整策略。这不是“麻烦”,而是长寿的投资。
第三步是持续行为干预。不是“吃几天素”或“跑几次步”就行,而是把健康行为融入生活节律。
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快走、学习如何科学搭配食物、练习呼吸放松法缓解压力。这些改变看似琐碎,却能在数年内改变病程轨迹。
走好第二步,并不意味着要做很多“额外的事”,而是在已有行动中加入科学思维和系统逻辑。比如选择升糖指数低的主食,安排进餐顺序优化胰岛负担,利用睡前拉伸提升睡眠质量。这些策略,简单但高效。
很多人坚持第一步多年却收效甚微,真正的转机,往往来自于一次“观念的觉醒”。当你意识到糖尿病治疗不是“等医生安排”,而是自己主导的过程,才可能真正接近健康。
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慢病,但前提是你走到第二步。别让血糖的“稳定”成为掩盖问题的借口。只有从多维度出发,才能把糖尿病变成“可控的伴侣”,而不是“吞噬健康的敌人”。
参考文献:
[1]王志刚,赵丽丽.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4):251-256.
[2]吕文婷,刘伟.中国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2):97-102.
[3]李雪峰,周建新.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长期效果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3):345-349.
以上内容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文章,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这3类降糖药是心肾“守护者”,糖友一定要知道!
降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发现心血管疾病和肾脏并发症才是糖尿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的高血糖会引发多种器官损伤,这无疑加剧了相关并发症风险。
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及国际权威指南都明确指出,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达标,都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治疗策略也从“阶梯式控糖”转变为“早期联合治疗”,核心目标扩展为血糖控制与器官保护并重,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糖尿病药物的使用优先级。
1.列净家族(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的糖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单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 - 1.2%。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利尿排钠,改善心衰患者预后。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大型研究证实,恩格列净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8%,肾脏复合终点风险降低39%;达格列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也能显著降低住院风险。2023年亚太专家共识明确,只要肾小球滤过率(eGFR)≥20 ml/min就可安全启用,即使后续eGFR低于此值仍可继续使用,直至透析或肾移植。
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这类药物多为注射剂(司美格鲁肽有口服剂型),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减轻体重(平均减重2 - 5kg)间接保护心血管。
代表药物有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研究显示,其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2%,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2%,特别适合合并ASCVD或肥胖的患者。2025年最新动物实验发现,利拉鲁肽与达格列净联用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肾损伤有协同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3.经典降糖药二甲双胍
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二甲双胍凭借良好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明确的降糖效果,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用药。它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虽然单药心肾保护证据不如前两类新药,但2024 ESC/EASD指南推荐,对ASCVD高危人群,若糖化血红蛋白≥6.0%且合并两项以上危险因素,可直接起始SGLT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目前中国已批准多种复方制剂,如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等,每日一片的剂型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结语
除了以上3类对糖友来说格外友好的药物,有2类降糖药也需警惕:格列酮类药物(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可能增加心衰风险,荟萃分析显示,这类药物会导致体液潴留和慢性充血性心衰风险增加近2倍。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或有心衰危险因素者,使用格列酮类药物须格外谨慎。沙格列汀等DPP - 4抑制剂中的部分药物也被提示可能增加心衰住院风险,选择时需个体化评估。
糖尿病患者这2个习惯不改,吃再多药也白搭!中医揭示根本原因
►
本文180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居全球首位。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在各类降糖药物不断更新的今天,越来越多患者却发现:血糖控制越来越难,药越吃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
这是为什么?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其实,有两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吃再多药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张阿姨今年58岁,糖尿病史已有9年,起初靠饮食控制和口服药,血糖还算稳定。可近两年,餐后血糖经常飙到15以上,甚至出现了轻度视物模糊、夜尿频繁等症状。
“我吃的是最贵的药啊,医生说一天三次,我都照做了,怎么还是不行?”张阿姨满脸无奈。
医生详细询问后发现,张阿姨每天晚饭后喜欢看电视配点零食,偶尔还喝点甜豆浆。而且,她长期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没时间运动。
“药是吃了,可你这生活方式,等于每天都在给血糖‘添油’。”医生一语中的。
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功能受损或抵抗增加,而胰岛素的代谢过程,和饮食、作息、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调节、规律作息,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药物只是辅助。”
如果不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即使血糖短期被药物压下去,长期依然会出现代偿失败、慢性并发症,甚至药物失效。
尤其以下几个行为,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幕后推手”:
爱吃精加工食品、甜食、夜宵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
晚睡、熬夜、压力大
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
这些问题不解决,长期下去,胰岛素敏感性会持续下降,药物剂量不断加大也无济于事。
很多患者把糖尿病当成一个“数字病”,一看到血糖高就慌了神,拼命吃药降糖,却忽视了背后的体质失衡问题。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病机多与脾虚、阴虚、湿热内生有关。单靠控制数字,而不调理脏腑功能,如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不了根本。
比如,同样是糖尿病,有人是“阴虚火旺型”,表现为口渴、便秘、烦躁、舌红;有人则是“脾虚湿盛型”,表现为乏力、浮肿、胃口差、舌苔厚腻。
若一味使用“清热降糖”或“促进排糖”类药物,却不顾体质差异,反而会加重体内失衡,加快病情进展。
中医讲“治未病”与“辨证论治”,强调调整体、扶正气。这不仅能帮助稳定血糖,也有助于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不是短期病,它是一场与身体长期“博弈”的慢性战役。药物只是战术,生活方式才是战略。
想真正控制糖尿病,必须做到“药、食、动、心”并重。
- 药物要按医嘱吃,但不能依赖药物“补救”不良生活习惯。
- 饮食要控制总热量、碳水摄入,优选粗粮、蔬菜、低GI食物。
- 运动要坚持,每天30分钟快步走、太极、慢跑等有氧运动。
- 心理要平稳,情绪波动大也会影响血糖稳定。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身体“糖代谢”环境,才有可能逐步减药,甚至实现缓解。
现代研究也逐渐证实,中医调理对糖尿病有积极意义。以健脾益气、滋阴清热、化湿通络为主的中药复方,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例如,黄芪、山药、茯苓、葛根、地黄等常用于糖尿病证型调理。有研究显示,黄芪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低空腹血糖(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年研究数据)。
当然,中药调理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抓药、盲目进补,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很多人把糖尿病看成一个“数值问题”,其实从根上说,它反映的是身体代谢系统的全面紊乱。
吃的太好、动得太少、压力太大、休息太差——这些才是糖尿病背后的“真凶”。
所以,如果你只是每天按时吃药,却不去改变这些问题,那再好的药也只能暂时“压住火”,而不是“灭了火”。
糖尿病不怕药少,就怕人懒;不怕血糖高,就怕思想麻木。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中医科学院. “黄芪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医药导报》2023
[3]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