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赤豆(糖尿病可以吃赤豆粥吗)

肇庆市中医院 0
文章目录:

「名医养生堂」赤小豆与糖尿病的佐治

本文选自梁剑波老先生之《公众诊所》。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中医师会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对处方作针对性增减,故读者最好到正规医院请专业中医师为您辨证施治。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于1987年9月为梁剑波老先生《公众诊所》作序。

梁剑波(1920-2002),岭南文化大师,中国近代奇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中国医学“岭南派”创始人之一。

曾任:肇庆地区中医院副院长、院长,肇庆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赤小豆味甘性平,含有三种皂甙、多种营养素和花生酸。有解毒、消炎、止渴、清热的作用。《名医别录》以之治疗糖尿病,效果优良。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和体重减轻。三多是:多尿、多喝水、多吃。体重减轻是由于组织失水以及组织的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这种属于新陈代谢的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缺少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所致。由于糖不能被本身利用而滞留血中,血糖升高之后,糖由肾排出,而发生糖尿。

中医对于糖尿,称之为“消渴”。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有文献记载。汉代的大文豪司马相如患的就是消渴病。唐人诗有“茂陵秋雨病相如”,就是指司马长卿患的糖尿病。中医的治疗经验是丰富的,常用“赤小豆、山药猪胰汤”

赤小豆三十克,淮山四十克,猪胰(猪胰脏)一条作汤剂,炖服。以血糖降低为度。

山药系治糖尿的主要药物,佐以可餐可药的赤小豆,确有降低血糖的效果;以猪胰脏作药引同煎,这种疗法也是中医脏器疗法之一种;《药性草本》也有条文推誉。

编辑 黎国堂

责编 郭滔

天气又湿又热,糖友们小心皮肤病找上门!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天气又湿又热,

糖友们小心皮肤病找上门!

立夏,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到来,我们岭南地区雨水多,在湿和热的影响下,糖尿病的朋友容易发生津伤湿阻,血液循环变差,甚至加重周围血管病与皮肤病变,饮食上要注意清热、养血、祛湿。

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款清热利湿、养血通脉的赤豆藕归排骨汤。

本期推荐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刘树林

主任中医师

向各位糖友推荐一款

清热利湿、养血通脉的

赤豆藕归排骨汤

莲藕清热凉血

赤小豆清热利湿

当归养血通脉

非常适合这个时节的糖友食用

点击视频

获取降糖汤方

手把手教你

做出立夏降糖汤方

【食材准备】

莲藕300克

当归10克

赤小豆30克

排骨250克

姜3片

小葱2根

盐适量

莲藕去皮切块,当归、赤小豆洗净,排骨洗净焯水。所有食材放入砂锅中,大火煮开,转小火炖至赤小豆熟透,加盐调味就可以了。

食令点评官

强力推荐

刘敏 教授

表示这款

赤豆藕归排骨汤

非常适合立夏时节的

食用和调养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夏时节气温渐高,雨水增多,湿热氤氲,利于万物生长。

但是岭南地区的湿热环境对糖友们的病情控制,可是一点也不友好。

这款赤豆藕归排骨汤,正适合这个时节的糖友食用。

赤小豆是岭南地区经常用来煲汤的食材,它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当归甘温补润,养血活血,对老年人的血虚便秘也起到一定润肠通便的效果。莲藕甘平,清热生津,补气健脾。

所以,这款汤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绝佳药膳。

除此之外,这款赤豆藕归排骨汤还适合湿热重、下肢静脉曲张、水肿的朋友食用。

来源: 经视健康家

糖尿病人常喝这三种饮料,不仅解渴,稳定血糖也有帮助

东南沿海的午后,阳光炙烤着地面,空气中仿佛都飘着一股甜腻的糖味。老刘撑着蒲扇坐在巷口,嘴里嘟囔着“现在连口冰镇汽水都不敢喝,活得真没滋味”。

糖尿病,这个看似“富贵病”的名字,却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不分南北,不挑贵贱。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突然,也不如高血压那般容易察觉,而是像一条躲在暗处的蛇,悄悄缠上身体,等你觉察时,早已扎根多年。

可这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只能靠节食、吃药、忌口来“苦熬”?喝点饮料都成了奢望?难道就没有既解渴又能稳住血糖的好东西?医学界近年来在饮食与代谢调节方面的研究,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

糖尿病,其实是一类“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它的本质问题在于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减退。说白了,就是身体已经不听胰岛素的“指挥”了,血糖升了却降不下来。这不是一天两天吃甜食造成的,而是长期生活习惯的积累:吃得多、动得少、睡得差、心情糟。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饮食结构的微调,尤其是对液体摄入的管理,对血糖控制具有显著影响。饮料,作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往往被糖尿病人视为“禁区”,但其实,选对了饮料,不仅不会“添乱”,反而能帮上大忙。

比如,有些饮料不仅不会升高血糖,还能“反向”起到调节作用。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可这正是现代营养学和功能医学交叉研究的成果。科学家们从植物提取物、发酵机制、中医药理等多个角度,发现了几种饮品对糖尿病人极为友好。

云南某地的彝族人,几百年来都有喝一种淡淡苦涩的“山茶水”的习惯,老人们清瘦却精神矍铄,糖尿病发病率远低于周边县市。

后来中国营养学会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的追踪研究发现,这种山茶中含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以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波动。这类成分在苦荞茶、桑叶茶中也有类似表现。

苦荞茶,尤其是黑苦荞,是近年来被证实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的饮品。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在2023年的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每天饮用两杯黑苦荞茶,连续八周后,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0.7%

这不是个小数目,意味着血糖波动范围显著缩小,胰岛细胞受到的“压力”也随之减少。

关键的是,黑苦荞不仅作用在胰岛素敏感性上,还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这是个冷门但非常关键的点——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24年的一项动物实验表明,苦荞类多酚能显著提高肠道中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比例,间接增强胰岛素信号通路。

桑叶茶则是另一种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饮品。但多数人只知道它“清热降火”,却不知道它还含有一种叫做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天然成分。

这种成分能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一项临床随机对照实验中,糖尿病患者每天饮用桑叶茶300毫升,连续三个月,其餐后两小时血糖平均下降了16%,同时空腹血糖也有明显改善。

不过,这些茶也不是“越浓越好”,更不是“喝得越多越灵”。中医有言:“药食同源,物极必反。”饮用时应注意浓度、温度、时机,尤其是空腹状态下不宜大量饮用,以免刺激胃肠道。

再来说一个容易被忽视却极具潜力的饮品——自制赤豆薏米水。很多人觉得这是“去湿气”的“网红水”,却不知道它对糖尿病人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赤豆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延缓葡萄糖吸收速度,而薏苡仁则含有一种天然多糖,具有轻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市面上某些降糖药的原理类似。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2024年的一项实验表明,赤豆薏米水在调节糖耐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效果显著,尤其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有良好辅助作用。关键是,这种饮品便宜易做,材料在菜市场就能买到,操作也不过是煮一锅水,连煮带喝,既解渴又养身。

但要特别提醒的是,市面上很多所谓的“赤小豆薏米饮”或“代餐饮料”,其实糖分极高,加了大量的麦芽糊精、果糖浆、浓缩果汁等成分

这类产品打着“健康”的幌子,实则对糖尿病人极不友好。选购时一定要看清配料表,少糖、无糖、无添加才是王道

说白了,糖尿病不是“光管嘴”就行了,而是要学会“聪明吃、智慧喝”。选对饮料,就是在给身体减负。如同一把伞,在暴雨中撑起一方清凉。这三种饮品——黑苦荞茶、桑叶茶、赤豆薏米水,便是那把伞下的清泉。

可别以为喝了这些就能“为所欲为”,糖尿病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饮食、运动、情绪、睡眠等多方面。饮料只是其中的一环,但这一环若用得巧,便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放眼全球,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饮”这一角度,探索代谢疾病的干预路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研究表明,饮品中的植物活性物质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度远高于以往的预期尤其是茶类、谷物类、豆类的天然提取液,已成为国际营养医学研究的“新宠”。

那么,糖尿病人是否可以每天都喝这三种饮料?需不需要轮换?有没有禁忌?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饮食结构各不相同,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身体反馈机制”。喝了之后血糖有没有波动?胃肠有没有不适?精神状态是否改善?这些才是“量身定制”的依据。

就像中医所说“望闻问切”,现代医学也在强调“个体化营养干预”。糖尿病的管理,不再是“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调。这三种饮料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们不仅天然、安全、无依赖性,还具备一定的机体调节能力,是糖尿病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饮中良伴”。

与其在药瓶前发愁,不如在茶杯中找答案。糖尿病不是绝路,而是提醒人们生活该“减速”了。一杯茶、一碗水,也许就是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李东,陈君石,张兵,等. 黑苦荞茶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04):412-417.

[2]张琳,王雪梅,孙国平,等. 桑叶茶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02):172-176.

[3]赵启明,黄晓军,李小刚. 赤豆薏米水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24,30(06):88-93.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