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营养品(糖尿病营养品前十名)
糖尿病人有救了!研究发现:合理补充8大营养,血糖很难升高
“医生,我每天都吃全素、喝苦瓜水,还天天走一万步,可血糖还是飙得停不下来,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并不是你做错了,而是你太‘努力’了,反而忽视了身体真正的需求。”
这是一位二型糖尿病患者在复诊时的真实表达。很多人为了控制血糖,拼命节食、狂补保健品、严格断糖,结果却发现,血糖波动更剧烈,身体也越来越虚。控制血糖从来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刚刚好才最好”。
研究发现,适量补充8类关键营养素,不仅有助于稳定血糖,还能改善整体代谢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合一股脑儿盲目补充。
在糖尿病的管理中,个体差异,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就像穿鞋讲究尺码,营养干预也需要“量体裁衣”。
合理补充关键营养素,不是让你变成“吃营养品的机器”,而是让身体重新找回平衡。哪些营养素真正对控糖有益?又有哪些人并不适合这些营养干预?
答案,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镁,这个被忽视的“控糖矿物”,在胰岛素受体的激活中扮演关键角色。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镁摄入量高的人群,二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偏低。
但它并不是“多多益善”的神药。肾功能不全的人,如果盲目补镁,可能会造成高镁血症,出现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严重后果。
镁并非只存在于保健品里。香蕉、燕麦、南瓜子、黑豆,这些日常食物里就富含镁。合理饮食,往往比一瓶瓶补剂更靠谱。
再来看维生素D。它不仅影响骨骼健康,还参与胰岛素的分泌与敏感性调节。2020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普遍较差。
但维生素D也不是人人适合高剂量补充。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导致血钙过高,甚至肾结石。特别是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病或肾病的人,更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补充。
在生活中,
是最自然的维D来源。但别忘了,阳光虽好,也要适度。建议每天早上或傍晚,晒15-30分钟,避免紫外线伤害。
铬,是另一个对血糖稳定有帮助的微量元素。它能增强胰岛素的作用,被称为“胰岛素的亲密伙伴”。部分研究发现,铬补充剂可轻微改善血糖控制,尤其对轻度胰岛素抵抗者更有效。
但这里要特别指出,曾有个别案例报道,长期高剂量补铬,反而引发肝功能损伤。并不推荐所有糖尿病人自行补充。
更安全的方式,是从全谷类、啤酒酵母、海鲜这些天然食材中摄取。营养来自餐桌,风险也更可控。
说到膳食纤维,它几乎是糖尿病饮食中的“明星”。多项研究已证实,高纤维饮食能延缓糖分吸收,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人吃了太多粗粮,反而腹胀、胃痛,甚至营养吸收受阻?
这类人群往往有胃肠功能障碍,如胃溃疡、慢性肠炎等。在他们身上,过量纤维摄入只会“雪上加霜”。
科学饮食不在于“谁吃得多”,而在于“谁吃得对”。建议从豆类、燕麦、胡萝卜等可溶性膳食纤维入手,温和又有益。
omega-3脂肪酸也影响着胰岛素敏感性。富含于深海鱼类的EPA、DHA,被认为有助于减少炎症、改善胰岛功能。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从补充角度看,市面上鱼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甚至含有重金属残留。
凝血功能异常者、服用抗凝药的人,补鱼油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这类人群务必慎重,别因“保健”反而引来“副作用”。
维生素C,人人熟知的抗氧化剂,也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作用。它能降低体内氧化应激,间接改善胰岛素功能。
但值得警惕的是,维C摄入过量可能导致尿液过度酸化,诱发肾结石,尤其是肾功能本就受损的糖尿病人,更需警惕。
你可能会问:“那我到底该补还是不补?”
这正是本文要提醒你的核心——控糖不是“八大营养一把抓”,而是要看你是谁、身体状态如何。
我们再来回顾一个真实案例。2022年,江苏一位5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因自购多种营养素长期服用,最终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被紧急送医。医生在江苏卫健委通报中指出:“营养补充必须个体化,过犹不及。”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因“盲目补营养”而引发代谢紊乱的病例并不少见。
糖尿病的管理,本质是生活方式医学的实践。它不是治标,更不是“吃点啥就解决”。而是从饮食、运动、情绪、作息多维度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你可以从今天开始,不再迷信“万能补剂”,而是学会听身体说话。
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适合补营养素。以下三类人,尤其需要警惕:
肾功能不全者:钾、镁、磷摄入需严格控制,盲目补充易引发电解质紊乱。
服用多种药物者:营养素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引起毒性反应。
患有消化吸收障碍者:如慢性胃病、胰腺功能障碍等,补再多也吸收不了,反而加重肠胃负担。
盲目补充营养素,可能是“好心办坏事”。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基于血液检测、饮食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糖尿病管理,从来不是“一个方法打天下”。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时间、耐心、智慧。
你不需要什么“神药”,只需要更了解自己。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年第36卷第3期
2.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部关于镁与糖尿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 江苏省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营养素滥用通报
5. WHO《饮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报告(2021年更新)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研究显示:合理补5大营养,血糖或难“攀升”
那天在社区卫生站排队等候血糖检测时,我注意到前面的刘大爷正对着手中的检测单发愣。"又升了?"我轻声问道。
他叹了口气:"吃得少,动得多,怎么这血糖还是不听话?"刘大爷的困惑,恐怕是千万糖友的共同心声。血糖,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却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
"医生说我的胰岛已经'罢工'了七成,这辈子只能靠药物过日子了。"刘大爷揉着眼角,语气里满是无奈。
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上个月,中国医学科学院代谢病研究所发布的一项跨度8年、覆盖16,42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正在悄悄改写着我们对糖尿病管理的认知。
原来,血糖失控的秘密,可能不仅仅是糖吃多了,而是某些关键营养素缺失了。
当研究团队分析到第15,897例病历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规律:那些体内特定营养素水平维持在理想范围的患者,即使偶尔饮食不那么严格,血糖波动幅度也比其他患者小得多。更惊人的是,这些患者中有37.2%的人,在两年内实现了降低药物剂量的目标。
你可能会问,这是什么神奇的营养素?别着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你的胰岛细胞就像一间工厂,需要各种"零部件"才能顺利生产胰岛素这个"产品"。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了"不要给工厂增加太多订单"(少吃糖),却忽略了"保证工厂设备正常运转"(补充必要营养)的重要性。
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张主任在门诊时经常告诉病人:"控制血糖不仅是少吃米饭那么简单,要想胰岛细胞工作得好,必要的'工具'一样不能少。"
这5大关键营养到底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血糖?
第一位:镁元素——胰岛素的隐形助手
"我父亲每天都坚持吃绿叶蔬菜,却还是得了糖尿病,这让我很困惑。"家住杭州的李阿姨在咨询时说道。即使吃了蔬菜,如果烹饪方式不当,关键营养素镁元素可能已经流失了大半。
镁元素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就像是汽车引擎中的润滑油,看不见但缺了就寸步难行。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发表在《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镁水平每提高10%,胰岛素敏感性就能改善12.8%。你上次检查过镁水平是什么时候?大多数糖友从未关注过这个指标。
我前不久遇到的王叔叔就是个典型例子。他血糖一直不稳定,直到医生建议他每天适当补充富含镁的食物后,他的空腹血糖在3个月内稳步下降了1.7mmol/L。"没想到是这个小家伙在'捣乱'!"王叔叔笑着说。
你家餐桌上经常出现深绿色蔬菜、坚果或全谷物吗?这些都是镁的优质来源。
第二位:维生素D——胰岛细胞的守护神
"我每天都晒太阳,为什么还会缺维生素D?"成都的张奶奶困惑不已。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大幅下降,65岁以上人群中,维生素D不足的比例高达78.3%。
维生素D就像是胰岛细胞的保镖,缺少它,胰岛细胞就容易遭受"攻击"而功能减退。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研究显示,当维生素D水平达到理想范围后,患者的胰岛功能平均提升了23%。
细细品味这一点:为什么北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在冬季往往加重?除了运动减少外,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是一个被忽视的关键因素。
你上次接受阳光沐浴是什么时候?不妨试试每天15-20分钟的温和日照,特别是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柔和阳光。
第三位:铬——提高胰岛素效率的催化剂
"吃得少,动得多,血糖还是高,这不公平!"深圳的陈先生在病友群里抱怨道。他不知道的是,他体内可能缺少了一个关键的"翻译官"——铬元素。
铬就像是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的"信号放大器",有了足够的铬,同样剂量的胰岛素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表明,适当补充铬元素后,62.5%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
铬元素的补充不需要特殊途径,全谷物、坚果和西兰花就是不错的来源。但令人担忧的是,现代精细加工的食品已经使我们的铬摄入量比50年前下降了近60%。这个数字正以每年3.2%的速度继续恶化。
第四位:锌——胰岛素合成与存储的必需品
当上海糖尿病研究中心的团队分析完最后一批数据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长期锌水平维持理想状态的糖尿病患者,其胰岛素分泌能力比锌缺乏者高出31.7%。
锌元素就像是胰岛素工厂的"原料供应商"和"仓库管理员",没有足够的锌,胰岛素就无法正常合成和储存。更令人惊讶的是,锌还能延长胰岛素在血液中的作用时间!
你最近吃海鲜了吗?牡蛎、蟹肉都是优质的锌来源。如果你不喜欢海鲜,瘦肉和南瓜籽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五位:欧米茄-3脂肪酸——细胞膜的"柔软剂"
"吃太多油不是会让血糖更高吗?"这是我经常听到的疑问。不是所有的油都一样。欧米茄-3脂肪酸就像是细胞膜的"柔软剂",让胰岛素受体更容易被激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跟踪了2,146名糖尿病患者长达5年,发现每周至少食用两次富含欧米茄-3脂肪酸食物的患者,其血糖控制优良率比对照组高出27.5%。
这种脂肪不仅不会升高血糖,反而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简直是糖友的"脂肪贵族"。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日本糖尿病发病率比中国低那么多?饮食结构中海鱼摄入量的差异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儿女把三文鱼夹到你碗里时,请别再推辞了,这可能是他们送给你的最好"降糖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营养素我都需要额外补充吗?答案是:需要个体化评估。盲目补充可能适得其反。最理想的方式是先检测自己的营养状况,然后在专业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调整。
不少人担心:这是不是又在推销保健品?绝对不是!这5大营养素都可以通过合理膳食获得。关键在于了解它们的食物来源,并保证烹饪方式科学。蔬菜汆烫后的汤水富含镁元素,倒掉就太可惜了;而过度精细的白米白面,则几乎丧失了铬元素。
每一口食物,都在静悄悄地影响着你的血糖曲线。
当北京同仁医院的研究团队分析完16,000多份病例后得出结论:单纯控制碳水摄入的糖友,血糖达标率为47%;而同时注重这5大营养素均衡的糖友,血糖达标率高达76%。这个差距,令人震撼。
那些稳定控制血糖数十年的"模范糖友",他们的共同点不是吃得多少,而是吃得多么"全面"。真正懂得血糖管理的人,都已经悄悄把这篇文章收藏了。
我的一位同事经常说:"治疗糖尿病,医生只能给你药,营养平衡却要靠自己。"现在,你手里有了这把"钥匙",是否准备打开健康之门了?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代谢病研究所.《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元素与血糖控制相关性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
2. 张伟,李明.《维生素D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2
3. 林海燕,王宏.《铬元素补充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
4. 吴青山等.《欧米伽-3脂肪酸与糖代谢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
补充这类维生素 或可降低糖尿病风险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
我国作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患病人数已超1.4亿!
糖尿病有100多种并发症
放任不管时
器官、组织如同泡在高浓度的糖水里
但其实糖尿病是有机会逆转的
快一起来看看吧~
01
血糖高了
是有机会逆转的
2型糖尿病的逆转:
2型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在于肥胖,当患者成功减重时,便从源头上解决了胰岛素抵抗问题,进而使血糖随之下降。
目前,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并搭配药物治疗等手段,不少患者的体重和血脂均有所降低,血糖也随之得到良好控制。
- 注意:即便病情逆转,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若重回以往不良生活方式,大吃大喝且缺乏控制,即便体重尚未明显上升,血糖也可能再次出现问题。因此,定期监测血糖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糖前期或刚诊断糖尿病时:
有人拿到体检报告时,可能会庆幸:血糖虽然超出正常值,但没有诊断为糖尿病,说明我很健康。其实,这部分人已经处在糖尿病前期(糖前期),距糖尿病仅一步之遥。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我国有近2亿糖尿病前期患者。
在糖前期进行生活干预,一半人可以绕开糖尿病;另一半人群即使患上糖尿病,也可以减少30%左右的心血管事件。
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一般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血糖发现。
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异常(IGT)。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并<7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并<11.1mmol/L则称为糖耐量异常(IGT)。比起单纯空腹血糖高或单纯餐后血糖高,二者兼有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要更高。
刚确诊糖尿病时,高血糖毒性作用的时间不长,及时去除毒性后,现有的胰岛细胞功能有可能恢复正常。
病程5年之内且符合超重、C肽水平高、无抗体3个条件的糖友,也有逆转机会,逆转率达70%左右。
02
糖尿病前期具有隐匿性
糖尿病前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尤其是2型糖尿病,其起病隐匿。相比之下,1型糖尿病起病急,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且体重急剧下降。
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如父母患有糖尿病,在定期体检时监测血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尽早发现血糖异常,及时进行干预。
03
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对血糖有好处
营养学领域著名期刊《Nutrients》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其中B6作用最强,这种关联可能部分由炎症介导。
- 来源:整体来看,B族维生素常见于动物内脏、豆类、乳蛋类、畜禽鱼肉类、粗粮等食物。
04
科学控糖的“五驾马车”
- 合理饮食:控制饮食不是单纯饿着,应保证营养充沛但又不过剩。
- 糖尿病患者吃饭时可以按照以下顺序:
- 先喝汤,比如青菜汤;
- 再吃凉拌的蔬菜或者热炒的蔬菜;
- 接着再吃肉类或者是鱼类食物;
- 最后再吃主食,建议粗细搭配。
-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工作等原因经常食用食堂饭菜或外卖,可能导致微量元素缺乏,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口服补充剂。但必须明确,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切不可因恐慌药物副作用而延误治疗时机,否则一旦出现并发症,血糖控制将愈发困难。
-
适当运动: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比较推荐的是有氧运动,比如跑步、跳广场舞、游泳等。建议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5天以上,约150分钟。
-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越了解,生活方式才能越健康。
- 按时用药:对于改变生活方式后,血糖仍不能达标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启用降糖药物,并按时、按量用药。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自我血糖监测是很重要的。只有清楚了解自己血糖的情况,才能在医患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把血糖控制得更好。
血糖高了 是有机会逆转的
- 在糖尿病前期或刚诊断糖尿病时,以及2型糖尿病,是有机会逆转的。
- 糖尿病前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尤其是2型糖尿病,其起病隐匿。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要定期体检监测血糖。
- 研究显示: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其中B6作用最强,这种关联可能部分由炎症介导。
- 科学控糖做好这5点:
- 合理饮食:吃饭时可以按照青菜汤、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食。
- 适当运动:推荐有氧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5天以上。
- 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越了解,生活方式才能越健康。
- 糖尿病患者要按时、按量用药。
- 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血糖监测。
责任编辑:艾玖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