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影响生活吗(糖尿病影响生活质量有哪些)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健康|孤独感,可能会加重糖尿病?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7期内容

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4%,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最新研究证实,社会隔离与孤独感正通过隐秘的生理通道,悄然增加糖尿病恶化及罹患并发症的风险。当医患双方着力优化降糖方案时,是否忽视了一些影响血糖的“隐形变量”?家庭和社会因素在血糖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孤独的“毒性”有多大

这已经是65岁的张女士一年中第三次因血糖失控入院了。看着她居高不下的血糖数值,内分泌科医生感到很困惑。详细了解后医生发现,张女士唯一的女儿远在海外,独居生活让她的健康管理漏洞百出: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正经饭,连续一周不出门活动。这些生活细节像隐形的推手,让她的糖尿病悄悄恶化,视力模糊、手脚发麻等并发症接连出现。

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重点会放在血糖监测、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社会隔离与孤独感。这不仅会让人心情低落,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显著增加糖尿病人群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024年《美国肾脏病杂志》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通过对2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7年的追踪,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社会代谢”现象:长期处于独居状态且社交匮乏的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社交活跃者提升13%,而主观孤独感强烈的人群,风险也上升12%,这一影响甚至超过了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久坐不动等。

该研究的负责人指出:“社会隔离使神经病变风险激增31%,相当于每天吸15支香烟的神经毒性,而孤独感导致眼底微血管被侵蚀的速度比单纯高血糖快1.8倍。”当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孤独症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时,会发现其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减少22%,这与患者自述的视力模糊症状高度吻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孤独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毒药”。

为什么孤独会“腐蚀”血管

社会隔离是如何导致血管被“腐蚀”的?可大致总结为三个原因。

健康行为“破窗效应”。孤独引发的自我调节崩溃远超想象。孤独者更容易陷入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在这部分人群中,吸烟、酗酒的比例更高;运动量减少,静坐时间过长;睡眠质量差,夜间易醒或失眠等状况较正常社交人群更为明显。一项调查显示,在孤独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暴食的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2.3倍,漏服药物的风险增加57%,每天静坐时间长达9.2小时。更危险的是,孤独感会改变味觉感知,孤独者摄入高糖食物的快感反应会增强28%,形成“甜蜜依赖”的恶性循环。

压力激素的“长期轰炸”。长期孤独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属于人体自身分泌激素之一,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破坏血糖稳定性,加剧胰岛素抵抗,同时使患者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炎性介质会像“酸雨”般腐蚀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微血管硬化。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负重”。孤独感常伴随抑郁、焦虑,进一步抑制免疫调节功能。此外,社会支持不足者往往更少主动监测血糖或就医,会导致延误病情的状况发生。当患者觉得被世界遗忘时,他们的疾病管理意志也在减退。血糖监测频率下降,延迟就医风险升高,这种自我忽视往往导致本可预防的并发症因“无人可诉说”而延误治疗。

从“血糖管理”到“综合管理”

面对如此困境,医生与患者能做什么?

早期筛查:医生在问诊时除常规内容外,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对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尤其对于独居超过2年、每周社交互动小于3次的“高孤独风险”患者,应优先纳入筛查范畴。可以询问“过去两周是否有人帮您购买药物”“遇到困难时有几个可倾诉对象”“每周参加社交活动几次”,这便于早筛查早干预。

用“小圈子”对抗“大风险”:鼓励患者加入糖尿病互助小组(线上/线下),如糖尿病病友微信群等,分享控糖经验。也可以多参加社区或者相应团体的社交活动或体育运动。

家庭支持的“精准干预”:家属定期陪伴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减少“健康管理孤独感”尤为重要。让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避免过度关注疾病本身,多聊生活趣事,缓解心理压力。可以采取3×3的模式:每日3次非疾病话题交流(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共同健康行为(如一起准备控糖餐),每月3次家庭社交日(如参观博物馆/短途旅行),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及正向引导。

科技助力打破“隔离墙”:通过智能手环监测社交活动频率(如每日对话次数、外出时长);通过健康App参与虚拟社群互动,获取情感支持。

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最新医学观点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就像“天然降糖药”。对抗糖尿病,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还要打开心门。有时候,最好的控糖药就在棋牌室或者广场舞里。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社会关系的修复与心理状态的改善,可能成为与降糖药并行的新“处方”。目前,英国已试点“社交处方”制度,医生可开具“参加园艺治疗课程”等非药物处方;杭州某社区正试点“1 1 1”(1名医生、1名营养师、1名心理顾问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健康管家模式,助力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孤独伤身:社会隔离加重糖尿病》

作者:穆志静

来源: 半月谈

健康 | 孤独感,可能会加重糖尿病?

【来源:半月谈】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7期内容

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4%,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最新研究证实,社会隔离与孤独感正通过隐秘的生理通道,悄然增加糖尿病恶化及罹患并发症的风险。当医患双方着力优化降糖方案时,是否忽视了一些影响血糖的“隐形变量”?家庭和社会因素在血糖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孤独的“毒性”有多大

这已经是65岁的张女士一年中第三次因血糖失控入院了。看着她居高不下的血糖数值,内分泌科医生感到很困惑。详细了解后医生发现,张女士唯一的女儿远在海外,独居生活让她的健康管理漏洞百出: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正经饭,连续一周不出门活动。这些生活细节像隐形的推手,让她的糖尿病悄悄恶化,视力模糊、手脚发麻等并发症接连出现。

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重点会放在血糖监测、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社会隔离与孤独感。这不仅会让人心情低落,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显著增加糖尿病人群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024年《美国肾脏病杂志》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通过对2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7年的追踪,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社会代谢”现象:长期处于独居状态且社交匮乏的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社交活跃者提升13%,而主观孤独感强烈的人群,风险也上升12%,这一影响甚至超过了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久坐不动等。

该研究的负责人指出:“社会隔离使神经病变风险激增31%,相当于每天吸15支香烟的神经毒性,而孤独感导致眼底微血管被侵蚀的速度比单纯高血糖快1.8倍。”当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孤独症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时,会发现其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减少22%,这与患者自述的视力模糊症状高度吻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孤独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毒药”。

为什么孤独会“腐蚀”血管

社会隔离是如何导致血管被“腐蚀”的?可大致总结为三个原因。

健康行为“破窗效应”。孤独引发的自我调节崩溃远超想象。孤独者更容易陷入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在这部分人群中,吸烟、酗酒的比例更高;运动量减少,静坐时间过长;睡眠质量差,夜间易醒或失眠等状况较正常社交人群更为明显。一项调查显示,在孤独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暴食的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2.3倍,漏服药物的风险增加57%,每天静坐时间长达9.2小时。更危险的是,孤独感会改变味觉感知,孤独者摄入高糖食物的快感反应会增强28%,形成“甜蜜依赖”的恶性循环。

压力激素的“长期轰炸”。长期孤独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属于人体自身分泌激素之一,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破坏血糖稳定性,加剧胰岛素抵抗,同时使患者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炎性介质会像“酸雨”般腐蚀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微血管硬化。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负重”。孤独感常伴随抑郁、焦虑,进一步抑制免疫调节功能。此外,社会支持不足者往往更少主动监测血糖或就医,会导致延误病情的状况发生。当患者觉得被世界遗忘时,他们的疾病管理意志也在减退。血糖监测频率下降,延迟就医风险升高,这种自我忽视往往导致本可预防的并发症因“无人可诉说”而延误治疗。

从“血糖管理”到“综合管理”

面对如此困境,医生与患者能做什么?

早期筛查:医生在问诊时除常规内容外,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对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尤其对于独居超过2年、每周社交互动小于3次的“高孤独风险”患者,应优先纳入筛查范畴。可以询问“过去两周是否有人帮您购买药物”“遇到困难时有几个可倾诉对象”“每周参加社交活动几次”,这便于早筛查早干预。

用“小圈子”对抗“大风险”:鼓励患者加入糖尿病互助小组(线上/线下),如糖尿病病友微信群等,分享控糖经验。也可以多参加社区或者相应团体的社交活动或体育运动。

家庭支持的“精准干预”:家属定期陪伴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减少“健康管理孤独感”尤为重要。让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避免过度关注疾病本身,多聊生活趣事,缓解心理压力。可以采取3×3的模式:每日3次非疾病话题交流(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共同健康行为(如一起准备控糖餐),每月3次家庭社交日(如参观博物馆/短途旅行),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及正向引导。

科技助力打破“隔离墙”:通过智能手环监测社交活动频率(如每日对话次数、外出时长);通过健康App参与虚拟社群互动,获取情感支持。

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最新医学观点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就像“天然降糖药”。对抗糖尿病,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还要打开心门。有时候,最好的控糖药就在棋牌室或者广场舞里。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社会关系的修复与心理状态的改善,可能成为与降糖药并行的新“处方”。目前,英国已试点“社交处方”制度,医生可开具“参加园艺治疗课程”等非药物处方;杭州某社区正试点“1 1 1”(1名医生、1名营养师、1名心理顾问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健康管家模式,助力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孤独伤身:社会隔离加重糖尿病》

作者: 穆志静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会影响寿命吗?糖尿病人若想活得久,建议保持5习惯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糖尿病虽然不是急病,但它却像个“沉默的隐患”,慢慢影响身体的多个器官。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会短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想得那么简单。如果想活得久、活得好,这五个生活习惯,真得早点注意。

血糖不是唯一要盯的,背后的变化才关键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拖着高血糖“悄悄”搞破坏。

它会让血管老化加快,心脑、肾脏、眼睛、神经……通通受到牵连。有些人查出来时身体还没啥明显不舒服,但一不留神,病情悄悄进展,等感觉不对时,往往已经伤到器官。

很多人觉得“只要血糖降下来就好了”,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长期的糖尿病可能会让身体处在一种“慢性发炎 代谢紊乱”的状态,即使血糖一时稳定,也不能掉以轻心。

寿命缩短,不是因为糖尿病这个名字,而是因为忽视了它带来的连锁问题。

习惯一:管好嘴,比吃药还重要

吃饭是血糖控制的关键。有些人血糖高了,却一边吃药一边猛吃水果、甜食,觉得“吃几口没事”。其实,糖尿病人吃饭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对。

不只是糖,过量的主食、隐藏的高碳水食物也会让血糖飙升。像馒头、米饭、米粉、面条,看起来“没啥味”,但升糖速度并不慢。

建议多选用粗粮,比如燕麦、荞麦、全麦粉,用来替代一部分主食。有研究发现,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但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肠道菌群,对炎症反应也有缓解作用。

另外,吃饭顺序也有讲究。先吃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血糖波动会小很多。

习惯二:该动就动,别光靠药

很多人以为,吃药是医生的事,运动是年轻人的事。但其实,糖尿病人越是不动,身体越吃不消。

运动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就是说,同样的一点胰岛素,运动后更容易让血糖降下来。哪怕只是饭后慢走半小时,长年累月下来,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小。

不少人担心运动伤膝盖,或者血糖太高不能动,其实方法可以灵活选。关键是要坚持,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运动还能改善睡眠、舒缓压力,对整体代谢都有帮助。一些研究还提示,规律运动的人,即便血糖控制一般,也比不运动但血糖稍好的糖尿病人,寿命更长。

习惯三:定期查体,不等“出事”才看病

糖尿病本身没啥“疼”,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并发症。眼底病变、肾功能减退、神经受损……这些变化往往是悄悄发生的,等有明显症状了,往往已经不早了。

每年查一次眼底,查一次肾功能,心脏功能也要留意。不舒服时不要拖,哪怕只是脚发麻、手指发凉,也可能是血管出了问题。

中医讲“未病先防”,意思就是病还没显出来时,身体已经在悄悄变化。现代医学的体检,就是这个道理的延伸。定期检查,不是为吓自己,是为了提前打个预防针。

习惯四:别自行停药,也别迷信偏方

糖尿病是个长期战斗,不可能几个月就治好。

很多人一看到血糖降下来了,就偷偷减药、停药,觉得“自己控制得挺好”。结果没多久,血糖反弹得比以前更猛。

还有人到处打听偏方、保健品,觉得“吃药伤身体,吃草本才自然”。但问题是,不合适的偏方、没明确成分的保健品,有时反而更伤肝肾。

药不是问题,乱用才是问题。糖尿病药的种类多,有的刺激胰岛素分泌,有的减少葡萄糖吸收,有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不同人的用法不一样。

习惯五:情绪平稳,睡眠要稳

血糖不光受饮食影响,情绪波动也会让它飙起来。特别是焦虑、生气、失眠这些状态,会刺激身体分泌压力激素,让血糖更难控制。

中医讲“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情绪太激烈,对五脏六腑都会造成伤害。糖尿病人情绪起伏大会影响食欲、睡眠,也会让胰岛功能更不稳定。

有的人白天控制得好,晚上睡不好,第二天空腹血糖就莫名升高,这其实是睡眠质量在“捣乱”。

建议大家晚上尽量不要喝浓茶、咖啡,不熬夜,用热水泡脚、听舒缓音乐都能帮助安睡。

糖尿病其实就像车子的刹车有点松了,需要咱们更细心地掌握方向和速度。不是说得了病就一定短命,但要活得健康、活得久,确实需要下点功夫。

身体是自己的,“省点事儿”往往是拖出大麻烦。“管得牢、养得好”才是能省心又省钱的好办法。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2型糖尿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

【2】《糖尿病综合防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

【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