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糖尿病(疑似糖尿病患者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是)
身体有这5个异常表现,多是糖尿病在“敲门”,忽视不得
糖尿病在近几十年来,发病率一直呈上涨趋势,跟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有着较大的关系。当然随着医疗条件的变好,检测率也在随着增加。虽说医疗条件变好,但是在国内,人们普遍没有去检测某类型疾病,连定期的体检也不甚上心。
所以也就有一些人群,等到了病情严重的时候才被确诊。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病情的疾病,越早发现,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更有利。糖尿病的发病是有症状可循的,虽然普通人群不会专门购买仪器去测试的自己的血糖变化,但是对于身体的一些异常还是能自我发现的。
身体出现哪些症状,说明有糖尿病的可能?
1、饥饿感明显:因为胰岛素的变化,使其在肌肉跟脂肪或其它组织中的运作会不太顺畅。而胰腺也会因此释放出更多的胰岛素,高胰岛素会刺激头脑,让人体感觉到饥饿。
如果只是单纯的饥饿并不用过于担忧,主要是在胃口不断激增的同时,体重却不断的下降。这个需要引起警惕,短时间内没有特别的原因,减重很明显,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讯。
但发现自己吃得比以往越来越多的时候,但是体重一直在下降就要担心了。血糖因为糖尿病的原因升高时,体内的细胞会因此得不到葡萄糖,身体就会把肌肉分解掉来替代能量。长期以往,也会对肾脏跟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2、视线出现模糊: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就是视线模糊,或出现飞蚊症,飞蚊症是指眼前总感觉有一个黑点像蚊子在飞。因为血液中的血糖较高时,晶状体跟眼睛会受到改变,视线模糊一般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信号。所以当发现自己常出现这类型情况,别以为休息一下就会好,应该要考虑是否有糖尿病的情况,如果是伴随着其它症状那么最好是前往医院检查。
3、尿频且常感到口渴:如果起夜比往常频繁,比如以前只有偶尔才会半夜起来上厕所,但是现在经常是一个晚上就要起来2-3次。那应该要警惕,因为糖尿病会导致血糖升高,身体会想着要制造更多的尿液把糖分排掉。
所以,糖尿病患者比常人要更频繁的跑厕所,而且尿频之后,会越来越口渴。上厕所的次数多,身体缺水相应的也就变得口渴,陷入喝多上厕所多的循环。
4、伤口难愈合:糖尿病患者伤口更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愈合也比常人要慢,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定要小心擦伤流血的情况出现。此外,脚痛跟麻痹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种感觉是从下往上,麻麻的感觉可能就是糖尿病造成的神经损伤能感受的体验。
5、干燥发痒:血糖过高会直接影响到周围感觉神经的正常代谢,毛细血管也间接的受到了损害,导致其对于周围神经的供养受影响。能明显感觉到瘙痒、刺痛、麻木等周围神经刺激症状。除了发痒之外,脖子或腋下皮肤颜色变深也可能是糖尿病的象征,血糖指数不正常、尿频造成的脱水状态都会让人感觉到发痒。
糖尿病是一种对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病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来说更有利。所以当发现有疑似糖尿病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诊查,减少糖尿病对于身体造成的危害。#医联媒体超能团##清风计划#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糖尿病病人应该怎么办?
审核专家信息
宁志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各类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人中,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础的病人重症率、病死率较高。
糖尿病病人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应该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下边将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一、坚持治疗
继续用药
遵医嘱继续使用降糖药、胰岛素等药物。
调整药物剂量
如食量减少、运动量增加,则遵医嘱减少相应药物。
如食量增加、运动量减少,则遵医嘱增加相应药物。
二、监测指标
自测血糖
自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情况。
空腹血糖为晨起后未进食时的血糖值。
三餐后2小时血糖为进餐第一口后2个小时的血糖。
测量前用酒精消毒手指尖。
用专用道针扎破手指尖。
按照血糖仪使用说明用试纸吸取血液,进行测量。
吸取血液后用医用无菌棉签压迫手指尖,直到血止。
扎手指的针避免扎到他人。
如血糖小于等于3.9mmol/L(毫摩尔/升)或大于等于16.7mmol/L,或超过医生要求的血糖范围,需及时告知医生或就诊。
自测血压
每天测量血压。
每天测量血压的时间应固定在一个时间。
测量前避免运动、紧张、频繁说话等。
测量前可休息5~10分钟,排除活动对于血压结果的影响。
测量时保持一个姿势,如坐位或平卧位。
测量时只测一个部位,如同为右侧上臂。
测量时袖带绑在肘窝上2厘米处,袖带松紧度可容纳1个手指。
测量时避免活动、说话、攥拳等行为。
收缩压(高压)大于等于180mmHg(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低压)大于等于120mmHg,或超过医生要求的血压范围需及时告知医生或就诊。
三、注意饮食健康
合理膳食
饮食规律
三餐定时、定量。
避免减少或增加食量或进餐次数。
每日食物种类搭配固定。
控制主食,发生感染后不可节食减肥,要保证充足营养
可选择小米、大米等谷物,大豆等豆类,土豆等薯类。
谷物、豆类最好占主食的1/3。
保证蔬菜摄入量。
蔬菜每日摄入量为300~500克。
多选择深色的蔬菜,如菠菜、西红柿、胡萝卜、紫甘蓝等。
深色蔬菜最好占每日蔬菜量的一半以上。
最好多食用菠菜等绿叶蔬菜。
适当食用水果。
如血糖控制较好,可以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
每次水果的食用量为100~200克。
适量食用蛋白类食物
尽量选择鱼肉、鸡肉、鸭肉、豆制品等。
适量食用蛋类、瘦牛肉、瘦羊肉、瘦猪肉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少吃肥肉。
不吃火腿肠、腌肉、腊肉等加工类肉制品。
如有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须遵医嘱选择蛋白类食物的种类,控制蛋白质食物的总摄入量。
用餐顺序
先食用蔬菜,再食用肉类,最后食用主食。
保证饮水量
发热出汗时更要有意识多补充水分,保持尿液清亮,如果尿液发黄提示体内缺水。每日至少饮水1500~2000毫升,相当于3~4瓶矿泉水的量,进餐时饮用的汤、粥也可以计入每天饮水的量。
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浓茶、咖啡等。
如有严重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应遵医嘱控制饮水的量。
适量补充维生素
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这对于感染性疾病控制有力。
复合维生素补充产品应从正规渠道购买,按说明书使用,避免乱用。
注意饮食卫生
不购买来源不明的肉类。
处理生肉刀、案板等厨具应和处理熟食、生吃食物的厨具分开使用。
烹饪时各类食物要煮熟。
生吃水果、蔬菜要洗净,尽量去皮。
水要煮开,晾凉后饮用。
每人使用独立的餐具、水杯,避免共用。
四、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做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做2次肌肉训练。
有氧运动可选择平地快走、打太极拳等;肌肉训练包括深蹲、举哑铃、俯卧撑等,或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
尽量选择在室内进行运动。
如需外出运动,需佩戴口罩,选择人少的人行道的区域,尽量远离他人。
避免久坐。
避免餐后立刻运动,最好在餐后60~90分钟后进行运动。
如血糖控制不佳,有严重心、肺、骨骼、肌肉疾病,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运动,避免因运动过度使疾病加重。
五、做好自我防护
尽量在家中,不要外出。
勤洗手
回家后、饭前、便后、接触身体上的分泌物后、烹饪前后都要洗手。
用有灭菌消毒功能的洗手液、肥皂等洗手。
洗手时注意洗到手掌、手背、手指、手腕、指甲缝等手的所有部位。
开窗通风
选择白天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
通风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外出时做好防护
外出时佩戴口罩。
尽量不去或少去人口密集的区域,如公交地铁、商场、饭店等。
如去超市购物,须距离他人1米以上。
手避免接触口、眼、鼻、口罩外边。
回家后摘口罩时避免接触口罩外边。
摘除口罩后将口罩密封后丢弃。
外套、帽子等应放到通风处。
处理好衣物后应立即洗手。
避免聚会
不要去别人家里、餐厅等地方进行聚会。
尽量避免亲友到家中做客。
六、心理调节
可通过读书、听音乐、电影、与家人聊天,或通过电话、网络与亲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
多运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尽量不去室内健身房、地下室等空气流通差地方健身。
七、合理就医
复诊开药:
尽量选择离家较近的、可以步行到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检查、开药。
如去较远的医院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尽量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可提前了解就诊流程和医院各区域分布。
就诊时应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医院的设施或物品。
如接触了医院设施或物品,可使用含75%酒精的消毒剂清洁双手,同时避免接触自己的口、眼、鼻等部位。
感觉不适:
如感觉症状比平时加重,或血糖、血压控制不满意,可先电话咨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如需到医院就诊,按照复诊开药的要求前往医院。
如出现严重情况,如言语不清、剧烈头痛、意识不清、胸部压榨性疼痛等感觉,本人或家人需要立即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在等待救护车过程中,本人和家人都要佩戴口罩,提前做好防护。
有疑似表现:
如糖尿病病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胸闷等症状,或接触了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考虑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此时应立即前往医院。
前往医院的过程中须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打喷嚏、咳嗽时按紧口罩,之后立刻洗手,或用含75%酒精的消毒液消毒。
避免接触他人。
如出现呼吸困难,或病情严重不能自行前往医院,需要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拨打“120”时应明确告知调度员病人的情况,以便医务人员做好准备。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前,本人和家人都应佩戴好口罩。
如有发热需要到发热门诊就诊。
就诊时如实告知医生患病经过及表现,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检查,如需隔离,应遵医嘱进行隔离。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2020.2.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https://mp.weixin.qq.com/s/k4XC9OKy4YfhI7MJRohpcQ
发现糖尿病后,需完善的必要化验检查有哪些?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期发现与规范化管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当确诊糖尿病后,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进行一系列化验检查。这些检查不仅有助于确诊病情,还能精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并预测并发症风险。那么,除了基础的血糖检测外,还有哪些不可或缺的化验检查项目呢?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过去2 - 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其正常值一般低于5.7%,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目标通常建议在7%以下。该检查每年至少应进行2次,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则需增加检测频率。
2.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需至少8小时未进食)与餐后2小时血糖,是糖尿病诊断与监测的基础指标。理想状态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 - 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10mmol/L 。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对于疑似糖尿病,但空腹血糖未达诊断标准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安排进行OGTT。这项检查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
4. 肾功能检查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肾功能评估尤为重要:
-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是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 血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用于评估肾功能;
- 尿常规检查:可筛查蛋白尿情况 。
5. 血脂检查
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血脂异常,需定期检查以下项目:
- 总胆固醇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
- 甘油三酯
6.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旨在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因为部分降糖药物可能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7. 甲状腺功能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因此建议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8. 其他重要检查
- 心电图和心脏评估:用于筛查心血管并发症;
- 眼底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以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足部检查:评估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风险;
- 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C肽和胰岛素水平:有助于区分糖尿病类型 。
这些检查为何至关重要?
这些检查共同勾勒出糖尿病管理的“全景图”,助力医生:
1. 准确判断糖尿病类型
2. 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
3.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4. 实时监测治疗效果
5. 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检查频率建议
- 血糖和HbA1c:依据病情,每3 - 6个月检查一次;
- 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 血脂: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指标异常者需增加检查频率;
- 眼底检查:每年进行一次;
- 足部检查:每次就诊时均应检查 。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定期检查与随访不可或缺。与医疗团队紧密配合,依据检查结果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年糖尿病诊疗标准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3.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全球指南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