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中国 现状(糖尿病中国现状有关参考文献)
20年增长163%,为什么中国成了糖尿病王国
你知道吗,中国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首位。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高达2.3亿,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仅为8848万,增幅达163%。
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人患病!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糖尿病王国?
答案可能不招人待见,但事实是,除了种群遗传因素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咎由自取。
01
美国人的“危言耸听”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92年,美国知名的医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就预言了今天的局面。
他在看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趋势后,曾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当时全国上下正趁着改革的东风,忙着大搞经济建设,这个预言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危言耸听”。
直到15年后的2007年,中日友好医院的杨文英教授牵头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磅报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
美国人的”危言耸听“终于成为了客观现实。
五年后的2013年,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4亿。
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的11.3%。
中国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02
发病原因
为什么我说中国成为糖尿病王国,一部分的原因是咎由自取呢?
要理解这一点,你需要知道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几个因素:
①节俭基因学说
美国遗传学家尼尔提出,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食物匮乏,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进化出了“节俭基因”,这种基因让人类获得的“高效储能能力”。
但是,当到了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这种基因却成了健康的“枷锁”——它会让身体更容易囤积脂肪,引发胰岛素抵抗,从而使人患上“糖尿病”。
这个学说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199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糖尿病领域著名的“荷兰饥荒研究”。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饥荒时出生的荷兰人,与之后一年食品供应正常时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后更易发胖,并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餐后血糖升高。
2019年8月,《糖尿病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的研究报告,题目是:《1959-1961年中国的饥荒加剧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中国1959–1961年大饥荒的幸存者中,胎儿期经历饥荒者糖尿病风险增加53%,儿童期经历者风险激增82%。
②生活方式影响
贾雷德·戴蒙德教授为什么能提前十几年就预言到中国糖尿病人群的爆发生增长?
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的前车之鉴。
在中国“晋升”为糖尿病第一大国之前,美国曾长期“霸榜”,原因就在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
不幸的是,贾雷德·戴蒙德教授的提醒没有引起重视,中国没能逃脱美国式的宿命。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 精制碳水主导了主食
居民30%热量来自白米饭,精制谷物取代粗粮。上海研究发现,每日摄入白米饭最多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78%。
- 肉食与糖的摄入量爆炸增长
1992–2002年动物性食品供能比例从9.3%升至13.7%,猪肉消费量超越美国。红肉每增加半份/日,糖尿病风险飙升48%。
更隐蔽的威胁来自含糖饮料——每日一罐可乐355ml,风险提高22%。
- 烹饪方式剧变
家庭烹饪减少,高油盐的外卖和快餐普及。华北地区糖尿病患病率17.2%全国最高,与北方高碳水、高脂饮食传统密切相关。
下表总结了中国近40年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其次是活动量的大幅减少。
2009年相比1997年,中国男性总体力活动下降29%,女性下降38%。
运动量减少,大幅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率。
研究发现,每天看电视2小时,糖尿病风险增加14%;久坐者比中等体力活动者患病风险高出128%。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个趋势在儿童身上更加明显。
据相关数据,中国20岁以下男孩超重/肥胖率达23%,女孩14%。
儿童肌肉量下降导致糖代谢能力下降,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腹型肥胖。
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运动量的减少,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腹型肥胖”的人群大幅增加。
不同于西方均匀性肥胖,中国人更易出现腹型肥胖。
这类肥胖人群体重可能仍在正常范围,但是却出现了明显的“内脏脂肪堆积”:正常体重人群中14%存在内脏脂肪超标,超重人群中这一比例达60%。
腹型肥胖则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最核心推手之一。
下表展示了东西方人群在糖尿病相关特征上的差异:
外卖大战引发血糖焦虑!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超2亿,如何科学控糖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早上八点,手机滴滴响个不停,外卖平台开始推送“低脂早餐”“轻食减脂餐”。中午刚过,奶茶、炸鸡、米饭三件套霸占热榜。
晚上九点,夜宵烧烤和甜品“限时秒杀”跳出来勾你下单。你以为你在挑选食物,其实是食物把你“精准投喂”。
血糖,就是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被悄悄推高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携带这个“甜蜜的负担”。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自己都不知道。
不是因为你没去检查,而是你根本没觉得“饿得快、容易渴、尿多”这些事,有什么不对劲。
我在门诊接待过一位40来岁的送外卖小哥,身高一米七,体重近200斤。他说:“我吃得不多,就是每天外卖路上饿了就点点吃,炸鸡、奶茶、汉堡,方便嘛。”
他来的时候已经是糖尿病前期,血糖飙到空腹8.1。他一脸不信:“我不是馋,我是真的饿。”我说:“你不是饿,是血糖在坐过山车。”
外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的是胃,伤的是胰岛。
你以为吃饱了,其实只是血糖刚刚冲上去,胰岛素一出动,又掉下来了。低血糖反弹,让你更饿,更想吃,吃得更快,恶性循环。
但问题不是出在你嘴上,而是你根本不知道,日常饮食里藏着多少“慢性杀手”。
比如那碗看起来“健康”的番茄牛腩面,隐藏糖分高得惊人;那杯“无糖”奶茶,仅靠奶精、植脂末,照样让血糖飙升;就连号称“轻食”的沙拉酱,也可能是血糖飙升的帮凶。
不仅仅是“吃太甜”的问题,而是“吃得太精”。
精米精面、加工肉、油炸食品、糖分饮料……这些高升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像一把把看不见的剪刀,剪断了胰岛素的“调节神经”。胰岛素本是血糖的“门卫”,但门卫天天加班,最后就“罢工”了。
我在门诊见过不少年轻人,30岁出头,脸色蜡黄、肚子发胀、手指发麻,查个血糖,空腹就10以上。问他怎么吃饭?“点外卖啊,没空做饭。”再问有没有动?“下班就躺床上刷手机。”这些“糖人”,不是因为懒,而是生活节奏逼得他们没得选。
但生活方式不是借口,真正可怕的是常识的缺失。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不能吃糖”,于是戒了糖,却不戒主食、奶茶、油炸食品。
更有甚者,干脆饿着自己,结果反倒导致低血糖、晕倒、甚至酮症酸中毒。控糖不是绝食,不是吃药就好,而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下手。
比如:
· 吃饭顺序: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能有效减缓血糖上升;
· 饭后活动:饭后散步15分钟,血糖下降得更稳;
· 吃对主食:白米饭换成糙米、燕麦、全麦面包,升糖指数低得多;
· 饮食规律:不规律吃饭比吃多还伤;长期不吃早餐,血糖波动更大;
· 控制情绪:焦虑、压力大会让激素飙升,间接影响血糖;
· 睡眠质量:熬夜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早睡其实是控糖的“神药”。
控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靠“某种神奇食物”就能搞定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一种你每天能为自己做的小决定。
我曾接待过一个退休女教师,60岁出头,确诊2型糖尿病十年,却把血糖控制得像教科书一样。她说:“我每天早上六点起来走操场半小时,晚饭六分饱,水果要吃,但只吃拳头大小,晚上八点后不吃东西。”
她不是靠自律,而是靠了解自己身体的“底线”。她说:“你要是听不懂身体在说什么,糖尿病就会教你听懂。”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它是“生活方式病”。
它不挑人、不看家境,只认你怎么吃、怎么动、怎么活。你可以有点胖、有点懒、有点忙,但不能对自己的健康“一问三不知”。
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是在糖尿病前期,却浑然不觉的吗?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4.5亿!这意味着,每两个正常人中,就有一个“潜在糖人”。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等到尿频、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了才去看医生。等你发现,往往已经晚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梗、脑梗、肾衰、失明、截肢,没人想面对这一切,可它来的时候,从不打招呼。
控糖的第一步,不是换饮料,不是买保健品,而是去做一个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这个检测便宜、快速,却能帮你看清未来十年的健康走向。
你要知道:糖尿病不会让你一夜之间倒下,但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点点“偷走生命力”。
外卖的香气再诱人,也比不过自己健康活着的日子香。
所以,请你从今天起,不要再“饿了再吃”,而是“该吃就吃”。不要再等症状出现再去查血糖,而是定期体检。
不要再被“低糖”“无糖”“健康餐”这些营销洗脑,而是自己学会看标签、看升糖指数、看热量。
别让外卖主导你的味蕾,更别让血糖主导你的人生。健康这件事,没有人能替你完成。
你可以随便吃,但你的胰岛素可没得选。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点“恍然大悟”,不妨点个赞,转发给你最关心的人。血糖的事,别等到晚了才后悔。评论区聊聊,你今天吃的那一顿,是控糖还是控不住?关注我,我们一起把健康吃回来!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王丽华,张志刚.我国糖尿病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3):193-198.
[3]朱大为,李卓,陈颖.糖尿病前期干预与转归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4):241-245.
中国糖尿病人数超2.3亿!你知道如何科学防“糖”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吃得不多却总是口渴,饭后一坐就困,伤口久不愈合?这些看似“亚健康”的小毛病,会不会是“糖尿病”在悄悄靠近?
一个惊人的现实是——在中国,每7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总人数已经超过2.3亿,稳居全球第一。更让人警觉的是,还有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生病。
糖尿病,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富贵病”的慢性疾病,正悄悄渗透进我们每一个普通家庭。
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真的防不胜防吗?年轻人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有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远离“甜蜜的陷阱”?
答案是肯定的。糖尿病不是“命中注定”,它有迹可循、可防可控。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医学常识,是我们与糖尿病之间最好的“防火墙”。
在这篇文章中,将从多个角度带你深度了解糖尿病的真相,并告诉你,科学防“糖”,其实并不难。
2025年初,《中华糖尿病杂志》发布的一项全国性流行病学研究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3.5%,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超过4亿人。
换句话说,差不多每3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正处于“糖前状态”——他们可能几年后就会发展为糖尿病患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大幅提前,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被确诊糖尿病,甚至还有初中生、高中生被诊断为糖尿病。
这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而是全民健康的挑战。
有人可能会问: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吃糖吃多了?其实,糖尿病的真正“元凶”并不只是糖,而是胰岛素抵抗。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没用”,无法有效降低血糖,导致血糖在体内持续升高,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这一过程,往往从生活中的一些“看不见的敌人”开始:
· 长时间久坐:每天坐超过6小时,糖尿病风险大幅上升;
· 高热量饮食:甜饮料、炸鸡、奶茶、精加工面食,都是“隐形高糖”;
· 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 熬夜失眠:睡眠紊乱会扰乱血糖代谢;
· 情绪压力大:长时间焦虑、抑郁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功能。
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方式,恰恰是糖尿病悄然入侵的通道。
糖尿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往往有多年“酝酿期”。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反而下降。
但在早期,很多人并无明显症状,只是隐隐觉得疲倦、视力模糊、伤口难愈合或者手脚偶尔发麻,于是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并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像一颗“定时炸弹”,长期慢性发作,却可能在某一刻突然引爆:
· 眼睛:可能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终失明;
· 肾脏:是中国终末期肾病的第一大元凶;
· 神经系统:引发神经病变,四肢麻木、刺痛;
· 心脑血管:糖尿病患者心梗、脑梗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 足部: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足,甚至面临截肢风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尿病风险之中呢?
如果你符合以下几项,请高度警惕:
1. 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史;
2. BMI超过24(超重);
3. 腰围:男性大于90cm,女性大于85cm;
4. 经常吃外卖、爱喝奶茶;
5. 每天运动少于30分钟;
6. 有高血压、高血脂或脂肪肝;
7. 女性曾患妊娠糖尿病或多囊卵巢综合征。
如果你中招了3项以上,建议每年定期做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那么,糖尿病能不能“逆转”呢?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确实能显著延缓或逆转糖尿病前期。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改善睡眠,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指标在6个月内明显下降,部分人甚至恢复正常。
具体怎么做?以下这些建议,简单实用:
· 控油控糖控热量:饭菜少油少盐,主食粗细搭配;减少甜饮、糕点;
· 每天步行6000步以上: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 保持规律作息:晚上23点前入睡,睡够7小时;
· 情绪管理:学会放松,避免焦虑;
· 定期体检:尤其是空腹血糖、OGTT、糖化血红蛋白筛查。
很多人觉得“健康饮食”是一种“苦行僧式生活”,其实并非如此。
比如,用山药、紫薯代替米饭,不仅控制血糖,还能补充膳食纤维;用鸡胸肉替代红烧肉,既饱腹又低脂。科学“吃出来的健康”,比吃药靠谱得多。
当然,有些人即便已经确诊糖尿病,也不用慌张。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需要终身管理。只要控制得当,患者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甚至跑马拉松。
糖尿病防控,不是医院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面对这个“甜蜜的杀手”,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行动。
现在,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我今天喝了几杯奶茶?吃了几顿外卖?走了多少步?是不是时候为自己的健康“减点糖”了?
如果你读到这里,请不吝点赞、评论或转发,让更多人意识到糖尿病的隐患。也许你的一个举手之劳,就能让身边的人少走一段弯路。
健康的生活,从认识糖尿病开始。
参考文献:
[1]王曦,李光伟.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3(2): 73-78.
[2]邹大进,王东,赵玉梅,等. 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控制的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24, 22(4): 602-608.
[3]李宁,范建高,张鹏. 青年2型糖尿病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1): 15-21.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