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发症吃什么(糖尿病病发症吃什么水果最好)

中医李大夫健康说 0
文章目录:

三类低升糖食物被证实有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建议日常适量常吃

本文207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听起来像是“慢性病中的慢性”,但它的危害却远不慢。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影响你的视力、肾脏、神经,甚至心脑血管系统。一旦并发症出现,很多人会追悔莫及。而在所有防控措施中,饮食始终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

很多人以为“控制糖”就是不吃糖,其实远没那么简单。如何选择对血糖友好的食物,比“少吃”更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三类被证实有益的低升糖食物,不仅不会让血糖飙升,还可能帮助预防并发症,建议糖尿病人日常适量食用。

一、豆类:被低估的“天然降糖药”

不少人对豆类有误解,觉得它们是“主食”“含糖”,但实际上,豆类的升糖指数(GI)普遍偏低,而且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有效延缓糖的吸收速度。

尤其是黄豆、黑豆和芸豆,它们的GI值都在30~40之间,远低于米饭、馒头等精制主食。更重要的是,豆类中含有的植物蛋白多酚类物质,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抗氧化、抗炎等功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在《糖尿病膳食指南》中指出,豆类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每周吃3次以上豆类的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当然,豆腐、豆浆也可以适量摄入,但要注意别选择含糖的豆制品,尤其是市售甜豆浆、豆腐脑等,加工过程中往往含糖量超标。

二、燕麦:不是所有碳水都危险

说到碳水,糖友第一反应就是“躲着走”,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碳水都升糖快,关键在于它的结构

燕麦,尤其是“原始燕麦”或“钢切燕麦”,是一种典型的低GI碳水。它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这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形成凝胶状物质,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过程,从而平稳血糖波动。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每天不吃燕麦的人群相比,每日摄入3050克燕麦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0.5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约0.4%。

但值得注意的是:速溶燕麦、调味麦片并不等于健康燕麦。它们在加工过程中结构被破坏,升糖速度快,建议糖友避开。

三、绿叶蔬菜:血糖的“绿色守护者”

虽然大多数人知道蔬菜有益健康,但在糖尿病管理中,绿叶蔬菜的重要性常被低估

菠菜、油菜、生菜、芥蓝这些绿叶蔬菜,不仅GI值极低(一般低于15),而且富含镁、钾、维生素C、维生素K等微量营养素。这些成分在维持血糖稳定、减少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项发表于《营养学杂志》的系统回顾分析指出,每天摄入至少250克绿叶蔬菜的人群,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异常)的风险显著低于摄入量偏低者。而且绿叶蔬菜的膳食纤维含量也不容小觑,它能延缓胃排空,拉长血糖上升曲线,不会让血糖“坐过山车”。

不过提醒一句:蔬菜也别吃成“调味品”。像炒蔬菜时放太多油、糖和酱料,会大大降低原本的健康价值。建议多采用蒸、煮、炖等方式,少油少盐才是正解。

血糖控制不是“节食”,而是“精吃”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认知和盲目的控制。很多患者一听医生说“控制饮食”,就开始盲目节食、只吃青菜、拒绝碳水,结果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出现低血糖、肌肉流失等问题。

科学控糖的核心不是一味“忌口”,而是精准选择。上面提到的豆类、燕麦、绿叶菜,不仅能当主食、做配菜,还能帮助稳定血糖、预防并发症,真正做到“吃得饱,也吃得对”。

专家建议:三类食物吃法小贴士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将这三类低升糖食物融入日常饮食,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 豆类可以做成杂粮饭、豆腐煲、凉拌豆腐,注意不过量,每餐控制在50~80克干重。

· 燕麦推荐早餐时搭配鸡蛋或牛奶,避免加糖或果干,每次食用30~50克为宜。

· 绿叶蔬菜应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选择季节性蔬菜,避免高油、高盐烹饪。

别被“降糖谣言”带偏,科学饮食才靠谱

市场上常有一些所谓“降糖神菜”,比如苦瓜、洋葱、南瓜、紫薯等等,虽然它们有一定的健康价值,但并没有被权威机构认证为“降糖药”。

真正能帮助血糖稳定的,是长期、稳定的健康饮食习惯。别指望某一种蔬菜或食物能“以一敌百”,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偏方上。

国家卫健委、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权威机构都明确指出,糖尿病管理的“四大基石”是饮食、运动、药物和血糖监测,缺一不可。

写在最后:管住嘴,是一种自我救赎

糖尿病虽然慢,但它绝不“温柔”。它用年复一年的方式,慢慢消耗着身体的每一个系统。控制血糖,从来不是为了让你“吃得少”,而是为了让你“活得久”。

三类低升糖食物,不是灵丹妙药,但它们的确是我们对抗糖尿病并发症的“保护伞”。与其等并发症找上门,不如从今天开始,学会吃对的东西,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稳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糖尿病杂志.《β-葡聚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系统评价》.2023年第15期.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 营养学杂志.《绿叶蔬菜摄入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2021年第8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记住平日补“2物”,少做3事,可减轻并发症

养生君说“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只要降糖方案合适,可以跟正常人一样,但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如何预防成了治疗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可能刚刚患有糖尿病的朋友还不怎么清楚有哪些并发症,养生君根据自己的经验先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尿病并发症的类型和原理。

眼部病变:其实准确的说是视网膜病变,血糖升高会使眼部的毛细血管渗透压升高,使眼部的水分更多被吸收到血管中导致晶状体变薄,具体可能表现为青光眼、白内等。

眼部血管的高血糖还会损害血管壁弹性,加上血液的高黏性,很容易引起血栓、血淤,严重者会引起血管破裂。

神经病变:养生君认为,这个病变应该是糖尿病大部分并发症的基础,因此十分重要。它出现主要原因就是神经是需要血液来提供营养。

高血糖会影响神经周围的微血管收缩性,从而导致神经营养不良,引起肢体疼痛、麻木、肢体运动能力减弱等等。

肾脏病变:病变的原因和以上两种并发症一样,也是由于高血糖,粘稠的血液在肾小观众流动,加重肾脏的运行负担,导致肾脏缓慢衰竭。

养生君提醒大家,一般糖尿病肾病是和高血压并存的,在治疗肾病的同时也要防范高血压哦!

糖尿病足:养生君把它称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因为只要见过的人真的终生难忘。糖尿病足病情较轻的可仅仅有麻木感和刺痛感,严重者则伤口久不愈合。

如果足部不小心被划破了,糖尿病人就极难愈合,因为细菌微生物生长需要葡萄糖,而此时的机体恰好就是最适合的生长环境,因此很多人的伤口越变越大,最后需要截肢。

养生君认为,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要多补“2物”

补充维生素B/C/E: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都对预防糖尿病有着很好的作用,维生素C能改善血液循环,较少眼部视网膜并发症发生。

根据专家介绍,维生素B越丰富,机体对葡糖糖的代谢状况也越好,因此补充VitB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还可以降低血糖。

维生素E的作用就与肾脏有关,能够清楚肾脏内的有害氧化分子,延长血管寿命,增加肾脏代偿能力。

补充优质蛋白质: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必须要严格控制米饭、馒头等得摄入,因为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会快速升高餐后血糖。

但限制碳水的摄入就要从其他方面补充人体需要的能量,养生君认为蛋白质就是最佳选择,蛋白质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一天的能量,还不会升高血糖,因此高蛋白食物是糖友们的最佳选择哦!

养生君首推的高蛋白食物是三文鱼、鸡蛋白,这两样都是人体能够快速吸收利用的蛋白质,因此大家可以经常吃。

养生君建议,减少并发症要少做3事

少抽烟喝酒:据研究,吸烟的烟雾当中的氧化自由基离子多达700余种,都能够使血管壁老化萎缩,原本高血糖对血管就已经损害极大,再加上烟雾,会让血管变得更加脆弱。

喝酒会刺激心脏、收缩周围小血管、使带有高含量葡萄糖的血液淤积在全身,加重周围神经病变。

不要饮食不规律:由于血糖的不稳定性,很多糖尿病人餐后血糖高达20以上,但是3个小时后血糖就开始急剧下降,若此时不及时补充食物,会发生低血糖症状,这就是著名的“餐后血糖高峰前移”。

养生君建议糖友们每次吃饭不要过饱,防止餐后血糖太高,每餐中间间隔时间做好不超过4h,因为根据我的经验,超过4小时后发生低血糖的概率会提升35%。

不要做剧烈运动:糖尿病患者是需要运动的,但养生君不建议大家做剧烈运动或者做过度劳累的活,因为剧烈运动时一般是无氧消耗,这时机体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刺激糖皮质激素升高。

糖皮质激素具有升高血糖作用,会加重病情。而慢跑、羽毛球等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在运动中促使机体利用血糖,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等,因此小编建议大家以慢跑为主哦!

最后,虽然糖尿病不可治愈,但只要用药以及生活得当,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各位糖友如果有什么好的方法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分享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葡萄的功效!医生实话:糖尿病患者常吃葡萄,降低7种并发症风险

想象一个场景:你刚吃完饭,想来点水果,桌上有苹果、香蕉,还有那一串紫得发黑、看起来甜得腻人的葡萄。

你犹豫了,心里咕哝:“糖尿病能吃吗?是不是糖太高了?”——这几乎是我门诊上听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很多人一听“葡萄”,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糖分爆表”。

但如果你接触过真正的临床数据,了解过它的营养结构,甚至研究过其中某些植物化合物的作用,你会发现:我们对葡萄的误解,比对糖尿病本身还深。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吃糖多了”的病,而是身体处理糖的能力出了问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这才是根源。而葡萄,恰恰在这场“代谢战役”中,提供了一种反向助力。

2019年《营养前沿》期刊发表了一项系统回顾,里面提到:葡萄中的白藜芦醇,一种天然多酚,能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反应

而且对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七种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认知障碍、免疫功能低下——都表现出了保护作用。这不是广告词,是实打实的数据。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身体就像一个加工厂,葡萄不是糖的炸弹,而是厂里的“智能维修工”。它进来,并不是来添乱的,而是修补系统的漏洞

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生物化学机制,比如调节AMPK通路、抑制AGEs形成、激活SIRT1,这些听起来离生活很远,但其实就在你吃下一颗葡萄的那一刻发生了。

我知道你可能想说:“医生你这说得太玄乎了,吃葡萄就能防并发症?”

我可以明确地说——不是吃葡萄就能治病,而是在合理控制饮食结构的前提下,适量摄入葡萄,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干预手段,减轻很多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带来的破坏。

尤其是对糖尿病肾病来说,葡萄的抗氧化作用是有研究支撑的

2022年《国际肾病杂志》的一项动物实验显示,给予糖尿病小鼠补充白藜芦醇8周后,其肾小球硬化程度明显下降,尿蛋白水平显著改善。

这种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TGF-β1信号通路,从而减缓肾脏纤维化。

而在神经病变方面,葡萄中的花青素也在多个模型中证实有保护周围神经的作用。

我们过去总以为控制血糖就够了,却忽略了糖尿病带来的慢性神经损伤是“沉默杀手”,等你脚麻、手烧、走路像踩棉花时,神经已经坏得差不多了。

早期干预、植物多酚摄入、抗氧化剂补充,是目前认为较有前景的方向之一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现实问题: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谈糖色变”,结果就是吃得非常单一,长期营养不良。

这不光导致体重下降、肌肉流失,更会加重胰岛素抵抗。适当摄入葡萄,不仅提供膳食纤维、钾、镁、维生素K,还能增加饮食多样性,避免“营养性糖尿病”。

怎么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这些才是关键。这不是一句“可以吃”就能结束的。

如果你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建议在两餐之间,即血糖波动最小的时候,吃8~10颗葡萄(约80克),最好配合蛋白质或坚果类食物一同摄入,延缓葡萄糖吸收。

如果你正在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口服降糖药,那么这种组合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而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建议在注射前后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剂量。毕竟每个人的代谢状况不同,“量身定制”在糖尿病管理中是永恒的真理

我个人最不喜欢看到的是那种一刀切的饮食建议,“所有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这简直是懒政。葡萄不是敌人,它只是需要你用对方法对待它

就像高血压患者不能因为钠摄入过多而把所有含钠食物都拉黑一样,科学饮食,不是极端,而是平衡。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所有葡萄都一样。市面上有些无籽葡萄、巨峰葡萄,糖分确实偏高,糖尿病患者更适合选择皮厚、籽多、颜色深的原生种葡萄,比如黑加仑葡萄、红葡萄。

这些品种的多酚、花青素、类黄酮含量更高,升糖指数(GI值)相对较低。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吃葡萄干行不行”?答案是:不建议。葡萄干在脱水过程中,糖分被浓缩,GI值飙升,一小把葡萄干的含糖量,远远超过十几颗鲜葡萄,对血糖控制不利。

我们再说回并发症。糖尿病的七大常见并发症,其实本质上都是“血管病”,无论是微血管(眼底、肾脏、神经),还是大血管(心脏、脑血管),核心问题是慢性低度炎症和氧化应激

而葡萄中的营养成分,恰恰在这两大根源上发挥作用。

你可能不知道,葡萄皮中的花青素能抑制NF-κB通路,这是目前被广泛研究的“炎症开关”。

2018年《细胞代谢》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在高糖、高脂暴露下,花青素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降低全身性炎症水平,改善糖代谢。

我知道有人会质疑:“这些研究都是细胞啊、小鼠啊,能不能放到人身上?”很现实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等所有研究都做完双盲RCT再开始吃食物。

科学不是等结果才开始行动,而是基于现有证据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葡萄在饮食中的位置,被严重低估了。

说句重话:长期不吃水果的糖尿病患者,反而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怕糖”而陷入营养边缘化,结果是免疫力低下、伤口难愈合、情绪抑郁、认知下降。你不吃水果,不代表身体不需要它们。

葡萄不是万能药,但它可以是你饮食结构中那个被忽略的好帮手,尤其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这件事上,它可能比你吃的某些保健品更靠谱。

参考文献:

1. 《营养前沿》2019年,“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保护机制的系统综述”

2. 《国际肾病杂志》2022年,“白藜芦醇干预糖尿病小鼠肾脏病变的实验研究”

3. 《细胞代谢》2018年,“花青素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