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身体对糖尿病(锻炼身体对糖尿病有好处吗)
糖尿病患者必看!科学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血糖稳了身体更自由
糖尿病这个词,现在听着耳熟得很,基本上身边总能碰到几个人不是已经得了,就是在往这条路上走。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吃吃药就好了,没啥大不了的。
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血糖高,就像水管子里水压太大,时间一长,管子就容易爆,身体里的“管子”也一样,眼睛、肾、心脏,哪个都吃不消。
但这篇文章不是来吓唬人的。主要是想说一个很多人忽略的事:运动。别一听“运动”两个字就头疼,不是让你天天去健身房举铁,也不是非得跑马拉松。关键在于科学,讲方法,讲节奏,讲适合自己。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说白了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太“买账”了。原来胰岛素一出来,细胞就乖乖把葡萄糖收进去,该用的用,该存的存。
现在不行了,胰岛素喊破嗓子,细胞装听不见,血糖就在血管里越积越多。这个现象,医生们有个说法,叫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说白了,就是细胞变懒了,不愿意干活了。
那怎么让它们重新“上岗”呢?靠的不是药,而是动。就是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这是科学研究反复证实的,不是民间偏方。
运动的时候,肌肉要消耗能量,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就是葡萄糖。它一动,就像打开了细胞的窗户,葡萄糖不请自来地进去了。哪怕没有胰岛素指挥,它也能进。长期这样训练下去,细胞变得勤快了,看到胰岛素也开始响应了。等于说,运动帮胰岛素找回了“话语权”。
2017年《糖尿病护理》杂志上有个研究,拿200多个2型糖尿病患者做实验,每周规律快走5天,每次30分钟,三个月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了近20%,而且空腹血糖也下降明显。你想啊,不吃药,光靠走路,就能让身体重新听话,这不比光靠药靠谱得多?
当然了,动得对也很重要。有人以为,运动就是出汗越多越好,其实不是。糖尿病人不能一下子猛来,尤其是血糖不稳的时候。平时没锻炼习惯的,突然去跑步,可能还容易低血糖,头晕、出冷汗,甚至晕倒。
所以建议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饭后散步。吃完饭半小时,出去慢慢走个30分钟,不用快,能说话不喘就行。这个时候血糖正在涨,走一走,血糖就不会冲得太高,对身体特别友好。慢慢地,等习惯了,可以试着加一点点小负荷,比如快走、骑自行车、爬楼梯,不需要太猛,但要坚持。
运动的时间也有讲究。有人习惯早上清晨空腹跑步,这对糖尿病人不太合适。空腹运动容易低血糖,特别是吃了降糖药的人。更好的时间是饭后1小时左右,这个时候血糖正高,动一动能帮忙降下来,不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关心,哪种运动最好?其实答案不在“哪种”,而在“你能不能坚持”。医生也不可能只看你跳绳、游泳还是打太极,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一周能动上三四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规律才是最重要的。
运动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人明明动得不比别人少,血糖还是高,这也不奇怪。运动只是调节手段的一部分,吃饭、作息、情绪、睡眠,全都得配合。但如果你平时吃得也不算离谱,只是血糖老是忽高忽低,那八成是动得太少。
说到吃,其实运动还能帮你更好地“吃”。什么意思?简单说,运动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那你吃进去的糖分就不容易在血里飘着不走了,就能被吸收利用起来。也就是说,运动帮你“消化”掉一部分糖分,血糖就不那么容易飙升。有运动习惯的人,吃同样的饭,血糖波动也更平稳。
还有一点很关键:肌肉。肌肉是个“糖仓库”,你肌肉多一点,身体能存糖的地方就多一点。研究发现,肌肉量越高,胰岛素敏感性也越好。所以不是光靠走路,适当地练点力量,比如弹力带、哑铃、深蹲,对糖尿病人特别有好处。
有的人一听“练肌肉”就吓一跳,以为是要练成健美先生。其实不是,哪怕你只是每天扶着墙练几组靠墙深蹲,肌肉也会慢慢变结实。这个过程不快,但是长期效果非常明显。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那就是睡眠。睡得不好,胰岛素敏感性也会受影响。有研究表明,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胰岛素敏感性比正常睡眠者低20%以上。如果你白天锻炼得再好,晚上老是熬夜刷手机,也是白搭。
别小看压力。长期焦虑、烦躁,身体里压力激素高,会让血糖不受控。运动能帮人放松,这是额外的好处。很多人说,跑完一圈回来,心情都不一样了。运动不仅是给身体加油,也是给情绪松绑。
天气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些人夏天一出汗就以为瘦了,其实只是水分流失,血糖反而容易波动。
尤其是南方湿热的地方,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清晨或傍晚,别在大太阳底下硬抗。穿吸汗透气的衣服,带瓶水,别想着“多流汗多减糖”,那是误区。
实际生活中,最难的不是知道这些道理,而是坚持去做。你问十个糖尿病人,九个都知道运动好,但真能做到每周四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没几个。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太忙、太累,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始。哪怕每次只走10分钟,坚持一周也比原地不动强。
就像有人说的,运动不是拿来治病的,是拿来活得更舒服的。你血糖稳了,身体轻了,走路有劲儿了,晚上睡得香了,出门旅游也不怕累,那才叫日子过得自由。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你对它无动于衷。
最后一句话送给正在犹豫要不要动起来的人:你不需要一下子做对所有事,只要每天比昨天多动一点点,身体就会回报你多一点点。
参考文献:
[1]刘彩霞,杨文英,李霞,等.规律性锻炼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4):280-284.
[2]王丽,张晓敏,周建军.肌肉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0,28(1):38-41.
[3]吴明,高志刚,胡晓红.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8):1073-1076.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不运动,血糖永远无法达标!研究证实:这3类运动尤其有效
风穿过槐树,带起一地斑驳的光影,街角的广场上,一群银发人正踩着节奏缓步而行。他们嘴角挂着汗水后的满足,眼神中泛着清晨的光亮。而在另一个角落,楼道里传来絮絮叨叨的声音:“血糖怎么又高了?
明明吃得都挺注意的呀!”是啊,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慢性病,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可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真相是:单靠饮食控制,血糖往往难以真正平稳达标,而“动起来”才是打开控糖大门的钥匙。
那么,运动如何影响血糖?为什么说不运动,血糖就永远难以控制?又是哪三类运动最适合糖尿病人?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关注健康的人深思。
不少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于是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餐桌上,似乎只要戒掉甜食、少吃主食,就能稳稳地把血糖压住。
但现实却像一面镜子,照出真相:空有节食的嘴,却缺了迈步的腿,控糖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的研究,规律运动可以显著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哪怕不改变饮食习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而一份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的全球多中心研究指出,坚持运动半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72%的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出现下降,且降幅普遍超过0.5%。
细想一下,血糖就像一滩池水,食物让池水溢出,而胰岛素好比打开的水闸,帮助多余的水流走。
可如果这个水闸锈住了,水就只能越积越多。而运动,恰恰能帮这个锈住的闸门“上油”,让它重新灵活运转起来。
当然,运动不是瞎动,动得不对,反而容易“事与愿违”。比如有的人血糖高,听说运动好,立马去跳广场舞、跑马拉松,结果低血糖、拉伤、晕倒,一个接一个。那究竟哪三类运动,最适合糖尿病人,既安全又有效?
第一类运动,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骑自行车等。这类运动就像“温水煮茶”,不急不躁,却能慢慢将体内的“糖浓度”降下来。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4年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分散到一周的5天,每次30分钟左右。快走最适合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既不需器械,也不挑场地,一步一脚印,走出健康来。
而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健身方法中,太极拳堪称“国粹中的控糖良方”。一项由北京体育大学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所做的研究发现,连续练习太极三个月的糖尿病人群,其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8mmol/L以上,且大部分人表示精神状态变好,夜间睡眠改善。
这种“慢运动”不仅稳血糖,还稳心神,实在是一举两得。
第二类运动,是抗阻训练,也叫“力量训练”,比如哑铃、弹力带、俯卧撑。这类运动常被误以为是“年轻人的专利”,但实际上,对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
为何?因为肌肉是消耗血糖的“大胃王”,肌肉越发达,血糖的“出路”就越多。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进行两次抗阻训练,能显著提升肌肉对胰岛素的反应速度,改善葡萄糖代谢效率。
对于老年群体,家中用矿泉水瓶代替哑铃,每次做5~10分钟手臂伸展、抬腿、蹲起的简单动作,就足以激活肌肉,提升控糖能力。
对南方湿热地区如广西、广东的居民来说,适合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避免高温带来的安全隐患。而在北方寒冷地区,如黑龙江、吉林,人们可在室内使用弹力带进行腿部训练,不受天气限制。
第三类运动,是柔韧性和平衡性训练,比如瑜伽、拉伸操、广场舞等。这类运动虽然对血糖的直接作用较小,但能改善神经敏感性、预防跌倒、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如欧洲病变或关节僵硬。
尤其是瑜伽,一项由印度国家糖尿病研究中心主导的临床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每周练习3次瑜伽,持续3个月后,其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6%,并显著改善了情绪焦虑状态。
看看这些研究,不禁让人追问:如此有效的运动方式,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置之不理?
原因之一,是怕累、怕麻烦。可惜的是,这种“怕”,往往换来的是血糖的“猖狂”。很多人等到并发症找上门,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受损、神经麻木,才追悔莫及。
还有一种常见误区,是“血糖不高就不用动”。其实,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当下的数值,而在于它长期潜伏的破坏力。就像埋在墙角的白蚁,表面看不出问题,等到房梁塌了才知道后悔已晚。
另一个问题,是“不会动”。不少人一听运动就以为要跑步、健身房、登山,其实不然。运动重在“适量与坚持”,哪怕是饭后站起来收拾碗筷、在阳台走上十几分钟,都是“动”,而不是“躺”。
值得一提的是,规律运动还能改善情绪,帮助睡眠。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睡眠研究中心指出,每天坚持30分钟运动的人群,睡眠质量比久坐不动者高出约30%,而睡眠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血糖控制的平稳。这与中医讲的“动则生阳,阳生则气顺”不谋而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句老话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身体也是一样,动起来,就能避免“沉疴积弊”。
而当运动和饮食、情绪、作息等因素共同发力时,糖尿病的控制才不再是“纸上谈兵”。
当然,运动方式要因人而异。对年轻或体力较好的人群,可以尝试快走加抗阻交替,每周三次以上;对中老年人群,建议以太极、步行、坐姿拉伸为主;而对血糖波动大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运动应更温和,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开展。
在这个节奏快得令人窒息的时代,许多人被工作、压力、饮食困住了身体,也困住了健康。可健康,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哪怕是每天迈出几千步,哪怕是饭后踱步十分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却是在为未来“续命”。
不动就如同与糖共舞,早晚会被反噬;而动起来,才是与血糖的一场智斗与和解。
参考文献:
[1]王丽,赵媛媛,刘伟,等.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4):256-260.
[2]张慧敏,龚文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10):1123-1127.
[3]田晓红,刘瑞,李文静,等.瑜伽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02):174-178.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这个不起眼的小锻炼,不仅能降糖,还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转自:吕军医生
前段时间我跟糖友们推荐过“比目鱼肌锻炼”,大家有没有练起来?
今天再跟大家推荐一个不起眼的小锻炼,更简便易行,尤其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糖友。
它就是——握力锻炼。
研究发现,握力锻炼对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尤其体现在改善血糖控制、降低并发症风险及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握力锻炼的好处,并教糖友们几种简便易行的握力锻炼方法。
01 握力锻炼的好处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握力锻炼有五大好处:
1⃣️改善血糖
握力训练能改善血糖,主要是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增加血糖消耗实现的。
首先,握力训练属于抗阻运动的一种,能直接刺激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研究表明,每日进行10分钟高强度握力训练,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23%,帮助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这对胰岛素抵抗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其次,长期握力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从而提升基础代谢率,持续消耗血糖。
力量训练后6-8小时内,肌糖原合成加速,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波动。
2⃣️评估糖尿病发病风险
握力是评估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指标。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显示,握力每增加一个强度单位(约5公斤),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50%。
握力之所以可以预测糖尿病,是因为它本质上反映的是肌肉量的多少和血液循环的强弱。
糖尿病会加速肌肉的流失速度,还会损害血管,影响血液循环。
所以糖尿病人更容易出现双手的肌肉量下降和血液循环变差,导致握力减弱。
反之,握力强劲,说明身体的肌肉量充足、血液循环好,身体也会更强健。
3⃣️预防血管并发症研究发现,握力强度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加拿大心脏学会指出,握力每增加5公斤,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7%。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握力训练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风险。
4⃣️延缓肌肉衰减
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肌少症,加速代谢恶化。握力训练能增强上肢及全身肌肉力量,预防肌肉流失。
数据显示,握力达标者跌倒风险降低31%,独立生活能力延长4.3年。
02 科学训练方案
下面给糖友们推荐几种简便易行的锻炼方案。
1⃣️悬垂训练
单杠悬吊,每次力竭(初学从15秒开始),每日3-5组
适用人群:有一定运动基础者
注意事项:肩关节疾病者慎用 2⃣️手指抗阻练习
可以使用橡皮筋、握力器等简易器材练习。
橡皮筋:
手指套橡皮筋外展,每组20-40次
每日2-3组
适用人群:办公族、手部僵硬者
注意事项:配合伸展运动预防劳损
握力器:
每组15-20次,每日3组,每次握紧保持5-10秒。
既可以单手轮流锻炼,也可以双手同时进行。
适用人群:初学者、老年人
注意事项:避免憋气,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
3⃣️复合力量训练
结合哑铃、俯卧撑等,每周2-3次,重点锻炼大肌群(胸、背、腿)
适用人群:需全面提升肌力者
注意事项:避免连续训练,肌肉需休息恢复
03 关键原则
握力锻炼虽然是比较安全的一种抗阻运动,但是要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
从低阻力开始(如握力器10公斤),逐步增加强度。
2⃣️频率与恢复
每周3-4次,训练后肌肉无持续酸痛为宜。
3⃣️血糖监测
运动前后注意经常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尤其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4⃣️营养支持
消瘦的糖友如果以增肌为主要锻炼目的,需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胸肉、鱼虾、乳制品)。
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人,每日蛋白质需求为1.2-1.5克/公斤体重,以促进肌肉修复。5⃣️有氧运动结合
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对血糖各有不同的益处,两者结合效果更好。
研究表明,下午或晚上进行抗阻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降糖效果最佳。
总体来说,握力锻炼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锻炼方式,糖友们赶紧练起来吧!
阅读 7.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