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双下肢(糖尿病双下肢色素沉着)
六旬糖友双下肢肿成“大象腿”,医生将淋巴管“改道”连接静脉成功消肿
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刘姗姗
六旬“糖友”双下肢水肿多年,近一个月来肿胀严重成“大象腿”,检查发现竟是双下肢淋巴管回流障碍。武汉市中心医院糖尿病足专病中心的内分泌科、创伤外科专家协作,在40倍显微镜下巧妙地将0.2毫米的淋巴管“改道”,与相邻的细小静脉连接起来,重建淋巴回流通路,帮助患者摆脱了“大象腿”的困扰。
创伤外科专家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武汉市中心医院供图)
张女士(化姓)今年60岁,因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行走。10年前,她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长期服用利尿消肿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水肿并没有明显改善。两年前,她又查出糖尿病,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前段时间,她的双下肢水肿明显加重,肿得像“大象腿”一样,伴有口干、多饮、多尿、四肢麻木乏力等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家人带她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糖尿病足专病中心就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明确患者为双下肢淋巴水肿,淋巴回流障碍,同时合并有糖尿病。为从根本上改善淋巴水肿的问题,经过内分泌科、创伤外科等多学科会诊讨论后,决定为患者实施了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为淋巴回流开通“新路”。
术中,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清皓团队在40倍显微镜下小心解剖分离,游离细如发丝的淋巴管和临近的细小静脉。由于淋巴管壁薄如蝉翼,稍有不慎就容易损伤,如此精细的手术操作犹如在发丝上“绣花”。经过4个小时的精细操作,专家团队成功将多根直径0.2毫米的淋巴管与相邻的细小静脉精细吻合,重新建立淋巴回流通路,让淋巴液得以进入静脉回流。术后,经过专业的淋巴引流疗法和康复运动,张女士原本肿胀发硬的下肢皮肤逐渐变软,淋巴水肿明显减退,已顺利出院。
专家介绍,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液回流障碍引起的局部水肿,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淋巴水肿通常为淋巴管发育异常所致,此类患者较少。继发性淋巴水肿通常是因为感染、损伤、手术、恶性肿瘤、放疗、丝虫病等原因造成的淋巴管阻塞。
该院糖尿病足专病中心、内分泌科王中京主任介绍,糖尿病人出现下肢水肿除了少数原因外,大多与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有关,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除了积极治疗糖尿病外,还需寻找下肢水肿的原因,以便对症治疗。
专家提醒,淋巴水肿是呈进行性进展,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肿胀疼痛,皮肤增厚,肢体变粗形成“象皮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可继发感染,从而导致皮肤出现破溃的现象。一旦肢体出现紧绷感、长时间肿胀等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筛查和治疗。
更多资讯请扫码加入极目新闻内分泌健康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糖尿病人下肢麻木、冰凉、疼痛,别乱治!《黄帝内经》早有答案
糖尿病人下肢一旦出现冰凉、麻木刺痛的问题了,十有八九是周围神经病变在作祟,但实际上,中医呢,是没有周围神经病变这个说法的,而是把这种下肢的异常表现啊,统称为“痹症”。那么这个痹症的祸根到底是什么呢?老祖宗早就给出了答案,《黄帝内经》里面就说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简单来说,就是风寒湿这三种祸根,不断地在下肢交结,侵袭下肢肌肉筋骨,最终导致经络血脉瘀堵,下肢也会出现冰凉、僵硬、麻木、疼痛等问题。
那么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呢,中医常用到张仲景的一个古方,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啊,祛风散寒、祛麻止痛的作用非常强大,那么具体怎么用呢,下面我想结合一位患者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这位患者呢,他呢,就是合并了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啊,冰凉、麻木刺痛,而且膝关节呢,酸疼,不能活动自如了,双腿的不适症状啊,一遇到冷风就会加重,就诊之前的一个月左右,症状更严重了。患者还有畏寒怕冷、身体乏力的问题,伸出舌头一看,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他就是典型的阳虚寒凝、经络瘀堵了。
那么针对他的治疗,就得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我就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首先用到了附子、生姜,温阳散寒,桂枝温通经脉,之后呢,再加入防风、麻黄,驱散风寒湿邪,改善下肢的寒凉、怕冷等问题。接下来呢,还用到了鸡血藤、丹参、水蛭等药材,逐瘀通络,配合牛膝、杜仲、菟丝子等药材,补益肝肾,改善下肢麻木刺痛等问题。方子里还用到了白术、知母、甘草,健脾益气,配合黄芪、当归,补气补血,匡扶正气。
患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下肢麻木疼痛等问题明显改善,而且不怕冷风了,双脚也逐渐温暖了,并发症发展的脚步得到了遏制。
当然了,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用药。
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一旦下肢出现6个信号,别犹豫,马上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关注血糖的控制,更应该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尤其是下肢的变化。很多人只把糖尿病当作“血糖高”的问题,忽视了它对血管、神经、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
一旦下肢出现6个异常信号,可能意味着并发症正在发展,这时必须及时就医,不能拖延。
高血糖状态在体内持续时间越长,对神经和血管的破坏就越深。尤其是下肢,属于人体循环系统的“末梢”,一旦血供受阻或神经感知异常,容易成为病变的高发区域。
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些细节,最终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甚至截肢。
第一个不能忽视的信号是持续性麻木或刺痛。
一些患者会说“脚像穿了袜子一样没感觉”,这种症状通常不是姿势不当引起的短暂压迫,而是周围神经的病变。这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受损后,感觉会越来越迟钝,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烫伤、割伤却毫无察觉。
这种情况如果不干预,很容易发展成无痛性溃疡,风险极高。
第二个信号是皮肤颜色和温度的改变。正常情况下,双脚皮肤颜色应与全身一致,温度也不会明显偏低。
如果发现脚部发白、发紫、发凉,甚至出现皮肤发黑斑块,这可能提示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动脉一旦狭窄或堵塞,局部组织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时间一长会发生坏死。
这种情况在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常见。
第三个信号是走路时腿部酸痛、休息后缓解。这类症状经常被误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灵”。
但如果每次走路一段距离就出现小腿疼痛、酸胀,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后又能继续走,很可能是间歇性跛行。这通常是下肢动脉硬化的表现,和冠心病一样,也是大血管病变的一种。
不能等到“走不动了”才重视。
第四个信号是小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微循环往往存在问题,导致皮肤受伤后,愈合能力明显下降。即使是一个轻微的擦伤、鞋子磨破皮,也可能几周都无法愈合,甚至反复感染。
这类伤口往往是糖尿病足的起点,尤其当伤口周围出现红肿、渗液、异味时,说明感染已经发展至深层组织,必须尽快处理。
第五个信号是脚趾或脚掌变形。这类变形多为锤状趾、鸡爪趾、拇外翻等,往往和神经肌肉失衡有关。
肌肉力量不均导致骨骼结构改变,再加上鞋子不合脚,长期摩擦会形成压迫性溃疡。由于感觉减退,患者经常忽视这些变化,直到出现破溃、感染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定期检查脚的形态,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
第六个信号是局部皮肤发热、发红或渗液,同时伴随异味。
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性溃疡,尤其是脚底或趾缝间出现破溃后,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组织坏死。糖尿病患者感染控制能力差,炎症一旦扩散,容易形成深部脓肿,甚至引发骨髓炎。
这类病变进展迅速,往往需要更复杂的干预,因此必须尽早识别并处理。
这六个信号虽然各不相同,但背后的病理机制高度相关。长期高血糖破坏血管内皮,使得动脉硬化加重,降低了下肢供血能力。
神经受损则削弱了局部防御系统,导致细菌更容易侵入。再加上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得轻微感染也可能迅速失控。
正因为这些因素相互叠加,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处理才如此复杂。
但问题是,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的严重性。
一些人习惯忍耐不适,或者以为是“老毛病”,还有些人因为没有疼痛感,反而放松了警惕。这种对症状的错误判断,是糖尿病足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疼痛感减弱并不等于病情好转,反而可能是神经坏死的表现。
在饮食和生活方式方面,控制血糖固然是基础,但还要注意定期检查双脚。
每天清洗、观察是否有伤口、颜色变化或肿胀,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穿鞋要合脚,袜子要柔软,避免任何可能造成压迫或摩擦的情况。
足部按摩虽有一定好处,但必须在无溃疡、无感染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心理因素。
很多患者在面对溃疡或脚部变形时,羞于就医,甚至自行处理伤口,结果造成感染扩散。这种自我掩盖的问题,值得家属和照护人员关注。
定期体检不仅是查血糖,更应该包含足部检查,尤其是老年患者,更要关注他们是否有行走困难、穿鞋不适等细节。
有些人误以为吃保健品、泡脚、贴膏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但这类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尤其是热水泡脚,如果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烧伤,而神经损伤的患者又无法感知温度,往往等到皮肤起泡才发现,得不偿失。
真正可靠的方式是保持血糖稳定、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营养均衡。
糖尿病导致的下肢病变之所以危险,不在于它来得突然,而在于它发展得“悄无声息”。
很多信号不是剧烈疼痛或明显异常,而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对这些变化保持警觉,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该具备的能力。
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多数问题都能控制在初期,避免发展成严重并发症。
为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日检查脚部的习惯,遇到异常不要犹豫,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对下肢的每一次异常变化,都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这不仅关乎一只脚的安危,更关乎整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期。
健康不是“等病来了才治疗”,而是每天的细节管理。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重视这些信号,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不妨提醒他们关注这些细节。
也欢迎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人看到,让更多糖尿病患者少走弯路,多一份保护。
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远离糖尿病足,走得轻松,走得长远。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张凌云,王丽,王旭.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2):84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