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最新消息(糖尿病最新消息2020年6月)

全科医师老汪 0
文章目录:

苹果是糖尿病的“缓和剂”?医生劝告:不想血糖飙升,多吃这3物

生活中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吃糖”,接着就把水果也一刀切地排除在饮食之外。

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尤其是像苹果这样的水果,它不仅不是糖尿病人的“地雷”,反而在某些情况下,还真是个“缓冲器”。这不是说苹果能治糖尿病,而是在控制血糖波动这件事上,它的确有一席之地。

苹果的好处,不只是“补维C”那么简单。它的糖分含量确实不低,但更多的是果糖,而不是葡萄糖。果糖在体内代谢过程慢,不会像葡萄糖那样一下子就把血糖冲上去。

苹果富含一种叫“果胶”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它能在肠道里形成类似凝胶的结构,减慢糖的吸收速度,像个“减速带”,让血糖升得没那么快。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在餐前吃半个苹果,再吃主食时,血糖上涨的速度明显比直接吃主食要缓和得多。

加拿大一项2019年的营养学研究就指出,富含果胶的水果,比如苹果、柚子、蓝莓,对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当然这不是说光吃苹果就能控制血糖,而是在整个饮食结构合理的前提下,苹果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辅助选项。

不过话说回来,苹果虽然不错,可光靠它也撑不起整个血糖控制的天平。对糖尿病人来说,饮食要讲究整体搭配,不能只盯着“好吃”或“健康”某一个点。

医生们经常提醒,有三种食物,是特别适合糖尿病人经常吃的,既能稳住血糖,也不容易引起其他方面的问题。而这三种食物,很多人平时压根没当回事。

第一样是绿豆。很多人只知道绿豆汤能“解暑”,但其实它还有个冷门作用,就是帮助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绿豆里有一种叫“α-淀粉酶抑制剂”的成分,它能抑制淀粉类食物在身体里的分解速度,相当于给碳水“上了锁”。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主食中搭配适量绿豆,不仅餐后血糖更稳定,肠道菌群也更平衡。

绿豆另一个被忽视的价值,是它的低脂肪和高蛋白比例。很多人一控制血糖就猛减主食,结果搞到营养不均衡、体力下降。用绿豆来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不但不会让人饿得慌,还能提升饱腹感,有助于控制饭量。

第二样是山药。这东西在北方尤其常见,但很多糖尿病人一看到它黏糊糊的样子,就担心是不是含糖高。其实山药的升糖指数非常低,尤其是蒸熟吃的时候,它的血糖影响远比大米饭小得多。

而且山药里含有一种叫“黏蛋白”的天然成分,这种物质在胃里会形成一层保护膜,除了延缓糖的吸收,还能保护胃肠道。

更关键的是,山药对胰岛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几年国内一些临床观察发现,山药中的某些植物活性成分,对延缓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退化有积极作用。虽然这种作用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从营养角度来看,山药是非常适合血糖不稳人群的一种主食替代品。

第三样是藜麦。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高端”,但现在在不少超市都能买到。藜麦的好处之一,是它的膳食纤维含量特别高,是大米的四五倍。

吃藜麦的时候,身体消化吸收得慢,血糖自然升得慢。而且它是植物蛋白含量最高的主食之一,对糖友来说,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带来太大的血糖压力。

藜麦还有个优点,是它的“矿物质密度”特别高。像镁、锌、铁这些对糖代谢有帮助的微量元素,在藜麦里都不缺。2022年《营养前沿》期刊一项研究就指出,长期食用藜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抵抗改善方面比普通饮食组效果更好。

除了吃啥不吃啥,很多糖尿病人还有个误区,就是太纠结“血糖值”这一个数字。糖尿病真正危险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忽高忽低。如果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早上低得不行,饭后飙得飞快,对身体的伤害比单纯的高血糖还要大。

所以在饮食安排上,更重要的是让血糖“稳”,哪怕稍微高一点,只要不剧烈波动,身体的代谢系统就能比较平稳地运行。而像苹果、绿豆、山药、藜麦这些食物,恰恰是帮助血糖变得“温和”的关键角色。

说到这儿,其实控制血糖,更多时候是个“生活习惯工程”,而不是某一种食物或一个药物就能搞定的事。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要吃药”,其实医生更关心的是你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活动。比如晚上吃饭别太晚,七点以后就尽量别吃主食;睡觉之前别吃甜食,不然夜里血糖悄悄升高,第二天早上空腹血糖也会异常。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小细节,就是咀嚼速度。吃得慢一点,咬得细一点,胃肠吸收的速度就会慢,血糖也不会冲得那么快。

日本一项2023年的研究就发现,同样一碗米饭,细嚼慢咽的人血糖峰值比狼吞虎咽的那组低了将近20%。看起来不起眼的习惯,实际比多吃一颗药都更有用。

饮食再讲究,有些东西也不能碰。像含糖饮料、精加工面点、高油高盐零食,这些对血糖就像火上浇油,不论你吃了多少苹果都救不回来。医生常说,一顿乱吃毁三天,糖尿病人更是要处处留心。不是说一口都不能碰,而是要心里有数,吃进去的东西,得知道它对身体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老年病”,但现实是,越来越多三十多岁的人都开始查出血糖异常。这跟饮食结构、西式快餐、久坐生活方式都有关系。

而一旦进入“糖前期”,不注意的话,发展成糖尿病也就是几年时间。所以对年轻人来说,早点在饮食上做调整,远比等到血糖飙了再补救要轻松得多。

说到底,无论是苹果,还是绿豆、山药、藜麦,它们都不是“灵药”,但在糖尿病这个慢性病的长期管理中,它们像是一种“润滑剂”,能帮血糖少些起伏,身体少些负担。只要搭配得当,吃起来舒服,身体也会慢慢有反馈。

参考文献:
[1]李志刚,黄婧,赵丽娜.苹果多酚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31(05):312-316.
[2]王瑶,林峰.藜麦膳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0):823-828.
[3]刘志强,陈慧敏.绿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对高血糖模型的干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4,30(02):79-83.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哈工大研究: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7种情况,可以松口气,问题不大

本文17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查出2型糖尿病已经8年了。每天吃药,控制饮食,定期复查,从不敢放松。前几天看到网上说“糖尿病是慢性死亡”,吓得他晚上都睡不好觉。他来医院复查时小心翼翼地问我:“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像王大爷一样,明明控制得不错,但总觉得糖尿病是个“定时炸弹”。确实,这个病不能大意,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如果你没有以下这7种情况,那问题往往没那么严重。

1. 血糖波动大,一会高一会低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不稳。很多人早上空腹血糖还行,中午一吃饭就飙到15,晚上又掉到3。这种反复大起大落,对血管、神经的伤害比单纯高血糖更大。

长期血糖波动会增加视网膜病变、心肌梗死的风险。如果你每天血糖都像坐过山车,那就得警惕了。

如果你的血糖基本稳定,餐后不上14,空腹不超7,偶尔超点也能回落,那说明控制得还不错。

2. HbA1c总是超过8%

很多人只盯着每天的血糖,却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控制好不好的“金标准”。

如果HbA1c稳定在6.5%~7.0%,那基本说明血糖控制得合格。但如果长期高于8%,甚至超过9%,那就要警惕并发症了。

所以别光看一两次血糖,每3个月查一次HbA1c很关键。

3. 尿蛋白阳性,肾功能下降

糖尿病最怕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肾病,初期没症状,但发展得快。一开始只是尿蛋白阳性,接着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最后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如果你查尿常规没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稳定在90以上,那说明肾功能还好。

但如果尿蛋白持续阳性,肌酐升高,那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影响到肾脏了。这种情况不容忽视,需要配合肾病科一起管理。

4. 眼睛模糊、看东西变形

糖尿病最容易伤的另一个部位是眼底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没有症状,但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眼底检查也正常,那就是好消息。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早发现早干预。

5. 手脚麻木、刺痛,甚至灼烧感

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影响四肢末梢,初期表现为脚底发麻、像蚂蚁爬、针扎一样的感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感觉丧失,容易烫伤、摔伤却浑然不觉。

神经病变一旦出现,很难逆转。但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说明神经系统还没出问题。

平时注意控制血糖,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保护神经。

6. 总是口渴、多尿、体重下降

这几个症状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标志。血糖太高会让身体脱水,肾脏被迫“冲糖”,于是尿多、渴得厉害,还可能因为营养流失导致体重下降。

如果你最近体重稳定、精力充沛、没有异常口渴或尿频,那说明血糖控制还不错。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血糖持续升高,甚至进入酮症状态,建议及时就医。

7. 血脂、血压都不达标

糖尿病不是“血糖的事”,更是全身代谢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压往往一起出问题,这才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如果你的总胆固醇低于5.2 mmol/L,甘油三酯低于1.7 mmol/L,血压长期在130/80以内,那就是好信号。

别等到动脉硬化、脑梗才重视血脂血压,糖尿病人必须“多线作战”。

王大爷听完这7条,松了口气。他的血糖稳定、HbA1c在6.8%,肾功能正常,眼底没问题,也没有手脚麻木,血脂血压控制得也好。我们告诉他:“继续这样管住嘴、迈开腿,坚持吃药就行。”

他笑着说:“那我这病,不是快不行了,是还能过好日子?”

确实,糖尿病不是绝症,怕的是忽视管理。

总结一下:

糖尿病真正危险的,不是数字,而是你忽视了它带来的变化。

如果你没有这7种情况:

血糖波动不大

糖化血红蛋白合格

肾功能良好

眼底无病变

没有神经病变表现

没有典型高血糖症状

血压血脂控制得当

那你确实可以松口气。

但别忘了,糖尿病是“懒不得”的病,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必须持续管理。控制好三高、规律运动、合理饮食,这才是稳稳的“安全感”。

参考资料:

①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 1-74.

③ 张颖.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筛查及干预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2): 123-127.

④ 吴志刚.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6):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