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穴位图
程凯养生说:糖尿病最经典的穴位处方
糖尿病是一个很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在古代,对糖尿病的认识,把它叫做消渴,分为三消: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上消肺阴不足、中消胃阴受损、下消肾阴亏虚,影响到人体的所有的主要脏腑,并且如果长期以往还会出现消瘦的情况,所以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症候群的典型表现。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只关注到脾的转运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今天会给大家介绍一组穴位,来和昨天详细讲解的胰腺点,放在一起搭配使用,形成一组糖尿病自我保健的处方。而这组处方对血糖控制,对并发症的预防,效果都非常明显。
刚才我们说了糖尿病是三多一少,有肺阴不足,有胃阴亏虚,有肾阴受损,那我们就针对这三种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三个穴位。
第一个穴位在手上,这个穴位是针对肺阴不足所出现的口渴、口干的症状,穴位的名字叫鱼际。鱼际穴在手拇指的根部,大鱼际的位置赤白肉际上,第一掌骨的中点处,可以用拇指立起来,掐点鱼际。一定要点到这个骨头边,所以当我们把这个力量放到骨头边上的时候,会感觉到有明显的酸胀感,甚至会上下前后的放射。针对肺阴不足,用掐点鱼际的方法。
第二个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叫做内庭,在足上,足的二、三趾的趾缝纹端的地方。内,入也,庭,口也,入口的问题。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胃阴受损,而出现胃火比较旺盛,食欲比较强烈,控制不了自己的饮食摄入量,所以用内庭穴来降低食欲,减少口腔里胃热的症状。我们把拇指放到内庭穴上,食、中指放到对侧,掐点内庭。
第三个穴位也在脚上。肾阴不足是人体一身阴的根本,所以肾阴不足是特别关键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要选择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这个穴位叫然谷。然谷代表一个部位,也代表这个穴位的功能。
内踝高点下缘斜前45度角,可以摸到一个圆形的骨头,是舟骨粗隆,在它的下方凹陷处是然谷穴,拇指立起来,掐点然谷穴。
这三个穴位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它们都有一个名字叫做荥穴,这是穴位当中的一个类别的名称。荥穴有泻热的作用,往往在靠近手指或足趾末端的一些位置,掌指关节的附近。这种穴位的特点,就是比较表浅,如果给它一个强的刺激,掐、刺这样的一些刺激的时候,疼痛感比较强,酸痛感、放射感也比较强,有很好的泻热的作用。
鱼际穴是泻肺热,所以对口渴症状可以减轻;内庭是泻胃热,对食欲亢进有所帮助;然谷穴泻的是肾中之虚热,对阴虚火旺效果非常明显。这三个穴位放在一起,可以说肺阴、胃阴和肾阴受损之后,所导致的虚热的症状就比较容易能够快速缓解。
这三个穴位我们还要再搭配另外一个穴位,这个穴位就是承浆穴。承浆穴就是引津上承,浆是琼浆玉液,可以把身体的精华物质通过任脉上承于此的一个穴位。这个穴位就是采用轻轻的点揉法,点揉的时候口腔液体开始逐渐分泌。
我们就用这样的四个穴位来配合之前教给大家的胰腺点,就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处方,来应对糖尿病的三消症状,也就是肺阴、胃阴、肾阴受损,出现的一些虚热的表现。
这样一组穴位处方每天坚持,养成一种习惯,以年来计。因为糖尿病是一个不可能被治愈的疾病,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的疾病,又和人体的综合代谢功能密切相关,它可以说是人体代谢综合征当中的重要一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家对糖尿病的对抗,这种控制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这组穴位也是一个长期点揉或掐揉的方法。
我们掐揉这些穴位,一天当中掐揉多长时间呢?
从这些穴位的掐点的刺激方法来讲,是不会引起穴位疲劳的。所以每天随手有时间的时候就刺激这些穴位。一天当中至少要做5-8遍,每个穴位掐点3-5分钟。白天工作的时候多点点鱼际、承浆,晚上回家洗完脚,多掐一掐内庭,点揉一下然谷。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看自己有没有一颗恒心。
程凯养生说:糖尿病最经典的穴位处方
联合国糖尿病日,程氏针灸降糖穴位处方赶紧收藏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你知道吗?
联合国糖尿病日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今年的糖尿病日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是现代社会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病变与肺、胃、肾甚至五脏都有关系,又以肾为关键。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及病变轻重程度的不同,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消。
上消,主要表现是口渴,这跟肺热有关;
中消,主要表现是多食,跟胃热有关;
下消,主要表现为多尿,跟肾虚有关。
得了糖尿病,不仅终身要吃药打针,还要忌嘴,感觉人生乐趣都少了很多。但是,控制饮食其实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医治效果。
“药穴同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百药箱,里面装的药就是穴位。糖尿病也有其对应的“药之穴位”。穴位降糖有双向的调节作用,不用担心引起低血糖,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有助于减轻症状,减少或预防并发症。所以,建议大家与西药配合使用,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注意,给大家的建议是与西药配合使用,而不是单独使用穴位,因为穴位降糖虽然有一定的作用,而且是有全身性的调节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状态、根本病因的调整有益,但相比西药来说,降糖的速度较慢、降糖能力较弱。穴位降糖是一种配合西医治疗手段,需要长期坚持,养成一种自我治疗的生活习惯。
一位男性糖尿病患者,初诊的时候很吓人,空腹血糖竟然高达 15.8,脸色晦暗,口唇也青紫色,口气很重,并且有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这个血糖值是什么概念呢?一般空腹血糖高于7 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而长期持续高血糖状态在 16.7 以上,就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险情况。
什么又是“三多一少”症状呢?
这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临床中很多患者并不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所以经常得了糖尿病很 多年却不知道,因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定期监测血糖很重要。
这个患者已经开始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了,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让他加强饮食控制、调整饮食结构,适度增加散步、慢走等锻炼,一方面 给他制定了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案,主穴是然骨。
然骨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在足的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解剖上叫做舟骨粗隆,这个粗隆的下方就是然骨穴了。
针刺的时候选用的是 1.5 寸的长针,深刺、强刺激是用这个穴位降糖时的方法,所以如果我们平时要按摩这个穴位降糖的话,就一定要用力一点,使穴位局部的酸胀感持续得久一些,才会有效。
在针灸的基础上,还开了几副中药配合治疗。针灸是一周两次,中药是一周 6 付,这样的针药结合治疗,持续了一个月后,他自己监测的血糖变化曲线,空腹血糖由原来的 15.8 毫摩尔/升,一周后降到 11.2 毫摩尔/升,第二周降到了8.5毫摩尔/升,第三周以后稳定在 7.8 毫摩尔/升,身体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取得了非常好的平稳降糖作用。
程氏针灸之降糖基本穴位方
降糖穴位除了然骨外,经过临床和实验验证有效的穴位还有足三里、肾俞和三阴交,采用的治疗方法以点揉法为主,即先用力点下, 使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在维持向下用力的基础上,改点为揉,增强 这种酸胀感,使之向四周放散为佳。还有一些穴位可以明显改善“三多一少”症状,可以配合使用。
口渴——鱼际(手太阴肺经穴)
多食——内庭(足阳明胃经穴)
多尿——关元(任脉穴)
随症加减穴位有:
高血压——太冲(足厥阴肝经穴)
便秘——天枢(足阳明胃经穴)
盗汗——阴郄(手少阴心经穴)
眼病——睛明(足太阳膀胱经穴)
下肢麻木、感觉过敏——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穴)与太溪(足少 阴肾经穴)对按
皮肤瘙痒——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和血海(足太阴脾经穴)
糖尿病的中医穴位疗法:10个常用穴位助你控糖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外,中医穴位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帮助控制血糖。以下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10个穴位及其作用。
1. 足三里(ST36)
位置: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作用:足三里是“强壮穴”,能够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
2. 三阴交(SP6)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会穴,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分泌,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有益。
---
3. 太溪(KI3)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能够补肾益气,增强肾脏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疲劳、腰膝酸软等症状。
---
4. 胰俞(BL20)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胰俞是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穴位,能够调节胰岛素分泌,帮助控制血糖。
---
5. 脾俞(BL21)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脾俞能够健脾益气,改善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帮助调节血糖。
---
6. 肾俞(BL23)
位置: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肾俞能够补肾固本,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多尿、乏力等症状。
---
7. 中脘(CV12)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作用: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和代谢,有助于控制血糖。
---
8. 关元(CV4)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作用:关元是补肾益气的重要穴位,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疲劳和免疫力低下。
---
9. 曲池(LI11)
位置:肘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尽处。
作用:曲池能够清热、调节血糖,尤其适合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炎症的患者。
---
10. 内庭(ST44)
位置: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内庭能够清热、调节血糖,尤其适合糖尿病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的患者。
---
如何使用这些穴位?
1. 按摩:每天早晚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2. 艾灸:对于寒性体质或疲劳明显的患者,可以用艾条温和灸这些穴位,每次10-15分钟。
3. 针灸: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
注意事项
- 穴位疗法是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药物和饮食控制。
-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 如果穴位刺激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中医穴位疗法,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控糖的同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有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