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的现状(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及展望 filetype:pdf)
「中国糖尿病地图」出炉:最该“减糖”的地区在哪?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
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生命时报》解读最新报告,带你读懂血糖异常的警报。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
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 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凯亮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1.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2.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
王凯亮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3.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4.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5.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6.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7.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8.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9.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10.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11.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做“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12.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王凯亮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蔡骏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
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
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
外卖大战引发血糖焦虑!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超2亿,如何科学控糖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早上八点,手机滴滴响个不停,外卖平台开始推送“低脂早餐”“轻食减脂餐”。中午刚过,奶茶、炸鸡、米饭三件套霸占热榜。
晚上九点,夜宵烧烤和甜品“限时秒杀”跳出来勾你下单。你以为你在挑选食物,其实是食物把你“精准投喂”。
血糖,就是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被悄悄推高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携带这个“甜蜜的负担”。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自己都不知道。
不是因为你没去检查,而是你根本没觉得“饿得快、容易渴、尿多”这些事,有什么不对劲。
我在门诊接待过一位40来岁的送外卖小哥,身高一米七,体重近200斤。他说:“我吃得不多,就是每天外卖路上饿了就点点吃,炸鸡、奶茶、汉堡,方便嘛。”
他来的时候已经是糖尿病前期,血糖飙到空腹8.1。他一脸不信:“我不是馋,我是真的饿。”我说:“你不是饿,是血糖在坐过山车。”
外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的是胃,伤的是胰岛。
你以为吃饱了,其实只是血糖刚刚冲上去,胰岛素一出动,又掉下来了。低血糖反弹,让你更饿,更想吃,吃得更快,恶性循环。
但问题不是出在你嘴上,而是你根本不知道,日常饮食里藏着多少“慢性杀手”。
比如那碗看起来“健康”的番茄牛腩面,隐藏糖分高得惊人;那杯“无糖”奶茶,仅靠奶精、植脂末,照样让血糖飙升;就连号称“轻食”的沙拉酱,也可能是血糖飙升的帮凶。
不仅仅是“吃太甜”的问题,而是“吃得太精”。
精米精面、加工肉、油炸食品、糖分饮料……这些高升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像一把把看不见的剪刀,剪断了胰岛素的“调节神经”。胰岛素本是血糖的“门卫”,但门卫天天加班,最后就“罢工”了。
我在门诊见过不少年轻人,30岁出头,脸色蜡黄、肚子发胀、手指发麻,查个血糖,空腹就10以上。问他怎么吃饭?“点外卖啊,没空做饭。”再问有没有动?“下班就躺床上刷手机。”这些“糖人”,不是因为懒,而是生活节奏逼得他们没得选。
但生活方式不是借口,真正可怕的是常识的缺失。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不能吃糖”,于是戒了糖,却不戒主食、奶茶、油炸食品。
更有甚者,干脆饿着自己,结果反倒导致低血糖、晕倒、甚至酮症酸中毒。控糖不是绝食,不是吃药就好,而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下手。
比如:
· 吃饭顺序: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能有效减缓血糖上升;
· 饭后活动:饭后散步15分钟,血糖下降得更稳;
· 吃对主食:白米饭换成糙米、燕麦、全麦面包,升糖指数低得多;
· 饮食规律:不规律吃饭比吃多还伤;长期不吃早餐,血糖波动更大;
· 控制情绪:焦虑、压力大会让激素飙升,间接影响血糖;
· 睡眠质量:熬夜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早睡其实是控糖的“神药”。
控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靠“某种神奇食物”就能搞定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一种你每天能为自己做的小决定。
我曾接待过一个退休女教师,60岁出头,确诊2型糖尿病十年,却把血糖控制得像教科书一样。她说:“我每天早上六点起来走操场半小时,晚饭六分饱,水果要吃,但只吃拳头大小,晚上八点后不吃东西。”
她不是靠自律,而是靠了解自己身体的“底线”。她说:“你要是听不懂身体在说什么,糖尿病就会教你听懂。”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它是“生活方式病”。
它不挑人、不看家境,只认你怎么吃、怎么动、怎么活。你可以有点胖、有点懒、有点忙,但不能对自己的健康“一问三不知”。
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是在糖尿病前期,却浑然不觉的吗?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4.5亿!这意味着,每两个正常人中,就有一个“潜在糖人”。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等到尿频、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了才去看医生。等你发现,往往已经晚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梗、脑梗、肾衰、失明、截肢,没人想面对这一切,可它来的时候,从不打招呼。
控糖的第一步,不是换饮料,不是买保健品,而是去做一个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这个检测便宜、快速,却能帮你看清未来十年的健康走向。
你要知道:糖尿病不会让你一夜之间倒下,但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点点“偷走生命力”。
外卖的香气再诱人,也比不过自己健康活着的日子香。
所以,请你从今天起,不要再“饿了再吃”,而是“该吃就吃”。不要再等症状出现再去查血糖,而是定期体检。
不要再被“低糖”“无糖”“健康餐”这些营销洗脑,而是自己学会看标签、看升糖指数、看热量。
别让外卖主导你的味蕾,更别让血糖主导你的人生。健康这件事,没有人能替你完成。
你可以随便吃,但你的胰岛素可没得选。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点“恍然大悟”,不妨点个赞,转发给你最关心的人。血糖的事,别等到晚了才后悔。评论区聊聊,你今天吃的那一顿,是控糖还是控不住?关注我,我们一起把健康吃回来!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王丽华,张志刚.我国糖尿病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3):193-198.
[3]朱大为,李卓,陈颖.糖尿病前期干预与转归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4):241-245.
早上若出现6种信号,胰岛功能或在修复,快来自测你中招没
►
本文20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62岁,十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起初血糖控制得不理想,早晨空腹血糖常年维持在10以上。可最近,她发现自己早起头脑清醒多了,手脚也有了力气,饭前不容易饿,也不容易心慌出汗了。她赶紧去医院复查,竟然发现空腹血糖降到了6.5,胰岛功能检查也有了明显改善。
医生告诉她,这是胰岛细胞功能正在逐步恢复的信号。其实,很多糖尿病人忽视了晨起的身体表现,而这些变化,往往是胰岛恢复的“前哨信号”。
胰岛功能可逆吗?过去的认知认为,糖尿病一旦确诊,就是终身疾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是可以恢复的,特别是在早期,或通过科学干预、生活方式改善,有可能实现“缓解”甚至“逆转”。
那么,早晨起床时如果有下面这6个表现,很可能是胰岛功能正在悄悄恢复,别忽视了。
糖尿病患者常有晨起口干、乏力、头晕的表现,这往往是血糖波动大、夜间高血糖或脱水引起的。如果最近你起床后口腔湿润、头脑清醒、身体轻松,说明血糖波动在下降,夜间胰岛素分泌开始恢复稳定。
临床上发现,空腹血糖稳定在5.6~6.9 mmol/L之间的人,晨起口干感明显减轻,这通常是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的表现之一。
2. 醒来后不再感到心慌、出冷汗许多糖友早上会因低血糖而感到心慌、出冷汗,甚至醒来时一身湿衣。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夜间胰岛素作用过强,或进食结构不合理。但如果你发现最近晨起不再出汗、心跳平稳、精神状态也好,那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节律逐步恢复,血糖调控系统趋于平衡。
这类患者往往在连续三个月内血糖曲线趋于平滑,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
很多糖尿病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冲厕所,甚至一晚上要起来几次。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刺激肾脏排糖,连带带走大量水分。但如果你发现晨起小便量正常、次数减少、尿色清澈透明,说明夜间血糖没有大幅升高,肾脏负担减轻,胰岛素分泌正在恢复正常节律。
研究表明,夜尿减少与空腹血糖改善呈显著正相关,是胰岛状态改善的重要信号。
4. 早晨血糖稳定在6以下空腹血糖是判断胰岛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清晨血糖应低于6.1 mmol/L。如果你能连续多天晨起测得血糖都在6以下,而且没有服用额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这说明你的胰岛细胞对血糖的感知和调控能力正在恢复。
目前临床上,胰岛功能评分系统(HOMA-B)用于评估β细胞功能恢复情况,早晨稳定血糖是重要评分项之一。
5. 起床后食欲适中,不暴饮暴食过去很多糖尿病人一早就饿得慌,甚至要赶快吃点东西缓解低血糖引起的不适。但如果你最近发现醒来后胃口适中,不饿不晕,能正常安排早餐时间,说明你的血糖处于稳定状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平衡正在恢复。
血糖和食欲之间本就密切相关,胰岛功能恢复后,饥饿激素(ghrelin)分泌趋于正常,不再过度刺激食欲。
糖尿病患者常有晨起四肢乏力、肌肉酸痛的表现。这多与高血糖导致的末梢神经损伤或肌肉代谢紊乱有关。而当你发现早上起床后身体有劲儿,手脚不麻不木,能轻松下床活动,这说明你的胰岛素对肌肉细胞的作用正在恢复,葡萄糖利用效率提高了。
研究发现,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后,肌肉摄糖能力增强,体力水平同步提升,这正是胰岛恢复的重要体现。
这些晨起表现的变化,往往是胰岛功能逐步恢复的信号。但需要注意的是,胰岛功能的恢复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靠某种保健品或偏方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科学干预、长期坚持、个体化治疗三者配合。
管住嘴: 控制总热量摄入,重点控制碳水。推荐低碳饮食,但不提倡极端断碳。每天碳水不超过主食类150克,并搭配足够蛋白和蔬菜。
迈开腿: 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以上,晚饭后散步尤其重要。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肌肉摄糖能力。
控好压、减好重: 高血压、肥胖都是胰岛功能恶化的幕后推手。减重5%就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缓解极有帮助。
按时复查: 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动态评估胰岛状态,才能科学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并不等于一生都要依赖药物。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表明,早期2型糖尿病是有“缓解窗口”的,只要抓准机会,合理干预,让胰岛细胞得到修复的空间,是完全有可能实现“摆脱血糖控制药物”的。晨起的身体信号,往往是胰岛状态最早的反馈,别忽视它们。
与其等并发症上门,不如早日行动。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6个晨起表现,说明你正在“逆转糖尿病”的路上,千万别停下来。
参考资料:
① 王海燕. 胰岛功能恢复与2型糖尿病临床缓解关系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1): 18-22.
② 国家糖尿病防治中心. 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S]. 2023.
③ 丁林. 夜间高血糖与胰岛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5): 314-318.
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我国糖尿病流行现状报告[R]. 2022.
⑤ 李建平. 中国胰岛功能评估与管理共识(2022年)[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 38(7): 56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