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黑板报(糖尿病的黑板报)

巨野教育 0
文章目录:

甜蜜的警钟——巨野县董官屯镇董海小学举办“糖尿病日”宣传教育活动

为提高小学生对糖尿病防治的意识,近日,巨野县董官屯镇董海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此次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展示手抄报、宣传图片及现场问答等不同形式和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向大家普及预防知识,合理膳食搭配,传达了健康的生活理念。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对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糖尿病又有了进一步了解,深刻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管住嘴,迈开腿”,少吃糖,多喝水,共同追求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此次糖尿病日宣传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健康生活的热潮,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巨野县董官屯镇董海小学 朱良景)

化合物筛选发现治疗糖尿病新分子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在著名国际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发现了能够促进成人β胰岛细胞再生的小分子化合物,这对治疗因胰岛功能受损导致的I型和II型糖尿病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亿8千万人口患有I型或II型糖尿病,而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合成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功能缺失导致的。人类β细胞增殖主要发生在刚出生的短暂时间内,并且在生命第一年最多有2%的细胞会进入细胞周期发生增殖,而在胚胎期和儿童期则很难检测到β细胞增殖。对于β细胞缺陷导致的糖尿病来说,增加β细胞复制扩张似乎是一个治疗策略,但研究发现这一策略对成人β细胞并不是十分有效。因此,对于通过诱导成人β细胞再生和扩张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需求仍然非常急迫。

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小分子筛选(HTS),发现了骆驼蓬碱的类似物能够促进人的β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证明了激酶DYRK1A可作为骆驼蓬碱的靶向目标,同时NFAT转录因子家族对于人类β细胞增殖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应用三种不同的小鼠和人类胰岛模型发现骆驼蓬碱能够诱导β细胞增殖,增加胰岛量并改善血糖控制。

这些结果表明骆驼蓬碱类似物可能对于人类糖尿病治疗具有非常独特的应用前景,如何增强这些小分子化合物的效能以及对β细胞的特异性可能是未来开发相关治疗策略的重大挑战。

糖尿病人应知应会:不测血糖,从小腿上看血糖高不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有没有注意过,腿上的皮肤变黑了?小腿肚子开始痒、干、脱皮,甚至还起了“鸡皮疙瘩”?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又恰好遇上这些情况,那可不能当成“皮肤干燥”随便搽搽药膏了。这些症状,可能在用“另一种方式”提醒你:血糖又高了

小腿也会“打小报告”?身体可真会藏秘密

血糖高不高,很多人靠“扎手指”测,频繁测血糖又疼又烦。但其实,身体的“蛛丝马迹”早就写在你腿上了

常见的一个信号叫做糖尿病性皮肤病变。小腿是“高发地带”,尤其是胫骨前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腿前面。这块地方皮肤薄,血液循环差,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重灾区”。

时间久了,血糖控制不好,小血管一旦受损,皮肤就会变得干燥、发痒、变色,甚至出现所谓的“糖尿病性皮肤营养不良”。有些人小腿上会出现像硬币一样大小的棕褐色斑块,摸起来有点硬,有点凹陷,这不是晒斑,而是一种慢性的血糖损伤留下的“印记”。

小腿上那块“黑”?可能是高血糖的“黑名单”

很多人以为皮肤变黑是晒的,其实不全是。糖尿病人常见的一种表现叫胰岛素抵抗性黑棘皮病。听着吓人,其实它不罕见。

这种皮肤病变常出现在脖子、腋下、腹股沟和小腿后侧,表现为皮肤发黑、变厚、粗糙,摸起来像没洗干净似的。尤其是小腿后面,如果你发现皮肤变黑、变得粗糙,像牛皮癣一样,那可能是血糖在“作妖”。

这类改变不是皮肤病本身引起的,而是高胰岛素水平长期刺激皮肤细胞增殖,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表现。换句话说,小腿的皮肤“黑”了,可能是身体在“喊话”:我糖耐量出问题了!

别小看那一块痒:血糖高,皮肤先“报警”

你是不是经常挠小腿?尤其是晚上躺在床上,小腿肚子痒得抓狂?很多糖尿病人都有这个体验。高血糖会让皮肤水分流失,容易干燥脱皮。而皮肤干,就容易瘙痒。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的几块皮屑,后来越抓越痒,甚至出现抓痕、出血、感染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特别是下肢远端神经损伤,会让人感觉异常,比如热、冷、刺痛或是虫爬感,有些人描述为“腿上像有蚂蚁在爬”,这不是幻觉,而是真实的神经异常。

如果你发现自己小腿持续瘙痒、刺痛、麻木,千万别只当成“皮肤问题”,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

“鸡皮疙瘩”不只是冷:血糖高,也会“毛发退散”

正常情况下,小腿上该有点细毛。但有些糖友发现:腿上的毛越来越少,最后几乎没了,尤其是男性更明显。

这其实是外周循环变差的表现,血糖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导致下肢供血不足,毛囊得不到营养,就不长毛了。

不仅如此,皮肤还会变薄,颜色变暗,甚至出现伤口难愈合。有些患者一个小破皮,半个月都不见好,还会红肿流脓。

别等到“烂腿”才意识到血糖出了问题,那时候往往已经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的甚至要截肢。看小腿毛发、皮肤颜色、有没有破损不愈,其实就在检查“血糖管理得好不好”。

血糖高,小腿先知:用眼睛“测血糖”靠谱吗?

当然,没有哪位医生会建议你只靠看腿来判断血糖。但小腿上的这些变化,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信号,帮助你提早警觉。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平时又不怎么测血糖,那不妨多看看小腿上的这些“非语言信号”。它们可能是你控制不佳的“侧写”,也是你身体给出的“预警”。

不过要强调一点:这些症状不是诊断方式,也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会有。没症状不代表血糖就正常,有症状也不一定都是糖尿病引起的。

医学上讲,诊断糖尿病或评估控制情况,仍然需要正规检测,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

别靠“眼力”治病,科学控糖才是正道

很多人怕扎针、怕花钱、怕麻烦,久而久之,干脆就不测血糖了。等到症状明显了,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其实,糖尿病的管理就像养一盆娇贵的花,不浇水、不施肥,等到叶子都黄了再抢救,已经太迟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血糖监测不仅仅是“扎手指”,现在也有连续血糖监测仪(CGM),更方便直观。

而小腿这些“非典型”表现,是辅助判断的“民间指标”,不能完全依赖,但可以作为提醒自己“该查查了”的信号。

与其等小腿变黑、变干、长斑、掉毛,再去想“是不是血糖又高了”,不如提前几步,科学管理血糖。血糖控制得好,小腿就不“发脾气”;控制得差,小腿就成了“黑板报”,把血糖问题写得明明白白。

糖尿病不是靠感觉管理的,是靠数据说话的。但你的小腿,可能比你自己更早知道你血糖出了问题。

资料来源: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0.
②. 张之南.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临床表现与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 37(8): 605-608. DOI:10.3760/cma.j.cn115682-20210122-0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