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后(糖尿病最后的下场)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一般都有5个症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让糖尿病患者走到生命尽头的,往往不是血糖本身,而是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并发症”。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不疼不痒不致命。但你知道吗?
中国每年因糖尿病造成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人,其中多数都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死于它带来的“连锁反应”。糖尿病不是慢性病的“终点”,它是很多严重疾病的“起点”。
它像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一步步摧毁你的血管、神经、器官,直到把人逼上绝路。
不是一下子血糖飙高“爆表”,也不是哪顿饭吃多了甜食,而是身体一个个系统悄悄崩塌。
第一步肾先“罢工”了。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死亡诱因之一。早期没啥感觉,顶多尿蛋白阳性,等你察觉时,肾功能已经掉到只剩三分之一。到最后只能靠透析或换肾维持生命。
第二步心脏是最先“扛不住”的器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到3倍。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约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心梗、脑梗、猝死,来的突然,走得无声。
第三步眼睛失明、脚烂掉,这些不是吓人,是常见结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会让你眼前一片模糊,严重时永久失明。而糖尿病足更是恐怖,一旦感染坏死,很多人最后只能截肢。
糖尿病晚期去世前,常见的5个“信号”不是突然就倒下,而是一天天在变差。
一夜尿十几次,肾已经撑不住了。晚上频繁起夜,不是年纪大了的问题,而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肾小球受损,身体无法正常回收水分,尿越来越多,人越来越虚。
走几步就气喘,胸闷,心累不是装的。糖尿病让血管变脆、变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接踵而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哪怕只是走几步,也感觉像跑了马拉松。
脚趾发黑、伤口不愈合,是截肢前的警报。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觉得脚麻,后来一破皮就烂,烂了就不长好。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足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50%。
视力模糊,看人像隔着玻璃,可能永远看不清了高血糖毁掉视网膜微血管,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落,失明可能在几个月内发生。
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是糖尿病脑病的表现。长期血糖波动会影响大脑代谢功能,出现认知下降、抑郁、甚至痴呆症状。很多家属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是糖尿病在侵蚀大脑。
这些症状不是吓唬人,而是很多患者在去世前的真实轨迹。只要任由血糖失控,身体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倒全倒。
很多人觉得,吃药降糖就没事了。但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稳住”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控制血糖的目标是长期稳定在合理范围,不是一味追求低血糖。
血糖波动大、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更危险。低血糖尤其致命,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糖尿病不只是控血糖,还得控血压、控血脂、控体重。只盯着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只吃降糖药,不管血压血脂,也不管饮食运动,那就是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第一监测血糖是底线,不是可选项。血糖仪不是摆设,每天测,才能知道自己吃得对不对、药吃得准不准。不测血糖的人,等于闭着眼开车。
第二饮食控制不是节食,而是“吃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推荐糖友饮食结构以“低GI、高纤维、控总热量”为主。主食换成粗粮杂粮,限制精制糖和反式脂肪,是最基础的控糖方式。
第三运动不是剧烈地跑,是规律地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久坐不动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人。只靠药,不改变生活方式,控糖就是空谈。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并发症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DM)患病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已翻十倍之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于疾病明显的认识不足。
一旦血糖升高,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给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NHC发布的《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目前在我国成年人中,约有11.9%的人患有糖尿病(DM),而处于血糖范围高于正常健康值,但还没有到DM水平的人群比例已超过35%。
也就是说,约有近五亿的人群血糖是不在健康范围内的,而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群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
大众对于DM的早期表现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人会暴瘦,总是饿想吃东西,或是口渴、尿糖。但通常在最早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非典型症状。
但多数人对此并不太在意,等到典型症状出现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变得严重。
而正因为目前我国DM的患病率相当高,已经成为一类十分常见的基础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使多数患者低估了其对身体的危害性,也就出现了我国DM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率不足16%的窘境。
我们要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长期控制的不好对于身体的影响远远超过血糖水平本身。血糖持续的升高或是忽高忽低还会使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等多个生理指标,让它们都变得不正常,这也就是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核心原因。
作为一类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对身体的直接危害可能不像猝死、尿毒症等令人提及就可能色变的病症那样可怕,但其实如果它长期得不到控制,其导致的各类并发症对于全身各组织潜在的危害同样是可致死的。
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的研究提到,约有70%的DM患者最终是因为出现并发症而去世的,尤其是血管并发症。研究者通过对新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长达十年的随访发现,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相比,出现任何并发症的患者死亡风险提高了约224%;如果患者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并发症,那死亡风险将提高约534%。
也就说明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的存在将大大缩减他们的预期寿命。
糖尿病(DM)的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的两种,致死性比较高的主要是一些慢性血管类的并发症,比如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在我国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约一半以上的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超重或是肥胖等一些可促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进展的危险因素;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极高风险,在有些地区(如天津)该风险甚至高达79%。也就是说,约有70%的T2DM患者在未来十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是超过10%的。
之所以T2DM更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主要原因在于血管中葡萄糖的水平长期维持在高水平,血管壁受糖分以及一些具有毒性的糖代谢终末期产物(如乳酸、乙醇、AGEs等)的侵蚀,内里的保护膜很容易就会受到损伤。
作为血管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膜细胞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力、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抗凝、控制物质进出血管等作用,其一旦受损将引起一系列反应 。
比如,血液中的脂质无法完成正常的代谢,长期下去就会使患者处于高血脂状态,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面,经过氧化反应后形成对人体有害的“坏脂肪”,再进一步反应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过来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又会加速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以此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随着抗凝作用的降低,血液中的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更加容易在受损后的血管壁上聚集,并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动脉血管被堵塞的风险,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且还会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过多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在血管内堆积,同样会使血管变窄,变硬,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再加上调节血管收缩能力的功能变弱,血管弹性降低。
在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一旦动脉血管破裂或是被堵塞,则会出现严重的心血管急性事件,如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
同时,T2DM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过多胰岛素滞留在血液中同样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会破坏细胞内外钠钾离子平衡,影响心室肌正常电位,增加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到,在35岁以下人群中,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1.9例/10万人,35岁至49岁人群中,这个比率大约为119.8/10万人。相比之下,两个年龄段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分别为2.6例/10万人和19.7/10万人。
也就是说,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几率高出了七到十倍。
2、脑血管疾病并发症
发表在《神经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对我国近84万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据研究发现,约34%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DM)。
相当于平均每三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就有一个是DM患者。
在我国,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出约二至四倍,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甚至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时候,患者的卒中风险就已经开始增加;而且约有十分之一的脑卒中复发都可归因于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DM)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其原理和上面我们提到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是相似的,多数都与动脉粥样斑块有关。当堵塞的位置发生在颅内,引起颅内急性缺血缺氧,就会出现脑卒中。
与健康患者相比,DM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病情只会更加的严重,致死率也更高。即便抢救治疗及时,病情得以控制,其预后也很差,其中约有七到八成的患者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认知功能损伤,比如偏瘫、语言及听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吞咽功能下降、生活无法自理等,而且再次出现复发及死亡的风险往往也更高。
3、肾脏疾病并发症
糖尿病(DM)也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中,这就相当于全身多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这会造成多器官的损伤,其中便包含肾脏。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持续增加,高糖环境会直接损害肾小球微血管的内皮细胞、足细胞等,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不断的释放出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来损害器官,并激活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蛋白。
当超过肾组织负荷量,这些堆积的胶原蛋白就会慢慢取代原有健康的肾组织,使其结构功能都发生改变。随着肾小管的萎缩,代谢及过滤的功能也就会逐渐丧失掉。
同时,在体内血糖浓度升高的初期,肾脏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会开始满负荷运作,来代谢掉多余的糖分。但随着血糖长期的异常升高,当超过肾脏可代谢临界值后就会使肾小球内细胞增生肥大,逐渐脱落,使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伤。
与此同时,多余无法代谢掉的糖类,还会与蛋白质结合成对组织器官有害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些废物大量积聚在肾小球上,同样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
而且糖尿病患者多会伴有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它们同样会促进上面提到的这些过程,加速肾组织走向衰竭的进程。
临床上,约有三到四成的DM患者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DKD),要知道在该类疾病的初期如果能将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内,甚至是可以逆转疾病的,不过遗憾的是其中近74%的DM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进展为DKD。
而其中约一半的患者会进展成终末期肾病和肾衰竭,只能依赖器官移植或是不间断的透析来维持生命,直至死亡。
尤其在我国老年群体中(年龄≥60岁),糖尿病所引发的肾脏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最主要的致病因。
4、视网膜病变
如果不加以控制血糖,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很高,且会多种并存。
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糖尿病(DM)患者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并发症,而其中,比较早出现的就是眼部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其在DM人群中非常高发,累及超三分之一的人群。
长期的高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其中就包括视网膜的血管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炎症反应,或是血管通透性改变加速出血,或是因血管堵塞使新生血管增生但又十分脆弱易破裂,或是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炎症因子释放、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沉积,又或是血液黏稠度高,血流不畅,血管缺血缺氧等。
最终都会加速视网膜细胞的损伤,破坏其正常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使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并出现不同程度眼部疾病,如介入不及时甚至最终会发展成不可逆的失明。
而且,DR不单单预示着眼部出现了问题,还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脏疾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患者出现DR的病情越严重,则出现其他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就更高,死亡风险也就更大。与未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出现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约83%,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死亡风险则增加了约1.26倍。
此外,身体各组织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免疫系统同样会遭到破坏,使DM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感染,最终演变成可危及生命的病症。
比如普通的感冒可能就会发展成肺炎,甚至是急性呼吸衰竭;轻微的擦伤可能就发展成久久不易愈合的伤口,严重的可能会溃烂,甚至面临截肢;普通的拔牙就可能让细菌进入体内引起败血症的发生等。
总而言之: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相对大众的慢性代谢类疾病,但其对健康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重。
临床上,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并发症,且还不止一种,而其中又有约七成的患者因此而丧命,比如毫无征兆的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终末期肾病等,其他它们都与长期没有很好的控糖有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遵照医嘱科学控糖尤为重要,是最为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1]熊燕,林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10):9.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7.10.001.
[2]张海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8):2.DOI:CNKI:SUN:YYXK.0.2015-08-087.
[3]林军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
[4]张倩综述,田风胜审校.糖尿病肾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 2016, 26(1):3.DOI:10.3969/j.issn.1005-1740.2016.01.018.
糖尿病最后都是怎么去世的?医生:多半是身体早有预兆,却没注意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不会一下子要人命,但它就像一个隐形的“杀手”。
慢慢侵蚀身体,直到某一天,某个器官彻底“罢工”,人也就到了生命的终点。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其实真正致命的是它的并发症。
心脏、肾脏、眼睛、神经、血管,它几乎不会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角落。
而在真正恶化之前,身体早就给出了信号,只是很多人没当回事。有个50多岁的叔叔,平时看着还算健康,就是有点胖,喜欢吃肉,偶尔还喝点酒。
几年前查出血糖高,医生让他控制饮食,他嘴上答应,但回家后还是照吃不误。他觉得自己没啥不舒服,就没当回事。
后来,他发现自己走路时脚经常发麻,鞋子磨破了脚,也不怎么疼,就没管。
结果脚上的小伤口一直不好,拖了几个月,去医院一查,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甚至需要截肢。再后来,肾也出问题了,眼睛开始模糊,最后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并发症。
而这些并发症的征兆,往往早早就出现了。有些人总是觉得疲惫,明明没干什么重活,一天下来也觉得筋疲力尽。
这可能是因为血糖高,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让人觉得累。很多人以为是年纪大了,或者是睡眠不好,其实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
还有人特别容易口渴,喝再多水也解不了渴。
其实,这也是血糖高的表现。因为血糖太高,身体会通过尿液把多余的糖分排出去,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导致总是口渴。
尤其是晚上频繁起夜,每次尿量还很多,这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手脚麻木、刺痛,也是一个常见的信号。糖尿病会损伤神经,特别是腿脚的神经,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发麻,后来可能发展成感觉迟钝,甚至连疼痛都感觉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人脚上有伤口也不觉得疼,等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感染严重了。糖尿病足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来的,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眼睛模糊、视力下降,也不能忽视。
糖尿病会影响眼底的微小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很多人以为是老花眼,换副眼镜就行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眼底的血管出了问题。
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发展成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心脏问题是糖尿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很多糖尿病患者最后都是因为心梗或者中风去世的。高血糖会让血管变硬、变脆,容易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堵塞。
一旦堵住了心脏的血管,就可能发生心梗;堵住了脑部的血管,就可能中风。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明显征兆,可能只是偶尔胸闷、头晕。
但等到真正发作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肾脏也是糖尿病的“重灾区”。长期血糖控制不好,肾脏的过滤功能会受损,蛋白质开始从尿液中流失。最开始的表现可能只是尿里泡沫增多。
后来可能会出现水肿,尤其是早上起来眼皮肿、腿肿。
如果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发展成肾衰竭,需要透析,甚至换肾。很多糖尿病患者到最后,都是因为肾脏彻底失去功能,身体逐步衰竭而离世。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些严重的后果?糖尿病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关键就在于管理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饮食一定要调整。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觉得不能吃糖,其实不只是糖,主食也要控制。白米饭、白面包、馒头、糕点。
这些精细碳水,进入体内很快就会被转化成葡萄糖,让血糖迅速升高。
建议多吃粗粮,比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这些食物的升糖速度比较慢,对血糖更友好。水果也不能随便吃。
很多人以为水果是健康食品,其实很多水果的含糖量很高,比如葡萄、荔枝、香蕉、榴莲,吃多了血糖飙升。
糖尿病人适合吃一些低糖水果,比如苹果、柚子、猕猴桃,但也要控制量,不能一次吃太多。
运动也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很多糖尿病人害怕运动,担心低血糖,其实适量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
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明显改善血糖控制。
但要注意,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血糖监测不能少。很多糖尿病人觉得自己没啥不舒服,就不测血糖,等到身体出问题了才去医院。
其实,血糖的变化并不总是有明显感觉的,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帮助及时调整饮食和用药,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脚部护理也很重要。糖尿病人脚上的小伤口很容易感染。
一旦感染严重,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每天洗脚时顺便检查一下脚有没有破损,鞋子一定要穿舒适的,避免摩擦和挤压。
眼睛的健康不能忽视。
糖尿病人每年最好做一次眼底检查,看看眼底血管有没有病变。如果发现视力模糊、看东西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避免病情恶化。
糖尿病是个“磨人的病”,但它并不是绝症。只要管理得当,血糖控制稳定,很多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别等身体出问题了才开始重视,早发现,早管理,才能避免走到最坏的那一步。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华糖尿病协会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治疗》中华医学杂志
《糖尿病肾病的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防治》中华眼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