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胰岛素低是糖尿病吗(胰岛素低是糖尿病的症状吗)

京报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肾病|胰岛素分为几类?

胰岛素就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钥匙",但你知道吗?这把钥匙其实有不同"齿形",适合打开不同的"锁"。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胰岛素的"家族成员"都有哪些。

一、根据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可分为5类:

1.超短效胰岛素(餐桌上的"消防员"):注射之后15分钟内起效(像外卖小哥送餐一样快),作用时间可维持3~4小时,适合在餐前注射使用,可有效实现餐后血糖的控制,作用时间短暂,不容易发生低血糖。

2.短效胰岛素(规矩的"上班族"):注射之后30分钟左右起效,作用时间持续6~8小时,适合在餐前使用,注射时间较超短效提前,约在餐前30分钟注射效果最佳。由于其作用时间长于超短效胰岛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较超短效剂型增加,因此,使用该剂型的患者要注意就餐时定点定量。

3.中效胰岛素(常值夜班的"守夜人"):介于短效和长效之间。注射之后2~4小时起效,作用时间持续14~18小时,一天只需要注射1~2次。使用方便,但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高于超短效和短效胰岛素。适用于生活规律、依从性好的患者。

4.长效胰岛素(24小时待命的"保镖"):注射之后4~6小时生效,作用时间持续20~40小时。由于其作用时间长,一天只需注射一次。注射后作用效果均匀分布于一天的每一个时段,十分类似于人体胰岛的基础分泌。

5.预混胰岛素(特殊成员):是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制成的。混合的比例通常是70%的中效胰岛素和30%的短效胰岛素,因为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这种比例的胰岛素是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当然,也存在其他比例如50%的中效胰岛和50%的短效胰岛素。这种预混制剂取两种胰岛素的优点,既能短时间内起效,实现餐后血糖的控制,又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减少每日注射胰岛素的次数。

二、按来源和结构分类

1.动物胰岛素:从猪或牛胰腺提取,与人胰岛素结构略有差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目前较少使用。

2.人胰岛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结构与人体天然胰岛素一致,如常规胰岛素(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

3.胰岛素类似物:通过改造人胰岛素结构,优化作用时间,如超短效(门冬、赖脯)和超长效(德谷胰岛素)。

三、其他分类

1.基础胰岛素:长效或中效胰岛素,模拟生理性基础分泌。

2.餐时胰岛素: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针对餐后血糖升高。

3.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泵):通过设备持续输注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模拟生理分泌模式。

现在有些胰岛素已经进化到"智能"阶段,比如吸入式胰岛素、口服胰岛素都在临床试验中。但各位肾友要记住,再好的胰岛素也要配合饮食运动,就像再好的电子产品也要按时充电一样。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建议及时线下就医,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流程编辑:U022

胰岛素种类繁多,如何区分呢

糖尿病治疗中常用的胰岛素类型主要根据作用时间分类,不同类型的起效时间、峰值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适用场景也有差异,以下是主要区别总结:

一、速效胰岛素

- 特点:起效最快,作用时间短。

- 起效/峰值/持续时间:起效约10-15分钟,峰值1-2小时,持续3-5小时。

- 适用场景:

- 餐前注射,控制餐后血糖。

-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时快速降糖。

- 常见药物: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

二、短效胰岛素(常规胰岛素)

- 特点:起效较快,作用时间中等。

- 起效/峰值/持续时间:起效约30分钟-1小时,峰值2-4小时,持续6-8小时。

- 适用场景:

- 餐前30分钟注射,控制餐后血糖。

- 静脉滴注用于急症(如高血糖危象)。

- 常见药物:普通胰岛素(人胰岛素)。

三、中效胰岛素

- 特点: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长,提供基础血糖控制。

- 起效/峰值/持续时间:起效约2-4小时,峰值4-12小时,持续12-18小时。

- 适用场景:

- 补充基础胰岛素,通常每日1-2次注射(早晚餐前或睡前)。

- 常见药物: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

四、长效胰岛素

- 特点:起效缓慢,作用平稳,几乎无明显峰值,提供长效基础控制。

- 起效/峰值/持续时间:起效约3-4小时,无明显峰值,持续20-24小时(部分可达36小时)。

- 适用场景:

- 维持基础血糖水平,每日1次注射(固定时间,如睡前)。

- 常见药物: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德谷胰岛素。

五、预混胰岛素

- 特点:由速效/短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按比例混合,同时兼顾餐后和基础血糖控制。

- 起效/峰值/持续时间:结合两种成分特点,如预混门冬胰岛素(速效 中效),起效10-15分钟,持续14-24小时。

- 适用场景:

- 每日1-2次注射,简化治疗方案,适合血糖波动较小的患者。

- 常见药物:门冬胰岛素30(30%速效 70%中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50R等)。

总结:选择胰岛素类型需根据患者血糖波动特点、饮食作息及治疗需求,速效/短效侧重餐后血糖,中效/长效侧重基础血糖,预混则为兼顾方案,具体需遵医嘱使用。

开始有胰岛素抵抗,身体会有4情况!了解一下,检查胰岛是否健康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当一个人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身体会默契地发出四种“信号”,但大多数人要么忽略它们,要么把它们当成日常琐事。

胰岛素抵抗绝非“糖尿病预兆”的简单说法,而是身体对能量调配策略的重大转向——一个隐藏在日常习惯下、却能撼动人类健康基础的生理机制。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慢性疲倦。

有人说,运动后累是正常的,但若一天中无规律地感到乏力,甚至中午吃了正常一份饭后,两个小时就想小憩,这不是吃多,更不是懒。

胰岛素负责把血糖运送至细胞以提供能量,然而,若身体对胰岛素产生警觉,便会有意减少糖分的摄取。

一项发表于英国《柳叶刀》的研究指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约25%时,实验组就比对照组多出30%的日间疲惫感和认知迟钝,而且这种疲惫并非休息可以完全解决,它更像某种“营养错乱”的反射。

换句话说,身体明明有“能量”,却被指挥员故意封锁,细胞饿得发懵,却没人敢说。

接着是血糖波动异常。有人以为只要血糖没超过7.0就是安全,这是一种典型误区。

胰岛素抵抗早期常表现为餐后血糖在1至2小时暴涨至8.5甚至9,随后胰岛素过度释放,又会跌至4.0甚至更低,出现手抖、心慌、饥饿感等“低血糖”表现。

这种忽高忽低,比稳定偏高更可怕,因为身体在“拿捏”节奏上根本失控。

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数据显示,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约20%的人群中,60%以上出现餐后120分钟内血糖波幅超过3毫摩尔/升——这相当于常人在一餐后血糖改变的4倍。

这种波浪式血糖,很容易被忽视,但它正是在蝴蝶翅膀效应中,酝酿长期慢性病的基础。

第三个情况是脂肪异常堆积,但不只是“多”。最常见的误区是腰腹肥壮没救助,应该节食。

但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是“脂肪分布偏向内脏”,而不是皮下肥胖。研究显示,同样BMI指数,胰岛素敏感性较差的人,内脏脂肪体积比敏感者高出25~30%。

内脏脂肪高度代谢活跃,分泌炎症因子,抵抗自己身体的“抗炎机制”,最终走向慢性低度炎症,进而诱发心血管问题、动脉硬化等。

因此,不只是看肉肉的“厚实”,而是“内在”的隐性垃圾。

第四个信号——更出人意料,但却常被误解——是睡眠质量下降。

太多文章会说:“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褪黑素分泌,睡眠变浅。”

其实那只是皮毛。真正情况是,胰岛素抵抗会扰乱神经递质(如GABA、谷氨酸)和血糖的交互反馈,直接干扰脑的能量管理机制,表现为入睡时间延长、夜半易醒、甚至REM阶段减少。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项双盲实验中,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约15%的志愿者中,94%反映夜里醒来次数至少增加一倍,睡眠结构几十分钟之内出现碎片化,而对照组无此现象。

这说明,真正的问题不是“身体累,想睡觉就睡觉”,而是“身体的节律被胰岛素水平‘控盘’了”。

这四种情况看似独立,却有一个隐藏逻辑:它们都是身体对“能量调配失控”的一系列反应。

可为什么会失控?绝大多数说法归于饮食过剩、缺乏运动,这是常识,但不够深入。

一个与健康研究几乎毫不相关,但却被忽视的因素——“交互文化紧张感”。

听起来离医学太远,但有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压力,比如紧张沟通、人际纠纷导致的轻微皮质醇波动,会导致身体短期产生“假信号”,误以为进入“压力-饥饿交替模式”,从而触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换句话说,即使饮食正常,一旦频繁处在“微型社交紧张”中,身体也可能自动关闭部分“糖能入口”,进而走上胰岛素抵抗的路径。

这种观点颇具颠覆性,因为它把胰岛素抵抗的起因从传统的“吃多”扩展到“情绪能量管理”,关联了心理社会环境,这是一种全新的健康思维方式。

常见观点都说,只要控制血糖、吃粗粮、运动就能解决胰岛素抵抗。

但如果忽视“文化紧张感”,这些方法可能只像“给大坝补补裂缝”,却没修好源头。

试想,如果日常沟通频频让身体误判“虚假饥饿”,运动再多、饮食再好,也可能在根本机制上被“指错路”。

这完全颠覆了单纯生物层面的应对方式,提醒人们:处理胰岛素抵抗,不仅要管理饮食和运动,还要“滤掉社会关系中的微小压力”,这才是真正的修复方式——不仅仅肉体,更是社会环境的深层清理。

说到检查胰岛健康,不要再用那些一次性看血糖的方法,而应尝试“动态监测”,尤其是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

国外许多二型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CGM后发现,日常中血糖波动超过3 mmol/L的频率高达70%,而传统一次性测血只能发现血糖在6~7左右的“静态”状态。

还有数据显示,通过连续监测后调整饮食与沟通方式(如减少会议手机通知,采用非对抗式表达),80%的使用者其b静息血糖下降平均0.5 mmol/L,胰岛素敏感性指标改善15%以上。这才是真正“看得懂时间下的血糖起伏”。

当然,这种方法尚未大量普及,是因为它对人们的自律和配合程度要求高,此外价格不便宜。

但换个角度看,它像一面镜子,让身体的隐蔽信号全现。

在镜子前,人们才知道,原来饥饿来得并不是“饭太少”,而是某次社交冲突后的心理波动;原来心慌、夜醒,真的跟上周团队会被冷遇有关。

只有当“文化紧张感”被揭示出来,人才能真正有对症策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珍梅,甄丽华,马丽娣,等.饮食、运动及不同胰岛素综合疗法对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4,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