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多严重的病(糖尿病多严重才会引起阳萎)

中医魏大夫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注意:出现这3种表现,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

健康人的血液就像清澈的溪流,带着营养顺畅地滋养全身器官;

可对长期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液更像浑浊的污水。

就像泡在浓盐水里的蔬菜会脱水变质,我们的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也会悄悄受损。

临床上,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正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早逝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来聊聊,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可能是严重并发症在“报警”。

身体出现这3种表现,警惕严重并发症

1.腿部问题

遇到过一位58岁的糖友,说自己最近走路总觉得腿酸,走500米就得停下来歇会儿,脚还总发凉

检查后发现,他的下肢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属于糖尿病足早期。

糖尿病患者的腿部问题,大多和“血管 神经”双重损伤有关:高血糖会让下肢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腿部供血不足,出现发凉、间歇性跛行

同时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温度不敏感——哪怕扎了钉子、烫了水泡也没感觉,很容易发展成溃疡。

如果发现脚麻、皮肤颜色变紫、伤口老不愈合,一定要马上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2.视力问题

“医生,我最近看东西像蒙了层雾,是不是老花眼了?”62岁的糖友张阿姨来就诊时,已经有3年视物模糊的情况。

检查发现,她的眼底血管已经出现渗漏和出血,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

眼睛里的视网膜血管非常纤细,最经不起高血糖的“浸泡”。

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变形、有黑影,但若不干预,血管会逐渐闭塞、新生血管乱长,最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失明。

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病10年以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过50%;而我国数据显示,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已有眼底病变。

记住,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有闪光感,一定要在2周内做眼底检查。

3.神经问题

不少糖友会说“手脚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发麻”,这其实是周围神经受损的典型表现。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纤维,导致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尤其晚上更明显。

但更危险的是自主神经受损,有的人吃完就吐、腹胀便秘交替,是胃肠神经出了问题;有的人一活动就心慌、血压忽高忽低,可能是心血管神经受损;

还有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也可能和神经病变相关。

如果手脚麻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胃肠、心脏不适,要及时做神经传导检查。

糖尿病人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不一定!并发症的发生,和血糖控制好坏、患病时间长短、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只要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并发症风险能降低50%-70%;

而那些坚持规范治疗、血糖长期达标的患者,甚至能终身不出现明显并发症。

但如果放任不管,血糖忽高忽低,那么患病5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会直线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控糖不是为了一时舒服,是为了十年后还能正常走路、看清东西”。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预防并发症?

1.严格监测血糖

每天至少测2次血糖(空腹 餐后2小时),每周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7%)。

家里备个血糖仪,就像备体温计一样,发现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2.坚持健康饮食

不是“少吃糖”这么简单,重点是控制总热量,比如每天主食(米饭、馒头)不超过5两,多吃绿叶菜、杂豆,肉选鱼、鸡等白肉,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

记住,粥、汤面升糖快,尽量换成杂粮饭;水果选苹果、梨,每次不超过200克,放在两餐之间吃。

3.科学规律运动

每天走走路就有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或跳广场舞、骑自行车。

运动时别空腹,避免血糖过低;如果脚有麻木感,选游泳、坐式健身器,减少腿部压力。

4.规范合理用药

有的糖友觉得“没症状就不用吃药”,这是大错特错。

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稳定,擅自停药会让血糖剧烈波动,对器官的伤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有肝肾功能问题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让医生调整用药。

5.定期全面体检

糖友每年必须做这5项检查:眼底检查(看视网膜)、尿微量白蛋白(查肾脏)、下肢血管超声(防糖尿病足)、血脂四项、血压监测。

尤其是患病超过5年的患者,每半年加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血管斑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并发症的忽视

糖尿病真正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这5种并发症:你查过几个?

你是不是也听过身边的人说:“我血糖控制得挺好的,没啥问题。”或者“我不吃甜的,肯定不会得糖尿病。” 但如果你是50岁以上的朋友,今天医生要给你敲个警钟:糖尿病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血糖高”这个数字,而是它悄悄带来的那些要命的并发症!


血糖平稳是假象?真正的杀手藏在“幕后”!

很多人觉得,只要血糖达标,就高枕无忧了。这就像只盯着水面,却没发现水下早已暗流涌动。糖尿病就像一个“幕后操盘手”,它利用高血糖慢慢侵蚀我们的血管、神经和各种器官,最后真正要你命的,是它制造出的一个个“杀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还有心脑血管疾病!

这些病可不声不响,等你察觉不对劲时,往往已经晚了。据权威统计,每年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是死于血糖本身,而是死于这些并发症。


无声无息的“侵蚀”:警惕这些身体信号!

这些并发症有多狡猾?它们常常悄悄发展,没有任何症状。比如,王大爷血糖控制得挺好,可突然有一天眼前发黑,一查才知道,眼底病变早就开始了,只是他不知道。这在医学上太常见了!

糖尿病5年以上的人,大约40%会悄悄发展成肾病;糖尿病足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

视网膜病变更是中国成人失明的第二大原因。

这些并发症,不会等你觉得“疼了”“难受了”才来,它们就在你以为“没事”的时候,一点点地破坏你的器官。


“控糖”更要“控未来”:三道防线要守好!

所以,仅仅关注血糖数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三道防线,不光是“控糖”,更是“控未来”!

第一道防线:血糖管理要“达标”!

  • 空腹血糖: 4.4–7.0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 <10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7%

第二道防线:每年定期“并发症筛查”不能少!

  • 肾功能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 每6个月到1年查一次,看肾有没有“漏”蛋白。
  • 眼底检查: 每年都要查,别等看不清了才后悔。
  • 足部检查 神经传导检查: 每年一次,看看脚趾头麻不麻,有没有感觉减退。
  • 心电图 颈动脉超声: 每年一次,心脑血管是糖尿病最危险的敌人。

第三道防线:中医辅助调理,强本固元延缓损伤。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多是人体“本虚标实”,需要从根本上调理。

  • 肾阴亏虚型:

表现为口干、盗汗、腰膝酸软等,中医讲是身体的精血不足了。可以考虑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补肾,给身体“加油”。

  • 脾肾两虚型:

表现为乏力、大便稀溏、水肿等,中医认为是脾胃运化和肾的功能都弱了。可以考虑用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加减,健脾补肾,让身体的“发动机”更有力。

  • 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手脚麻木、胸闷刺痛等,中医认为是身体的血液循环不畅了。可以考虑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打通身体的“经络”。


别再只盯着血糖了,你查过这5个“隐形杀手”吗?

想想看,你是不是只知道测血糖,却从来没检查过眼睛、肾脏和脚?你有没有朋友或亲人,血糖一直还行,结果突然就肾衰竭、截肢或者失明了?

你最担心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哪一个?留言区和大家聊聊!

别再傻傻地以为血糖正常就没事了,真正要命的,是那些悄悄找上门的并发症!

把这篇文章发给还在只盯血糖、不查并发症的糖友吧,让他们知道,糖尿病不是一天变严重的,但总有人在一天彻底后悔。


【免责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具体诊断和治疗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是“百病之源”?真正风险是这5大并发症,早防护命

有个扎心的现象,很多人查出血糖高的那一刻,第一反应不是“我得治”,而是“我不慌”。理由五花八门:我爷爷活到九十多岁也是糖尿病;我都没症状,能吃能睡,怕啥?还有人更飘:现在谁没点三高?仿佛血糖高成了“电子血糖仪的错”,而不是身体敲响的警钟。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残酷。糖尿病真正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背后那一串“隐形炸弹”级别的并发症。

它像个披着羊皮的“慢性杀手”,一边悄无声息地破坏身体的各个系统,一边又让患者心安理得地“拖着”。等到症状明显,往往已经“晚了”。

来看看这组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1.4亿,全球第一,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友。更吓人的是,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这不是夸张,是实打实的“隐形流行病”。

长期高血糖像是把慢慢吞噬电线的白蚁,一开始没动静,等你想修,整根电路都断了。糖尿病不是高血糖这么简单,它像个“总导演”,幕后操控着一出出“并发症大戏”,一旦开演,场场都是“硬核”。

眼睛、肾脏、神经、血管、心脏,一个都逃不了。

先别急着关掉页面,下面这5大并发症才是真正让糖尿病“封神”的关键,看懂它们,才算真正了解糖尿病这位“老朋友”的真面目。

第一颗雷:视力模糊不是老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捣鬼”

很多人年过五十,眼神一模糊就怪罪“老花眼”或者“手机看多了”。可如果是糖友,这个模糊就不是小事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怎么来的?简单说,就是高血糖把眼睛里的小血管“泡坏了”,一泡泡几年,血管渗漏、出血、增生,最后连视网膜都脱了。

有的人前一天还开车、看报,第二天突然眼前一片黑,来医院一查,医生只能无奈摇头:晚了。

而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早期没症状,等你感觉到“看不清”,可能已经是中晚期。

第二个狠角色:糖尿病肾病一上场,洗肾的噩梦就来了

肾脏这个器官,平时沉默寡言,等它“发声”,基本都是大问题。

高血糖像个“慢性毒素”,年复一年地损伤肾小球,让肾脏功能慢慢滑坡。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病的第一大原因。一旦发展到尿毒症,面对的不是药,而是每周几次的透析。

想象一下,每周三次,至少四小时,躺在医院机器旁,定点定时“人工排毒”。身体遭罪,钱包也跟着“瘦身”。

更要命的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唯一线索可能就是尿里有点微量蛋白。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第三个埋伏者:神经,病变让人“脚像不是自己的”

有些糖友总觉得脚麻、手脚冰凉、走路像踩棉花。这不是“血气不通”,而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在“敲门”。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迟钝,甚至痛觉消失。你脚烫了、破皮了都没感觉,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脚底起个大泡,没几天变成溃疡,最后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的甚至截肢。

每年有数十万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截肢,这不是危言耸听。

有些人明明脚已经溃烂,却因为不痛不痒,硬是拖到感染扩散,最后只能“动刀”。

第四位幕后黑手:心脑血管合并症是“猝死”的最大推手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三高铁三角”组合,一旦配齐,心脑血管就成了“主战场”。

别以为糖尿病只是“吃甜食太多”,它的真正“杀招”在于——让血管变硬、变窄、变脆,血栓随时可能堵住心脏或大脑的血管。

心梗、脑梗、脑出血,很多都是糖尿病“幕后操盘”。而且糖尿病人因为神经,病变,往往感受不明显,别人心梗是胸痛难忍,他们可能就是“胸口闷一下”,下一秒人已经倒地不起。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到4倍。

第五个“隐形杀手”:糖尿病和感染是一对“老冤家”

你可能没注意,糖友得个小感冒比别人难好,拔个牙伤口老不愈合,脚上破点皮就烂成大洞。为什么?因为高血糖让免疫系统“掉线”。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明显下降,身体对抗细菌、病毒的能力变差,感染更容易、更严重、更难控制。

尤其是泌尿系统、皮肤、肺部,一旦感染,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恢复慢。有些感染甚至会发展成败血症,这可是“要命”的事。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始作俑者:长期不控制的高血糖。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少吃糖、不喝饮料。其实血糖像个脾气古怪的“老大哥”,光控制饮食远远不够,还得靠运动、规律作息、情绪管理、必要时配合药物。

糖尿病不是“等有症状再治”,而是“没症状也得管”。

有人问,糖尿病是不是治不好?诚实地说,目前确实不能根治。但它绝不是“无解”的病,而是“管理型”的病。

只要早发现、早干预、严控血糖,可以大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

就像开车上高速,不是因为限速80就不让你开车,而是告诉你怎么开得安全、省油、长久。

反过来,如果你把糖尿病当“无所谓”,那它就会像个“背后捅刀”的兄弟,出手就是致命一击。

所以别再把糖尿病当成“慢悠悠”的小病,它其实是个“披着温柔外衣的狠角色”。真正让人命悬一线的不是那几毫米的血糖数值,而是那五颗随时引爆的健康炸弹。

防住这五大并发症,就等于把糖尿病这个“定时炸弹”拆掉了一大半。

生活里,别等到眼睛花了、肾报废了、脚烂了才想起“我是不是血糖高了点”。一根血糖仪试纸的价格,可能就是你未来一场并发症住院费的千分之一。

人到中年,最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不把糖尿病当回事。

与其害怕并发症,不如早点行动,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赵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现状[J].中华眼科杂志,2024,60(04):250-254.

[2]李红,周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25,64(03):225-23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