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下肢病变(糖尿病下肢病变症状)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腿上的3种表现,或是糖尿病并发症,告诫:多观察脚,早检查为好

本文169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是吓唬你,糖尿病这事儿,脚先知道。”

你可能觉得,糖尿病是“血糖的事”,跟脚有啥关系?但医学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并发症,常常从脚上“悄悄开场”。

糖尿病不是一锤子买卖,它像个慢性“磨人精”,从血管、神经一路“蚕食”,而最先受累的,往往是离心脏最远、血供最弱的——腿和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腿上的三种常见表现,或许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信号。别急着慌,咱们不是来吓唬你,而是想提醒你:只要早知道,就有早改善的机会。

第一、腿脚麻木?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温柔提醒”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路像踩棉花、晚上脚底发烧、却摸上去冰凉凉的?很多人以为是“坐久了压着神经”,但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这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一种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统计,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神经病变,而其中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常波及的就是腿和脚。

病变机制简单来说,是高血糖状态下,长期的代谢紊乱和微血管损伤,导致神经缺血、缺养,慢慢“失联”,于是你就开始感到:

  • 麻木、刺痛、灼烧感
  • 夜间加重,休息时也不舒服
  • 脚温感、痛觉减退,甚至被烫伤都不知道。

关键在于早识别。因为这种神经损伤是可以减缓甚至部分逆转的,前提是你得早发现、早干预。

第二、小腿皮肤干裂、颜色暗沉?警惕下肢血管病变

如果你发现自己小腿的皮肤越来越干燥、起皮,甚至颜色发暗、发紫,别急着抹身体乳。这些症状可能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PAD)的“表面信号”。

糖尿病让血管变得又硬又窄,小动脉容易发生粥样硬化。下肢动脉因为位置远、血供难,成为“重灾区”。

中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研究(CHASCS)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数据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PAD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4倍。

最典型的表现是:

  • 走一段路就小腿疼,得停下来休息(间歇性跛行);
  • 小腿皮肤发凉、毛发稀疏、指甲变厚
  • 皮肤颜色变深,甚至出现溃疡难愈合

这可不是“皮肤问题”这么简单。一旦发展为糖尿病足或是下肢动脉闭塞,就需要外科干预,甚至截肢风险都会飙升。

但别慌,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戒烟、适度运动、定期检查下肢血流,可以有效延缓血管病变发展。

第三、脚伤难愈合?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前奏曲”

你剪个指甲,突然红肿化脓,几天都不见好转?甚至连个小水泡都拖成了溃烂?这时候可得警惕——糖尿病足可能悄悄来了。

糖尿病足不是“脚上的小问题”,而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血管病变 感染三位一体的“综合征”。

联合国糖尿病联合会(IDF)指出,全球每2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被截肢。

它的形成机制是这样的:

  • 神经病变:脚感觉迟钝,走路磨出水泡自己都不知道;
  • 血管病变:供血差,伤口缺氧,愈合慢;
  • 免疫下降:感染控制能力差,细菌容易繁殖。

最终,小伤变大伤,大伤变溃疡,甚至发展为骨髓炎或坏疽。

临床常见“糖足”的早期表现包括:

  • 脚趾甲周围红肿、脚底有硬结、起泡不痛但不消
  • 脚部皮肤常年干裂,甚至皲裂出血
  • 穿鞋后脚部压痕久久不消退

这时候如果能及时发现、干预,比如用温水泡脚(注意水温!)、穿合脚鞋、定期检查足部,就能避免严重后果。

总结:别让脚“替你承担”糖尿病的全部后果

糖尿病的可怕,不在于它“痛”,而在于它“无声”。很多人以为只要血糖控制得还行,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很多时候,是脚在替你默默承受代价。

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每天花一分钟看看自己的脚

  • 有没有颜色变化?
  • 有没有感觉异常?
  • 有没有伤口难愈?

你不需要成为医生,但你可以成为自己最敏锐的观察者。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蛛丝马迹。

脚不说话,但它知道的,比你想象得多。

资料来源: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②.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CHASCS)报告[J]. 2020, 35(4): 298-305.
③.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国糖尿病神经病变流行病学调查[J]. 2021, 13(6): 429-43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一旦下肢出现6个信号,别犹豫,马上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关注血糖的控制,更应该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尤其是下肢的变化。很多人只把糖尿病当作“血糖高”的问题,忽视了它对血管、神经、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

一旦下肢出现6个异常信号,可能意味着并发症正在发展,这时必须及时就医,不能拖延。

高血糖状态在体内持续时间越长,对神经和血管的破坏就越深。尤其是下肢,属于人体循环系统的“末梢”,一旦血供受阻或神经感知异常,容易成为病变的高发区域。

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些细节,最终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甚至截肢。

第一个不能忽视的信号是持续性麻木或刺痛

一些患者会说“脚像穿了袜子一样没感觉”,这种症状通常不是姿势不当引起的短暂压迫,而是周围神经的病变。这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受损后,感觉会越来越迟钝,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烫伤、割伤却毫无察觉。

这种情况如果不干预,很容易发展成无痛性溃疡,风险极高。

第二个信号是皮肤颜色和温度的改变。正常情况下,双脚皮肤颜色应与全身一致,温度也不会明显偏低。

如果发现脚部发白、发紫、发凉,甚至出现皮肤发黑斑块,这可能提示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动脉一旦狭窄或堵塞,局部组织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时间一长会发生坏死。

这种情况在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常见。

第三个信号是走路时腿部酸痛、休息后缓解。这类症状经常被误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灵”。

但如果每次走路一段距离就出现小腿疼痛、酸胀,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后又能继续走,很可能是间歇性跛行。这通常是下肢动脉硬化的表现,和冠心病一样,也是大血管病变的一种。

不能等到“走不动了”才重视。

第四个信号是小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微循环往往存在问题,导致皮肤受伤后,愈合能力明显下降。即使是一个轻微的擦伤、鞋子磨破皮,也可能几周都无法愈合,甚至反复感染。

这类伤口往往是糖尿病足的起点,尤其当伤口周围出现红肿、渗液、异味时,说明感染已经发展至深层组织,必须尽快处理。

第五个信号是脚趾或脚掌变形。这类变形多为锤状趾鸡爪趾拇外翻等,往往和神经肌肉失衡有关。

肌肉力量不均导致骨骼结构改变,再加上鞋子不合脚,长期摩擦会形成压迫性溃疡。由于感觉减退,患者经常忽视这些变化,直到出现破溃、感染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定期检查脚的形态,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

第六个信号是局部皮肤发热、发红或渗液,同时伴随异味

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性溃疡,尤其是脚底或趾缝间出现破溃后,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组织坏死。糖尿病患者感染控制能力差,炎症一旦扩散,容易形成深部脓肿,甚至引发骨髓炎

这类病变进展迅速,往往需要更复杂的干预,因此必须尽早识别并处理。

这六个信号虽然各不相同,但背后的病理机制高度相关。长期高血糖破坏血管内皮,使得动脉硬化加重,降低了下肢供血能力。

神经受损则削弱了局部防御系统,导致细菌更容易侵入。再加上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得轻微感染也可能迅速失控。

正因为这些因素相互叠加,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处理才如此复杂。

但问题是,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的严重性。

一些人习惯忍耐不适,或者以为是“老毛病”,还有些人因为没有疼痛感,反而放松了警惕。这种对症状的错误判断,是糖尿病足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疼痛感减弱并不等于病情好转,反而可能是神经坏死的表现。

在饮食和生活方式方面,控制血糖固然是基础,但还要注意定期检查双脚

每天清洗、观察是否有伤口、颜色变化或肿胀,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穿鞋要合脚,袜子要柔软,避免任何可能造成压迫或摩擦的情况。

足部按摩虽有一定好处,但必须在无溃疡、无感染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心理因素

很多患者在面对溃疡或脚部变形时,羞于就医,甚至自行处理伤口,结果造成感染扩散。这种自我掩盖的问题,值得家属和照护人员关注。

定期体检不仅是查血糖,更应该包含足部检查,尤其是老年患者,更要关注他们是否有行走困难、穿鞋不适等细节。

有些人误以为吃保健品、泡脚、贴膏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但这类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尤其是热水泡脚,如果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烧伤,而神经损伤的患者又无法感知温度,往往等到皮肤起泡才发现,得不偿失。

真正可靠的方式是保持血糖稳定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营养均衡

糖尿病导致的下肢病变之所以危险,不在于它来得突然,而在于它发展得“悄无声息”。

很多信号不是剧烈疼痛或明显异常,而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对这些变化保持警觉,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该具备的能力。

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多数问题都能控制在初期,避免发展成严重并发症。

为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日检查脚部的习惯,遇到异常不要犹豫,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对下肢的每一次异常变化,都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这不仅关乎一只脚的安危,更关乎整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期。

健康不是“等病来了才治疗”,而是每天的细节管理。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重视这些信号,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不妨提醒他们关注这些细节。

也欢迎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人看到,让更多糖尿病患者少走弯路,多一份保护。

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远离糖尿病足,走得轻松,走得长远。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张凌云,王丽,王旭.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2):842-846.

让脚步沉重的“幕后黑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退休的李叔叔是一位老糖友,最近他发现一件怪事:每天在公园散步时,小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走一会儿突然就开始腿疼,必须要歇一歇才能继续走路,继续走又开始疼,只能走走停停。即使穿着棉袜,还是觉得脚趾冰凉……

甜蜜陷阱里的血管危机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涉及广泛,不仅有大动脉、中动脉,更多涉及膝下中、小动脉,主要表现为血管中膜钙化、节段性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溃疡发生、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IDF表示,世界上每30秒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因下肢动脉病变而施行截肢手术。

沉默的血管报警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变进展,患者可有——

▶足部麻木、皮肤发凉等不适;

▶之后可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

▶进一步进展为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

▶下肢可表现为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若出现以上症状,可能是下肢动脉病变的信号。

血管保卫指南

预防: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早发现,早干预:定期在内分泌科门诊完善踝肱指数等检查,筛查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动脉造影检查。

治疗:

★除控制血糖、血压外,常采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稳定斑块、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血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修复受损血管是较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对于合并溃疡、坏疽,需进行清创、抗感染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以减少截肢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证实,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虽具高致残性,但通过早期干预和系统化管理可显著改善预后。不要等脚开始“说话”才行动,当您发现腿脚冰凉,走路腿疼,请记住:这不是衰老的必然,及时抓住“黄金报警期”,让脚步重新变得轻盈。

李叔叔经过内分泌科检查

诊断下肢动脉闭塞

这才明白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导致的间歇性跛行

经过专科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

……

图文:内分泌科 王媛

编辑:宣传科 毕祯

审核:宣传科 宫浩翔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