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甘油三酯与糖尿病(甘油三酯与糖尿病的区别)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医生忠告糖友:这3荤2素尽量不要出现在餐桌,以免带来高血糖风险

转眼间今年又快要过半了,虽然年初因新冠疫情影响了大家过年的节日气氛,但目前我国疫情基本控制,人们的活动也多了起来,小范围聚餐一起吃吃喝喝也渐渐开始了。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首先需要严格的饮食控制,在餐桌上尽量不要碰这几种菜,以免带来高血糖风险。

3荤:

1.东坡肉

东坡肉是由半肥瘦的猪五花肉制作,虽然入口肥而不腻,但其实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容易使血脂升高,进而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脂肪转化为血糖,使血糖升高,同样的菜还有扣肉。

2.动物内脏

不少人都喜欢吃动物内脏,比如猪肝、猪大肠、猪心猪腰等,但其实动物内脏都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同时热量也很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同样很容易带来高血糖风险。

3.烟熏、烧烤、腌制加工肉类

这些肉类通常都含有大量的盐和饱和脂肪酸,同时含有大量可致癌成分如亚硝酸盐等,而且烧烤、煎炸等肉类需要大量的食用油制作,本身也非常油腻,这些都非常容易升高血糖。

2素 :

1.香椿

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和使用香椿的历史,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香椿除了营养丰富,还具有发散性,有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等食疗功效,适合阳虚体质的人食用。但糖尿病患者体质多属于阴虚、燥热体质,过多食用香椿会使肝火更盛,而且香椿的升糖指数在蔬菜中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容易使血糖升高。

2.甜菜

甜菜含糖量极高,且主要含蔗糖,所以也是我国糖料的主要作物之一。甜菜煮熟后,其本身所含的多糖会转化成人体易吸收的单糖,且含量极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非常容易升高。

结语

总之,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要格外注意,因此糖尿病患者很有必要了解哪些食物可以多吃,哪些食物需要尽量避免食用,另外,除了主食,糖友们不妨也要适当吃水果,有些人误认为吃水果会导致高血糖,这其实是误区,其实类似苹果、樱桃、柚子、仙桃等升血糖指数较低的水果适量摄入,反而对健康有利,因为水果中抗氧化物质能改善葡萄糖体内稳态和预防胰岛素抵抗。

更多糖尿病饮食调理和合理用药知识,欢迎点击下方卡片,获取更多健康干货:

糖尿病患者宜补5种维生素

为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是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微量有机物,但糖尿病患者却是不少维生素的“贫困户”。《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提出,Ⅱ型糖尿病患者以B族维生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C、D、E缺乏较为常见。糖尿病消耗、饮食控制不合理、长期服用某些降糖药等,常是这些维生素缺乏的诱因。

缺B族维生素,冠心病发病率增加 作为关键酶的辅酶,B族维生素在糖代谢中也有重要作用,可减少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冠心病发病率。糖尿病患者可通过进食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进行补充,包括酵母、全谷类食物、牛奶以及蔬果等。

缺β胡萝卜素,核性白内障风险增加 β胡萝卜素有较好的抗氧自由基能力,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如果缺乏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合成也会减少,可引发Ⅰ型糖尿病和胰岛细胞凋亡,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核性白内障的风险。补充β胡萝卜素可适当多吃红薯、小米、黄玉米、柑橘以及芒果等。

缺维生素C,不利于糖尿病控制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水溶性抗氧化剂,可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一般推荐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100-500毫克维生素C,可多吃菠菜、芥菜等深绿色蔬菜以及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缺维生素D,胰岛素分泌减少 除了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维生素D也可抑制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胰岛素抵抗,缺乏时则易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建议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升至800国际单位。生活中,可多吃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瘦肉以及坚果等,尽量增加户外运动。

缺维生素E,加重糖代谢紊乱 维生素E是天然的脂溶性抗氧化剂,缺乏时糖代谢紊乱会加重,促使或加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100-200毫克维生素E,麦胚油、大豆油、花生油及芝麻油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维生素均可在食物中获得,但必要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剂。

来源: 甘肃日报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如果说糖尿病是甜蜜的杀手,糖尿病并发症则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一旦发生并发症,特别是各种慢性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威胁生命。

那么,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症状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脏、肾脏、大脑、周围神经、眼睛、足部等等。

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

● 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病变、心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即糖尿病足;

● 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等。

3类并发症的表现症状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工作年龄段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早期眼部可以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如何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

2型糖尿病在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

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筛查。

妊娠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以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怀孕后应尽早行眼底检查,在整个孕期内每3个月以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底复查。

2.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

临床表现:早期走路可出现脚痛,足部发凉麻木、刺痛感等感觉异常,后期可出现脚部变形,足弓变高,脚部肌肉萎缩,足部出现红肿破皮现象并逐渐加重,严重时伤口久不愈合,出现溃烂,脚趾发黑,甚至坏死、截肢!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比较容易识别,治疗困难,但预防则比较有效。

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应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足部有没有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的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有否感觉异常及跟腱反射是否减弱等。

如果有上述症状,则应进行预防性足部护理,包括戒烟、穿舒适宽松的鞋子、不赤足行走、仔细修剪指甲避免皮肤损伤、洗脚前测试水温避免烫伤、每日更换袜子,并保持足部清洁等。

如果一旦足部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足溃疡会明显地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率。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尿液里泡沫多,检查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或降低,逐渐会出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如何筛查: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所以,如确诊 2 型糖尿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

如何预防并发症

1.改变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饮食须保持营养均衡,进餐定时定量。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及升糖快的食物,多喝水、少吃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经常锻炼,以有氧运动最佳;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一定范围。

2.监测血糖: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般空腹血糖 5~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具体需医生根据患者年龄和合并症情况而定。

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也应该保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对血糖波动很大或血糖过高的病人应该每日监测7次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

3.定期查血压、血脂: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每次就诊时应该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和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定期检查视力: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去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部分视力缺失的话,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处理,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定期检查肾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尿微量蛋白以及血肌酐水平,以便确定肾功能情况。如果总出现腿肿或脚肿,一定要注意,很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征兆。

6.观察足部变化:对于足部的小伤口、溃疡或起水泡都要认真对待,以防日后发生严重后果。另外,剪脚趾甲时要注意,不要剪破周围皮肤。

除上述之外,要提防一些特殊情况,如出现双手或双脚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感觉时,这很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征兆;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

一旦发现异常,须及时就医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规律用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查,才能真正预防并发症,才是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的最佳策略噢!

来源: 吉林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