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糖引起的(糖尿病会引起啥病)
糖尿病是吃糖导致的?医生:真正诱因是这 2 点,很多人天天都在犯
小区门口的张阿姨最近总念叨:“以后可不敢吃甜的了,楼下老王就因为爱吃糖得了糖尿病。”
不光是她,身边不少人都觉得 “糖尿病 = 吃糖太多”,连水果都不敢碰。
内分泌科李医生听完直摇头:“把糖尿病全归罪于吃糖,真是冤枉糖了。”
李医生说,门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位 20 多岁的姑娘,因为怕得糖尿病,一口奶茶蛋糕都不碰,却因为长期熬夜、外卖不离手,体检时查出胰岛素抵抗。“
真正危险的不是糖本身,而是这两个藏在生活里的习惯 —— 很多人天天在犯,却从没当回事。”
第一个诱因是 “管不住嘴的总热量超标”。
不是说甜食不能随便吃,而是不管吃甜的、咸的,只要总热量超过身体需求,就可能诱发糖尿病。
比如有人觉得 “无糖糕点” 健康,一口气吃三块,其实淀粉在体内会转化成葡萄糖;
还有人顿顿离不开红烧肉、油炸鸡,这些高脂肪食物会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 “不敏感”,就像钥匙开不了锁,血糖自然降不下来。
李医生给我看了组数据:一个 100 克的无糖蛋糕,热量和一碗米饭差不多;
两根炸油条的热量,相当于喝了三杯奶茶。
“去年有个患者,说自己十年没碰过糖,却爱吃酱肘子配米饭,体重超了 30 斤,最后还是得了糖尿病。”
第二个诱因是 “迈不开腿的久坐不动”。
现在人上班坐 8 小时,下班瘫在沙发上刷手机,一天走不了 2000 步。
李医生解释:“肌肉是消耗血糖的‘主力军’,不动弹的话,肌肉细胞就没法高效利用葡萄糖,血糖只能在血液里堆积。”
有个做程序员的小伙子让我印象很深,他身高 1 米 7,体重却有 200 斤,每天除了去厕所几乎不离开座位。
半年前开始觉得口渴、乏力,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已经到了 7.8!
“他说自己很少吃甜的,但每天久坐 12 小时,外卖点的全是盖浇饭、炸鸡,这才是问题根源。”
其实身体有个 “隐形预警信号” 要留意:
比如吃完饭后总觉得困,要睡一觉才能缓过来;
或者肚子越来越大,腰腹赘肉明显 —— 这都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表现。
这时候及时调整,完全能避开糖尿病。
李医生给了两个简单建议:
吃饭时把主食换成 “杂粮饭”,比如大米里掺点燕麦、糙米,消化慢还顶饱;
每天抽 20 分钟快走,哪怕在客厅来回踱步也行,让肌肉动起来比啥都强。
说到底,糖尿病更像身体给的 “生活方式预警”,不是单靠 “戒糖” 就能预防的。
就像李医生说的:“偶尔吃块蛋糕没关系,怕的是顿顿吃撑、天天不动。”
把家里的遥控器换成运动手环,外卖备注 “少盐少酱”,比纠结 “能不能吃糖” 实在多了。
觉得有用的话,转发给总把 “戒糖” 挂在嘴边,却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朋友吧 —— 真正的健康,藏在每一顿饭和每一次起身里。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6点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三个字,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吃糖太多了?有人把罪怪在甜点上,有人怪基因,还有人干脆说“年纪大了,得点病正常”。
糖尿病绝不是突然发生的,它背后从来都有迹可循。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突破1.4亿,其中大多数人都不是靠“遗传”得的病,而是日常生活一点点积累出来的“代谢内耗”。
糖尿病真正的问题,不是血糖高,是胰岛素出了麻烦。胰岛素是负责“开门”把血糖送进细胞的钥匙,出了问题,糖就在血里堆着,不断刺激血管和器官。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明确指出,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
是什么让胰岛素越来越没用,血糖越来越难控?答案藏在你每天的生活里。长期高热量、高精制碳水饮食,是最常见的“糖门破坏者”。不是吃几口蛋糕,喝几杯奶茶就出事。
是每天靠白米饭、甜饮料、面包、油炸、酱料堆出来的饮食组合,让身体长期处在高糖高胰岛素刺激状态。久而久之,胰岛素就开始“罢工”。
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25克,总能量中碳水化合物应以全谷杂粮为主。
运动不足,直接让胰岛素“无处施展”。肌肉是糖的“仓库”,运动是打开仓库门的“指令”。你坐一天不动,餐后血糖自然飙升。中老年人,基础代谢下降,肌肉流失,糖分只能在血里打转。
《全民健身指南(2022)》推荐:每周累计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以上,有条件者应每周进行2次力量训练。不是你吃得多,是你动得太少。光靠节食控糖,没用。
睡眠紊乱、昼夜节律被打乱,会让糖代谢系统彻底“宕机”。你以为是晚睡早起熬夜刷剧,实际是在摧毁你的代谢中枢。
夜间缺乏高质量睡眠,会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造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皮质醇升高、血糖上升。
长期睡眠不足者患糖尿病风险增加28%以上。睡不好,吃再健康也白搭。糖尿病不是靠管嘴,而是靠“稳住节律”。
长期慢性炎症,是糖尿病的“隐形启动键”。炎症不是发烧,是身体低度慢性的免疫反应过度。比如肠道菌群失调、脂肪细胞分泌过多炎症因子、牙周炎反复发作,都会诱发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与IL-6、TNF-α等炎症介质升高密切相关,抗炎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之一。你以为控制血糖靠饮食,其实要从“灭火”开始。慢性炎症不退,胰岛素永远得不到喘息。
肠道菌群失衡,正在悄悄干扰你的血糖。菌群是代谢的“遥控器”,不仅决定你吸收了什么,还决定你怎么储存这些营养。
糖尿病患者往往肠道内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短链脂肪酸合成能力下降,导致肠壁通透性升高,炎症持续加剧。
糖尿病人群肠道拟杆菌属减少,瘤胃球菌增多,其菌群型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你吃的不是问题,吸收的才是重点。修好菌群,比节食更重要。
情绪波动、焦虑抑郁,是糖尿病最常被忽视的诱因。长期处在高压状态,身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升高血糖、抑制胰岛素,甚至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
糖尿病患者中,超过40%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状态,影响疾病控制率。控制血糖的不只是吃药、运动、打胰岛素,还要“情绪稳定”。你焦虑的不是血糖,是血糖正被你焦虑“逼疯”。
结语糖尿病的本质,是一个多因素、系统性、长期积累的代谢失调过程。绝不会无缘无故发生,也绝不是靠“不吃糖”就能解决。
真正有效的干预,是从生活方式的底层逻辑出发,修节律、调免疫、稳菌群、养肌肉、控情绪。
已经血糖边缘、糖化血红蛋白超过5.7%,别急着吃药,也别只看数值。先看看这6个角落,哪个没处理好。
吃得再清淡,熬夜加班照样升糖;跑步再积极,夜宵一碗粉照样回到原点。糖尿病不是“糖的错”,是代谢系统的“全盘失调”。真正的健康,不是把血糖压下去,是把胰岛功能养回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曾鹏, 刘昕, 黄健, 等. 肠道菌群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4): 289-294.
糖尿病不会无故患上?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有这几点原因的影响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信息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糖尿病从来不是“凭空出现”,它的背后往往早已埋下隐患。有人明明不爱甜食,却依然被确诊;有人体检正常,短短几年血糖飙升。
研究发现,真正诱发糖尿病的,并不是糖吃得多,而是三种被忽视的深层因素在作祟。
它们看似普通,却能悄悄改变身体的代谢轨迹。这三点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太多导致的,这其实是个大误区。
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而是身体多年发出的警报被忽视的结果。
实际上,糖尿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内脏脂肪开始悄悄积聚,这个阶段可能持续数年之久。
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脂肪已经在内脏周围包了一层"棉被"。
接着,这些内脏脂肪会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
随着时间推移,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性越来越强,胰脏不得不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衡。
这就像一个人不断加班,最终会耗尽精力一样,胰脏也会疲惫不堪。
最后,当胰脏功能开始衰退,血糖才会明显升高,这时候去体检,医生会告诉你:"您的血糖偏高"。
那些看似无害的生活小习惯,比如饭后靠零食"解馋",晚上常吃夜宵,饮食不规律(早餐随便应付、午饭过于丰盛、晚饭吃得太晚),长期下来都在为糖尿病埋下种子。
并不是"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
内脏脂肪的特点就是隐蔽性强,即使外表看起来不胖,内脏周围也可能包裹着厚厚的脂肪层。
这种脂肪特别"活跃",会分泌多种干扰胰岛素工作的物质,导致胰岛素抵抗。
医学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比欧美人群更容易出现"表瘦里胖"的情况。这意味着即使BMI指数正常,内脏脂肪堆积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饮食结构中精米白面、油炸食品、甜饮料的比例过高,加上运动量减少,都会增加内脏脂肪的积累。
那位72岁的老病人虽然有明显的家族遗传风险——父母和哥哥都患有糖尿病,但他常说:"别人给了我一副烂牌,我就更得小心出牌"。
通过严格管理饮食、坚持运动和定期体检,他的血糖控制得比许多年轻人还好,证明了即使有遗传因素,也不是束手无策。
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习惯熬夜或睡眠质量差。殊不知,睡眠紊乱是糖尿病的隐形推手。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影响体内皮质醇的分泌,这种激素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
同时,睡眠紊乱还会破坏瘦素和饥饿素的平衡,增加食欲,导致摄入更多热量。
长期的睡眠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紊乱状态。
现代人熬夜刷手机、看剧,第二天早上匆忙起床赶班,晚上又因为工作压力难以入睡,这种恶性循环不断侵蚀着身体的健康防线。
张阿姨在医生建议下,不仅调整了饮食习惯,还纠正了晚睡的习惯。她每天晚上10点前就上床,早上6点自然醒来,不再依赖闹钟。
短短三个月,她的血糖就稳定下降,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
面对糖尿病,预防远比治疗重要。专家们提倡一种"60分"心态——不求完美,但求稳定持续的改变。
饮食调整是第一步:饭吃七分饱,减少油盐摄入,用杂粮部分替代精米白面。每餐增加蔬菜比例,控制主食量,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
运动习惯培养是第二步:不必追求高强度运动,饭后散步15分钟,每天坚持万步走,都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心理调节同样重要:保持心情平稳,多与朋友交流,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压力大时皮质醇水平升高,会直接影响血糖稳定。
定期监测身体变化: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要定期体检,特别关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可以避免病情恶化。
遗传确实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医学统计显示,如果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个人患病风险会增加2-4倍。
管住嘴、迈开腿、按时体检,这三点看似简单,却需要长期坚持。
即使基因给了"烂牌",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依然可以打出一手好牌。
相比之下,那些虽然没有家族史,但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最终导致了疾病发生。
这进一步证明,生活方式才是糖尿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医学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体重管理,即使有遗传风险的人群也可以将糖尿病风险降低40%-60%。
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拥有比想象中更大的掌控权。
糖尿病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它不是突然降临的厄运,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发出的警报。
从内脏脂肪积聚到胰岛素抵抗形成,再到血糖波动,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通过科学认知和生活调整,我们完全可以与健康和平相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报告、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