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形成的原因(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肾气不足吗)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实情:背后有3个原因(一)
我想,每个糖尿病人在刚确诊的时候,都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很多糖友会归结为某个单一的因素,比如饮食、生活方式、遗传等等。
当然,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所有慢性病的发病背后,都一定有某些因素在推波助澜,糖尿病也不例外。
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医学公认的有三大主要原因,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
01
首先跟大家讲一讲,血糖都去了哪里。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一顿饭开始的。
想象一下,你刚吃完一顿美味的大餐,各种食物经过牙齿的咀嚼、胃的搅拌,最后混合成“食糜”进入肠道。
其中的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进入血液,血糖开始升高。升高的速度,则与食糜的升糖指数相关,主要取决于食物的种类和不同营养素的比例。
血糖升高后,会刺激胰岛β细胞,使其分泌更多胰岛素。
胰岛素的作用是负责打开各种细胞膜上的“大门”,以便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
消耗葡萄糖最多的,主要是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
其他细胞主要把葡萄糖转化为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而肝脏和肌肉还有另一种“本领”——把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糖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肝脏中储存的叫“肝糖原”,肌肉中储存的叫“肌糖原”。
如果还有更多的糖,肝脏会把它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以备长远的需要。
以上就是血糖的3个主要去向: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原、转化为脂肪。
当然,还有一些次要的去向,比如转化为核糖、氨基糖、乳糖等等,这些消耗的血糖很少,就不具体讲了。
至此,由食物转化而来的葡萄糖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点也不会浪费。
02
那糖尿病人的血糖又是如何失控的呢?
问题主要出在“开门”这个环节。
前面说了,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打开细胞膜的大门,以便血糖进入。
细胞需要的葡萄糖越多,细胞膜上的门就越多,需要的胰岛素也就越多。
肝脏和肌肉除了正常的消耗,还要把血糖转化为糖原,所以需要的葡萄糖最多,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上的门也最多。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肝细胞和肌肉细胞膜上的“门”出了问题,不能正常开启,肝脏和肌肉对葡萄糖的转化能力就会下降,葡萄糖会逐渐堆积在血液中,血糖就会升高。
为了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胰岛β细胞就会拼命“加班”,分泌更多胰岛素,用更多的胰岛素去打开细胞膜上的门。
这就会使胰岛素的分泌量超过正常人的水平。
这个时候,血糖仍然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去查一查胰岛功能,就会发现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升高,这就是“高胰岛素血症”。
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满足不了需要,糖尿病形成。
有糖友可能会问: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为什么会满足不了需要呢?
明天请继续阅读第二篇文章,咱们来讲解背后的3大原因。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6点原因
糖尿病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疾病。很多人直到血糖飙高、体重骤降、视力模糊,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从医生角度来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是多个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不存在“突然得病”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着代谢异常、胰岛功能衰退、慢性炎症、生活方式错位等复杂原因。临床研究已明确指出,糖尿病的发生往往符合多因素叠加模型,而非单一诱因。
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是,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退早在血糖升高前五到十年就已启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胰岛功能已损失超过50%。
人体的胰岛细胞如同一群日夜工作的工人,长期受到高脂、高糖饮食的刺激,会疲于应对,逐渐“罢工”。这类功能耗竭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悄无声息地积累。
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推手”,但并非所有肥胖者都会患病。关键在于内脏脂肪的堆积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
相比皮下脂肪,腹腔脂肪更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肝脏和肌肉细胞对胰岛素变得“麻木”。研究发现,腰围超过90厘米(男性)或85厘米(女性)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上升,这并不是体重数字的问题,而是脂肪分布的代谢风险。
遗传也是无法回避的因素。大量队列研究表明,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其自身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至4倍。
这不仅源于基因信息的传递,更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复制粘贴”。高糖高脂饮食、久坐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让下一代更早暴露于高风险环境。
慢性炎症是近年来糖尿病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低度慢性炎症状态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促发胰岛素抵抗。
这类炎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可以通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监测。长期牙周炎、脂肪肝、睡眠障碍等慢性状态,正是这种“沉默性炎症”的外在表现。
睡眠质量对血糖的影响不容小觑。临床数据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或超过9小时的人群,其糖尿病风险显著高于7小时睡眠者。
睡眠不足会增加皮质醇分泌,导致胰岛素作用减弱;而过度睡眠则可能反映出潜在代谢紊乱。这是一种被我们忽视的“生活节律与代谢疾病”的耦合关系。
压力和精神因素也在糖尿病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增加会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释放。
长期精神紧张者的空腹血糖波动更大,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也更高。从临床观察看,遭遇重大生活变故后两年内,糖尿病发病率有显著上升趋势,这并非偶然,而是激素与代谢联动的真实写照。
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代谢的破坏远比我们想象得深刻。高果糖、高脂肪、高精制碳水的“三高饮食”已被证实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尤其是含糖饮料摄入,每周超过3次的青少年,其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可达30%。这不是简单的热量问题,而是代谢通路被扰乱的信号。这类食物往往伴随低膳食纤维、高添加剂,使肠道菌群失衡,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并非单一疾病,它是一种全身性代谢异常状态。除了血糖升高,往往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共病状态。
我们在临床中看到的典型2型糖尿病患者,近80%同时存在脂类代谢障碍,6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这种“代谢综合征”模式,意味着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而非局部问题。
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疲乏、视物模糊、尿频、皮肤搔痒、伤口愈合缓慢等,是最早的报警信号。
但多数人将其归因于工作压力、年龄增长而非血糖问题,延误了最佳干预窗口。尤其是空腹血糖略高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者(糖调异常),这部分人群是最值得关注的“潜在患者”。
有研究指出,空腹血糖介于5.6至6.9毫摩尔每升的人群,其10年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高达50%。
这类“灰色地带”的人群,如果不进行干预,很难逆转发展趋势。这也是我们倡导“前糖尿病”管理概念的原因,不是恐吓,而是科学预警。
药物使用也可能影响血糖代谢。一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胰岛素抵抗风险显著升高。
在临床中,我们见过不少因类风湿、哮喘或抑郁症长期服药的患者,出现血糖异常。这类药源性糖尿病需要与原发病协同管理,不能仅靠降糖药物解决问题。
女性在妊娠期间出现的妊娠糖尿病,是未来糖尿病风险的一个重要“窗口”。超过一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在产后5至10年内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这类人群即使产后血糖恢复正常,也应定期筛查和干预,因为胰岛功能的脆弱性已被揭示。
饮酒也是被低估的风险因子。每天饮酒超过20克乙醇(约两瓶啤酒)的人群,其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明显。酒精不仅直接干扰肝脏的糖代谢,还可能引发胰腺炎,进一步损害胰岛功能。对于高危人群而言,饮酒是一种“隐形加速器”。
从数据来看,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2.8%,而知晓率不足40%。也就是说,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6人未被诊断,仍在“带病生活”。
糖尿病的隐匿性和慢性演变特征,使得早筛查、早干预成为关键策略。等待症状出现才去就诊,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预后上看,若能在糖调异常阶段就开始干预,控制体重、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近60%的高危人群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这并非空谈,而是基于“糖尿病预防研究计划”(DPP)长期随访数据的结论。只要在正确的时间做对的事,糖尿病并非不可逆的命运。
我们面对的并不只是一个血糖数字的变化,而是一个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遗传机制激烈碰撞的结果。糖尿病的蔓延,是社会结构、饮食文化、压力机制共同作用的表现。它提醒我们:慢性病不是一夜之间降临的灾难,而是日复一日被忽视的小问题不断堆积的“必然”。
医学不能解决一切,但可以提供方向。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处于高风险中,不要等待确诊才开始改变。
每一次健康的选择,都是向糖尿病说“不”的一次机会。未来的医疗趋势将更强调个体化管理、早期干预和生活方式再设计。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药物,更是对自身代谢状态的主动认知。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6):856-860.
[2]纪立农,吕媛.糖尿病前期的进展及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281-285.
[3]李光伟,陈丽.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6-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6点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查出糖尿病时,第一反应是:“我又不爱吃甜的,怎么会得这个?”还有人觉得:“是不是我最近胖了点?”
糖尿病不是一场意外,而是身体代谢系统长期被透支后的结果。不是一顿饭吃错了,也不是哪次熬夜害的,是一些被忽视的习惯日复一日地在推动身体走向高血糖的深渊。
中国的糖尿病形势,比你想象的严重得多。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9%,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
超一半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毫无症状,等发现时,肾、眼、神经已经受到损伤。问题不是糖吃多了,是身体的“胰岛素使用系统”出了故障。
这个系统像一把钥匙,平时用来打开细胞的门,让血糖进入细胞被利用。可一旦这个系统出问题,门打不开,血糖就只能在血液里越积越多。
很多人血糖升高,不是糖吃多了,而是胰岛素“指令失灵”了“肝脏太忙”。肝脏是糖代谢的中枢,既能储存糖,也能制造糖。在空腹状态下,肝脏会主动把储备的糖释放出来维持血糖。
每天饮食混乱、作息紊乱,肝脏就会误判身体在“缺粮”,加速糖原分解,甚至主动制造葡萄糖。这种慢性“自我供糖”,才是空腹血糖升高的根本。
跑步、节食都控制不住,是因为肝脏把你当成了“饥荒模式”在运行。
“肌肉太懒”。肌肉是血糖的主要“接收器”,占据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绝大部分。每天久坐,肌肉使用率低,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就会下降。
胰岛素虽然还在分泌,但细胞就是不开门。这就是“胰岛素抵抗”的本质。不是身体没有胰岛素,而是细胞不配合了。
“内脏太肥”。不少人外表看着不胖,体检却查出脂肪肝、高血脂。问题就在“内脏脂肪”。
腹部脂肪不是简单储存,它会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让胰岛素在肝脏和肌肉细胞里“说不动话”。
即使血糖升高,身体也无法有效应对。吃得少也没用,关键是脂肪长错了地方。
“肠道太乱”。肠道菌群不仅影响消化,还直接参与血糖调节。部分菌群能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些物质可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以调节肝脏糖代谢。
饮食高油高糖低纤维,导致菌群失衡,短链脂肪酸减少,肠道屏障受损,炎症水平升高。看似跟血糖毫无关系,其实菌群一乱,血糖就跟着跑偏。
“压力太久”。长期焦虑、紧张,会让身体持续分泌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这些激素一方面让血糖升高,一方面让胰岛素“被边缘化”。
在这种状态下,你吃得再健康,血糖也像坐过山车一样飙升。压力不解决,血糖控制就是“纸上谈兵”。
“睡得太差”。夜间是胰岛素调节的关键时间段。总是在凌晨还在亮屏,睡眠时间短、质量差,身体的昼夜节律会紊乱,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睡眠障碍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睡得晚、睡不沉,哪怕饮食再注意,也容易血糖失控。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一旦查出血糖偏高,就一定要吃药?答案并不绝对。
对于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治疗,包括控制体重、增加运动、改善饮食结构和睡眠质量。
不少人通过3-6个月的生活干预,能让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但生活干预后血糖依然控制不住,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代谢异常,就需要药物介入。
不是糖尿病药物有多可怕,等血糖伤到眼、肾、神经再治,代价太大。跟吃药比起来,控制不好血糖的后果才更“贵”。
真正想防住糖尿病,不是“戒糖”那么简单。关键在于让身体的代谢系统保持灵敏、稳定、节奏一致。每一顿饭、每一次睡觉、每一次动起来,都是在给血糖“定调”。
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病,它是你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镜子不会说话,它会把你每天的选择,默默反映成一个结果。
别等血糖升高再开始紧张。真正的防线,是你每天过得有没有规律,吃得有没有节制,睡得有没有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3]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