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预防糖尿病的知识(预防糖尿病的四点原则)

孟庆嘉营养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预防要点概说

糖尿病危害人类健康已有很多年,糖尿病预防并不简单,需要患者从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做起:

对糖尿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使对糖尿病的预防有很好的效果。朋友们要加强对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都离不开日常饮食这一重要环节,这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饮食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和控制糖尿病,还能起到预防的作用,所以饮食调节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膳食平衡,多吃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注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增强自身体质也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加强体育锻炼,经常性地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过于肥胖,因此有效控制体重对糖尿病的预防有很大的帮助。肥胖者应严格限制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过分摄取。

要想预防癌症的发生,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积极的心态,才能做好预防,控制发病。

本文参考书籍《给老干部的健康枕边书》主编:高桂新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糖友注意:防治糖尿病,这2种运动方法很有效,推荐给你!

经常有糖友问:“医生,得了糖尿病,到底做什么运动最好?”

其实对糖友来说,最有效的运动方法既不复杂也不昂贵,就是咱们每天都能做的慢跑和快走。这两种运动不仅能帮着减少用药、减轻药物副作用,还能省下不少医药费。

别看这两种运动简单,要想达到理想效果,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今天就来好好说说。

运动对糖尿病的重要意义

对糖友来说,慢跑和快走的好处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里明确提到,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5%-1.0%,这意味着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部分早期患者能通过运动实现药物减量。

而且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这样一来,药物不良反应自然就少了,经济负担也能减轻不少。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让糖友们的生活质量更高,寿命也能和健康人更接近。

快走健身的4个关键要点

1.速度

快走的速度不能太悠闲,也不能太急促,每分钟走100-120步比较合适,大概是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

2.姿势

走路时要挺胸抬头,肩膀放松,别含胸驼背;手臂自然摆动,幅度不用太大,和身体呈45度角左右就行;脚步落地时,先用脚跟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这样能缓冲冲击力,保护膝盖和脚踝。

3.强度

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之间。如果感觉心跳太快、呼吸困难,就放慢点速度;要是没什么感觉,就稍微加快点。

4.时间

每次快走建议持续30分钟以上,中途可以短暂休息1-2次,但总时长别少于30分钟,如果刚开始体力跟不上,可以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到30分钟。

时间安排上,最好固定在每天的同一时段,比如早上或晚饭后,这样更容易养成习惯。

慢跑健身的4个关键要点

1.速度

糖友慢跑的速度以“轻松跑”为宜,一般每分钟80-100步,每小时6-8公里。

2.姿势

慢跑时要保持身体直立,微微前倾;头部正视前方,别低头看脚;手臂弯曲成90度,自然摆动;脚步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这样能减少对关节的冲击。

3.强度

慢跑的强度可以比快走稍高一点,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5%-75%)之间。如果跑的时候感觉胸痛、头晕,要马上停下来休息;要是跑完好几天都觉得累,说明强度太大了,得降低点。

4.时间

每次慢跑建议20-30分钟,同样可以根据体力调整。刚开始可以采用“跑走结合”的方式,比如跑1分钟、走2分钟,循环进行,慢慢增加跑步时间,减少走路时间。

每周慢跑3-4次即可,别天天跑,给身体留出恢复的时间。

慢跑与快走的注意事项

1.运动前后

运动前一定要热身5-10分钟,活动开脚踝、膝盖、腰部等关节,比如做高抬腿、扩胸运动;运动后不要马上停下来,要慢走5分钟左右,再做拉伸动作,帮助身体恢复。

2.运动频率与时长

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累计30分钟左右。这里的“累计”是说如果一次没时间做够30分钟,分2-3次做也可以,比如早上15分钟,晚上15分钟,但每次最好别少于10分钟。

3.运动搭配

如果能搭配抗阻运动(比如举哑铃、练弹力带、深蹲等),效果会更好。每周做2-3次抗阻运动,每次20-30分钟,能增加肌肉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4.运动时间

最好选择餐后30-90分钟运动,这个时候血糖相对较高,运动能帮助降低血糖,避免低血糖。千万别空腹运动,尤其是早上,容易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

规律运动的3个实用小技巧

1.运动组合与调整

可以选择1-2种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和慢跑交替)结合抗阻运动,这样能避免运动单调,提高坚持下去的可能性。

运动量要慢慢增加,比如刚开始快走每次10分钟,每周3天,然后逐渐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周5天。

2.避免久坐

糖友久坐对血糖影响很大,静坐时间不要超过90分钟,每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5-10分钟,比如倒杯水、站着伸伸腰。

3.呼吸配合

运动时配合正确的呼吸能提高效果,建议用腹部深呼吸,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收肚子,尽量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这样能吸入更多氧气,缓解疲劳。

13个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实用技巧,糖友一定要用起来!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达标,长期的高血糖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今天这篇文章总结了13个实用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你远离并发症。

1.主动接受健康教育

每天抽时间听/看科学、规范的糖尿病健康科普讲座或者科普短视频,不断学习、了解防治糖尿病的生活常识和诊治进展,坚持自律和自我管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控制血糖

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测量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4.0~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0~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动态血糖监测的24小时血糖达标时间的百分比力争控制在70%以上。

以上数据还要因人而异,进行个体化调整,由专业医师给予个体化指导。

3.做到均衡膳食

做到控制每天总能量的前提下均衡膳食,定时定量。选择低脂肪、低糖和高纤维的食物,包括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蛋等

如果有可能,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订出合理的个体化饮食处方,遵照执行会更加科学。

4.控制体重

体重是否标准,通常是按照体质指数来说,计算方法: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标准范围是18.5~24千克/平方米,24~28千克/平方米为超重,≥28千克/平方米为肥胖。保持标准体重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

如果你的体重超重或肥胖,仅减轻5%~10%的体重,就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你降低血糖、血压、血脂甚至于实现糖尿病缓解。

5.坚持规律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有助于调节血脂、降低血压、减轻体重、减轻压力,还可以帮你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让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平衡运动相结合、多样化进行,如健身操、快走、慢跑、广场舞、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保持每天至少做半小时、每周至少150分钟的运动。

6.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不仅会升高血糖、增加胰岛素抵抗,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尽量戒烟限酒。

如果无酒不成宴席时,可以一次白酒不超过50毫升、红酒不超过100毫升、啤酒不超过250毫升。

7.定期体检

不仅要定期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还要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

同时也要定期检查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眼底照相、糖尿病足病、心电图、颈动脉彩超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并发症。

8.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重点关注。每年检测两次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与医生共同设定适合你的控制目标。

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重点关注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2.6mmol/L以下;如果已经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需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

9.保护双脚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致残很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想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与发展,一定要从日常生活开始。

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以外,坚持每天足浴、适量运动、穿合适的鞋子(最好是糖尿病足病鞋)、定期检查双脚、避免各种足部外伤,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等都非常重要。

10.做到规律监测血糖

没有血糖监测就不可能知道血糖控制好坏,也没有办法精准调药。

监测血糖不仅可以帮你观察饮食和运动对控制血糖的影响,还能够帮你判断目前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从而帮你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或避免并发症恶化。

你的血糖越接近医生给你设定的控制目标,你的状态就会越好。

11.定期检查口腔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口腔疾病,如牙龈炎和牙周病、龋齿等。

口腔炎症不仅会影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还可以通过很多炎性因子加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

因此,定期检查和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2.防止感染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导致免疫力低下,加上高血糖是细菌的培养基,因此,特别容易发生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系统、生殖器等,而且特别不易治愈。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是冬春季节,正是呼吸道感染高发的季节,糖尿病患者一定注意防范,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多喝水、戴口罩、勤洗手等,一旦感染及时专科就医。

13.管理压力,并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

糖尿病患者作为慢性病患者,会有很多压力,比如对于疾病带来的麻烦和恐惧,还有经济压力等,因此,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位信得过的糖尿病专业医生为自己的病情做主,并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解除内心的疑虑和压力,同时也要学会自我减压,如听音乐、跑步、练瑜伽等。

让你的病情始终在医生的监控之中,实现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有机结合。以确保糖尿病得到长期有效地控制,减少压力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和预防并发症

文章来源:糖尿病之友杂志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