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讲稿(糖尿病演讲开场白)
关于糖尿病,一篇文章说透!建议收藏→
据科普中国报道:糖尿病,大家听得特别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什么是胰岛素?糖尿病人为什么每天要打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有哪些注意事项?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由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随着疾病进展,血糖长期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糖尿病人周围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逐渐出现多系统损伤,容易引起眼睛、足部、心血管、肾脏、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甚至功能减退、衰竭,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等,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糖尿病常见的分型是1型和2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研究表明,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包括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
1型糖尿病常在青少年阶段发病,发病机制可能是胰腺β细胞被破坏,失去了它的功能,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外周组织无法合理利用葡萄糖,从而出现高血糖,由此引发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典型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2型糖尿病常在成人阶段发病,病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或者分泌不足,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2型糖尿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典型症状是肥胖,特别是腹型(也称向心性)肥胖,也可有多饮多尿等表现。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人体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兼有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效果与剂量及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关。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
通俗来讲,胰岛素对葡萄糖代谢的作用,就是能将葡萄糖从细胞外转移到细胞内,降低血糖水平。当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顺利转移到细胞内,从而引发高血糖。这时就可能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达到血糖平衡了。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调节代谢过程。胰岛素可以调节三大代谢物质。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调节糖代谢: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从而使血糖降低。
当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会迅速下降,这样大脑组织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昏迷、休克等症状。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无法更好地转化,会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形成糖尿。
调节脂肪代谢: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可以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分解氧化。
当胰岛素缺乏时,可能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当贮存的脂肪减少而分解的脂肪增加时,血脂就会升高,时间久了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胰岛素缺乏,还会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强,产生大量酮体,从而出现酮症酸中毒。
调节蛋白质代谢:胰岛素在促进蛋白质合成、贮存的同时,也可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糖尿病人为什么要每天打胰岛素
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需要综合治疗,重点在于控制糖尿病症状,预防慢性并发症。由于个体差异,糖尿病治疗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糖尿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类降糖药。其中2型糖尿病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促泌剂、双胍类降糖药等;1型糖尿病主要采用注射类降糖药,也就是胰岛素注射制剂。作为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胰岛素注射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胰腺β细胞被破坏,功能完全受损,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此类患者口服降糖药通常是无效的。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果是2型糖尿病合并其他并发症,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2型糖尿病病程长,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或糖尿病合并急性感染,或处于妊娠期,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制剂进行治疗。也就是说,需要每天打胰岛素了。
使用胰岛素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胰岛素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胰岛素的存储:胰岛素不耐高温,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存储在2~8℃的冰箱内,避免冷冻;已开封的胰岛素在15~30℃的室温下可保存28天,且应避免阳光直射和反复震荡。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所以在使用胰岛素注射制剂时,要接受医护人员的正规指导,同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胰岛素注射前:首先确认笔芯有无破损和漏液;检查笔芯药液性状是否存在结晶体、浮沉物或颜色变化等异常,确保胰岛素笔有足够的胰岛素量;将胰岛素充分混匀,但要避免剧烈摇晃,以免降低给药准确性。
注射前,注意排气,如注射器内有气泡,可轻轻敲打注射器针筒使气泡积聚到药液表面,再推到内塞排出气泡。
注射部位: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主要有4个,分别是:腹部、臀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不同的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注射部位的选择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以及使用胰岛素的种类决定。短效胰岛素理想的注射部位是腹部,中长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理想的注射部位是大腿和臀部。
应注意有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点应与上次注射点相距至少1厘米,避免在1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避免在皮下脂肪增生、疤痕、硬结、触痛、炎症或感染等部位注射。
捏皮的手法:当皮肤表面到肌肉的距离小于针头的长度时,就需要将皮肤捏起来,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注射的安全性。
捏皮的手法比较简单,但是要掌握好度,正确的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不能用整只手来捏,否则有可能将肌肉和皮下组织一起捏起来,造成了肌肉注射。
注射角度:针头与皮肤呈45 °注射,这样可以增加注射入皮下组织的长度,也可以减少注射入肌肉的危害。
如果使用比较短的4 mm或5 mm针头,就不需要捏皮,呈90 °注射就可以。如果针头的长度≥6 mm,就需要捏皮,呈45 °注射。注射后让针头在皮肤内停留10秒钟,以刺入时相同的角度拔出针头即可。
一旦患上糖尿病,就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血糖平稳,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挑战用一篇文章说透糖尿病的全部文章
是不是查出糖尿病后,医生就让你积极预防并发症?
因为糖尿病不是说确诊当天或者前几天才得病,糖尿病早期是没有症状的!
等到有症状显现时,都是血糖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它的潜伏期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多年,所以一般确诊糖尿病后,都会排查并发症。
你可别不以为然,糖尿病并发症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以下基本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及发病原因,看完后你会对糖尿病有一个新的认知。
糖尿病的并发症及发病原因
一、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代谢会出现紊乱,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不及时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首先,高血糖会导致脱水,使血液循环减少,进而导致各器官的供血不足。其次,大量的酮体可以在体内积聚,引起严重的酸中毒,导致呼吸困难、循环衰竭和昏迷等。此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肾衰竭。
二、高渗性高血糖
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的危害比酮症酸中毒更严重,它有它的独特性,好发于50岁以上,特别是合并了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还有冠心病的人群。
它的发病机理最关键的还是胰岛细胞的功能已经减退或者是衰竭了,胰岛素分泌减少,减少了以后血液中的糖分就没有及时的转成糖原把血糖降下去超过了人体的调配状态,最后就出现了高血糖等情况。
三、乳酸性酸中毒
由血中乳酸堆积而导致酸中毒为乳酸性酸中毒,在糖尿病基础上发生的乳酸性中毒称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为糖尿病三大急症之一。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发病率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低。临床虽不常见,但后果严重,死亡率很高。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时,可造成乳酸堆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可与酮症酸中毒并存。此外肝肾功能障碍影响乳酸的代谢转化及排出,进而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四、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种。其原因主要为高血糖导致肾脏的微血管发生了损害。目前认为引起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引起的代谢异常,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
临床上,糖尿病肾病早期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但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会发现尿微量白蛋白超标,夜尿增多、高血压等异常情况; 晚期患者会出现:浮肿、小腿痉挛、乏力、面色苍白、贫血,以及尿蛋白、肌酐、尿素等肾功能指标异常,因为此时肾脏已经明显病变发生了肾功能不全,此时肾脏对体内的毒素和药物,比如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的代谢都减慢,因此一 定要注意相关药物的剂量调整。如果发现自己夜尿增多,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尿比重 、尿渗透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应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
五、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眼病是常见的一种慢性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可损害眼的各个部位,如视网膜、结膜、角膜、虹膜、晶状体、眼部神经等,引起患者眼部多种疾病甚至失明。
它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认为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凝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确切病因不详,主要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水平
六、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主要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的。
早期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供血不足、温度低等,严重者脚部会感觉异常、畸形等,合并感染、溃疡、坏疽等临床表现,甚至会出现脚部肌肉、骨骼坏死。
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是由于长期糖尿病血糖升高,导致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尤其是痛觉减退引起的。患者感觉减退,局部血运障碍,如果发生刺伤或者垫伤,局部细菌聚集,就容易造成溃疡感染,出现糖尿病足。
七、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病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出许多倍,特别是患有2型糖尿病者更容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这是因为糖尿病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升高,使得血管损伤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一般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动脉硬化等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糖尿病确诊后,需每年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史、年龄、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家族史、肾脏损害、房颤。
八、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如四肢末端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肥胖、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
在糖尿病管理中,血糖控制是预防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关键。根据《恒格列净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就是我们常说的列净类药物),包括我们常见的恒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这些列净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T2DM)的综合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SGLT2i类药物在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体重及血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临床数据显示,列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2hPG),并改善体重和血压指标。此外,这类药物对合并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的T2DM患者也显示出显著的临床优势,帮助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并提供独立于降糖效果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因此被推荐作为这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列净类药物在改善成人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同时,还能带来多重健康收益。当前,关于其在T2DM合并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正在进行中,未来的研究数据将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支持。
更多糖尿病科普内容可以关注丁香园#科普吧医生#话题活动,里面都是关于糖尿病系列的科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去看看~
作为一名老中医,告诉你什么是糖尿病?
作为一名老中医,告诉你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在中医古籍中多被归为 “消渴” 范畴,是一种因体内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引发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宣扬国医文化,传承国医智慧,福报众生
从中医理论来看,消渴的发病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1.禀赋不足者,先天肾精亏虚,五脏柔弱,易致消渴;
2.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酿成内热,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或劳心竭虑,耗伤阴血,均可致消渴;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生,亦可引发本病。
其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若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口渴多饮;胃主腐熟水谷,胃热炽盛则消谷善饥;肾主水,司开阖,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下灼肝肾则肾失固摄,精微下注而见尿多味甜。
宣扬国医文化,传承国医智慧,福报众生
以下是一则医案分析:患者王某,男,48 岁。近半年来,自觉口渴多饮,每日饮水量达 3000 毫升以上,多食易饥,体重下降约 5 公斤,尿频量多,尿色黄浊。伴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为消渴(阴虚燥热型)。
治则: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剂:消渴方合玉女煎加减。
药物:天花粉,葛根 ,麦冬,生地黄 ,知母,石膏(先煎),黄连,牛膝 ,山药 ,山茱萸
方中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黄生津止渴;石膏、知母清泻胃热;黄连清热泻火;牛膝引热下行;山药、山茱萸滋阴补肾。
【中医讲究一人一方,剂量因人而异,仅供参考,具体以面诊结果为准】
患者服用 7 剂后,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有所减轻,心烦失眠亦有改善。原方继续加减服用 1 个月后,诸症明显缓解,复查血糖较前下降。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不仅仅着眼于血糖数值的控制,更注重整体的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会嘱咐患者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志舒畅,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