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脂高 糖尿病(血脂高 糖尿病可以吃西红柿吗)

吕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发现血脂高,需要吃降脂药吗?一文说清楚

糖尿病人由于代谢问题,比普通人更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所以经常有糖友留言咨询血脂问题。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聊一聊。 01 血脂是什么 血脂不是一个指标,而是一组,其中最重要的有3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有糖友可能会问:为什么叫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是什么意思? 脂蛋白其实是运载脂肪的“载具”。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体内每时每刻都有大约6-10克胆固醇在血液中循环,由于胆固醇的疏水性,这些胆固醇不能直接溶解在血液中,只能与“脂蛋白”结合在一起,才能自由地随着血液流动。 这3项中,最重要的、最值得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为这个指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比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患以上这些病的风险就越高。 下面是一张血脂6项的化验单,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其中的第2、3、4项。
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说胆固醇就是个“坏东西”——胆固醇本身有重要的功能,是细胞膜修复、激素合成、胆汁分泌、免疫系统的关键原料。 就像血糖——虽然血糖高会引起很多并发症,但它本身却是身体必不可少的能量物质,不可或缺。 另外,我们需要避免升高的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好相反,这个指标高一点反倒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因此也被称为“好胆固醇”。 02 血脂为什么升高 有些糖友问,我平时饮食很清淡,为什么血脂也会高呢? 这并不奇怪。

实际上,胆固醇的高低虽然与饮食有一定关系,但饮食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与大多数糖友的认知不同,我们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来源并非食物,而是自身合成的: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占70%-80%,饮食摄入只占20%-30%。

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我们的身体还能根据饮食情况调节胆固醇的合成量。

如果饮食中的胆固醇较多,肝脏会减少合成;如果比较少,肝脏会增加合成,这样就能保证胆固醇在正常范围,而不会因为饮食的影响大幅度波动。

胆固醇过多或不足都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漫长的进化中,我们的身体才会进化出这一套维持胆固醇平衡的机制,这被称为“胆固醇稳态机制”。

所以,胆固醇升高是因为这个“胆固醇稳态机制”被某些因素破坏,导致失衡,饮食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当我们摄入过多的碳水、脂肪、蛋白质、乙醇等物质时,肝脏会把这些物质的一部分用于能量消耗,一部分用于合成为脂肪酸,作为身体的“燃料”储备,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会用于合成胆固醇,这被称为胆固醇被动合成

有些糖尿病人摄入的热量并没有超标,但是身体的代谢能力出现了“故障”,也会导致胆固醇的被动合成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容易出现胆固醇升高,本质上是能量过剩或者身体的代谢功能出了问题。

03 血脂多少需要吃降脂药 首先,糖友们要了解血脂的正常范围: ①总胆固醇合理水平:<5.2mmol/L边缘升高:≥5.2mmol/L、<6.2mmol/L升高:≥6.2mmol/L

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理想水平:<2.6mmol/L;

合理水平:<3.4mmol/L;

边缘升高:≥3.4mmol/L、<4.1mmol/L;

升高:≥4.1mmol/L

③甘油三酯


合理水平:<1.7mmol/L;

边缘升高:≥1.7mmol/L、<2.3mmol/L;

升高:≥2.3mmol/L

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降低:<1.0mmol/L

以上标准是针对健康人的,对于糖尿病人,由于高血糖会加速血管的损伤,就不能简单的套用上述标准。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版》的要求,不同特点人群的血脂控制目标如下:

①已确诊冠心病或脑梗的患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甚至1.4mmol/L以下。

②无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但患有糖尿病并伴高血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③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时,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④慢性肾病(III期或IV期)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时,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⑤存在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建议积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控制饮食并增加运动、戒烟限酒,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3.4 mmol/L。必要时也可应用他汀治疗。

糖尿病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友“吃药多” 困局怎么破?

如果你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等问题

欢迎来到上海同仁医院找邹大进教授咨询!!!


一些年纪较大的糖友,除了糖尿病,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问题。每次去医院,回家时都得拎着一大袋子药,降糖药、降压药、降脂药...... 这样多药治疗,确实让人烦恼。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类糖友该如何应对 “吃药多” 的困境。

一、多药困境的原因
  1. 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这些疾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如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糖尿病病情,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血糖会加速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血脂代谢和血压稳定。
  1.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器官功能也会有所减退。这使得身体更容易出现各种代谢问题,且问题一旦出现,往往难以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形成多病共存的局面。
二、解决 “吃药多” 问题的建议

1、换用复合药物 目前,许多药物都有复方制剂可供选择。例如:

降糖药 :二甲双胍联合其他降糖药物的复方制剂,既能增强降糖效果,又可能减少单独用药的剂量,降低副作用发生风险。

降脂药 :他汀类药物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能更全面地调节血脂,提高治疗效果。

降压药 :β - 受体阻滞剂与 CCB(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协同降低血压,使血压更平稳。

2、改善身体整体代谢,生活方式干预:

  1. 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蔬菜、水果等,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品,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1.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同时结合适当的抗阻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后要充分拉伸,避免运动损伤。
  2.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病变,过量饮酒会影响血糖和血脂代谢,建议糖友尽量戒烟限酒。
  3. 保持规律作息,每晚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的代谢功能,促进身体恢复。
三、逆转糖尿病的希望

对于合并多种代谢异常的糖友来说,逆转糖尿病不仅能摆脱降糖药,还有可能减少甚至停用降压药和降脂药。在糖尿病逆转过程中,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手段,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恢复身体的整体代谢功能。

许多糖友经过科学的逆转治疗,恢复了胰岛功能,成功停用了降糖药,部分糖友的血压和血脂也随之恢复正常,大大减少了用药负担。

12年,上海男子高血脂,2年后患糖尿病,医生说:他汀不能这么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高血脂控制住了,为什么还是得了糖尿病?”张先生坐在诊室里,语气里透着困惑。

他55岁,上海人,12年前体检发现血脂异常,LDL胆固醇偏高,医生建议服用他汀类药物。他很配合,吃药、复查、改饮食,血脂降了下来。

但两年前,他突然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超过7.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破了8%。

他不理解,明明“按时吃药、按时体检”,怎么还会发展成糖尿病?更让他疑惑的是,内分泌科医生却建议他:“你这个他汀,不能再这么吃了。”

这不是个例。近十年间,越来越多类似病例被报道出来。当高血脂患者在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血糖升高甚至糖尿病,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甚至质疑“是药吃出了病”。但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

回到张先生的病例,他的用药方案是阿托伐他汀40mg长期服用,12年未变,中间未曾减量或调整。

初期效果确实显著,LDL-C从4.2降至2.1 mmol/L,医生也很满意。但他逐渐忽略了血糖控制,认为“只要血脂好就没问题”。直到体检发现空腹血糖7.8,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汀类药物的确会影响血糖代谢。这是近年来多个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共识。例如,JUPITER研究显示,长期使用高强度他汀治疗,糖尿病新发风险增加9%至12%。

机制并不神秘:他汀可能通过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

但这并不意味着“吃他汀一定会得糖尿病”。问题在于:谁吃、吃多少、吃多久、身体状态如何——这些变量共同决定了风险的高低。遗憾的是,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

张先生的体型偏胖,BMI始终维持在27以上,腰围超过95cm。他的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平时久坐、加班、应酬多,睡眠不足,饮食偏好油腻。

尽管血脂控制得不错,但胰岛素抵抗的背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干预。他汀也在这个背景上,成了推倒血糖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不是吃他汀吃出糖尿病,而是在糖尿病的边缘走了很久。”内分泌医生的一句话,道出了真相。他汀不是罪魁,它只是让潜在问题提前暴露。

从医生角度看,这类患者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只盯着一项指标,忽略了系统性代谢问题。

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代谢综合征”的不同面向。一个控制住了,其他若放任不管,最终仍可能演变成多病并存。

临床经验显示,部分患者在长期使用高强度他汀(如阿托伐他汀40mg、瑞舒伐他汀20mg)时,若合并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等基础问题,血糖异常风险显著增加。

但并不是说要停药,而是应该“动态评估、个体干预”。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人群二级预防中的地位无可替代。问题的关键不是“吃不吃”,而是“怎么吃、配合什么吃”。

一些研究建议,对于有糖尿病高风险的患者,他汀治疗时应同步关注血糖波动,可以适当选择中等强度剂量,或联合降糖措施,避免单一依赖他汀控制脂质。

中医角度认为,“痰湿内生”是高脂血症与糖尿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通过健脾化湿、调和气血,如使用葛根、黄芪、山药等中药组合,有助改善代谢底层状态。

此外,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基础。相比于药物,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改善睡眠、减压等改变,才是决定代谢健康的关键。

张先生后来调整了作息,每天快走40分钟,减少夜宵和饮酒,半年后体重下降7公斤,糖化血红蛋白降至6.5%,他汀剂量也顺利调整为20mg。

很多人误以为“指标正常就代表身体健康”,但代谢病的危险在于它长期默默发展,不痛不痒,却悄然改变着身体底层机制。

医生常说:不是因为你吃了他汀才得病,而是因为你一直忽略那些没发作的病。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多种代谢异常长期累积的结果。

反过来看,有些患者明明血脂异常,却因为担心糖尿病风险,自行停用他汀,结果血脂反弹,动脉硬化加速,反而增加了心梗、中风的发生率。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临床中并不少见。

医生的职责,不是让病人不吃药,而是教他们如何正确吃药。

张先生最后一次复诊时说:“我以前只看化验单,现在才知道,真正要改变的,是生活习惯。”他开始主动记录饮食,定期测血糖,不再依赖单一指标来评估健康。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药物,而是我们对健康的误解。代谢病不是简单的“吃出来”,也不是靠“吃药”就能解决。

当一个人吃了12年他汀,才发现自己一直走在糖尿病的边缘,问题也许不在药,而在于他从未真正理解过自己的身体。

城市里还有很多像张先生一样的人,习惯于用体检报告来判断状态,用药物来“对抗”异常指标,却忽略了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糖尿病和高血脂之间并非因果,而是一场长期的“代谢博弈”。

有一天你突然发现空腹血糖升高,可能不是昨天吃了甜点,而是过去十年积累的生活方式,在悄悄作结。

窗外天色渐暗,张先生起身离开诊室,背影比一次来时轻快许多。医生没有说“你控制得很好”,只轻声说了句:“挺好,继续这样。”

那一刻,气氛有些松弛,也更真实了。就像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绝对的好或坏,而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靠近平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王丽,彭永德,等. 他汀类药物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12):1341-1347.

[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王志强,李倩,周春燕. 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04):5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