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国糖尿病现状(中国糖尿病现状如何)

环球时报 0
文章目录:

「中国糖尿病地图」出炉:最该“减糖”的地区在哪?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

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生命时报》解读最新报告,带你读懂血糖异常的警报。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

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 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凯亮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1.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2.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

王凯亮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3.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4.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5.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6.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7.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8.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9.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10.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11.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做“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12.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王凯亮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蔡骏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

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

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糖尿病人数持续攀升,2023年达2.3亿,中疾控周脉耕等发布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数据

近日,中疾控周脉耕等发表中国糖尿病流行与负担数据揭示,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5.88%,患病人数达2.3亿,较2005年(8848万)增长163%,年龄标化患病率从7.53%飙升至13.7%。

2023年伤残调整寿命年(YLD)的年龄标化率为19.1/1000人,而2005年为10.5/1000人。

2005~2023年,男性的糖尿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始终高于女性。

糖尿病患病人数及

年龄标化患病率

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流行呈现明显地域差异,北方与发达地区成“重灾区”。

北京、天津、上海的糖尿病患病率均超20%,位居全国前三。西藏、广西、贵州等地患病率均低于10%。

2023年,华东地区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估计为7 847万,其次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别估计为5 398万和3 606万。

华北地区的糖尿病年龄标化患病率达17.2%,东北、华东紧随其后,分别为15.62%和14.86%,西南地区西藏年龄标化患病率最低(3.93%)。

2005~2023年期间,所有地区和省级行政区的糖尿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南地区的增幅最为显著,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4.12。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与糖尿病负担呈正相关。人类发展指数(HDI)最高的地区,患病率达16.33%,而HDI最低地区为8.10%。

研究指出,北方高碳水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发达地区快餐普及和肥胖率上升,是重要诱因。

研究者预测,若任由现状发展,中国糖尿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将随时间呈线性增长,2030年将达16.15%,2040年将达21.52%,2050年将达29.10%,天津和北京或超40%。但如果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遏制肥胖流行,糖尿病患病率增幅可减少近50%,2050年有望控制在15%以下。

研究者指出,肥胖是糖尿病的核心风险因素,中国成人肥胖率已从2002年的7.1%升至2019年的16.4%,亟须通过政策调控、健康教育和医疗干预阻断“肥胖-糖尿病”链。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若不及时干预,2030年相关医疗成本将超4 600亿美元。

该研究整合6轮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CCDRFS)数据和73项流行病学调查,采用DisMod-MR模型,并结合中国人群特异性疾病伤残权重,评估和预测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的糖尿病负担。

来源: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evalence and non-fatal burdens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 Mil Med Res. 2025 Jun 2;12(1):28.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 ),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