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是(糖尿病怎么引起的原因)
调查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这3件事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一位80岁的糖尿病患者,他的生活习惯和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无太多不同。
然而,和许多糖尿病患者的预期不同,他不仅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身体状态,还能享受几乎没有并发症的晚年生活。
对于他的健康秘诀,医生表示,他的成功在于三件事情:低碳水化合物、高纤维饮食,避免久坐,以及积极减轻压力。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多的挑战,许多人在确诊后的十年左右,都会因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健康,寿命大大缩短。
可他却打破了这一规律,活过了80岁,且没有出现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饮食控制,尤其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会导致血糖水平迅速飙升,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增加并发症风险的“定时炸弹”。
长期的高血糖不仅会加速动脉硬化、损害肾脏功能,还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他自从确诊糖尿病后,就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他特别注意减少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尤其是白米、面包和糖分过高的食物。
他的饮食更多偏向低碳水化合物、高纤维食物,比如大量蔬菜、全谷物和低糖水果。这种饮食方式不仅帮助他稳定了血糖水平,还改善了消化系统的健康。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核心机制在于限制碳水摄入量,促使机体转而分解脂肪供能,这种代谢模式的转变有助于优化血糖调控,已成为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营养干预策略。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采用该饮食模式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显著降低,同时胰岛素使用剂量可减少20%-30%。
在饮食结构调整中,膳食纤维的补充同样具有关键作用。
作为不被人体消化酶分解的多糖类物质,膳食纤维通过形成肠道凝胶层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吸收,既能维持饱腹感又可平缓血糖曲线。
医学营养学领域的大量追踪研究表明,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的糖尿病患者,其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8%,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15%。
这种双重饮食干预策略(低碳水 高纤维)正在重塑糖尿病的营养治疗方案。
事实上,控制饮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选择,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他通过多年的饮食控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血糖水平,并避免了肥胖、心脏病等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这一点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保持适当的身体活动至关重要。久坐不动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久坐的危害尤为突出。
久坐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良,甚至促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
他每天都会安排时间进行轻度的运动,即便是简单的散步、做些家务或是打打太极。他说,早晨和傍晚的一段步行时间,是他一天中最放松、最愉快的时光。
走路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增强体力,改善心肺功能,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科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若能坚持定期参与中等强度运动,可显著提升机体胰岛素敏感性。运动能够优化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机制,使葡萄糖在血液中的利用效率得到增强。
这种积极的生理改变不仅有助于实现更稳定的血糖调控,还能产生协同健康效益,包括调节血压水平、加速脂肪分解代谢,进而全面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数。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避免久坐并不意味着要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例如上下楼梯、走路、伸展身体等,都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糖尿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他通过简单的日常活动,保持了较好的健康状态。
在糖尿病管理环节中,心理压力调控常未得到足够重视。当人体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时,体内激素分泌会陷入紊乱,这种紊乱会直接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与作用效能,使得血糖难以维持在合理范围。
此外,持续存在的慢性压力不仅会打破血糖平衡,还可能悄然提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他非常注重心理健康,他每天都会花时间进行放松和冥想,保持心态平和。他认为,情绪的稳定对于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
高压力的状态下,身体会释放大量的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会提高血糖水平,从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他的生活中,他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的态度,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
除了冥想和放松,他还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他保持着和亲朋好友的良好联系,参加老年活动,避免孤独和社会隔离。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良好的社交互动可以有效降低心理压力,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不仅如此,睡眠质量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并能够稳定血糖水平。他每晚保证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这也是他能够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能否活过80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调整好生活方式,尤其是在饮食、运动和心理方面。
他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低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的饮食,避免久坐,减轻压力,都是糖尿病患者能够长寿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本身并非令人谈之色变的病症,其管理的核心在于维系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做出科学合理的生活抉择。有三件日常之事,初看或许平平无奇,实则能为糖尿病患者收获颇丰的健康成效。
只要持之以恒地践行,糖尿病患者同样能够享有健康且高寿的人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母东生,蔡梦杰,王桂娟,等.基于生活习惯的糖尿病预测与可视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31(10):154-160.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真的是“治死”的?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不是死于病,而是死在“治疗”上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全球最多。但长期用药、反复低血糖、过度干预,正在把一场“可控的慢病”变成“治出来的危机”。
控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控得稳才安全”很多人刚被诊断糖尿病,一听“要打针吃药”,就慌了,恨不得立马把血糖降到正常。但问题是,血糖降太快、太猛,反而容易出大问题。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指出,严重低血糖可引发心律失常、脑功能障碍,甚至致命。尤其是老年人,一次低血糖,可能直接送进ICU。
很多患者长期高血糖,身体已经“适应”了,突然用大剂量药物猛降,就像急刹车,反而会“翻车”。医生不是不让控糖,而是提醒:别一味追求“正常数值”,而要稳中求进,避免波动。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治越重”的误区糖尿病不是绝症,而是慢病。怕的是你把它当急病治。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立马开始服药,甚至吃三种、四种药,生怕控不住。
但结果却是:越吃药,血糖越不稳,身体越来越虚,副作用越来越多。这不是药的问题,而是治疗的方向错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提出: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医学营养治疗是基础,必须长期坚持。意思很简单:光吃药不改生活,谁也救不了你。
糖尿病的根源不在血糖,而在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药物只是“压制指标”,而饮食控制、运动干预、生活规律,才是“修复系统”。很多人不信,非要靠药顶着。
结果几年下来,胰岛功能彻底衰竭,从口服药到胰岛素,最后并发症一个接一个。不是病变快了,是你让它变快了。
不吃药真的更好吗?关键看你是不是那类“假病人”有些人说:“我不吃药,血糖也没事。”是不是说明“糖尿病不用治”?错。确实,有一部分人属于“糖尿病前期”或初期轻度升糖状态,只要调整生活方式,血糖可以恢复正常甚至逆转。
但这部分人必须满足几个条件:血糖波动不大;无明显症状;胰岛功能尚可;能严格执行控糖饮食和运动计划。简单说,就是“假病人 真自律”。但更多人不是没病,而是没意识到病情已发展。
等到症状明显再治,往往已经晚了。所以医生才反复强调:不是“要不要吃药”,而是“该不该吃、怎么吃、吃多久”早期不吃药不代表能一直不吃,晚期别指望靠饮食“逆天改命”。
第一,控住嘴,比吃药更重要。《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指出,饮食干预可使血糖下降1.0%~2.0%,效果不弱于多数降糖药。关键是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增加膳食纤维。
简单说:少吃白米饭、面包、糖水,多吃豆类、粗粮、蔬菜。
第二,动起来,比扎针更靠谱。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吃掉”多余葡萄糖。饭后30分钟散步,是最简单有效的控糖方法。
第三,心态稳,血糖才稳。长期紧张、焦虑,会升高应激激素,直接推高血糖。别老盯着血糖仪,学会接受波动,才是慢病管理的成熟心态。
很多人不怕糖尿病本身,怕的是失明、截肢、肾衰、心梗。但这些并发症,不是糖尿病必然结果,而是控制不好造成的“人为后果”。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但同时也指出:只要血糖、血压、血脂三项控制达标,80%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你看,那些活到80岁还没并发症的糖尿病人,不靠运气,是靠科学管理。他们懂得:不是“病治死了人”,而是“人治错了病”。
糖尿病不是“治死的”,但错误的治疗方向、盲目的药物依赖、忽视生活干预,确实会让病越来越重、人越来越虚。真正科学的控糖,是以生活方式为根、药物为辅、监测为线、长期坚持为关键。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糖尿病不要做无用的治疗,医生:告诉您真相,看到你就是赚到了
谁说糖尿病注定要打针吃药一辈子?谁又告诉你,血糖高了就一定要马上“猛药猛治”?真相其实没那么吓人,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糖尿病,如今在中国几乎成了“全民话题”。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近一半的人“糖尿病前期”却浑然不觉,每天照样喝饮料、吃甜点,生活毫无节制,直到有一天突然查出糖尿病,才悔不当初。
糖尿病到底该不该治疗?哪些治疗是有效的,哪些又是“无用功”?现代医学如何看待这个“沉默的杀手”?这篇文章将带您一探究竟——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最严谨的医学知识。
曾几何时,糖尿病被称作“富贵病”,因为早年间只有少数人吃得好、生活节奏慢才容易得。但如今,这种说法早就不攻自破。
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城市水平,甚至在部分地区已经超过城市人群。
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农村地区也进入了“高热量 低运动”的生活模式,吃得多、动得少、压力大,糖尿病自然找上门来。
糖尿病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长期高糖高油饮食、不规律作息、缺乏运动、情绪长期紧张焦虑,都会让胰岛素功能逐渐“罢工”,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就像一个油箱里的油管被堵住了,油倒是有,但出不来。人体胰岛素也一样,有时候不是没有,而是“用不上”。
2.别被吓唬了,早期糖尿病可逆!很多人一听说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辈子都要吃药了”。其实不然!
医学界早已证实,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特别是所谓的“糖尿病前期”,通过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是有可能让血糖恢复正常的。也就是说,糖尿病并不是“绝症”,而是“可防可控”的。
就拿《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2021年的一项研究来说,中国科研团队对5万人群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随访,发现那些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饮食并保持良好作息的人群,其糖尿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58%!
这不是玄学,这是实打实的科学证据。
重点提醒: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黄金窗口期,一旦错过,发展成糖尿病,胰岛功能受损,就很难再逆转了。
3.糖尿病治疗,别走“过度医疗”的弯路有人一查出血糖偏高,马上开始吃药、打针,甚至“自学成才”,各种保健品、偏方轮番上阵。这样真的好吗?不!很多时候,这是在“病急乱投医”,不仅花冤枉钱,还可能适得其反。
以二甲双胍为例,这是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作用机制是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但如果患者本身只是轻度糖耐量受损,生活方式调整就能控制血糖,那这时候贸然使用药物,反而会让身体提前产生“药物依赖”。
还有一类常见的错误:血糖刚升高一点,就开始使用胰岛素注射。
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公开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在社区体检中查出空腹血糖略高,随即被某个小诊所建议“打胰岛素”。患者听信后坚持注射半年,后来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副作用。转诊到大医院后,医生发现其实只需加强饮食控制和运动,完全不必打针。
这就是“过度治疗”的典型案例。
糖尿病不是一查出就要“重拳出击”,而是要根据病情分层管理。
说到底,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其实并不复杂,也不昂贵:健康饮食 科学运动 规律作息 心理调节。
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真做到的人有几个?
饮食方面,控制总热量是关键。不是不吃主食,而是合理搭配。粗粮、蔬菜、优质蛋白要占据大头,油炸、甜品、含糖饮料要坚决远离。
运动方面,推荐每天快走30分钟,或每周累计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哪怕只是每天遛狗、爬楼梯、跳广场舞,都是在“燃烧血糖”!
睡眠和精神健康同样重要。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长期焦虑会激活应激激素,导致血糖波动。
别小看这些“基础治疗”,这是糖尿病管理的“压舱石”。
5.监测是关键,别做“蒙着眼睛”走路的人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高血糖造成的并发症——视力模糊、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甚至中风、心梗。
但这些并发症往往在早期毫无症状,等到发现时已经很严重。
定期监测血糖和并发症筛查至关重要。
国家糖尿病管理指南明确建议: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每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和足部神经检查。
现实中,很多患者却是“有病不查,查出来不治,治了不好好坚持”,这才是真正让人揪心的地方。
医者仁心:把“治病”变成“治未病”作为医生,不只是对症下药,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
在门诊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不在乎健康,而是缺乏正确的健康知识。有人听信偏方,有人不舍得花钱体检,有人觉得“反正都老了,治不治都一样”。
但糖尿病不是绝症,而是慢性可控病。只要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带病长寿”,活得有质量、活得有尊严。
医生的职责,不只是开药、做手术,更是要用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明白,让老百姓真正听得懂、做得到、受益长久。
提醒每一位读者:糖尿病不怕知道,怕的是忽视;不怕治疗,怕的是乱治。
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早点行动,科学管理,别等到并发症找上门时才后悔莫及。
结语:糖尿病,不做无用的治疗,更不能无视它的危险糖尿病是一个“安静的敌人”,它不会吼叫,不会尖叫,但它会在你不经意间,悄悄摧毁你的血管、器官和生活质量。
但只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注重生活细节,就能把它“驯服”成一个安分守己的“老邻居”。
每一个关注自己健康的人,都是在为家庭、为社会承担责任。看到这篇文章,就是赚到了健康的起点。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保护家人——不做无用的治疗,做有价值的健康投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王丽,李娜,张玉兰.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2):1084-1089.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年)[R].北京:国家卫健委出版,20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