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糖尿病的后果(糖尿病后面会怎样)
老刘脸肿查出大病,糖尿病拖十年,医生警告后果太严重
53岁的老刘最近脸上肿得像个大包子,照镜子都认不出自己了。他赶紧跑去医院,医生一检查,吓了他一跳:这不是小毛病,是慢性肾衰竭惹的祸!老刘纳闷,自己平时也没啥大问题,怎么就摊上这么严重的病了?
原来,罪魁祸首是老刘十年前就确诊的2型糖尿病。他血糖一直没控制好,总觉得“没事,凑合过吧”,结果硬生生把身体拖垮了。医生说,糖尿病最怕的就是拖,拖到最后,小毛病就成了大麻烦。
肾脏这东西,平时不起眼,但作用可不小。它就像身体的“垃圾清理工”,负责把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去。一旦肾脏出了问题,废物和水排不出去,脸部这种地方皮肤松,很容易就肿起来了。老刘这脸肿,就是身体在给他拉警报。
老刘还不死心,问医生:“我这脸肿才几天,怎么就严重成这样了?”医生叹了口气,说:“这病不是一天两天成的。糖尿病坏就坏在,它会悄悄搞破坏,等你发现的时候,问题已经很大了。”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差不多30%到40%的人最后都会得肾病,吓人不?
说到糖尿病为啥这么厉害,主要是它会引发一堆并发症。第一个就是糖尿病肾病。这病分五期,最开始啥症状都没有,但肾脏已经开始受损了。到第三期,尿里能查出点蛋白,说明问题不小了。到了第四期,蛋白尿更多,肾功能开始顶不住了。像老刘这样的,到了第五期,肾功能衰竭,身体废物排不出,高血压、水肿全来了。
除了肾病,糖尿病还特别爱“欺负”眼睛,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糖高了,眼睛里的小血管就容易出问题,供血不够,视网膜就肿,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严重的话,新生血管长出来,视网膜可能脱离,最后甚至瞎了。数据说,糖尿病患者里,差不多1/3会得这种眼疾,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还有一种毛病,叫糖尿病神经病变。这病一开始可能就是手脚有点麻,很多人不当回事。慢慢地,麻得更厉害,有人觉得像蚂蚁在爬,有人觉得像火烧一样疼。到最后,肌肉可能萎缩,连胃和心脏都可能受影响,比如吃不下饭,肚子老胀,甚至心脏出问题。这可不是小事,糖尿病患者里,60%以上都有神经病变。
老刘听完医生的话,肠子都悔青了。他以前总觉得糖尿病就是“吃点药的事儿”,没当回事。现在才知道,这病不控制,后果真不是开玩笑的。医生说,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来,基本没法完全治好,只能尽量拖慢它恶化的速度。
老刘现在开始认真吃药,天天测血糖,还开始散步锻炼。他跟朋友聊天时总说:“别学我,健康这东西,丢了就找不回来了。”这话听着简单,道理却不小。你说,咱是不是也得好好想想,身体这事,可不能马虎啊?
糖尿病一半是吃死的?医生告诫:糖尿病不节制,5个后果很严重
饭后一根烟,快乐似神仙;甜食配奶茶,生活才够嗨——很多人嘴上说要健康,手上的奶茶和蛋糕却从不放。
糖尿病?那是别人家的事,反正我年轻,血糖高一点没啥事儿。
可现实啪啪打脸,糖尿病就是这么不声不响地盯上了你。它不挑性别、不论年纪,吃得多、动得少、作息乱,全是它的“好朋友”。
有人说,糖尿病一半是吃出来的,这话听着扎心,但一点不假。
别觉得危言耸听,真不是医生们吓唬人。现在不是老年病了,三十多岁的“小年轻”查出糖尿病的越来越多。一边喊着减肥,一边夜宵炸鸡配可乐,血糖想不高都难。
大家总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没啥大不了,不就是少吃点糖嘛?错!大错特错!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简单病,它背后藏着一整套身体的“化学反应”。
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吃糖,而是胰岛素罢工。
胰岛素这东西,像个“开门小哥”,专门帮身体把血糖推进细胞里用来供能。
可你天天高油高糖,身体受不了,一开始胰岛素奋力工作,久了就累了,一罢工,血糖就堆在血液里不走,这就叫“胰岛素抵抗”。
这不是生物课,这是现实。人的身体不是铁打的,胰岛素天天加班,还不涨工资,早晚离职。长期吃得太好、动得太少、睡得太晚,胰岛素罢工就是早晚的事。
有些人还嘴硬,“我血糖高,但我精神头好着呢,没啥不舒服。”哎呀,这糖尿病啊,最坏就坏在它前期没啥症状,让人掉以轻心。等你真觉得不舒服了,往往已经晚了。
糖尿病不控制,后果是“成串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五个大麻烦,个个都够你受的。神经、血管、眼睛、肾脏、免疫力,通通中招,别说生活质量,连命都难保。
先说这“神经出问题”,脚麻手麻不是老年人通病,而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糖高,神经像被泡在糖水里,久而久之传导慢了、感觉迟钝了,一不小心就烫伤、割伤都不知道。
第二个是血管堵塞,小到毛细血管,大到大动脉,血糖高了,血像糖浆,流动慢,血管壁也容易受伤。
这时候,动脉硬化、心梗、脑梗,统统来凑热闹。不是吓唬你,糖尿病人得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几倍。
第三个,肾脏遭殃。肾是个过滤器,血糖高了,过滤负担重,肾小球天天加班,最后就“透支”了,结果就是尿蛋白、肾功能下降,严重的要靠透析维持。
第四个,眼睛遭殃,糖网病变是糖尿病人的“标配”。视网膜上那点毛细血管,最怕高血糖一泡,结果就是眼前模糊、视力下降,严重的甚至失明。
第五个,免疫力掉线。糖尿病人抵抗力差,一点小伤口都能感染成大问题。感冒、肺炎、皮肤感染,统统容易找上门,恢复还慢,拖拖拉拉的。
这五大风险,不是吓唬,而是很多人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糖尿病不像感冒,吃几天药就好,它像个“慢刀子”,一刀一刀割你,割的是生活质量,割的是寿命。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糖”的问题,而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吃得太精、动得太少、睡得太晚、压力太大——这些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正是糖尿病的温床。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体的血糖调节机制是极其精密的化学系统。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立马分泌胰岛素;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上场维稳。
可一旦长期超负荷运转,就像车子长时间高转速开高速——迟早出故障。
从心理学角度说,很多人吃东西不是饿了,而是“情绪性进食”。压力大、情绪差,吃点甜的慰藉一下,久而久之,食欲乱了,血糖也乱了。
想靠吃甜食解压,结果反而让身体更累。
再从社会学角度看,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吃得好”和“吃得对”完全是两码事。大鱼大肉、精米白面、油炸甜品,不是真正的“营养”,而是“负担”。
说白了,糖尿病的“根”往往不在糖,而在“生活方式”。吃得杂、吃得多、吃得精,动得少、睡得晚、心情差,这些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解决糖尿病,得从“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三方面下手。
不少人一听“低糖饮食”就开始走极端,啥都不敢吃,连水果都戒了。真正的控制不是“戒掉一切甜”,而是“合理搭配、控制总量”。
比如吃水果选低升糖指数的,吃主食别总精米白面,适当加点粗粮杂豆。
还有人说“我每天饭后散步十分钟,够了吧?”
这个远远不够,真正对血糖有益的运动要达到中等强度,比如快走、游泳、骑车,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3~5次,这样才能真正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睡觉也别忽视,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晚上11点前睡觉,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对控制血糖有很大帮助。别小看这一点,睡眠不好,血糖都可能跟着乱。
压力管理同样重要。长期焦虑、紧张,会刺激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导致血糖升高。学会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是控制血糖的“隐性武器”。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天吃出来的,也不是一天能控制住的,它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靠一顿清淡、一场运动就能解决,而是靠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最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对糖尿病掉以轻心。别等到并发症找上门,才后悔莫及。真正聪明的人,是在身体还没出问题的时候,就开始“未病先防”。
也别指望某种“神奇食物”能治糖尿病,这种“保健神话”多半是割韭菜的。糖尿病的防控,从来没有捷径,只有科学 坚持。
总结一句话:别拿年轻当本钱,也别把糖尿病当“可控的小病”。它是慢性的,却不容忽视;它是可控的,但前提是你得“动真格”。
从今天开始,少吃一口油腻,多走一步路,早点上床睡觉,少发一次脾气,血糖也许就会悄悄地稳下来。糖尿病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生活造成”,更是“行为可改”。
健康这事,说到底,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靠一时的冲动。记住一句话: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但很多病是可以预防的。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萍,刘文静,张志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4):321-325.
[3]王俊,赵玉兰.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干预关系浅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01):45-49.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浙大研究:大量喝水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有5处变化
喝水太多也能出问题?特别是糖尿病朋友,水喝对了能帮助控制血糖,喝错了反而会加重病情!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科学饮水对病情控制有着重要影响。
大量喝水的糖尿病患者身体会出现五处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糖尿病的控制和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大量喝水?糖尿病患者常有"三多一少"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多饮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尿量增加,体内水分流失,刺激了口渴中枢,引发强烈的口渴感。
许多糖尿病患者感觉口干舌燥,就会不停地喝水。这种情况下,喝水多是疾病引起的症状,而非患者主动选择的健康行为。高血糖状态下的细胞实际处于"脱水"状态,即使周围环境有足够的水分,也无法有效吸收利用。
有些患者听说多喝水对健康有益,便盲目大量饮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稀释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血糖水平。但这种做法是否科学有效,值得深入探讨。
大量饮水后糖尿病患者的五大身体变化第一处变化:肾脏负担加重糖尿病患者大量饮水后,肾脏需要处理更多的水分。正常人肾脏可以轻松应对这种情况,但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往往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过量饮水,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短期内升高,长期则可能加速肾功能下降。
浙大研究团队发现,大量饮水的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波动更大,这种波动本身就是肾损伤的风险因素。肾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容易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第二处变化:电解质紊乱风险增加水喝太多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特别是钠离子浓度降低,即低钠血症。低钠血症会引起头晕、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约1.5-2倍。这是因为糖尿病会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干扰身体正常的水电解质平衡调节机制。
浙大团队通过监测发现,短时间内大量饮水的糖尿病患者,血清钠离子浓度显著下降,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这种风险更高。电解质紊乱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危险情况。
第三处变化:血糖波动加剧很多人以为多喝水能稀释血糖,降低血糖值。但研究发现,这种理解有误。盲目大量饮水不仅不会降低血糖,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加剧。
过量饮水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间接干扰血糖调节。如果喝的是含糖饮料或果汁,更会直接升高血糖水平。
浙大团队追踪观察发现,那些习惯短时间内大量饮水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科学饮水的患者。血糖波动加剧会增加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第四处变化:心脏负担增加大量饮水会短时间内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心功能正常的人来说,这种负担通常可以承受,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已经有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这种负担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往往已经受损,心脏泵血功能可能已经下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导致的血容量增加,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浙大研究显示,大量饮水后30分钟内,糖尿病患者心率和血压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这种心血管系统的急性负荷增加,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糖尿病患者尤为危险。
第五处变化:睡眠质量下降大量饮水,特别是在晚上,会增加夜间排尿次数,干扰正常睡眠。糖尿病患者本就容易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如果再大量饮水,会进一步加重这一问题。
睡眠质量下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导致血糖控制恶化。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血糖高导致多尿多饮,多饮又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下降又进一步升高血糖。
浙大研究发现,晚间过量饮水的糖尿病患者,夜间醒来次数平均增加2-3次,次日血糖水平也相应升高,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会严重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糖尿病患者科学饮水的正确方式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科学饮水呢?研究表明,适量饮水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但关键在于"适量"和"科学"。
适量饮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毒素排出,还能减少尿路感染风险。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具体还要根据个人体重、活动量、气候等因素调整。
饮水应该均匀分布在一天中,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每次餐前30分钟适量饮水,有助于控制食欲;但睡前2小时应减少饮水量,以免影响睡眠。
选择饮水类型也很重要,纯净水、矿泉水都是不错的选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含糖饮料、果汁等,这些饮品会迅速升高血糖。中药茶、花茶等可以适量饮用,但要注意其中是否添加了糖分。
浙大研究团队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口渴感和尿液颜色来判断是否需要补充水分。如果感到明显口渴,或者尿液颜色较深,说明需要补充水分;如果没有口渴感,尿液颜色淡黄,说明水分摄入已经足够。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控制饮水量,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每日饮水量。肾功能不全患者过量饮水可能导致水中毒,引发危险。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该适当控制钠的摄入,可以选择低钠矿泉水。高钠饮食会加重高血压,增加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夏季高温天气,糖尿病患者出汗增多,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但仍应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而是分次少量补充。
运动时,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但补水应该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均匀进行,每次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糖尿病患者科学饮水是血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控制饮水量和饮水方式,可以减轻肾脏负担,维持电解质平衡,稳定血糖水平,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健康状况。
希望每位糖尿病朋友都能重视科学饮水,不要盲目大量饮水,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制定个性化的饮水计划,配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共同管理好血糖,享受健康生活。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患者水分摄入与肾功能相关性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学报
《适量饮水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