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做手术吗(糖尿病患者能做手术吗?)
我有糖尿病,能做手术吗?内分泌科医生给你解答
糖尿病如今是常见病,糖尿病患者同时也会生其他疾病,有时难免遇到需要手术的情况。当糖友面临手术时,往往会担心:"我能做手术吗?" 其实,只要做好充分准备,糖尿病患者也能安全度过手术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与手术的那些事。
一、糖尿病对手术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异常,手术时可能面临以下特殊风险:
- 心脑血管风险升高:糖尿病常伴随脂肪代谢紊乱,就像血管里多了很多 "淤泥",容易诱发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意外,尤其是在手术应激状态下。
- 酮症酸中毒风险:胰岛素不足时,身体会分解脂肪供能,产生大量酮体。手术作为一种应激,可能让酮体堆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等症状。
- 伤口愈合困难:高血糖就像 "劣质胶水",会让手术切口和内脏缝合处愈合变慢,甚至出现不愈合的情况,就像植物在贫瘠的土壤里难以生长一样。
- 感染风险增加:高血糖环境就像细菌的 "温床",有利于细菌繁殖,术后更容易出现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 神经并发症影响术后恢复:如果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术后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胃扩张、肠梗阻等问题,就像身体的 "指挥系统" 出了故障。
二、手术对糖尿病的影响
手术本身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身体状况产生影响:
- 应激性高血糖:手术带来的创伤和紧张会激活身体的 "应激反应",导致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高,引起血糖明显升高,即使平时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 心血管负担加重:手术的应激加上糖尿病本身的血管病变,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
- 血压波动与休克风险: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术中可能出现血压突然下降,甚至休克,就像身体的 "血压调节阀门" 失灵了。
- 致命并发症风险:严重的高血糖可能导致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同时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这些都是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
三、围手术期全流程管理要点
(一)术前准备:打好基础保安全
- 全面检查,摸清状况
- 代谢相关检查:查血尿常规(看尿糖、酮体)、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近 3 个月血糖平均水平)、血脂、电解质等,还要查酸碱平衡,看看身体内环境是否稳定。
- 脏器功能检查:除了常规的心电图,还要做心电图负荷试验(看看心脏在负荷下的表现),查眼底看有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做神经系统检查评估神经功能,全面了解有没有并发症。
- 血糖控制达标
- 目标:把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 7-9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10-12mmol/L,同时避免酮症。
- 用药调整:术前 2-3 天,原来用口服降糖药或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要换成短效胰岛素。因为短效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方便医生根据手术当天的情况灵活调整剂量。
- 预防感染:提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特别是口腔、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容易感染的部位,要做好清洁和处理。
- 加强营养:多吃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等,补充足够热量,就像给身体 "充电",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应对手术。
(二)术中配合:密切监测保平稳
- 麻醉与用药:提前告诉麻醉医生自己有糖尿病,尽量选择对血糖影响小的麻醉药物。如果手术延迟,为了防止低血糖,会输 5%-10% 的葡萄糖液,就像给身体 "临时补充能量"。
- 血糖实时监测:对于较大的手术,术中会定时测血糖,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输注。一般用 5% 的葡萄糖液,每输 5 克葡萄糖加 1 单位胰岛素,让血糖保持在稳定状态,既不太高也不太低。
- 缩短手术时间:医生会尽量加快手术节奏,减少创伤和暴露时间,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三)术后护理:精心照料促康复
- 禁食期管理:如果是胃肠道手术或大手术需要禁食,除了补充身体基础需要的能量,还要严格监测血糖和输液速度。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让血糖维持在安全范围。
- 抗感染与伤口护理: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天观察伤口有没有红肿、渗液、化脓等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促进愈合。
- 饮食恢复与用药调整:一旦能吃东西了,就可以减少葡萄糖和胰岛素的输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调整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 严密监测并发症:术后每天多次测血糖,观察有没有心慌、出汗(低血糖)、口渴、多尿(高血糖)、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脑血管等并发症。
总之,糖尿病患者手术并不可怕,关键是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一步管理。只要和医生密切配合,控制好血糖,预防感染和并发症,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顺利度过手术期,迎来康复。记住,提前和医生沟通自己的糖尿病病情和用药情况,是安全手术的重要前提哦!
我是内分泌科黄医生,欢迎关注我,也可以到抖音搜索“听我说血糖”,看我视频讲解。
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
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做,糖尿病微创手术?手术有哪些副作用?
糖尿病微创手术,仿佛只要一刀下去,血糖就能被“重启”,胰岛素抵抗瞬间瓦解,从此与打针吃药说拜拜?
可惜,现实不是电影,医学也不是魔法。
作为在临床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大夫,我必须泼一盆冷水:我不推荐大家轻易去做所谓的“糖尿病微创手术”。不是因为我保守,而是因为我见得太多了。那些术前信心满满、术后悔得肠子青的病人,不在少数。
我们就来掰开揉碎地看看,这个手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诱人,又为什么不值得你冒险。
“微创”这两个字,听起来像是“没事、小事、无痛”的代名词。但你可知道,在医学上,“微创”只是相对于“开膛破肚”的传统手术而言。说白了,它只是“伤口小”,可对身体系统的影响,未必小。
糖尿病微创手术,目前最常见的是代谢性手术,比如袖状胃切除术(SG)、Roux-en-Y胃旁路术(RYGB)。这些原本是用来治疗肥胖症的手术,现在被推到了“糖尿病治疗”的舞台中央。
但千万别被“微创”两个字迷了眼:这些手术不是“修理一个零件”,而是“重构整个系统”。你愿意为了降糖,把胃切掉一半,肠道重新接线吗?这不是换个马桶盖,这是拆了整个厨房。
你有没有注意到,糖尿病微创手术的宣传,往往抓住了一个痛点:“不用再吃药、不打胰岛素、血糖自然降”。听起来是不是像梦寐以求的“终极解决方案”?
但冷静一点想:如果真有那么神奇,那还要内分泌科干什么?几十年研究胰岛素、开发降糖药的专家,干嘛不都转行去当外科医生?
真相是:糖尿病的成因复杂,涉及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肠道激素、脂肪代谢、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它不是“胃小了就好了”的事。手术只是从进食和吸收的角度“绕了个弯”,暂时干扰了血糖的调控,但这不等于治愈。
我们来聊点不那么“上镜”的东西。你可能在广告里看不到这些术后反应,但在我的门诊里,却常常看到它们的“后遗症”。
1.营养吸收障碍
手术后胃变小、肠道改道,食物路过的路径变短,营养吸收效率大大下降。很多人术后出现严重的维生素B12缺乏、铁缺乏、蛋白质摄入不足,吃再多也吸收不了。你以为自己瘦了,其实是慢慢“饿坏了”。
更有甚者,出现代谢性骨病、贫血、免疫力下降,这不是“轻微不适”,这是“系统崩盘”。
2.低血糖发作,突如其来
很多人以为术后血糖变低是好事,错!术后低血糖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尤其是在餐后突然血糖骤降,轻的头晕乏力,重的直接晕倒、抽搐,甚至可能导致昏迷。你想象中的是“血糖稳定如山”,现实中却是“血糖过山车”。
3.胆结石、胰腺炎、肠梗阻
术后体重快速下降,胆汁代谢紊乱,胆结石高发。部分人还会引发胰腺炎,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病,重者直接进ICU。
肠道被重新“布线”,结构改变后,肠梗阻、肠扭转的风险也随之升高。这些手术并不“微小”,它们只是“微小地开口”,却可能在体内“翻江倒海”。
必须承认:对极度肥胖(BMI>35)且糖尿病难以控制的患者,代谢手术可能有效果。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
你如果是:
正常体重或者轻度肥胖(BMI<30);
年龄较大,术后恢复能力差;
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性差;
对生活方式改变缺乏主动性;
那么——千万别动手术这个“心思”!
手术不是“懒人捷径”,它需要终身服药、随访、补充营养、调整饮食,术后生活比手术前更“讲究”。你以为是“躺赢”,结果是“躺坑”。
因为糖尿病不是“胃”的病,而是代谢系统的错乱。手术能改变摄入路径,却不能彻底改变你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你不改生活方式,不改变饮食结构,术后照样可能复胖、血糖反弹、再次用药。我见过术后5年重新回到起点的患者,他们的表情,比没做手术前还疲惫。
别急着失望。我不是说糖尿病不能控制,而是说:它不是靠一刀就能解决的事。它要靠你对“食物、运动、生物节律、情绪管理”的理解与掌控。
比如:
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蔬菜再吃主食,血糖波动立刻平稳;
早餐摄入蛋白质:启动日间代谢,减少全天胰岛素负担;
晚餐前半小时散步:激活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饭后血糖不飙升;
睡前30分钟冥想: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这些不是玄学,是有大量研究支撑的实招。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从生活细节入手,做主人,不做病人。
糖尿病手术不是魔法,而是一场身体和命运的赌博。它不是“治愈”,只是“干预”。你拿着的是自己的胃和肠在下注,赌一个“可能”的未来。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选择刀子那一刻,其实你已经放弃了自己身体的主动权。而真正的医学,不该是把你推上手术台,而是教你如何不需要那把刀。
你可以不信我这个老医生的一家之言,但请你至少,多问几个“然后呢”。然后怎么吃?然后怎么补?然后怎么复诊?然后……你还能承受吗?
有时候,不是手术不行,而是你的人生,还值得用别的方式去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红,马晓燕,王丽娜.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10):837-841.
[2]李俊,陈文.代谢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适应证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03):309-312.
[3]王艳,刘志勇.胃肠改道对糖尿病患者营养吸收的长期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08):623-627.
糖尿病微创手术,不切除任何器官,无需开腹安全快捷
糖尿病,很多人听到这个词都皱眉头,不是怕疼,是怕它“缠人”。一旦得上,就像屋里进了湿气,赶也赶不走。今天咱们来说说一个不少人关心的问题:糖尿病能不能做手术?还能不切器官、不开肚子,用微创的方式解决一些病情难题?
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像是隐形的“慢磨机”,悄悄地影响着眼睛、脚、肾,甚至心脏。一些人血糖控制得不好,走路没力气、眼前发黑、脚上常溃烂,生活质量直线下滑。
有的患者问:“医生,我是不是只能靠吃药拖着?”其实不完全是。现在有一种微创方式,能在不切除任何器官的前提下,帮助改善部分人群的血糖代谢。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像是厨房里的水龙头没关紧,滴滴答答,时间一长,地板就泡了。
高血糖就像那滴水,日积月累,影响全身。很多人光看血糖数值,其实背后更重要的是身体的“胰岛功能”出了问题,胰岛是控制血糖的大总管,一旦它“罢工”,血糖自然就失控。
中老年人,尤其是五十岁以后,身体代谢慢了,活动量少了,吃饭还没少,血糖就蹭蹭上去了。再加上压力大、睡得少、心情差,胰岛更累得喘不过气。这时候光靠药物压着,效果可能就不如从源头上帮它“松松绑”。
这里就得说到微创手术这个概念。很多人一听“手术”就紧张,以为要挨刀、住院、恢复期长。其实,所谓“微创”,就是只在身体上开一个小口子,像用钥匙开门一样进去操作,里面做事,外面几乎不动声色。
没有大出血,没有肠子外露,更不会切掉任何器官。这种方式就像修家电,不把整个机器拆开,只从一个小口子进去修线路,既安全又高效。
那它到底是怎么帮到糖尿病患者的呢?简单来说,它是通过改善肠道的“通行路线”,让身体的代谢指令重新“接上线”。就像导航设错了,车越开越偏,现在把导航调回来,血糖的控制也就顺了。
研究发现,部分中重度糖尿病患者,通过这种方式,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了,吃进去的糖不再“发飙”地飙高,身体也不再“死机”。
当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做这个手术。比如血糖控制得还可以、生活还能自理的,就没必要动手术。但对于那些吃了三种药还控制不住、每天打胰岛素像打卡的患者来说,这种微创方式是一个新的希望。
但这里也得提醒,有些人对微创手术理解有偏差,以为“做完一次就能根治”,这是误区。糖尿病是慢性病,不是“割掉就好”的肿瘤,哪怕做了手术,生活方式也不能松懈。就像家里装了净水器,不代表你可以天天喝可乐。
常见的错误做法是:术后暴饮暴食、完全停药、久坐不动、情绪焦虑。这些都会把刚调好的身体节奏打回原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术后继续保持三餐规律、适当锻炼、情绪稳定、定期复查。身体是一个整体,手术只是调节的一个环节,后续的生活习惯才是“决胜关键”。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做了微创手术,糖尿病就从此跟我无缘了?”说实话,不是这么简单。它更像是给你的人生按了个“暂停键”,让你有机会重新规划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劳永逸地“解救”。
那怎么在生活中配合管理血糖呢?几点建议,简单实用。
第一,吃饭不要快,吃七分饱就好,咀嚼多几下,让胃有时间“打招呼”给胰岛。第二,运动不是跑马拉松,哪怕每天走三千步,也比坐着强。第三,睡觉别熬夜,夜里是胰岛“修复”的时间,老不睡,它就修不好。
再有,情绪管理特别重要。焦虑、抑郁、烦躁这些情绪,会像一只无形的手,悄悄推高血糖。建议每天抽时间做点让自己轻松的事,比如听听轻音乐、做做深呼吸、跟朋友聊聊天。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肠道健康对血糖的影响。肠道是身体“第二个大脑”,它的菌群一乱,血糖就坐过山车。建议多吃点高纤维食物,比如燕麦、地瓜、魔芋、绿叶菜,少吃加工食品、少喝甜饮料。肠道舒服了,血糖也更稳定。
如果做了微创手术,术后饮食要更注意。一是清淡,二是有节奏,三是少而多次。别拿“终于可以吃点好的”当借口,一顿大吃大喝能把前功尽弃。就像刚洗完车别立刻开进泥地,护好了才有意义。
说到底,糖尿病的管理,靠的不是单一的药物或手术,而是整个生活的重新排布。微创手术是给你多了一张牌,但打得好不好,还得看你怎么出手。
身体就像一台老旧但珍贵的机器,需要润滑、调校、耐心保养。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大拆大建。微创手术的出现,是医学进步,也是给部分人一个机会,但它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捷径。
健康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种习惯、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与糖尿病相处,是一场长期的“和平博弈”,赢的不是跑得快的人,而是走得稳的人。
愿每一位正在努力的朋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活得自在又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晓燕.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生活方式干预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214-219.
[2]王丽萍,张云峰.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04):395-400.
[3]周洪伟,贾伟平.糖尿病外科治疗的研究与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2):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