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h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四: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外伤、感染、严重烧伤、急性心脑血管病、急性胰腺炎等情况下,人体发生应激反应,导致血糖逐渐升高,血钠、血钾也逐步升高,使机体呈明显高渗状态,并逐渐陷入昏迷。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起病较慢,但如发现晚,治疗不及时,也可以导致严重后果。

主要依据:

1.有糖尿病史,用降糖药不规律,或停用。

2.有上述疾病的应激情况。

3.早期可表现为口渴、多饮加重,反应迟钝,乏力,尿量增多,发热等。

4.中期可表现为嗜睡,问话不答,尿量减少,血压低。

5.如病人未得到及时诊治,病人陷入昏迷不醒,严重脱水,发生休克。

化验检查:

1.血糖>600毫克/dL,甚至高达4800毫克/dL。

2.血清渗透压>350mOsm,有时达450mOsm以上。

3.血钠>145mmol/L,最高可达180mmol/L。

4.尿糖 ,尿酮体阴性。

5.血酮体正常,或偏高。

因此,糖尿病患者有上述情况和表现,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小心长假这些高发病!看完这篇文章,避开“雷区”

国庆小长假,各种吃吃喝喝的“局”是不是都已经安排上了?

此处必须提醒:小长假放纵的吃喝,让很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呈现高发期。所以,别吃起来不管不顾,小长假也要悠着点儿!

小长假这些疾病易高发

1. 心脑血管疾病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梅雪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国庆期间,少不了走亲访友、大家聚聚。

对于那些本身就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心情激动、吃饭不规律、休息不规律,漏吃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这些需要长期规律服药的患者,很容易在这个时候突发急性并发症,比如急性心梗、急性脑卒中等。①

2. 血糖飙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202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每逢假期,内分泌科门诊就会遇到高血糖扎堆的情况。

短期的血糖飙升会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即使急性并发症不出现,快速升高的血糖,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例如视网膜造成损伤,不利于患者的长期健康。②

3. 胆囊炎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2018年在该院公众号刊文表示,每到假期,胆囊炎、胆石症及胰腺炎急性发作的患者会飙升到平时的1-2倍。

因为节日期间聚会多,大吃大喝、大量饮酒、饮食太过油腻,导致胆汁分泌过多,从而诱发急性胆囊炎。③

4. 胰腺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主任李非2018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急性胰腺炎往往最容易发生在节日期间,暴饮暴食、大量进食油腻食物及大量饮酒是重要诱因。④

5. 胃肠病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主任医师王新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节后多见胃肠疾病患者,要么是暴饮暴食油腻食品引起的消化不良,要么是吃了生冷、不洁食品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主要病症是胃部胀痛、吐酸水等。⑤

6. 痛风

浙江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袁放2021年在该院公众号上刊文表示,以往长假后也往往会迎来痛风患者集中就诊的高峰,所以提醒痛风患者在长假期间要多多注意,多加控制。⑥

避免“雷区”,

健康地安排吃吃喝喝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肠胃疾病、胆囊炎、痛风等患者在节日期间面临很多“雷区”,只要“管住嘴”,就能平安度过。

1. 避开心脑血管病“雷区”——

1)不要吸烟

吸烟对心脑血管的不良影响已经众所周知。有朋自远方来,欢庆相聚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是只有聚在一起烟雾缭绕。国庆长假期间,亲友相聚要管控好自己,别再抽烟。

2)不要漏服药物

假期合家团聚,有些慢病患者平时的生活节奏被打乱,服药也不能按时服。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星2020年在个人平台上刊文表示,心脑血管疾病都是慢性疾病,都需要长期管理,甚至终生管理,第一条就是坚持规律服药。不要放假、过节就忘记吃药。⑦

2. 避开高血糖“雷区”——

1)不喝甜饮料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202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聚会除了酒大部分人会选择甜饮料,大部分甜饮料中会添加果葡糖浆。进入到人体水化之后转变为果糖和葡萄糖,葡萄糖直接转变为血糖。而果糖会引起肝脏脂肪堆积,导致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升高。②

2)少吃碳水化合物

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居多,无论是炸糕、糕点,还是米粉、八宝饭,除了淀粉蔗糖外,有的还添加了豆沙、枣泥等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进入到体内直接变成葡萄糖,也是血糖升高的原因。②

3. 避开胆囊炎“雷区”——

1)别吃得太油腻

“吃得太饱、摄入太多脂肪,并不是急性胆囊炎的直接引发因素,但绝对是触发点。”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简志祥建议,假期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肥肉、油炸食品、香煎食品、动物内脏、浮油肉汤、蛋黄、鱼子、蟹黄等要少吃。

每日脂肪摄入量不易超过50克,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应限制在200毫克以内,主张植物油烹调。⑧

2)别不吃早饭

好多人在假期内喜欢睡懒觉,早饭也就忽略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曾宁2016年在好大夫在线刊文表示,长期不吃早饭的人,胆汁得不到排空,淤积在胆囊内就容易形成胆结石,从而导致胆囊炎的发生。⑨

4. 避开胰腺炎“雷区”——

1)不要大量饮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照2018年在好大夫在线平台上刊文表示,酒精可以增加胰腺腺泡细胞的消化酶和溶酶体酶合成,这些酶被认为可导致急性胰腺炎。

2)不要暴饮暴食

尤其过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时,会促进胰酶分泌增加,引起高脂蛋白血症,从而诱发胰腺炎。⑩

5. 避开胃肠病“雷区”——

1)三餐要按时吃

河南省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闫强医生在头条号刊文表示,预防急性胃炎,一定要规律饮食,忌饥一顿,饱一顿。多吃蔬菜、水果,清淡健康饮食,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特别是油炸类食物。

2)不吃生冷食物

假期内还容易发生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建议不吃生冷蔬菜、饮食,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烂变质食物;随餐佐食适量生大蒜、生葱头等;吃水果等生冷食物时要清洗干净;饮食实行“分餐制”。⑪

6. 避开痛风“雷区”——

1)尽量少喝酒

浙江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袁放2021年在该院公众号上刊文表示,酒精可升高血尿酸,诱发痛风发作,对痛风患者来说,远离酒杯(包括含酒精性饮料)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啤酒和白酒,同时避免摄入酒精性饮料。

2)建议多喝水

难得的假期总会让人想好好放松一下,熬夜、赖床、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饮食不规律,饮水量减少。记得适当多喝水。⑥

本文综合自:

①2017-02-22健康时报《让医生头疼的节日病》

②2021-02-17健康时报《餐后血糖20 !专家:2天接诊15位高血糖患者》

③2018-10-06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3天10多人被送进医院,节假日这种高发病,千万要注意!》

④2018-08-07健康时报《胰腺炎是个节日病》

⑤2014-02-13健康时报《节后最忙的三个科室》

⑥2021-10-01浙江医院《长假开始啦!看完这一篇,再去安排那些吃吃喝喝》

⑦2020-10-06心血管王医生《温度骤降!医院收治多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医生给出诚恳建议!》

⑧2013-09-23广州日报《假期过饱过腻小心急性胆囊炎》

⑨2016-12-25好大夫在线《长期不吃早餐小心得胆囊炎》

⑩2018-11-07好大夫在线《过节吃喝,小心急性胰腺炎!》

⑪2018-10-06胃肠科医生闫强《国庆7天,当心胃肠“假日病”》

来源: 健康时报

认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二)

糖尿病高渗状态是一种常发生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与酮症酸中毒相似,只是尿中没有酮体,也很少有酸中毒。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中葡萄糖的增加,血液中的渗透压也升高,血液中的水分从尿中排除,若血糖控制得不好,则造成患者脱水则容易引起高渗性昏迷。一旦发生昏迷,患者的死亡率也远比酮症酸中毒昏迷为高,曾一度达到40%~70%,现在虽有所好转,但仍高达15%~20%。

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未察觉,没有采取正规的治疗,甚至因其他疾病而误用高糖输液,致使血糖显著升高。另外在应激,如感染、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外科手术等急性情况下也易发生。老年人渴感减退,饮水中枢不敏感,而造成进水太少,血液浓缩也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原因之一,本人在临床中就碰到过好几例因为血糖升高饮水不及时而导致高渗昏迷的情况。高渗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因此,早期预防对高渗性昏迷的死亡率起了决定性作用。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

1. 早期发现糖尿病,合理控制血糖;

2. 防止各种可引起高渗状态的因素,如感染、应激、高热、胃肠失水、灼伤等;

3. 平时应注意补充水分,调节渗透压平衡;

4. 避免使用升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

5. 中老年人应尤其警惕本病的发生,最好定期到医院做血糖和渗透压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