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的药物(糖尿病足药物外渗气性坏疽图片高清)

潇洒轮船Ma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注射用胰岛素种类及代表药物

糖尿病注射用胰岛素一般按作用时间进行分类,其主要类型分速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和预混胰岛素等6类,各类主要区分及代表药物见下表(代表药物不是打广告啊,主要是让糖友们在使用某种胰岛素时知道是哪种类型)。

· 速效/短效:控制餐后血糖。

· 中效/长效:提供基础胰岛素需求。

· 预混:简化注射方案(适合依从性差或需兼顾餐后/基础血糖的患者)。

但请糖友们注意,胰岛素注射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必须听医生的,不要私自选择注射啊!

类型

起效时间

峰值时间

持续时间

代表药物

速效

10-30分钟

0.5-2小时

3-5小时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短效

30-60分钟

2-4小时

5-8小时

普通胰岛素(RI)、人胰岛素(诺和灵R)

中效

1-3小时

4-12小时

12-18小时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如诺和灵N)

长效

2-4小时

无显著峰值

18-24小时

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地特胰岛素(诺和平)

超长效

1-2小时

无峰值

24-42小时

德谷胰岛素(Tresiba)

预混

胰岛素

双峰效应

根据混合比例

10-16小时

诺和锐30(速效 中效)、优泌乐25

勃林格殷格翰启动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在研药物Ⅱ期临床研究

近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启动THULITE II期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6962839)。该研究旨在评估在研口服治疗药物BI 1815368在改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视力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为什么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去医院开的药,都是二甲双胍?

常有2型糖尿病患者拿着药单问:“医生,降糖药这么多,为啥您总先开二甲双胍?”

这问题问得好,要知道,2型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糖友患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所以现在选降糖药,不光看能不能降血糖,更要看能不能护血管、减少并发症。而二甲双胍,就是这样一个“全能选手”。

为啥二甲双胍能成“一线首选”?

打开任何一本糖尿病指南,比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第一句话就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都该优先用二甲双胍。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从1957年上市至今,它积累了60多年的临床数据,全球超1.5亿患者用过。

不管是刚确诊的年轻人,还是病程十几年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能从中获益。

尤其适合超重/肥胖的糖友,以及合并血脂高、血压高的代谢异常人群。

这4大核心优势,让它稳坐“首选”宝座

1.降糖、降脂、控体重

它的降糖能力很实在,单独使用能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血糖的指标)降低1.0%-1.5%,这在单药里算优等生。

而且,它还能顺带帮着降血脂——让甘油三酯降低10%-15%,还能让体重轻个1-3公斤。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研究显示,超重糖友用二甲双胍6个月,腰围平均缩小2.3厘米,这意味着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更利于血糖控制。

2.帮脂肪肝“减负”

约50%的2型糖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而二甲双胍能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

《糖尿病学杂志》2021年研究发现,每天吃1500毫克二甲双胍,坚持1年,患者的肝酶(ALT)水平下降30%,肝脏脂肪含量减少25%。

对于没达到糖尿病但有脂肪肝的人,小剂量二甲双胍也能帮忙预防病情进展。

3.护血管,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这是它最“值钱”的优势,著名的UKPDS研究(针对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跟踪了30多年,发现用二甲双胍的糖友,心肌梗死风险降低39%,中风风险降低41%。

该研究也证实,二甲双胍能让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 24%。

为啥能护血管?

因为它不光降血糖,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4.可能降低部分肿瘤风险

这个得说清楚,不是说它能抗癌,而是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期用二甲双胍的糖友,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风险比用其他降糖药的人低15%-20%(《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

目前认为,可能和它调节细胞代谢、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关,但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不能当“抗癌药”用。

用对二甲双胍,记住这3点

1.胃不舒服

约20%的人刚开始吃会恶心、腹泻,别担心,从小剂量(每天500毫克)开始,随餐吃,2-4周慢慢加量,大多能适应。

2.肾功能不全者别硬吃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30ml/min时不能用;30-45ml/min之间要减量;

做造影检查或手术前,需停药1-2天。

3.这几类人不适合

有严重肝病、代谢性酸中毒(如酮症酸中毒)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女性,要避开二甲双胍。

但记住,它不是“神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糖。

糖尿病管理就像盖房子,二甲双胍是坚实的“地基”,但还需要饮食、运动配合。

把药吃对、把习惯养好,才能真正远离并发症,活得健康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