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手指肿(糖尿病手指肿胀)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一个病例带你认识“糖尿病手”,糖尿病患者手部常见的3种并发症

糖尿病有累及全身的100多种并发症,对于糖尿病足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于糖尿病手部并发症——糖尿病手,对不起不了解。但是糖尿病手如不加以防范可以导致手致残,俗话说“十指连心”,最严重后果是断手指痛!请看下列糖友病例,以示警示。

典型病例

糖友谢女士是输油泵站的员工,一次需要紧急关闭输油闸门,防止储油罐冒顶,此时男员工不在,作为资深员工的谢女士立即上前去关闭大闸门。在费力地关闭大闸门后,突感十指钻心痛,疼痛几乎晕厥,闻讯赶来的厂医用干净湿盐水纱布包扎肢体和断指,再用夹板固定包扎,然后用冰袋覆盖断指,迅速转运患者至医院。医院手外科医生经过X光检查发现谢女士十指有六指中间断裂,余四指有小裂缝。这位手外科医生很有经验,他安慰大家:“断指转运和保存很好。手指断裂后,不超过八小时都能成功接好”然后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得知有糖尿病史,立即检测随机血糖。发现血糖高达19.6,马上邀请内分泌科医生术前会诊。

内分泌科医生会诊后告诉谢女士她的断指是由于糖尿病的手部并发症所致。谢女士恍然大悟说几年前就出现手指麻痛有时还出现手指僵直,当时按“类风湿”治疗,久治不愈,延误时间。后来,在内分泌科医生有效降糖治疗助力下,手外科医生在高倍光学显微镜的助视下,将指间断裂的血管重新吻合,进行骨、神经、肌腱及皮肤的整复术,这个精细的断指吻合术做得很成功,终于保住谢女士的手指。

病例解读与分析谢女士患多年糖尿病手而不知晓,一直按类风湿误治。此次因手部用力过猛,导致多指断裂。辛遇有经验厂医妥善保护断指及手指血运,再遇高明的 手外科医生妙手回春,才保全患指。

科普一下糖尿病手,糖尿病的手部并发症简称糖尿病手

糖尿病手有3种常见的手部并发症类型

一、糖尿病手部并发症之腕管综合症

病因:2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腕管综合症(CTS)。它是因为正中神经在通过腕部进入手时受到压迫所引起。这种压迫可以因腕部肌肉或其他组织结构过度重复运动而引起炎症所致;在糖尿病患者中,即使没有常见的过度重复运动所造成的损伤刺激,腕部组织也可以发生结构改变而对正中神经产生压迫。

症状:通常会感到手指有针刺样的烧灼感或是麻木感,这种感觉见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疼痛常在夜间加重。患者睡觉时常会被痛醒;疼痛还会因腕部活动而加重。

二、糖尿病手部并发症之扳机指

病因: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也就是常说的“扳机指”,它不仅是“拇指一族”常发手机短信的不良后果,也是另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手部并发症。

症状:伴有扳机指的糖尿病患者会抱怨某个或几个手指就像被锁住一样,活动受到束缚,而且常常伴有疼痛。当手指进行屈伸时,会在某个部位被卡住,有时需要借助另一个手来帮助或屈曲,此时会伴有“咔哒”的弹响声。在受累的手指上通常会触及一个结节,一般在掌侧。扳机指在病程很长的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三、糖尿病手部并发症之Dupuytren挛缩

病因:也称为掌腱膜挛缩,是由于掌侧皮肤下面的组织发生增厚、缩短和纤维化所引起。

症状:手指发生挛缩,尤其是无名指,但其它的各指也可能受累。受累的手指会固定在某个特定的弯曲位置,但并不像扳机指那样被胶着住。在掌侧有时也可以触及肿胀和结节。

糖尿病手之所以让人感到陌生,可能是因为糖尿病手是一种跨越内科(内分泌代谢科)和外科(主要是手外科)的“跨学科病变”;多年游离于各科边缘,故不被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糖尿病手的重要性,我们要予以更多关注。避免,糖尿病手这一“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跨学科病变”继续遗害我们的糖尿病友。

作者: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昌祁

老人手指肿成“萝卜头”,沾了冷水就变色,一查方知患上该罕见病

近日,年过八旬的吴爹爹来到长沙市第四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就诊。老人告诉医生,从半年前开始,自己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而在3个月前,双手指开始肿胀,不能握拳,而且在接触冷水的时候手指会变紫,而且还有反酸及吞咽梗噎感等消化道症状。

长沙市第四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沧桑详细地询问了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后,考虑爹爹患结缔组织病可能性大,收入肾脏风湿免疫病房住院,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症”。

刘沧桑介绍,这是一种以皮肤变硬和增厚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这是一种罕见病,患病率只有50~300/100万人左右,且女性多见,多数发病年龄在30~50岁,像吴爹爹这样的老年男性病人更少。系统性硬化症最多见的初期表现是雷诺现象和隐袭性的肢端及面部肿胀,并有手指皮肤逐渐增厚,可出现肺组织及肺血管、消化道、肾脏等多脏器受累。吴爹爹出现的手指遇冷时发白发紫的现象就是雷诺现象。

考虑到爹爹已是高龄,且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刘沧桑主任组织科室医生全面评估爹爹脏器受累情况,分析积极治疗的优势和风险后,为其量身定制了个体化的抑制免疫治疗方案。治疗3天后,吴爹爹的手指肿胀及发白发紫的症状就得到了改善。

刘沧桑介绍,系统性硬化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的检查。该病通常进展缓慢,如果没有及时、规范的治疗,一旦出现严重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和肾危象者,预后很差,死亡率高。因此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治疗,预防和暂缓脏器损伤,还要注意不能滥用激素。

刘沧桑提醒,风湿免疫疾病常可出现多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当出现关节肿痛、肌痛乏力、不明原因的发热、遇冷时皮肤变色、面部蝶形红斑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通讯员武蓉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小时报料热线0731-85571188。

糖尿病人尿酸高要当心!脚趾肿痛、尿有泡沫,双管齐下控指标

55 岁的张先生患糖尿病 8 年,最近半夜总被右脚大脚趾疼醒,关节又红又肿,像被热水烫过一样,连盖被子都觉得疼。

他以为是走路太多累着了,贴了止痛膏药却没效果,去医院检查才发现,空腹血糖 8.6mmol/L(远超正常的 7.0mmol/L),血尿酸更是高达 580μmol/L(正常男性应低于 420μmol/L)—— 原来糖尿病没控制好,尿酸也跟着升高,引发了痛风。

糖尿病人尿酸高的症状,往往和血糖波动相互影响,呈现出 “双重困扰”。

48 岁的李女士有糖尿病史 5 年,最近不仅口渴、多尿的症状加重,每天要喝 3000 毫升水还觉得口干,脚趾关节还时不时隐痛,尤其吃了顿火锅后,左脚踝关节突然肿起来,皮肤温度升高,走路一瘸一拐。

检查显示她的血尿酸 520μ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13.2mmol/L,医生说这是典型的 “糖友” 合并高尿酸血症,两种代谢问题缠在一起,症状会更明显。

尿酸高在糖尿病人身上的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发作:

多在夜间突然出现关节剧痛,最常见于大脚趾根部,其次是脚踝、膝盖。这种疼痛来得快,往往几小时内达到高峰,可能持续数天到一周,发作时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血糖也会跟着升高。

慢性症状:

尿酸长期偏高的患者,关节会反复隐痛,比如手指、手腕关节发酸,活动时有点僵硬,像生锈的合页。

更隐蔽的是对肾脏的影响。糖尿病人本身肾脏负担就重,高尿酸会雪上加霜。医生解释,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会损伤肾小管和肾小球,加上高血糖的影响,肾功能下降得更快,严重时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糖尿病人容易尿酸高,和身体的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胰岛素抵抗不仅会让血糖升高,还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在体内堆积;糖尿病患者常有的肥胖、高血脂,也会加重嘌呤代谢异常;此外,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磺脲类)可能会升高尿酸,而高尿酸又会反过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形成恶性循环。饮食也是重要因素,不少 “糖友” 觉得要补营养,经常吃动物内脏、海鲜,或者用浓肉汤炖补品,这些高嘌呤食物会让尿酸飙升。

控制尿酸和血糖,需要双管齐下。饮食调整是基础:

  • 少吃高嘌呤食物,像猪肝、猪肾、海鲜、浓肉汤这些,每周吃红肉不超过 3 次,每次不超过 50 克;
  • 多喝水,每天喝 1500-2000 毫升温水或淡茶水,帮助尿酸从尿液排出,但要注意别用含糖饮料代替,以免升高血糖;
  • 用杂粮、杂豆代替部分精米白面,既能控制血糖,又能提供膳食纤维,促进代谢。55 岁的张先生把早餐的白粥换成杂粮粥,晚餐用清蒸鱼代替红烧排骨,3 个月后尿酸从 580μmol/L 降到了 450μmol/L。

药物选择要兼顾两者。医生会根据情况,给尿酸高的糖尿病人开降尿酸药,比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同时调整降糖方案,优先选择对尿酸影响小的药物。

生活方式的调整也不能少。每天保持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会暂时升高尿酸);控制体重,腰围男性不超过 90 厘米,女性不超过 85 厘米,肥胖的 “糖友” 减轻 5% 的体重,尿酸往往能降不少;戒烟限酒,尤其是啤酒,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还会升高血糖。

定期检查很重要。“糖友” 每 3-6 个月要查一次血尿酸,每年查一次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早发现早干预。

现在,越来越多的 “糖友” 开始学着看尿酸化验单,调整饮食和用药,在控糖的同时管好尿酸,为自己的健康多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