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新消息(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最新消息)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苹果是糖尿病的“缓和剂”?医生劝告:不想血糖飙升,多吃这3物
生活中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吃糖”,接着就把水果也一刀切地排除在饮食之外。
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尤其是像苹果这样的水果,它不仅不是糖尿病人的“地雷”,反而在某些情况下,还真是个“缓冲器”。这不是说苹果能治糖尿病,而是在控制血糖波动这件事上,它的确有一席之地。
苹果的好处,不只是“补维C”那么简单。它的糖分含量确实不低,但更多的是果糖,而不是葡萄糖。果糖在体内代谢过程慢,不会像葡萄糖那样一下子就把血糖冲上去。
苹果富含一种叫“果胶”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它能在肠道里形成类似凝胶的结构,减慢糖的吸收速度,像个“减速带”,让血糖升得没那么快。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在餐前吃半个苹果,再吃主食时,血糖上涨的速度明显比直接吃主食要缓和得多。
加拿大一项2019年的营养学研究就指出,富含果胶的水果,比如苹果、柚子、蓝莓,对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当然这不是说光吃苹果就能控制血糖,而是在整个饮食结构合理的前提下,苹果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辅助选项。
不过话说回来,苹果虽然不错,可光靠它也撑不起整个血糖控制的天平。对糖尿病人来说,饮食要讲究整体搭配,不能只盯着“好吃”或“健康”某一个点。
医生们经常提醒,有三种食物,是特别适合糖尿病人经常吃的,既能稳住血糖,也不容易引起其他方面的问题。而这三种食物,很多人平时压根没当回事。
第一样是绿豆。很多人只知道绿豆汤能“解暑”,但其实它还有个冷门作用,就是帮助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绿豆里有一种叫“α-淀粉酶抑制剂”的成分,它能抑制淀粉类食物在身体里的分解速度,相当于给碳水“上了锁”。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主食中搭配适量绿豆,不仅餐后血糖更稳定,肠道菌群也更平衡。
绿豆另一个被忽视的价值,是它的低脂肪和高蛋白比例。很多人一控制血糖就猛减主食,结果搞到营养不均衡、体力下降。用绿豆来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不但不会让人饿得慌,还能提升饱腹感,有助于控制饭量。
第二样是山药。这东西在北方尤其常见,但很多糖尿病人一看到它黏糊糊的样子,就担心是不是含糖高。其实山药的升糖指数非常低,尤其是蒸熟吃的时候,它的血糖影响远比大米饭小得多。
而且山药里含有一种叫“黏蛋白”的天然成分,这种物质在胃里会形成一层保护膜,除了延缓糖的吸收,还能保护胃肠道。
更关键的是,山药对胰岛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几年国内一些临床观察发现,山药中的某些植物活性成分,对延缓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退化有积极作用。虽然这种作用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从营养角度来看,山药是非常适合血糖不稳人群的一种主食替代品。
第三样是藜麦。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高端”,但现在在不少超市都能买到。藜麦的好处之一,是它的膳食纤维含量特别高,是大米的四五倍。
吃藜麦的时候,身体消化吸收得慢,血糖自然升得慢。而且它是植物蛋白含量最高的主食之一,对糖友来说,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带来太大的血糖压力。
藜麦还有个优点,是它的“矿物质密度”特别高。像镁、锌、铁这些对糖代谢有帮助的微量元素,在藜麦里都不缺。2022年《营养前沿》期刊一项研究就指出,长期食用藜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抵抗改善方面比普通饮食组效果更好。
除了吃啥不吃啥,很多糖尿病人还有个误区,就是太纠结“血糖值”这一个数字。糖尿病真正危险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忽高忽低。如果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早上低得不行,饭后飙得飞快,对身体的伤害比单纯的高血糖还要大。
所以在饮食安排上,更重要的是让血糖“稳”,哪怕稍微高一点,只要不剧烈波动,身体的代谢系统就能比较平稳地运行。而像苹果、绿豆、山药、藜麦这些食物,恰恰是帮助血糖变得“温和”的关键角色。
说到这儿,其实控制血糖,更多时候是个“生活习惯工程”,而不是某一种食物或一个药物就能搞定的事。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要吃药”,其实医生更关心的是你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活动。比如晚上吃饭别太晚,七点以后就尽量别吃主食;睡觉之前别吃甜食,不然夜里血糖悄悄升高,第二天早上空腹血糖也会异常。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小细节,就是咀嚼速度。吃得慢一点,咬得细一点,胃肠吸收的速度就会慢,血糖也不会冲得那么快。
日本一项2023年的研究就发现,同样一碗米饭,细嚼慢咽的人血糖峰值比狼吞虎咽的那组低了将近20%。看起来不起眼的习惯,实际比多吃一颗药都更有用。
饮食再讲究,有些东西也不能碰。像含糖饮料、精加工面点、高油高盐零食,这些对血糖就像火上浇油,不论你吃了多少苹果都救不回来。医生常说,一顿乱吃毁三天,糖尿病人更是要处处留心。不是说一口都不能碰,而是要心里有数,吃进去的东西,得知道它对身体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老年病”,但现实是,越来越多三十多岁的人都开始查出血糖异常。这跟饮食结构、西式快餐、久坐生活方式都有关系。
而一旦进入“糖前期”,不注意的话,发展成糖尿病也就是几年时间。所以对年轻人来说,早点在饮食上做调整,远比等到血糖飙了再补救要轻松得多。
说到底,无论是苹果,还是绿豆、山药、藜麦,它们都不是“灵药”,但在糖尿病这个慢性病的长期管理中,它们像是一种“润滑剂”,能帮血糖少些起伏,身体少些负担。只要搭配得当,吃起来舒服,身体也会慢慢有反馈。
参考文献:
[1]李志刚,黄婧,赵丽娜.苹果多酚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31(05):312-316.
[2]王瑶,林峰.藜麦膳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0):823-828.
[3]刘志强,陈慧敏.绿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对高血糖模型的干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4,30(02):79-83.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医生发现:经常喝茶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或有5个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不少糖尿病患者有个习惯—饭后来一杯茶,没事泡一壶茶,甚至全天“以茶代水”。有人喝得讲究,绿茶、乌龙轮着来;有人随意,哪包便宜泡哪包。
喝茶和血糖到底有没有关系?是好是坏?这个问题,不少研究都在关注。成年人可适量饮用茶水,有助于补水、提供植物活性成分,但并未将茶列为控制血糖的“推荐手段”。
茶不是药,但它确实参与了代谢过程的某些环节。糖尿病不只看血糖,还涉及胰岛素、脂肪、炎症、肠道菌群这些看不见的系统。
医生在门诊中长期观察发现,那些坚持健康喝茶的糖尿病患者,身体上确实出现了几个明显变化。
餐后血糖波动变得平稳。不少绿茶、黑茶、乌龙茶中都含有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成分在消化道中能延缓淀粉酶活性,减少葡萄糖快速释放,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对比饮茶与不饮茶人群的餐后血糖反应,发现规律饮用绿茶3个月以上者,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下降0.8mmol/L。不是药效级别的波动,但对于控制血糖曲线有正面意义。
关键是“适量温饮”和“无糖清茶”。喝的是加糖奶茶、浓茶、冷泡茶,反倒可能刺激胃排空、升高血糖,得不偿失。
腹部脂肪逐渐减少,腰围更稳定。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重体重,而是胖肚子。腹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温床”,而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被认为对脂肪代谢有调节作用。
每天喝2~3杯茶、持续6个月以上的人,腰围平均减少1.2cm,体脂率下降2.6%。这并不是靠茶本身“燃脂”,而是它帮你调节脂肪动员和胰岛素敏感性。
这也有前提:茶不能替代正餐,更不能搭配油炸点心。只靠喝茶减脂,是不会发生的事。
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控糖能力增强。糖尿病的核心问题不是“血糖高”,而是“胰岛素用不好”。喝茶对这部分人群影响更大,代谢综合征早期、胰岛素抵抗偏高的人群。
绿茶中活性儿茶素可以改善骨骼肌对胰岛素的响应能力,提升葡萄糖转运效率。喝茶间接帮你用好胰岛素。饮食合理、运动配合的前提下,会让药物剂量更好控制,波动更小。
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代谢更稳定。茶是植物发酵产物,含有一定量的茶多糖、植物多酚和微量发酵代谢物。
这些成分进入肠道后,会被特定菌群利用,促进拟杆菌属、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扩张。
规律饮茶者菌群多样性更高,短链脂肪酸水平更稳定,这对血糖调节、炎症控制、食欲管理都有积极意义。一边喝茶,一边吃高脂、高糖、高盐食物,肠道菌群再多也救不了你。
炎症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减缓。糖尿病的“隐形杀手”不是血糖本身,是长期慢性低度炎症。这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损伤血管内皮,推动动脉粥样硬化和肾损伤。
部分茶类中的黄酮、多酚、维生素C和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缓解炎症反应。坚持饮茶6个月以上的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显著,糖化血红蛋白也有小幅改善。
虽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但确实在“抗炎”这件事上贡献了一份力。但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糖尿病人喝。很多人喝茶不挑品种,看到养生节目推荐啥就买啥。
糖尿病患者喝茶也得讲“适配性”。绿茶适合早期糖尿病人,尤其是超重、胰岛素抵抗型人群,清淡、解腻、有助控脂。
黑茶如普洱、茯砖,适合肠胃虚寒、消化慢、便秘型糖人,茶多糖有助于调节脂代谢。乌龙茶适合血糖波动大、饭后胀气或油腻饮食较重者,有助于清理肠道、刺激胰液分泌。
重度肾病、胃溃疡、焦虑失眠者不建议大量饮浓茶,晚间饮用,容易影响入睡或加重胃酸分泌。
结语糖尿病患者喝茶,要记住四句话:淡茶为宜,浓茶伤胃;温热饮用,避免刺激;餐后半小时喝,不空腹;不加糖不加奶,清茶最稳。
真正对糖友有意义的喝茶,不是一次喝几大杯,是每天规律、适量、清茶为主、搭配健康饮食的“茶生活方式”。
不是茶能治糖尿病,而是它能成为你控糖战线上的一名辅助士兵。你不把它当药,但你得把它当成“饮食策略”的一环。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中华医学会, 2020.
[3]王志强,刘洁,孙玉峰,等. 茶多酚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影响的系统评价[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29(6): 43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