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的及护理措施(糖尿病足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健康医学张大夫 0
文章目录:

居家如何护理糖尿病足?写给糖友们的足部守护指南

被忽视的“小伤口”,如何酿成大灾难?

2023年,一位65岁的糖尿病患者老张(化名)因脚趾轻微破皮未重视,两周后发展为全足溃烂,最终截趾保命。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截肢,而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约20%面临足溃疡风险。糖尿病足这个占全身表面积不足2%的部位,却是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今天,让我们揭开居家护理的科学面纱,用“足下功夫”守住生命防线。


第一章 认识敌人:糖尿病足的“三重攻击”

糖尿病足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长期高血糖引发的“三重病变”:

  1. 神经性病变:脚部像“断了线的木偶”,对疼痛、温度、压力失去感知(医学术语:周围神经损伤)。
  2. 血管病变:下肢血管如同“生锈的水管”,血流减少导致伤口难愈合(医学术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3. 感染风险:微小伤口便是细菌的“高速入口”,免疫系统却无力抵抗。

科研数据:国际研究显示, 每日测量足部温度差异>4℉(约2.2℃) ,溃疡风险可降低10倍!这意味着,一把红外体温计可能比药物更能拯救双脚。


第二章 居家护理四部曲:科学守护每一步第一部:清洁水温37℃,时长5分钟

误区:“热水泡脚活血”是危险陷阱!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损伤,常被烫出水泡却浑然不觉。

正确操作

  1. 水温:用手肘或温度计测试(37℃-40℃),不超过40℃
  2. 时长:浸泡≤5分钟,避免皮肤软化破损。
  3. 清洁:用浅色毛巾轻柔擦干趾缝(浅色易发现渗血)。
  4. 保湿:涂抹尿素霜或凡士林(避开趾缝防霉变)。

真实案例:李阿姨坚持用37℃温水洗脚后,脚后跟裂口愈合速度提升40%。

第二部:检查每天3分钟,镜子 手电是利器

关键动作

  • 目视检查:用放大镜或手机拍照观察脚底、趾缝,寻找裂痕、水泡、红肿。
  • 触摸感知:轻按足背动脉(脚腕前方),搏动减弱提示血管问题。
  • 温度监测:早晚测量足底6点位(如图),温差>2℃立即就医。

表格:足部自检清单

部位

危险信号

应对措施

脚趾缝

白色浸渍、糜烂

吹风机冷风吹干

脚后跟

龟裂、增厚

尿素霜厚涂

足底

局部发红、温度升高

减少活动 急诊

第三部:防护鞋袜选错,一切白费!

鞋袜选择黄金法则

  • 鞋子:下午脚胀时购买,预留1cm空隙;鞋底弯折点在脚掌(非足弓)。
  • 袜子:浅色无缝棉袜(深色掩盖渗液,缝线摩擦起泡)。

绝对禁忌

  • 禁止赤脚行走(地板碎屑可刺破皮肤)!
  • 禁用热水袋、电热毯(低温烫伤高发)。

研究佐证:穿错鞋袜导致30%的糖尿病足溃疡。

第四部:动则生阳,静则生疡

运动原则

  • 无伤口时:每日踮脚尖 踝泵运动(促进血流)。
  • 有伤口时:改坐位哑铃操(零足部负重)。

中医智慧:按揉 内庭穴(足二三趾缝) 、 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 每日5分钟,可改善微循环。


第三章 紧急情况:这些信号必须3小时内就医!

根据国际 Wagner分级,出现以下情况需即刻处理:

  1. 1级溃疡:伤口如指甲盖大小,无脓液(居家消毒后24小时未愈)。
  2. 3级警报:足部肿胀伴体温>37.5℃(提示骨髓炎)。
  3. 血管危象:足趾苍白冰冷,抬高60秒仍无血色。

悲剧警示:一位患者用“偏方药粉”处理小伤口,3天后发展成气性坏疽,被迫膝下截肢。


第四章 心理守护:恐惧比伤口更可怕

家属必读

  • 疏导情绪:用“截肢风险下降80%”替代恐吓式警告。
  • 陪伴检查:协助老人完成足部自查(40%患者因视力障碍漏诊)。

科研发现:情绪稳定的患者,伤口愈合速度提升25%。


结语:足下无小事,生命在细节

糖尿病足的居家护理,是一场融合医学严谨与生活智慧的持久战。记住 CARE原则

  • C(Control) :控血糖、血压、血脂;
  • A(Annual) :每年专业足部筛查;
  • R(Report) :异常72小时内上报;
  • E(Engage) :坚持每日护理流程。

最后的叮咛:您今天花3分钟读到的知识,或许能在未来某天,让您骄傲地说:“我的双脚,陪我又走过了一个春天。”

糖尿病足知多少?快收藏这份护理全攻略

糖尿病,这一常见慢性病,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并发症——糖尿病足,因高截肢率和高死亡率正在成为威胁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的重大隐患。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医生提醒,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刻不容缓。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足部病变。这些病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足部感觉和运动功能,还会导致足部皮肤破损、溃疡甚至坏疽,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的症状有足部疼痛、麻木、灼热、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有些患者表现为足部畸形,如爪形趾、足弓塌陷等;还有些表现为足部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水疱、溃疡等。

糖尿病人应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要做好糖尿病足的防治,首先应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另外,足部破损可以说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因此,对于每个糖尿病患者,做好足部的保护至关重要。

足部的保护工作需注意以下几点:

清洁鞋袜要选对:做好脚部清洁,鞋子要宽松、透气、合脚,不穿高跟鞋或尖头鞋,袜子选纯棉、浅色、宽松的,既吸汗又能尽早发现脚部破溃。

每日检查不可少:每天仔细检查双脚是否有异常,细致到每一个脚趾缝,一旦发现有红肿、水疱、脚气等,积极就医。若皮肤干燥,及时涂润肤膏,防止皲裂,注意避开溃疡伤口。

擦干趾缝很重要:洗完澡或洗完脚,要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干毛巾擦拭干净,尤其要擦干趾缝之间的水。

避免外伤与烫伤:洗脚水以37-40℃为宜,浸泡5~10分钟即可,以防脚部被烫伤。禁用热水袋、火炉给脚取暖。修剪趾甲时采取平剪,使用锉刀锉平边缘,切勿剪出伤口。

正确剃脚底老茧:到医院寻求专业医护人员帮助,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修除胼胝(老茧)、鸡眼等,不要自行处理。

保护足底防破溃:保护足底,不要赤脚行走;如有皮肤破溃,即使是小的水疱、伤口也要重视,及时到医院由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适当运动促循环: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体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

保护血管要戒烟:长期吸烟容易造成下肢血管病变,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足。

定期筛查不能少: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至少要每年做一次糖尿病足筛查;有周围神经病变的,则需要每6个月筛查一次,而如果已经合并血管病变,则每3个月左右就需要到正规医院复诊。(通讯员 向建南)

当糖尿病足出现时,不要拖,尽量做好这4件事,避免加重病情!

一、糖尿病足的臭,到底臭到什么程度?

在医院的糖尿病足专科诊室,常常能闻到一种特殊的气味。那是混合着腐肉发酵、污水霉变与化学药品的复杂气息,厚重得仿佛能在空气中凝结成可见的雾霭。这种令人窒息的恶臭不仅是患者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更是糖尿病长期失控引发严重并发症的直观体现。

当足部组织在高血糖环境中逐渐被 "腐蚀",当感染与坏死形成恶性循环,一场关于生命与代谢的无声战争,正通过这种极具辨识度的气味向外界宣告其破坏力。

糖尿病足的恶臭本质上是机体组织病理性分解的产物,其产生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血管病变、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长期高血糖会首先损伤周围神经,导致足部感觉减退甚至丧失。患者往往对微小的创伤(如鞋磨破的水疱、修剪不当的趾甲划伤)失去感知,任由伤口在无知觉中发展。

高血糖引发的血管内皮损伤会造成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足部供血不足使组织修复能力显著下降,微小伤口难以愈合,反而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当局部缺血缺氧的组织无法获得免疫细胞和抗生素的有效支持,感染便会迅速蔓延。从表皮溃疡深入至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

这种恶臭本质上是细菌分解坏死组织的化学产物交响曲。当足部溃疡深达真皮层以下,厌氧菌便在缺氧环境中大量繁殖。

尤其是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体,会将组织中的蛋白质分解为硫化氢、甲硫醇等含硫化合物,这些物质具有臭鸡蛋般的刺激性气味

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的协同感染,会进一步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氨类物质,形成类似腐肉发酵的酸臭味。当两种气味叠加,使得糖尿病足的恶臭既尖锐刺鼻又持久不散,往往在患者进入诊室前就已 “气味先行”,甚至需要临时更换诊疗区域。

此外,湿性坏疽的气味强度与感染深度呈正相关。

当坏死组织累及骨骼和关节时,厌氧菌会穿透筋膜层进入深部间隙,形成充满气体的窦道。此时按压溃疡周围皮肤,可听到类似握雪的爆裂声。同时释放出大量含硫气体,这种混合着组织液化的腐臭比单纯的体表感染强烈数倍。

更危险的是,这种气味不仅是感官上的冲击,更是脓毒血症的预警信号。坏死组织中的毒素随血液循环扩散,可引发高热、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

还有,与湿性坏疽相比,干性坏疽的气味相对温和,但仍带有明显的焦糊味。当足部动脉完全闭塞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时,脚趾会呈现干燥的黑褐色,表皮皱缩如树皮。此时虽然细菌感染较轻,但坏死细胞自溶产生的脂类分解产物,仍会释放出类似烤焦蛋白质的特殊气味。

这种气味往往被患者误认为 “伤口结痂的正常味道”,从而延误治疗,直到坏死范围扩大才惊觉危机。值得警惕的是,干性坏疽并非感染缺席的 “良性过程”。

当肢体末端缺血与表皮屏障破坏并存,厌氧菌仍可能在坏死与存活组织的交界处定植,使焦糊味中逐渐混入腐臭,提示感染正在向深部潜行。

临床观察发现,约 85% 的糖尿病足患者在出现明显溃疡前,足部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味。初期可能只是轻微的酸臭味,类似运动后未及时更换的鞋袜气味,这是由于表皮葡萄球菌分解汗液中的尿素所致。

随着病变导致的皮肤干燥和角质层增厚,足部微生物群落失衡加剧,厌氧菌开始在趾缝、甲沟等隐蔽部位定植。此时气味会逐渐转变为腐草般的闷臭味,提示感染已向深部发展。

这个阶段若能及时干预,如每日温水清洁足部、使用弱酸性皮肤保护剂、纠正血糖紊乱。往往能阻断 “异味 - 感染 - 坏死” 的病理链条,避免恶臭的进一步升级。

当恶臭出现时,往往意味着糖尿病足已进入较为严重的阶段。此时创面常伴有脓性分泌物,肉眼可见灰白色坏死组织或黑色焦痂,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出现蜂窝组织炎的红肿热痛表现。

更危险的是,感染可能沿筋膜间隙扩散,引发深部组织脓肿或骨髓炎,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还可能导致脓毒血症,出现高热、寒战、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糖尿病足恶臭的发生原因,以及伴随症状。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那么,你知道,糖尿病足出现时,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吗?

二、糖尿病足出现时,尽量做好这4件事,避免加重病情。

在急诊室的糖尿病足接诊记录里,曾有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因延误治疗导致截肢的患者中,73% 在出现足部异味或溃疡时选择自行涂抹药膏,41% 在出现局部发黑后仍观察超过两周。

这些真实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当糖尿病足的警示信号出现时,每一刻的拖延都在加剧肢体丢失风险。而早期规范干预能将截肢率降低 60% 以上,那么,哪些措施我们要做好呢?

一、拒绝 "家庭疗法",第一时间启动专业医疗评估。

临床中常见患者因足部出现小水疱或轻微破溃,自行涂抹皮炎平、紫药水甚至偏方药膏。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创面 pH 值失衡、正常菌群紊乱,为厌氧菌滋生创造条件。

正确的做法是:当足部出现任何异常(如颜色改变、水疱、疼痛或感觉减退),24 小时内就诊于糖尿病足专科。

医生会为患者建立创面的无菌化初始管理,即用 0.9% 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清除表面污染物(避免使用酒精、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因其会破坏残存的成纤维细胞)。

同时,对于直径>2cm 的水疱。需在无菌操作下低位剪破引流,保留疱皮作为天然生物敷料。

若已形成浅表溃疡,需用锋利手术刀轻柔去除松动的角质层及黄色腐质,直至创面基底出现点状出血(提示到达有血供的真皮层)。

第二,拒绝盲目选择抗生素,需打破感染的级联放大效应。

部分患者自行服用阿莫西林等广谱抗生素,不仅无法穿透缺血组织到达感染灶,还可能诱导耐药菌株产生。研究显示,未经药敏指导的抗生素滥用,会使后续治疗难度增加 3 倍以上。

因为,糖尿病足感染具有独特的微生物学特征,混合感染率高达 89%,且耐药菌株检出率逐年上升。故而,需要在专业的医院进行清创,且首次清创时同步进行创面深部组织活检(而非表面拭子采样)。通过需氧 厌氧联合培养,精确识别致病菌群。

例如,当培养报告显示产 ESBLs 大肠杆菌合并脆弱拟杆菌感染时,需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甲硝唑,而非经验性单一用药。

在使用抗生素时也不可盲目选择用量,需要遵循 "降阶梯疗法"。即初期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如 IWGDF 感染分级)选用广谱静脉制剂,待药敏结果回报后调整为窄谱精准用药,疗程通常需 4-6 周(骨髓炎患者延长至 8-12 周)。

第三、鞋袜选择与每日护理:构建足部的 "物理防护盾"。

糖尿病足患者的鞋袜选择蕴含着严谨的生物力学与医学防护原理。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部感觉减退可达 50%-70%,普通鞋袜的摩擦或压迫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造成水疱或溃疡。

医学规范建议,选择鞋头宽度较足趾末端宽 1cm 的医用减压鞋。这种设计可避免行走时脚趾受到挤压,减少甲缘炎和趾间溃疡的发生。

同时,鞋跟高度需控制在 3cm 以内。以维持足部正常生物力学,降低足底压力峰值。研究表明,超过 3cm 的鞋跟会使足底压力增加 25%。而内衬材质优选记忆棉或硅胶减压垫,能均匀分散足底压力,尤其适合合并夏科氏关节病的患者。

还有,每日护理流程同样关键。晨起与睡前需借助反光镜观察足底,用 37-39℃温水轻柔清洁,但是要避免泡脚超过 10 分钟,以防皮肤角质层过度软化。在干燥后,于足背及外侧涂抹不含酒精的保湿霜,但是趾间保持干燥,防止白念珠菌感染

第四、血糖管理与营养支持:重塑组织修复的内环境。

高血糖是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核心土壤,当血糖长期>10mmol/L,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 30%,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效率降低 50%。

因此,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5.6-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0mmol/L(同时控制血糖波动标准差<3mmol/L),是所有治疗的基础。

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建议采用动态血糖监测。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或黎明现象,避免血糖剧烈波动对血管内皮的二次损伤。

此外,营养支持则是创面修复的 "建筑材料"。每日需摄入 1.2-1.5g/kg 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深海鱼、鸡蛋),临床实验证实,补充乳清蛋白可使创面肉芽组织生成速度提升 22%。

特别注意,合并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的患者,需通过静脉输注白蛋白将胶体渗透压维持在 18mmHg 以上,这一指标直接影响创面渗出液的蛋白组成,与感染控制时间呈负相关。

总之,当患者能将足部护理从 "日常琐事" 提升到 "阻断病理进程" 的医学认知高度,就能真正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结语

对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而言,足部的任何异常变化都应视为需要立即介入的医学信号,而非可以观察等待的 "小问题"。发现糖尿病足后,不应拖延,需要及时就医。

在医生的指导下,清创病选择药物,可以提高治愈率。当然,控制血糖,选择合适的鞋袜,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红燕.糖尿病足患者应这样护理[N].甘肃科技报,2025-01-20(007).DOI:10.28504/n.cnki.nkjxn.2025.000009.

2、赵文霞.糖尿病足很可怕,如何预防是关键[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5):132-133.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万能生活指南##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